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崑玉
Kun-Yu Lee
論文名稱: 尖石鄉新樂國小泰雅族在地植物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for Teaching of Atayal Local Plants Curriculum of Slaq Elemetary School in Jianshi Township
指導教授: 王淳民
Chun-Min Wang
陳鸞鳳
Luan-Fang Ch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在地植物泰雅族學校本位課程鄉土文化
外文關鍵詞: local plants, Atay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ocal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灣原住民,以族語考試來做為升學加分的標準,除族語外,其他相關的在地文化正迅速流失,本研究以在地植物文化利用教學進行研究,希望能找到解決此困境之方法。
    本研究以尖石鄉新樂村為研究場域。研究目的一是,探究在地植物與泰雅族生活文化之關聯性。二是,探究在地植物課程之教學成效。三是,探究在地植物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與省思。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蒐集在地植物文化利用資料,從中選出適合教學的植物,設計八週共廿四節的課程進行教學,並以前、後測問卷了解學生學習成果。
    在田野調查中,紀錄了86種在地植物,共172種文化用途,將其分為15個類別,分別是食用植物;建築材料植物;製作家居用品植物;清掃用具植物;繩索植物;農具植物;衣飾植物;童玩植物;狩獵植物;藥用植物;命名植物;藝術生活植物;信仰生活植物;與生產有關植物;其它特殊意義用途植物。訪談過程中,研究者遭遇到語言的困境及植物判讀問題,並且發現到部落鄉土文化的豐富性及在地植物文化融合與消失的問題。
    有關在地植物教學成效研究發現:不管是在地植物名詞解釋,或是植物名稱測驗,及寫出植物文化用途,在前、後測問卷中發現到學生有很大進步,而研究者本身也因學生的進步,自我實現,而獲得成就感。
    在地植物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省思的研究發現:精簡教材份量,學生較能從容學習。學生對蝴蝶生態深感興趣可與植物課程結合。戶外教學若有協同教師,效果應會較好。竹掃把製作,比原先想像困難,教學者建議可改為製作芒草花掃把比較簡單。課程設計需考量植物生長季節。需與外聘教師課前溝通,才能儘速修正課程內容。野菜課程可推廣為社區觀光導覽課程。在地植物課程,可讓孩子對於自己泰雅在地文化產生認同感。

    關鍵詞:在地植物、泰雅族、學校本位課程、鄉土文化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examination, most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focus on ethnic language teaching, results in rapid loss of local culture. The courses design of local plant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local culture has been proven as a good solution for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is action research of local plant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was done in Hsin-Le Village of Atayal. Key purposes are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of local plants and Atayal cult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urriculum of local plants, and finally to reflect development issue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is study, field works were adopted for data collection on the use of plants in Atayal culture. An eight-weeks round of courses designed for action research.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re- and post-test of each course, learning results were well understood as well.
    In the field survey , total 86 kinds of local plants recorded. 172 kinds for cultural uses and are divided into fifteen categories, including edible wild plants, wild fruit, building materials, handcraft, cleaning, ropes, agricultural, clothing, toys, hunting, medicinal, naming purpose, arts, religion, production-related, and special purposes. Though during interviews, researcher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interpretation of plants due to language gap, the richness of native tribal cultur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issues were discovered. Some are disappearing.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tudents have great improvement in questionnaires before and after courses. The exhibition is not only goal achievement but also self-realization to researchers.
    In the refle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ppropriated course time enhanc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s. Butterflies are attractive to students can be combined in plant courses. At least two teachers for outdoor courses are more effective. Bamboo broom making is too difficult and can be replaced by miscanthus flowers broom. Curriculum design must consider the growing season of plants. Teachers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external expertise in order to modify course content in advance. Wild courses can be proposed as tourist guide course for community. Local plants curriculum also helps to raise identity of Atayal and local culture.

    Keywords : local plants , Atayal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ocal cultur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鄉土植物相關之文獻探討 4 第二節 與在地植物相關的行動研究文獻探討 13 第三節 與在地植物相關的課程與教學文獻探討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方法與流程 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在地植物與泰雅族生活文化之關連性 47 第一節 在地植物耆老訪談參與者 47 第二節 在地植物文化利用探討 50 第三節 在地植物調查過程研究者省思 75 第五章 在地植物課程教學成效與本位課程的發展與省思 82 第一節 在地植物課程的教學歷程與成效 82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與省思 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6 第一節 結論 166 第二節 建議 170 參考文獻 172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 175 附錄二 學習單 201 附錄三 在地植物教學前、後測問卷 202 附錄四 教學者省思紀錄表204 附錄五 協同教師觀察記錄表205 附錄六 在地植物教學修改後的問卷206 附錄七 教學活動設計修正215 表次 表 2-1-1文化類別表4 表 2-1-2 泰雅族植物運用文化類別6 表 2-3-1與在地植物教學相關能力指標彙整表20 表 3-2-1在地植物初訪紀錄表 36 表 3-3-1在地植物訪談紀錄表 41 表 3-3-2在地植物教學課程大綱表 42 表 3-4-1研究參與者編碼表 45 表 3-4-2資料類型與編號說明 45 表 4-1-1田野調查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47 表 4-2-1食用植物表(野菜) 51 表 4-2-2食用植物表(野果) 52 表 4-2-3建築材料植物 55 表 4-2-4製作家居用品植物 57 表 4-2-5清掃用具植物 59 表 4-2-6繩索植物 60 表 4-2-7農具植物 61 表 4-2-8衣飾植物63 表 4-2-9童玩植物64 表 4-2-10狩獵植物65 表 4-2-11藥用植物 68 表 4-2-12命名植物 69 表 4-2-13藝術生活植物 70 表 4-2-14信仰生活植物 71 表 4-2-15與生產有關植物 72 表 5-1-1修改後在地植物教學課程大綱表 82 表 5-1-2前測問卷第一題學生答案表 84 表 5-1-3前測問卷第二題統計表 85 表 5-1-4前測問卷第三題統計表 86 表 5-1-5後測與前測問卷第一題學生答題對照表 135 表 5-1-6後測與前測問卷第二題學生答對題數對照表 137 表 5-1-7後測與前測問卷第三題學生寫出植物文化用途統計對照表 138 表 5-1-8後測與前測問卷第四題學生答題對照表 140 表 5-1-9後測問卷第五題學生答案表 141 圖次 圖 3-1-1研究場域圖 32 圖 3-1-2尖石鄉簡介 32 圖 3-2-1研究架構圖 35 圖 3-2-2 研究流程圖 39 圖 3-2-3 研究進度甘特圖 40 圖 5-1-1【新樂園的植物】教學成果 93 圖 5-1-2【蝴蝶的食草】教學成果 99 圖 5-1-3【工藝植物】教學成果 103 圖 5-1-4【童玩植物】教學成果 108 圖 5-1-5【狩獵植物】教學成果 117 圖 5-1-6【野菜植物】教學成果 124 圖 5-1-7【野果樂遊園】教學成果 129 圖 5-1-8【在地植物學習成果總複習】教學成果 13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32。
    王志強(2010)。澎湖地區民族植物資源調查。島嶼觀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45-163。
    江慈恩(2008)。金門島的民俗植物知識傳承教育初探--以古寧頭、五虎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者: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公司。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84。
    吳詩婷 (2005)。金門地區民俗植物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
    李權裕、沈明雅、許再文、陳志輝、曾彥學、黃朝慶、張和明(2005)。新竹縣植物資源。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林幼雀 (2005)。泰雅族傳統經濟生活與婦女地位。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二期。頁170。
    林麗君(2006)。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國立花蓮教育
    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玉娟(2010)。以認識植物教學培養國小三年級學童觀察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頁240-241。
    施金秀(2006)。在國小三年級進行鄉土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初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仁和(2003)。澎湖鄉土植物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竹灣國小為例。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608。
    國立台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09)。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上)(下)。
    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論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頁270。
    黃季平 (2012) 。原住民族的節日。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44,66。
    黃麗錦(2012)。野果遊樂園。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傅文全、盧秀琴(2003)。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新莊運動公園為例。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九十二年九月)。頁135-160。
    新竹縣教育局(2005)。泰雅族與賽夏族的食衣住行。新竹縣政府。
    楊師昇(2005)。新竹縣常見植物海陸客家語名稱(1)。新竹縣政府。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頁3。
    蔡美華(譯)(2004)。行動研究法(原作者:Geoffrey E.Mills)。台北市:學富文
    化事業公司。
    劉炯錫、潘世珍(1996)。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排灣族野生植物辭彙與用途之調查研究。
    台東師院學報,7期,頁113-126。
    劉炯錫(2000)。台東縣台東縣卑南鄉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有用植物之調查研究。
    台東師院學報,11期(上),頁29-60。
    劉世和(2004)。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學校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爵祥(2009)。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師生進行校園周遭野花草木移栽及相關園藝活動
    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謝承恩(2012)。國小學童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生態教育之研究-以蝴蝶生態教學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Diego Estomba, Ana Ladio, Mariana Lozada(2006). Medicinal wild plant knowledge and gathering patterns in a Mapuche community from North-western Patagonia.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103, 109–119.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rtina Monigatti , Rainer W. Bussmannb, Caroline S. Weckerlea (2013). Medicinal plant use in two Andean communities locat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Bolı´var Province, Peru.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45 , 450–464.

    Joanne Packer, Nynke Brouwer, David Harrington, Jitendra Gaikwad, Ronald Heron,
    Yaegl Community Elders, Shoba Ranganathan, Subramanyam Vemulpad, Joanne Jamie(2012). An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the Yaegl Aboriginal community in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39, 244–25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