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寶玲
Pao-line Liu
論文名稱: 以蟲為象--漢唐時期醫籍中的蟲
Categorizing and Treating Worm Disease in Chinese Medieval Medical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陳華
Hua Chen
張嘉鳳
Chia-feng Ch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醫學醫籍疾病
外文關鍵詞: worm, medicine, Chinese, medicial literature, medieval, diseas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漢唐醫籍中能引起疾病的「蟲」為討論主題,這些「蟲」皆能致病,包括:射工、沙虱、蠼螋等南方毒蟲,各種人身內的「蟲」,如「九蟲」、「三尸」、外邪和病久產生的「蟲」。本文不採取以西方生物學的知識,定名「蟲」的種類、病名的方式,而是在漢唐的歷史脈絡下,以醫籍中記載能致病的「蟲」為主軸,並對照醫籍以外的文獻,深入探討醫籍文本類型的改變、讀者群、蟲病理論,如何因應氣溫、水土、疾病橫行等各項歷史背景的變化,環環相扣的產生,及醫者如何讓非醫的讀者,透過蟲病理論,了解部份疾病的來源,並能依據醫籍中的記載,自行辨證、治療疾病。
    本文發現,漢末之前醫籍的型式,及以經脈、藏腑分類,以說明疾病傳變與治療方法的理論,在東晉至唐時期,隨著大量方書的出現而有了改變。面臨各項歷史因素造成疾病的侵襲,及讀者群的改變,為了能解釋南北更多的疾病,並能讓不諳醫理者也能夠了解,醫者即以蟲病理論做為醫者、讀者間溝通的醫療語言,說明病源,並據此發展出辨證、治療蟲病的方法。
    分析醫籍等其它文獻中記載的「蟲」後,大致可知,醫者將中國自古即有人腹中有蟲能害人的概念,揉合佛、道教病因觀中「蟲」能害人的病因觀,結合「蟲動」能引起疾病、虛生百病,及風生蟲等既有的醫學理論,建立「蟲」能致病的理論,以說明南北的地方病,或是共有且常見的疾病。在此理論基礎上,並將「蟲食」的範圍擴大,以說明更多疾病的演變,同時配合患病後外顯的證狀,形成簡單易用的辨證理論。
    如同蟲致病理論、辨證方法的立意,方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也是以讓讀者能夠了解,方便使用為原則,是以方書中雖記載各種治療方法,但仍以方藥為眾,這是因為部份方藥或可行前預合,帶著上路用以預防或備急,部份方藥則因容易羅致,組合簡單,即使患病時,也能依據方書中記載的各種方藥,選擇適合已病者,再行合藥,進行治療。
    本文結合漢唐各項歷史變化,及其它文獻的資料,以分析醫籍中蟲病理論的形成。醫籍中蟲病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反映醫者因應時代變化,而提出新的詮釋疾病理論。另一方面,因這些理論,及治療藥物、技術部份來自南方、印度等異域,也就體現漢唐時期醫學的發展,是在和社會、文化的互動下而產生的。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醫者對蟲做為病源的認識 25 第一節:醫者對南方毒蟲做為病源的認識 25 一、土地卑濕饒蟲蛇 25 二、皿蟲為蠱 36 第二節:醫者對人身內的蟲做為病源的認識 44 一、醫者對九蟲做為病源的認識 44 (一)人身內多有九蟲 44 (二)飲食不慎使腹內生蟲 50 二、三尸與人俱生 60 三、外邪所化 66 第三節:小結 70 第三章:辨證蟲引起疾病的方法 73 第一節:辨證南方毒蟲的方法 73 第二節:辨證人身內蟲的方法 83 第三節:小結 97 第四章:治療與預防方法 101 第一節:治療南方毒蟲螯咬的方法 101 一、湯熨針石治療 101 二、以咒禁之術治療 115 第二節:預防南方毒蟲螯咬方法 124 一、旅行注意事項 124 二、必備藥物 127 三、以咒禁之術預防 134 第三節:治療與預防人體內諸蟲之法 137 一、以湯熨針石治療 137 二、以咒禁導引治療 154 三、預防人體內諸蟲之法 160 第四節:小結 164 第五章:結論 169 引用書目 175

    一、古代文獻(依姓氏筆劃為順序)
    1.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修訂版,1985。
    2. 干寶(晉)撰,汪紹楹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一版三刷。
    3. 丹波康賴(日)撰,高文鑄等校注研究,《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4. 元稹撰(唐),《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5. 王充(漢),黃暉校,《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6. 王冰(唐)注,林億、高保衡(宋)校,《素問王冰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明顧氏影宋本校刊印行,1936。
    7. 王叔和(晉),《脈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8.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一版五刷。
    9. 王聘珍(清),《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2,一版三刷。
    10. 王燾(唐),《外臺祕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11. 令狐德棻等(唐)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 司馬光(宋)著,《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鄱陽胡氏仿元本校刊,1976。
    13. 左丘明(周)撰,杜預(晉)注,孔穎達(唐)疏,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14. 永瑢等(清)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2,一版五刷。
    15. 玄應(唐),《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6. 白居易撰(唐),《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17. 吳學勉(明)校,《靈樞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18. 呂不韋(秦)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19. 李白(唐)撰,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
    20. 李延壽(唐),《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65。
    21. 李昉等(宋),《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22. 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二刷。
    23. 沈約(梁),《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24. 孟詵(唐)撰,張鼎改訂,《食療本草》,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5。
    25. 長孫無忌等(唐)撰,《唐律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6. 姚廣孝、解縉等人(明)編纂,蕭源等輯,《永樂大典醫藥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27. 段成式(唐),《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28. 洪興祖(宋)撰,《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89。
    29. 范曄(南朝宋),李賢等(唐)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30. 唐慎微(宋)撰,尚元鈞、鄭金生、尚元藕、劉大培校點,《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31. 孫光憲(宋),《北夢瑣言》,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
    32. 孫思邈(唐),李景榮、蘇禮、焦振廉校訂,《孫真人千金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33. 孫思邈(唐)撰,朱邦國、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4. 孫思邈(唐)撰,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一版二刷。
    35. 班固(東漢)撰,顏師古注(唐),《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36. 巢元方(隋)撰,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四版。
    37. 張仲景(西漢)撰,劉建平等編著,《傷寒雜病論》,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8. 張杲(宋),《醫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39. 張華(晉)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
    40. 張籍(唐)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張籍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一版三刷。
    41. 張讀(唐),《宣室志》,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明商濬校刊稗海本影印,1966。
    42. 張鷟(唐)撰,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一版二刷。
    43. 許慎(漢),《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44. 陳延之(南北朝)撰,祝新年輯校,《小品方新輯》,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
    45. 陳壽(晉)撰,裴松之(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46. 陳夢雷(清)等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一版三刷。
    47. 陶弘景(梁),《真誥》,臺北:廣文書局,1989。
    48. 陶弘景(梁)編,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49. 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50. 楊衒之(北魏)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臺北:彌勒出版社,1982。
    51. 葛洪(晉)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二版五刷。
    52. 葛洪(晉)撰,陶宏景(梁)增補,《葛洪肘後備急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53. 賈思勰(後魏)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臺北:明文書局,1986。
    54. 劉向(漢)撰,《列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
    55. 劉安(漢)撰,高誘(漢)注,《淮南子》,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
    56. 劉恂(唐),《嶺表錄異》,收入《百部叢書集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板橋:藝文印文館據清乾隆敇刊聚珍版叢書本影印,1966。
    57. 劉昫(後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58. 歐陽修、宋祁(宋),《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59. 顏之推(北齊)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0. 魏收(北齊),《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61. 魏收(北齊),《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62. 魏徵(唐),《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63.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順序)
    (一)中文著作
    1.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華科學社會出版社,2001,一版二刷。
    2. 王雅軒、王鴻賓、蘇德祥主編,《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3.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和歷史經濟地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4.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社,1992。
    5. 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6. 朱自清、郭沬若、葉聖陶等編輯,《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6。
    7.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8. 余慎初著,楊沛煊審校,《中國藥學史綱》,昆明: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9. 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音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10.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2000。
    11. 李經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2. 李經緯、李志東,《中國古代醫學史略》,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3. 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14. 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
    15. 竺可楨,《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16. 胡厚宣,《甲骨文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89。
    17.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18. 范行準撰,伊廣謙等整理,《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19. 范家偉,《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20. 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21. 凌耀星主編,《難經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22. 唐蘭著,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23.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4.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5.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6. 張志斌,《古代中醫婦產科疾病史》,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27. 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28.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臺七版。
    29. 陳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0. 陳勝崑,《赤壁之戰與傳染病──論中國歷史上的疾病》,臺北:明文書局,1983。
    31.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出版公司,1993。
    32. 溫少鋒、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3。
    33. 鄒逸麟主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4. 廖育群,《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河北科學出版社,1998。
    35. 廖育群,《歧黃醫道》,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一版二刷。
    36. 廖育群主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醫學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37.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8.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修訂版二刷。
    39.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40. 嚴一萍,《嚴一萍先生全集甲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91。
    41. 嚴世芸主編,《中醫學術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9。
    (二)中文期刊、論文
    1. 田樹仁,〈也談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之關係〉,《中華醫史雜誌》,12.3(1982):126-128。
    2. 申廣智、賈淑玲,〈“癆蟲”說的實質〉,《中醫雜誌》,35.10(1994):40。
    3. 宋大仁,〈中國古代人體寄生蟲病史〉,《醫史雜誌》,2(1948):44-58。
    4. 李友松,〈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中華醫史雜誌》,11.2(1981):87-88。
    5. 李卉,〈說蠱毒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1960):271-284。
    6. 李貞德,〈漢唐期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13.4(2002):1-35。
    7. 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439-469。
    8. 李勤璞,〈八萬尸蟲與八萬戶蟲〉,《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108。
    9. 李經緯、張志斌,〈中國醫學史研究六十年〉,《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129-136。
    10.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所集刊》,3(1993):417-454。
    11.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995):114-153。
    12.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991):1-65。
    13. 杜正勝,〈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8.4(1997):143-171。
    14. 季始榮,〈「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的商榷〉,《中華醫史雜誌》,12.3(1982):124-125。
    15.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2002):43-117。
    16.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695-745。
    17. 初德維,〈曹操赤兵敗與血吸蟲病無關〉,《中華醫史雜誌》,12.3(1982):116。
    18. 范家偉,〈六朝時期人口遷移與嶺南地區瘴氣病〉,《漢學研究》,16.1(1998):27-57。
    19. 范家偉,〈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大陸雜誌》,91.4(1995):36-48。
    20. 范家偉,〈南朝醫家入仕北朝之探討──唐代醫學淵源考論之一〉,《漢學研究》,18.2(2000):143-166。
    21. 范家偉,〈從腳氣病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醫學之傳入〉,《中華醫史雜誌》,25.4(1995):229-232。
    22. 范家偉,〈從醫書看唐代行旅與疾病〉,《唐研究》,7(2001):205-288。
    23. 范家偉,〈漢唐間的蠱毒〉,收入黎漢基編,《讀史存稿》(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公司,1998),頁1-23。
    24. 馬伯英,〈中國古代主要傳染病辨異〉,《自然科學史研究》,10:3(1991):280-287。
    25. 張志斌,〈古代疾病流行的諸種因素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0.1(1990):28-35。
    26. 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臺大歷史學報》,27(2001):37-82。
    27. 梁其姿,〈中國麻瘋病概念演變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339-433。
    28. 陳元朋,〈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以《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4(1998):765-863。
    29. 黃鎮國,《宗教醫療術儀初探──以《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未刊本。
    30. 傳芳,〈中國古代醫學史研究六十年〉,《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162-169。
    31. 廖育群,〈中國古代咒禁療法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4(1993):373-383。
    32. 劉寶玲,〈魏晉到隋唐佛教經典中的疾病觀──以觀音經典為討論中心〉,《2002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臺中: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正覺堂,2002),頁85-110。
    33. 蕭璠,〈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2(2000):247-365。
    34. 蕭璠,〈漢宋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1(1993):67-171。
    (三)外文著作、期刊論文
    英文
    1. Bokenkamp, Stephen R, 1997, Early Daoist scriptur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Eskildsen, Stephen, 1998, Asceticism in Early Taoist Relig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3. Kohn, Livia ed. , 1989, Taoist Meditation and Longevity Techniques ,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onographs Press.
    4. Miyakawa Hisayuki(宮川尚志), 1995, “Medical Aspects of the Daoist Doctrine of the Three Cadavers (Sanshi)”in Hashimoto Keizo, Catherine Jami, and Lowell Skar (eds),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Papers from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on East Asia Kyoto, 2-7 August, 1993, (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Press), pp.345-349.
    日文
    1. 石田秀實,《こころとからだ──中國古代におけゐ身体の思想》,福岡:中国書店,1995。
    2. 福永勝美,《仏教醫學詳說》,東京:雄山閣出版社,昭和四十七年(1972)。
    3. 窪德忠,《庚申信仰》,東京:山川出版社,1968,九版。
    4. 澤田瑞穗,《中國の咒法》,東京:株氏會社平河出版社,1990,五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