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珮珊
論文名稱: 移動的人與物:大館帶小館「文物回娘家」特展網絡的權力關係
指導教授: 李威宜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化館文物回娘家特展網絡權力關係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大館帶小館的相關活動中,觀察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兩間原住民文化館合作的「文物回娘家」系列特展。而針對特展的組織和動員方式,筆者選擇以網絡中移動的人群與物件作為切入的角度,試圖釐清在特展中,包括原住民個人、博物館和原住民文化館所屬體制三方的權力關係。詳細的來說,物件的移動,延伸的是文物的再詮釋,反轉了過去由博物館掌握說明文化知識的權力;而人群的移動,則是指行動者在特展進行中,由自身的背景和人際關係,所帶入的社群組織和動員方式。總的來說,這場活動的成功進行,對於博物館來說,能夠省思博物館是「他者」詮釋的批評浪潮;而對於原住民而言,則是找回說明自身文化權力的第一步;同時,在雙方合作的特展網絡中,也紀錄了原住民文化館出現的轉機與即將面臨的困境。


    第一章、 導論 1 一、 從「大館帶小館」到「文物回娘家」 2 二、 特展網絡-行動者和物件的權力關係 5 三、 文獻回顧 6 (一) 新結構主義、行動理論到網絡研究 6 (二) 博物館、物質文化與權力研究 9 (三) 博物館、原住民、大館與小館的研究現況 11 四、 從「事件」延伸的田野地點 14 (一) 多重場域的研究歷程 14 (二) 田野地點和研究對象的背景簡介 16 1. 國立臺灣博物館 16 2.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文物館 16 3.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 17 4. 「特展」組成的網絡:各個行動者 19 五、 論文結構 19 第二章、 奇美部落「文物回娘家」特展的文物詮釋和迴響 21 一、 文物的再詮釋-權力的反轉和知識的轉移 22 (一) 奇美部落進臺博館庫房「談文物」 22 (二) 奇美部落的「文字」展示說明 23 (三) 奇美部落對文物的「導覽解說」 26 (四) 文物的「仿製」 28 二、 文物的再詮釋-「記憶」的述說 29 (一) 使用與看的記憶 30 (二) 遺失與再現的記憶 33 (三) 延續的記憶 35 三、 阿美族文化-家以及年齡階級,對文物回娘家的作用力 39 (一) 帶入「家」的關係 39 (二) 奇美部落「男子年齡階級組織」的作用力 41 四、 小結 42 第三章、 泰雅生活館「文物回娘家」特展的策劃與網絡形成 45 一、 第一次耆老座談會-內部網絡的形成 46 (一) 泰雅生活館作為行動者-公部門的立場與人脈關係的建立 46 (二) 第一次耆老座談會-泰雅生活館、部落耆老和牧師的三種立場 49 (三) 牧師作為行動者-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知識背景 54 (四) 文物再詮釋的成果-網絡內的共識 57 二、 泰雅生活館與臺博館的「馘首刀爭取戰」 63 (一) 無預期的落差形成 63 (二) 二次耆老座談會-泰雅生活館對「特展」權力的爭取 66 (三) 宜蘭大同泰雅族「流域」分類的概念 69 三、 小結 72 第四章、 臺博館「帶」原住民文化館:特展進行與問題的發生 75 一、 「大館」帶小館的認知與差異 75 (一) 從「文物發霉」的事件談臺博館對特展的想法 76 (二) 臺博館帶奇美文物館-部落自主性動員的合作 78 (三) 臺博館帶泰雅生活館-鄉和公部門的合作 81 (四) 臺博館看兩間原住民文化館-目標與現況的比較 85 二、 鄉公所作為「特展」中的行動者 89 (一) 奇美文物館製作「展櫃」的阻礙 90 (二) 泰雅生活館舉辦「特展」的延遲 94 (三) 原住民文化館與鄉公所的合作關係 96 三、 小結 99 第五章、 結論 102 一、 大館帶小館「文物回娘家」的特展網絡 102 二、 特展網絡中的權力關係 104 三、 文物的「原真性」-誰說的才是真的? 106 四、 原住民的「文化財」-文化(物)到底是屬於誰的? 108 五、 研究的思考和待續… 109 參考書目 112 附錄一:97年大館帶小館巡迴展主題與展期 117 附錄二:98年大館帶小館巡迴展主題與展期 118 附錄三:99年大館帶小館巡迴展主題與展期 119 附錄四:97年-99年 臺博館 大館帶小館巡迴展主題與展期 120 附錄五:奇美部落阿美族男子年齡階級組織表 121 附錄六:宜蘭縣大同鄉境內之泰雅族部落分佈圖 123 附錄七:宜蘭縣境內各鄉分佈圖 123 附錄八:宜蘭縣境內蘭陽溪流域分佈圖 124 附錄九:泰雅族系統和族群分支圖 125 附錄十:泰雅族各系統族群分布圖 126

    王嵩山
    1992 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鄉出版。
    2003 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鄉出版。
    2005 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台北:稻鄉出版。
    呂理政
    2002 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北市。
    許功明
    1998 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出版。
    2004 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台北:南天出版。
    2005 當代博物館文化之展示再現與價值建構:從現代性談起。刊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頁391-406。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子寧
    2005 從殖民收藏到文物回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的回顧與反省。刊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頁23-36。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胡家瑜
    1996 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台大人類學系原住民物質文化特展談起。刊於考古人類學刊 51: 146-16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出版。
    2007 博物館、人類學與台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型變化。刊於考古人類學刊 66: 94-12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出版。
    陳茂泰
    1998 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4:139-18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佳利
    2009 社區互動與文化參與新取徑:探萊斯特郡開放博物館的理念與實務 。刊於博物館季刊 23(2):21-40。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

    項潔、陳雪華、洪筱盈
    2005 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邁入第十年系列活動:2005營造學習型部落研討會季成果展」中發表的〈活化部落文物館:原住民文物館的角色探討〉。頁133-137。
    李景崇
    1998 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黃宣衛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
    原英子
    2005[2000]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社會(台湾アミ族の宗教世界)。黃宣衛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李莎莉
    2004 佩袋 (‘alofo) ,刊於台灣原Young雜誌,頁21。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馬騰嶽
    1998 泰雅族文面圖譜。台北:攝影天地雜誌社出版。
    田哲益(西烏拉灣.畢馬)
    2001 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臺原出版。
    根誌優(達英.拿答弗.撒萬.葛斯阿門)
    2008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台灣原住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廖守臣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出版。
    吳瑩 、盧雨霞、 陳家建、 王一鴿
    2008 跟隨行動者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刊於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二期,頁218-234。北京:社會學研究雜誌社出版。
    陳茂泰
    1997 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期,頁137-18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出版。

    潘宗永
    2007 原住民文化館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刊於2007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頁1-4-1到1-4-29。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葉啟政
    2006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李進益
    2006 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人多
    2002 傅科的工具箱:權力篇。刊於當代,第175期,頁70-95。金恆煒主編,合志出版。
    旮日羿.吉宏
    2004 即興與超越:Seejiq Truku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Latour, Bruno(拉圖爾)
    2005[1987] 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劉文旋、鄭開譯。北京:東方出版。
    2006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哈布瓦赫)
    2002[1952] 論集體記憶(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rmoire),華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1952] On Collective Memory(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rmoire)translated by. Coser Lew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pper-Greenhill, Eilean
    2000 Museu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Routledge Press.
    Munn, Nancy
    1986 The Fame of Gawa: A Symbolic Study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in a Maaim Socie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rry, J and Bloch, M
    1989 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Nicholas
    1991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ner, Annette B.
    1992 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gner, Roy
    1986 Symbols That Stand for Themselves. Chicago Press.
    Gell, Alfred
    1998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orphy, Howard and Perkin, Morgan
    2006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A Reflection on its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a reader, Howard Morphy and Morgan Perkin eds.Pp.1-32. Blackwell Press.
    Kaeppler, Adrienne
    1991 Museums of the World: Stages for the Study of Ethnohistory. In Museum Studies in Material Culture, Susan Pearce, ed. Pp.83-96.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ve of art: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1980] The logic of practice. (Le Sens pratiqu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ell, Alfred
    1998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lifford, James
    1997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 London: Routledge Press. In Routes :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Pp188-219. Cambridge:Harvard Press.
    Kuchler, Susanne
    1985 Malangan: Object, Sacrifi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mory. American Ethnologist 15/4: 625-637.

    Errington, Shelly
    1998 What Became Authentic Primitive Art? In The Death of Authentic Primitive Art and Other Tales of Progress. Pp.70-101.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iller, Susan
    1991 The Myth of Primitivism: Perpectives on Art. New York : Routledge.
    Nora, Pierre
    2007[1989]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Les Lieux Memoire. In Cultural Heritage: Critical Concepts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II. Pp.289-306.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1979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Introduction. London: Allen Lane.
    吳明季
    2009 奇美文物回原鄉,撫慰部落舊傷痕。聯合報,A13,8月4日,http://www.abohome.org.tw,擷取日期:2010年10月5日
    2010 從「奇美文物回奇美」到「恢復失傳祭典儀式」,http://pnn.pts.org.tw,擷取日期:2010年10月5日
    巴奈.母路
    2008 阿美族sikawasay(祭師)的milasung(窺探祭)儀式展演,http://140.119.48.13/doc/9901proposal/10.pdf,擷取日期:2011年1月14日。
    作者不詳
    2008 宜蘭縣大同鄉境內之泰雅族部落分布,http://datong.e-land.gov.tw,擷取日期:2010年9月6日。
    作者不詳
    2010 99年大館帶小館巡迴展與主題,http://www.ims.org.tw,擷取日期:2011年1月10日
    作者不詳
    2011 宜蘭縣境內各鄉分佈圖,http://memory.ncl.edu.tw,擷取日期:2011年1月14日
    作者不詳
    2011 宜蘭縣境內蘭陽溪流域分佈圖,http://trrn.wra.gov.tw,擷取日期:2011年1月14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