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淑青 |
---|---|
論文名稱: |
探索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影響 |
指導教授: | 林紀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 、團體動力 、士氣 、探索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Group Dynamics, Atmosphere, Adventure Project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索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
ㄧ、探討探索教育課程促進班級團體動力的情形。
二、探討探索教育課程提升班級士氣的情形。
三、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的關係。
透過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後的感受訪問內容與量化結果相對照。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資料分析,以提供建議教師作為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南投縣快樂(化名)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一個班級31人進行為期七週,每週二節課共80分鐘的探索教育課程,控制組二個班級共60人進行綜合活動課程。以「班級團體動力問卷」和「班級士氣問卷」前後測進行結果分析。並輔以「學生訪談紀錄」、「回饋表」、「教學省思日誌」等質性與量化資料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施探索教育後,實驗組學生在前測受到控制之下,「團體動力量表」及各層面後測分數達到顯著之差異。
二、實施探索教育後,實驗組學生在前測受到控制之下,「士氣量表」及各層面後測分數達到顯著之差異。
三、實施探索教育之班級學生,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達顯著相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venture Program on Class Group Dynamics and Class Climate for the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es.The study tend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How did the Adventure Program exalt the Class Group Dynamics?
2.How did the Adventure Program increase the Class Atmosphere?
3.How did the Class Group Dynamics relate to the Class Atmosphere?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students from three intact classes. One class with 31 students served as the experiment group subjects receiving the Adventure Program for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ourse instruction while the other two classes each with 30 students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subjects receiving the regular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ourse instructions. The experiment last for seven weeks with two successive forty minutes sections in each week.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programs implemented. The pre-tests and post-tests on “Class Group Dynamic” and “Class Atmosphere” were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Data on students’ in-depth interview record and written feedback sheets as well as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journal were collected to explain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The experi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s on the Class Group Dynamics.
2.The experi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s on the Class Atmosphere.
3.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lass Group Dynamics and Class Atmosphere.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Group Dynamics,Class Atmosphere,Adventure Program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等(民77)。社會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台北市。
王政彥(民81)。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雲五(民72)。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商務出版社。
朱文雄(民78)。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朱麗葉(民97)。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玉群(民97)。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志正 (民81)。國民中學組織管理型態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志正(民89)。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美玲(民92)。"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美蓉(民95)。突破休閒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立中興國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余紫瑛(民89)。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李協信(民98)。探索教育活動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賦優異組,未出版,台北市。
李郁文(民91)。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李南雄(民68)。團體動力學。台北:長青。
李詩鎮 (民92)。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翠月(民91)。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慕台(民95)。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民86)。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 51,112-117。
吳武典(民83)。如何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學生輔導。第33期。頁18-23。
吳清山(民86)。新世紀班級經營的挑戰與因應。教師天地 89期。頁11-16。
吳清山等(民86)。有效能的學校。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賜光(民96)。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長珠(民86)。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沐桂新(民84)。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9,38-44。
宋鎮照(民89)。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民83)。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育正(民97)。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育圩(民98)。共有體驗生命教育對幼兒自尊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成(民79)。動機理論對提振國民中小學教師士氣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宏(民97)。舞蹈遊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一年級班級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海清(民83)。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婉琪(民89)。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台灣北部地區三 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鳳琪(民90)。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瓊瑩(民90)。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紅朱(民95)。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洪莉竹(民79)。教師A型行為組型和外顯行為與班級氣氛、學生成就動機、測試焦慮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洪煌佳(民91)。家長參與對中小學學生課後及假期休閒活動影響之初探。學校體育,68,101-106。
徐西森(民91)。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台北:心理。
徐西森(民87)。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孫志麟(民83)。團體表現負面效果的探討—社會閒散現象的分析。教育研究,38,48-59。
翁珮玲(民99)。冒險教育活動對幼童學習力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東。
郝繼隆(民71)。社會心理學。台北:開明。
張文耀(民90)。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金鑑(民65)。行政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國松(民91)。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國振(民97)。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班學生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惟亮(民91)。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德聰(民92)。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許幼靜(民90)。舞蹈才能班教師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南雄(民69)。人事行政。台北:漢苑出版社。
陳正雄(民60)。人群關係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陳建銘(民8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團體動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憙(民87)。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佩妏(民99)。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士氣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諮商心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銘谷(民98)。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民92年1月15日)。
粘珮瑩(民88)。創造性舞蹈應用於表演藝術課對班級團體動力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八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梅靜宇(民90)。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康淑惠(民97)。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玉(民89)。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10,7-14。
黃昱瑋(民94)。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德祥(譯)(民95)。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原作者:Richard)。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端貞、曾玲珉(譯)(民91)。班級經營與兒童輔導(原作者:Drekurs, R., Grunwaid, B. B. & Pepper, F. C. Maintaining)。台北:天馬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傅育婉(民96)。探索教育活動與追蹤輔導對危機邊緣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瓊慧(民97)。國民小學促進班級人際關係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尊重心、關懷情體驗學習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彭筱娟(民95)。單親兒童參與探索教育輔導團體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彭瓊慧(民97)。實施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欺凌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路君約(民72)。心理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楊國樞(民6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市:東華。
楊極東(民85)。我國大學院校導師制度實施現況與興革意見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楊琬萍(民96)。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慶欣(民93)。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玉玲 (民94)。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潘正德(民93)。團體動力學。台北市:心理。
鄭欣如(民97)。以探索教育活動方式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彩鳳(民8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鄭瑞澤(民57)。學級的團體心理。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蔡居澤(民84)。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蔡居澤、廖炳煌(民90)。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鍾文彬(民92)。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佩蓁(民93)。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鍾啟暘(民93)。探索教育活動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文全(民84)。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謝智謀(民92)。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王怡婷(民92)。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台北:幼獅。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偉(民96)。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縣:臺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羅國俊(民95)。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嚴靜娜(民90)。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建文等著(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禾芳的世界&彰化家扶之友會(民96年6月10日)。青春不留白,讓愛飛揚。【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76v4TbCcQE.jWjByEN00_WY-/article?mid=1350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陳星貝(民97年8月24日)。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社會的影響。【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npf.org.tw/ post/ 3/4554
二、英文部分
AEE, (1995).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95).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The AEE Horizon., 15(1), 21.
Beattie, W. G.(1987). An assessment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 moral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Blum, M. L. & Naylor, J. C.(1968).Industrial psychology:It's theoret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New York:Harper & Row.
Bunker, L., & Rotella, R. (1977). Getting them up, not uptight. In J. R. Thomas (Ed.),Youth sport guide for coaches and parents (pp.75-87).Washington, DC: NASPE.
Cartwright,G.,&Zander,A.(1968).Group dynamics:research and theory(3r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Davis, K. (1972).Human Behavior at Work: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Ellmo, W., & Graser, J. (1995). Adapted adventure activities: A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adventure programming and group initiatives.Dubuque, IA: Kendall/ Hunt.
Forsyth.D.R.(1990).Group dynamics.(2rd ed.).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Franklin, E. (1989). Thinking and feeling in art: Developing aesthetic perspectiv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9 (2), 55-68.
Franklin (1989).Gap characteristics and vegetation response in coniferous forest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Ecology 70(3): 543-545.
Gass,G.A.(1990).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In J.
Gass,G.A.(1995).Books of metaphors.Kend All /Hunt,Publishing,Iowa.
Gordon, G. G. (1991).Industry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 396-415.
Gowin, C. B.(1982). A study of teacher morale in Southern Illino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Griffiths(1995). Culture Strategies and New Modes of Urban Intervention.Cities, Vol.12, No.4, 253-265.
Guba, E. G. (1958). Morale and satisfaction: A study in past-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2),195-203.
Guion, R. (1958). Industrial morale-the problem of terminology. Personnel Psychology. 11, 59-61.
Johnsurd, L. K.(1996).Maintaining morale: A guide to assessing the morale of midlevel administrators and faculty. (ERIC Document Johnson,D.W.,& Johnson,F.P.(1987).Joining together-group theore and group skills(3r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9 908)
Jucius, M. J.(1957).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New York.Mcgraw - Hill Book.
Krech,D. & Crutchfield,R.S.(1948).Theories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Inc..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Maier,N.R.F.(1979).Psycholog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4th ed).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
Meier, J. F. (1978). Is the risk worth tak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49(4), 31-33.Miles & S.Priest(Eds),Adventure education.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Miller,W.C.(1981).Staff morale,school climate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Education-Leadship,38(6),483-486.
MyersD.G. (1987)。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oel Houck., Susan M., & Gass. (1995). “Non-Native Refusals: A Methodological Prespective.” Speech Acts across Cultures : Challenges to Communica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Perkins,D.N.,& Salomo ,G.(1988).Teaching transer,Educational Leadership,46(1),22-23.
Robbins,S.P.(1991).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controversies,and applications(8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Schermerhorn,J.R.,Hunt,J.G.,& Osborn,R.N(1991).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rd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Senger, J. (1980). Individual, group and the organization.Massachusetts:Winthrop Publishers.
Shaw, M. E. (1981). Group dynamics: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 New York:McGraw- Hill.
Sheard, M., & Golby, J. (2006). Effect of a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on swimming performance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49-169.
Siegel, L.(1969). Industrial psychology. Ill.:Richard D. Irwin Inc.
Sommers, N. L.(1969).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 morale in selected secondary schools. 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
Stagner, R.(1958). Motivational aspects of morale. Personnel Psychology,11(1), 64-9.
Wiles,K.(1957).Supersivion for better school.New York:Prentice-Hall,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