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古宴榕 KU YEN-JUNG |
---|---|
論文名稱: |
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art curriculum into art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4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藝術 、藝術教育 、課程模式 |
外文關鍵詞: | public art,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究國民小學推行公共藝術課程的現況,並試圖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探究,歸納出國小實施公共藝術課程的可行模式,作為國民小學未來推動公共藝術課程的參考。
本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在研究方法上採取文獻分析法以及訪問調查法。首先藉由文獻及有關公共藝術課程的實務經驗,做為編製成公共藝術課程訪問表,初稿經由指導教授及教育統計專家指導修正後,請有關之專家填寫專家效度調查問卷,整理修正為訪談實施之正式訪談表。
其次,訪問國內有關公共藝術課程專家及教育先進,提供國小實施公共藝術課程優異之學校名單,研究者再根據各校在內容、材料、參與、實施成效等向度,挑選數所代表性學校做為實施訪問的對象。最後將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編碼與分析,並將文獻調查分析及訪
談的結果,建構出公共藝術課程模式。
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及訪談結果,提出研究之結論於后:
一、過去校園公共藝術發展受政治環境及政策推動影響,未來應朝向以學生為主體、多元風格、與生活結合及具教育價值等方向努力。
二、公共藝術課程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藝術;在境教影響下,涵養生活美感;增進對學校的認同;多元風貌具創意學習;結合社區參與,融入社區生命;建立環境主體認識,重視環境生態發展。
三、國內公部門推動公共藝術課程很少,在相關案例課程中具有:注重參與、課程發展多元、靈活的組織規畫、活潑多樣的教學、經費整體預估規劃等特色。
四、考量到不同的學校特色、師資、經費來源等特色,訪談案例所規劃的公共藝術課程各有不同取向之課程發展模式。本研究整理歸納為:文化取向、學生取向、本位課程取向、表現取向、活動取向共五種,正符應了發展學校特色,教師自編課程、多元發展的教育改革理念。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分述如下:
一、校園公共藝術,宜朝多元化發展。
二、公共藝術課程在國小實施具正面的意義,應加以推廣。
三、公共藝術課程應隨藝術教育的改變,融入當代藝術及理論模式的精神。
四、公共藝術課程模式的運用應該根據各校不同條件,靈活運用。
五、未來研究可擴大研究對象樣本或做全國性普查,以充實公共藝術課程的內涵。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be the status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rough integr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o generalize the feasibility curriculum model for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advancement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futur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be the status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rough integr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o generalize the feasibility curriculum model for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advancement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future.
Second, public art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and education pioneers were interviewed and provided lis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at have deliver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public art education. Those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then chosen based on their public education content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participation, and education results as interview subjects. The interview records were then compiled into written reports and used for analysis. At last,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public art education model.
The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are as follows:
1.During the pas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public art was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and governmental policy.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student-oriented,
diversity, and incorporation of daily lives for added
educational values.
2.Public art education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rts in person, cultivate aesthetics in daily lives,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chool, inspire diverse creation,
promot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lend into community life,
establish re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concern over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3.Scanty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involved in promo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The features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clude focus on participation, diverse development, flexible organizational design, lively teaching methods, and overall budget planning.
4.In consideration of features, faculty, budget of different schools, public art education planned by the interviewees provided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included cultural- oriented, student-oriented, local teaching-oriented,presentational-oriented, and activity-oriented. Those approaches correspond with self-designed activities and diverse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1.Campus public art shall be developed diversely.
2.Public art education delivers positive effects in elementary school stage,thus, shall be promoted.
3.Public art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along with art education and incorporate the theories and essences of contemporary art.
4.Public art educ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flexibly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features.
5.The sample of research subjects can be expanded or national survey can be adopted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一、中文部分
(一)參考書籍
文建會(2002)創造美麗家園─兒童公共藝術系列活動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圖書。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4,畢恆達主持)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手冊。台北縣政府。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
Michael Quinn Patt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9。台北市:桂冠圖書。
李明宗(1993)。民眾參與之都市綠化美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林芳怡(2000)。公共藝術是一種設計。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市:台灣書店。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施並宏(1998)。台灣省國民小學校園建築景觀蒐探。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施植明譯(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市:田園城市。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GENIUS LOCI─Paesaggio Ambiente Architettura。
胡寶林(2002)。校園公共藝術之參與和營造 。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論文集。1/1-1/20。台北:文建會編印。
桂亞文等譯(2000)。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Edmund Burke Feldman。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
袁汝儀、李秀琴(2002)人類學與藝術教育:一些基本概念。藝術與人文教育。223-254。台北市:桂冠圖書。
袁汝儀〈1994〉,培養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方法,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 。新竹: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著(2001)。空間就是權利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郭禎祥(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文景書局。ElliotW.Eisner
陳以亨,鄭英耀,周珮儀(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組織運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秋伶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Jan Gehl。
陳耀維編(1998)。捷運公共藝術實錄(一):(淡水線及南港線)。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陸蓉之(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曾梓峰(2002)。邁向參與式的校園營造。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論文集。9/1-9/15。台北市:文建會。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市:五南。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才郎(計畫主持人)(1998)台灣地區戶外藝術彙編(中部)。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台北市:桂冠圖書。
黃明雅(1999)。時空寄情:台南縣公共藝術專輯。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健敏(1994)。百分比藝術─美國環境藝術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
黃健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 。台北市: 藝術家出版。
黃麗絹譯(1996)。藝術開講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Robert
Atkins。Art speaking 。
董振平(2002)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從藝術做為歷史與文化的展示公器談起。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論文集。7/1-7-13。台北:文建會編印。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與桃城對話:嘉義市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劃實錄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劉伯樂(1997)。和青少年談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
劉依綺譯(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縣:左岸文化。
Cynthia A. Freeland。But is it art?: an introduction
劉昌元 (1994)。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劉俐(1997)。日本公共藝術生態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劉豐榮(1989)。 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
慕心譯(1999)。狒狒、玩石和炸彈的威脅。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市:遠流。Harriet F. Senie。
慕心譯(1999)。短暫性與公共藝術。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市:遠流。Patricia C. Philips。
歐用生(2002)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圖書。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市:五南圖書。
鄧運林(1997)。飛躍傳統的新新校園。高雄市:高雄復文。
謝慶達、林賢卿譯(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環境。台北市:創興出版社。尼克•華茲 查理斯•肯尼維堤著。
簡逸姍(2000)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台北市:創興出版社。Malcolm Miles。
(二)國內論文
吳思慧(1998)公共藝術的生產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才銘(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明鎮(2002)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亞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師大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琳(2001)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 。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竹君(2001)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彰師大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國維(199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校園建築更新發展及參與過程之研究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柏宏(1997)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菁桐國小等校參與式設計經驗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晃毅(1999)從「人、作品、空間」之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台北捷運空間的角色─以淡水線與新中線為例─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雜誌
何春寰(2001)。「紐約市公立學校公共藝術計畫室」簡介。公共藝術簡訊,24期。(8)
何春寰(2001)。紐約公立學校公共藝術的推手。藝術家,310期。
(296-307)
吳翌菁(2000)。傅科的主要思想對教育的反思與啟示。教育研究年刊。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胡寶林(2001)。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120期。(6-14)
胡寶林(2003)。解下公共藝術的真善美外衣。今藝術,132期。(63-67)
夏鑄九(2001)。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模式及心法。美育,120期。(25-33)
陳惠婷發言紀錄(2003)。公共藝術在台灣面面觀。藝術家,338期。(144-153)
黃健敏(2001)。法制化的公共藝術─健診台灣公共藝術相關法條。藝術家,2001年3月310期。(268-295)
黃菁(2001)。創造綠色奇蹟的童話王國─菁桐國小師生互動經營的校園美化「公共藝術」。美育,120期。(17-23)
楊慧娟譯(1997)。清華大學公共藝術設置專案 。藝術家,270期。徐小虎。
劉瑞如(2001)。當藝術走向公眾─談公共藝術「公共性」之落實。美育,120期。(41-47)
(三) 網站資料
于國華。公共藝術與常民生活美感的追尋─重建二结王公廟的省思。台北市文化局。http://163.29.37.148/culture/art/study/002.htm,(2002.10.29)
朱家雄。方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http://61.132.31.12/school/zjjiaoys/yxja/13.doc,鎮江市教育
信息網。(2003.10.22)
呂燕卿(2001)藝術與人文基本能力轉化課程設計之發展順序。
http://www.aerc.nhctc.edu.tw/。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
(2002.5.12)
尚道明。打造創意校園:居民教師一起來。
http://www.new7.00m.tw/weekly/ old/662/662-html。新新聞周報
662期。(2003.10.30)
花蓮縣太巴塱國小網站。http://www.tplps.hlc.edu.tw/vindex.asp。(2002.6.15)
花蓮縣立太巴塱國小。
http://www.pts.org.tw/php/news/wawa/school.php?WSENO
=9&PAGE=SCHOOL_DETAIL&MENUX=FACE。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2002.6.15)
袁汝儀。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
http://www.aerc.nhctc.edu.tw/。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 (2002.5.12)
陳其南,2000,公共藝術在台灣。http://www.ceformosa.org.tw/基金會/陳其南/其他文章/公共藝術在台灣.htm(2002.10.26)
陳其南(2000)全球化的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
http://www.ceformosa.org.tw/基金會/陳其南/其他文章/全球化的 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htm(2002.10.26)(原刊載於
「典藏雜誌」2000年10月號)
陳漢平。春風少年兄。新故鄉雜誌季刊第二期。
http://homeland.yam.com/ 102-06.htm,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
(2002.11.2)
楊惠芳。校園重建希望重現報導之一。
http://kids.yamcom/act/school/report2htm.,小蕃薯2002.11.6)
顏名宏。市民美學與公共藝術。2002,
http://163.29.37.148/culture/art/study/001.htm。
台北市文化局。(2002.7.27)
蔡文杰。菁桐有夢,逐夢踏實─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縣菁桐國小經驗分享。http:www.trd.org.tw/Cpast/9001/900104.doc。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2002年11月1日)
蔡昭儀(2001)公共藝術在公共場域的藝術實踐:兼談台灣戶外裝置藝術的問題。http://www.tmoa.gov.tw/action/publicart.htm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11.2)
Babara(1992)藝術教育未來之趨勢。 http://www.aerc.nhctc.edu.tw/。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
(2002.5.12)
一、 外文部分
Arthur Efland, Kerry Freedman, Patricia Stuhr(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
Bruce L. Moon(2003)Art as a Witness to our Times ,Art
Therap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20(3)pp.173-176.AATA, Inc.2003
Ellen Wexler(1999)。Percent for Art in New York City/Artist。
http://ci.nyc.us/html/wexler-abstractions.html(2003.10.23)
Hart, E. T.(1987)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C.S. Weinstein,& T. G. David (Eds),Space for children(pp.217-239).New York:Plenum Press.
Jacob,Mary Jane,Brenon,Michael and Olson,Eva(1995)Culture in Action,Seattle,Bay Press。
Jack Mackie。(2002) Towards the Art of Making Places Public Policies for Public Art on Campus。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論文集。 2/1-2/28。台北:文建會。
Joseph Convington & Rebecca Bailey(2000)The 3 P’s in
Raleigh, North Carolina:Politics, Public Art & Public
Education .Art Education,July,2000,Volume 53,No.4,13-17. Lamm,Z.(1986)The architecture of school and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Jerusalem,Israel:the Edusystems 2000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Values & Contents.(ERIC Du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83 287).
Malcolm Miles(1997)Art, Space and the City: 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María Luisa de Herrera, Kathleen Garcia, and Gail Goldman,
Public Art As a planning Tool(1997)
http://www.asu.edu/caed/proceedings 97/herrera.html,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3.10.20)
Michele Cohen(2002)Public Art and the NYC Public School: The Site for Student Programs。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論文集。4/1- 4/21。 台北:文建會。
Michael Cummings (2001)Percent for Art in New York
City/Artist。
http://www.ci.nyc.ny.us/html/dcla/html/panyc/cummings.html ,NYC.gov。(2003.10.18)
Sebba, R.(1986)Architecture as determining the child’s place in its school.Jerusalem, Israel:The Edusystems 2000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Values & Cont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 ED 284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