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旻翰
Min-Han Lin
論文名稱: 秀姑巒溪鱸鰻鰻苗夏季上溯族群動態研究
Population dynamic of upstream migration in summer of Anguilla marmorata in the Hsiukuluan River
指導教授: 曾晴賢
Chyng-Shyan Tz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生命科學暨醫學院 - 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5
中文關鍵詞: 鱸鰻秀姑巒溪族群動態潮汐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鱸鰻Anguilla marmorata Quoy & Gaimard 1824廣泛分佈在印度太平洋沿岸與各大島嶼的淡水河川中,過去對於其洄游生態之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從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期間,於台灣東部秀姑巒溪採集河內上溯鱸鰻鰻苗。分析鰻苗上溯週期性以及上溯週期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鱸鰻鰻苗在每年有兩個主要來游期,而在夏季有上溯高峰群,而11月至隔年5月則幾乎沒有上溯。10月份鰻苗的色素發育階段較7、8月份進入較後期,可能是在河口多停留6∼7天所造成。鰻苗主要利用水面、岸邊的水域進行上溯。無法抵抗流速超過40 cm/sec的水流。

    以2000年河內鰻苗上溯高峰,回推當年出海口鰻苗上溯高峰比1997年晚了約22∼24天。利用傅利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進行分析,發現影響不同年度鰻苗上溯的因子完全相同。潮汐應為影響鰻苗上溯之最重要環境因子。


    Anguilla marmorata Quoy & Gaimard 1824 is widespread in the fresh waters of the islands and the coast of the Indo-Pacific ocean. The research regarding this subject is really sparse. Therefore, the collection of migratory Anguilla marmorata eel elvers at Hsiukuluan River in Eastern coast of Taiwan started in June 2000 to May 2001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igration rhythm of eel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igration rhythm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It was found that eel migration reaches a peak during the summer time, whereas eels hardly migrate upstream around November to the following May. The pigmentation stage of elvers in October is much more matured; approach the later stage, than in July or in August. This might be caused by that the elvers stay six to seven days more in the estuary. Elvers primarily migrate upstream by the surface and the bank area of the river. In addition, elvers are incapable to resist the velocity of water flow faster than 40 cm/sec.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peak migration of the elvers in the year 2000, the peak time is 20 to 24 days later than year 1997. Employ Fourier Transform to process the analysis, the effect factors of the different years are discovered to be identical. Tidal stage wa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magnitude of elver migration.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謝誌 ………………………………………………………………………Ⅴ

    壹、前言 ………………………………………………………………… 1

    一、淡水鰻魚的種類與分佈 ……………………………………… 1

    二、淡水鰻魚的生活史 …………………………………………… 1

    三、淡水鰻魚溯河研究 …………………………………………… 2

    四、實驗魚種 ……………………………………………………… 3

    五、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貳、材料和方法 ………………………………………………………… 5

    一、採集地點 ……………………………………………………… 5

    二、時間與方法 …………………………………………………… 5

    三、外部形質測量 ………………………………………………… 7

    四、色素發育頻度分析 …………………………………………… 7

    五、離散傅利葉轉換 ……………………………………………… 7

    參、結果 ………………………………………………………………… 9

    一、鰻苗溯河數量調查 …………………………………………… 9

    A.出海口鱸鰻鰻苗上溯數量調查結果 …………………… 9

    B.河內鱸鰻鰻苗上溯數量調查結果 ……………………… 9

    C.氣候與水文資料 ………………………………………… 9

    二、溯河鰻苗週期性觀察 ………………………………………… 10

    A.鰻苗上溯日週期 ………………………………………… 10

    B.鰻苗上溯月週期 ………………………………………… 10

    三、形質測量 ……………………………………………………… 11

    A.鰻苗全長組成 …………………………………………… 11

    B.鰻苗色素發育階段 ……………………………………… 11

    C.色素發育頻度分析 ……………………………………… 11

    四、鰻苗溯河與流速之關係 ……………………………………… 12

    A.河川流速分佈情形 ……………………………………… 12

    B.鰻苗溯河行為 …………………………………………… 12

    C.鰻苗上溯利用之流速 …………………………………… 12

    五、不同年度來游週期分析 ……………………………………… 13

    A.不同年度來游週期之比較 ……………………………… 13

    B.以傅利葉轉換分析不同年度來游週期之相關性 ……… 14

    六、鰻苗上溯週期與環境因子之關係 …………………………… 14

    肆、討論 ………………………………………………………………… 16

    一、鰻苗溯河日週期分析 ………………………………………… 16

    二、冬季河內鰻苗極少上溯可能之原因 ………………………… 16

    三、不同月份溯河鰻苗色素頻度變動可能之原因 ……………… 16

    四、鰻苗上溯速度之評估 ………………………………………… 18

    五、鰻苗上溯最適流速與其應用 ………………………………… 18

    六、造成鰻苗來游時間延後之原因 ……………………………… 19

    七、傅利葉轉換在生物週期分析之應用 ………………………… 21

    八、環境因子對鰻苗上溯之影響 ………………………………… 22

    伍、結論 ………………………………………………………………… 24

    陸、引用文獻 …………………………………………………………… 25

    圖與表 …………………………………………………………………… 30

    附錄 ……………………………………………………………………… 48

    中文部分
    王世冠 (1998)傅氏紅外光譜在環境分析上之應用。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檢驗通訊雜誌第十九期。
    王佳惠(1996)耳石的微細構造及微化學在美洲鰻及歐洲鰻的初期生活史上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3頁。
    王傳益(2000)湍流水利特性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60頁。
    中坊徹次編(1993)日本產魚類檢索。東海大學出版會,東京,156頁(日文)。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 (1987)台灣地區十五條河川理論水利蘊藏量及地表逕流係數研究。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第十四號,213頁。
    丘臺生(1999)台灣的仔稚魚∼海洋生物本土性教材(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出版,296頁。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科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193頁。
    吳家福(2000)東北角雙溪河口魚類週期性變動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163頁。
    吳明進(1994)台灣的氣溫和降水之長期變化。科學月刊,2:122-126。
    吳明進、吳珊珊(2000)概說氣候變遷。科學月刊,5:382-388。
    李定安、彭鏡洲(1977)世界捕魚大觀。徐氏基金會出版,台北,168頁。
    李玲玲(2000)氣候變遷對動物生態的衝擊。科學月刊,5:394-399。
    沈世傑等編(1993)台灣魚類誌。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台北,960頁。
    沈康寧(1997)兩棲洄游型蝦虎魚日本禿頭鯊的初期生活史及加入動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4頁。
    祁忠勇(1994) FFT與訊號處理簡介。數學傳播,18(4):18-21。
    林立元(2000)河川生態調查與正常流量之研究∼以頭前溪為例。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126頁。
    林宗潁(1995)霧頭山保護區刺鼠活動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曜松、梁世雄(1996)淡水魚資源調查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81頁。
    洪明仕(1993)南澳溪直額絨螯蟹族群動態及生物學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67頁。
    胡露奇(1979)以耳石研判鱸鰻的年齡。中國水產,324:12-13。
    徐義人(1995)應用水文學。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780頁。
    張至維、曾萬年(1996)鰻魚梯(eel pass)設計之回顧。中國水產,519:47-56。
    張嵐(1997)2D腦波分析專題報告。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許晃雄(1998)冰雹、聖嬰現象與氣候變遷。全球變遷通訊,17:28。
    郭河(1994)養鰻透視。水產出版社,232頁。
    曾萬年(1982a)記台灣新紀錄之西里伯鰻鰻線。生物科學,19:57-66。
    曾萬年(1982b)鰻線來游之變動與潮汐週期之關係。生物科學,20:15-31。
    曾萬年(1983)台灣產鰻線之種類識別及其生產量。中國水產,366:16-23。
    曾萬年(1991)日本鰻初期生活史及產卵場新假說。中國水產,466:5-12。
    曾萬年(1997)鰻魚的初期生活史及種苗生產-Ⅰ-柳葉魚的攝食生態。臺大漁推,9:9-18。
    曾晴賢(1994)秀姑巒溪河川資源保育及利用之研究。交通部觀光局東部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印行,78頁。
    楊正雄(1997)水溫對櫻花鉤吻鮭族群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6頁。
    劉傑倫(1998)台灣東部秀姑巒溪鱸鰻初期生活史。私立輔仁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1頁。
    蕭仁傑(1998)秀姑巒溪洄游性蝦虎魚初期生活史與資源量。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8頁。
    顏林文(1996)利用筆劃傅利葉轉換之特徵做中文印刷字體辨識。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信良(1999)潮汐表Tide Table 2000。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6頁。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