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婉容
Chao, Wan-Jung
論文名稱: 跨國孟母?新加坡的中國陪讀媽媽
Transnational Mencius's Mother? The China-National "Study Mama" in Singapore
指導教授: 黃倩玉
Huang, C.Julia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2
中文關鍵詞: 新加坡陪讀媽媽中國新移民母職跨國家庭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陪讀媽媽(study mama)的身分是配合新加坡的留學教育和移民政策所制定出來。政策的用意是希望未成年的國際學生,在母親的陪伴之下受到妥善的照顧。然而在新加坡的中國陪讀媽媽們,卻因為非法打工的問題,使得母親陪讀的身分引起爭議。
    從另一方面而言,觀察當代華人跨國家庭的媒體以及相關研究,使用「孟母三遷」的典故去形容現代母親效法孟母精神,為了提供子女良好的求學環境,不惜大規模的進行國際搬遷,犧牲自己原有的工作機會和社會網絡,與丈夫和原生家庭分隔兩地,跨國專職照顧留學的子女。
    無論是被稱許的現代孟母,還是被指責利用身分非法打工的母親,陪讀的跨國家庭結構和母親的角色,都突破了傳統的界線領域劃分。此類型的跨國家庭結構裡,父親的角色缺乏能動性,教育和撫育子女的責任全由母親承擔,需要非法打工的母親,既是照顧者又是養家者,但是關於母親的職責卻受到質疑。本研究旨在探討這種矛盾的身分跨越,重新思考母職、親情、家庭,在全球化資本流動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採取人類學民族誌的研究方法,從2007年至2008年期間,三次在新加坡進行田野研究工作,參與觀察新加坡中國母親的陪讀生活,深入訪談12位來自中國(主要來自北方和東北方的城市) 的母親,她們的年齡在32歲至43歲之間,子女初到新加坡就學的年紀在6歲至16歲之間。
    研究發現陪讀媽媽在新加坡被當地人他者化的情形嚴重,主要和近年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經貿發展關係,以及媒體建構的國籍、族群和性別刻板印象相關,導致陪讀媽媽身為女人的身分比起身為母親的身分,更被突顯出來。
    另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是母親選擇到新加坡陪讀的因素是多重的。許多母親在國內已經離婚,或是與伴侶的婚姻關係不和睦,因此遷居國外,除了子女的留學教育之外,對於母親而言跨國的動機也是為了更換一種新的生活。這些母親對於陪讀和母職的看法,挑戰了母職無償薪的概念,鬆動了家庭結構中雙親角色的界線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1 第二節 歷史背景和社會脈絡 11 一、 誰是陪讀媽媽? 11 二、 社會風氣 1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5 一、 什麼是母職? 15 二、 跨國母職 17 三、 當代華人的資本主義與跨國家庭 19 四、小結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2 一、 步入田野 22 二、 陪讀媽媽英文班 24 三、 日常生活參與觀察 (常態性和非常態性聚會) 25 第二章 跨國孟母? 26 第一節 研究對象介紹 27 第二節 留學「新」選擇 29 第三節 身份的跨越 33 一、 從女留學生到陪讀媽媽 33 二、 從陪讀夫人到陪讀媽媽 35 第四節 彈性公民身份的追求 37 一、 永久居留 37 二、 親屬網絡 39 第三章 被他者化的母親 40 第一節 媒體建構 40 第二節 新加坡人「看」陪讀媽媽 42 第三節 陪讀媽媽「看」陪讀媽媽 47 第四節 語言的抵抗 48 第五節 小結 49 第四章 婚姻與家庭 51 第一節 陪讀媽媽,留守爸爸 51 第二節 離婚:離開不愉快的婚姻 56 第三節 候鳥夫妻 59 第四節 親情的跨國連結 61 第五節 小結 62 第五章 結論 6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4 第二節 研究侷限 65 第三節 結語 65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 73 附錄二 74 附錄三 75

    【英文部分】
    Appadurai, Arjun
    1990 Disjunction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Minn.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Global Ethnoscapes: Notes and Queries for a Transnational Anthropology. In Recapturing Anthropology Working in The Present. Richard G. Fox, eds.,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Agrawal, Anuja
    2006 Introduction In Migrant Women and Work. India:New Delhi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77 “The Economics of Linguistic Exchange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6(6):645-668.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The Economy of Linguistic
    Exchanges.Edited and by John B. Thompson; Translated by Gino Raymond
    and Matthew Adamson. Cambridge, Mass.: Polity Press.
    Chee, Maria W.L.
    2005 Taiwa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al Families : Women and Kin Work
    New York : Routledge.
    Chodorow, Nancy
    1979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stable, Nicole
    2003 Romance on a Global Stage: Pen Pals, Virtual Ethnography, and
    “Mail-Order” Marriag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asahayam Teresa and Yeoh S.A. Brenda,eds.
    2007 Working and Mothering in Asia: Images, Ideologies and Identities.
    Singapore:National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Ann
    1989 Contemporary Motherhood In Blood at The Root. New York: Pandora
    Press.
    Glenn, N. Evelyn, et,al.
    1994 Mothering : Ideology, Experience, and Agency.New York:Routledge
    Press. Huang, Shirlena and Yeoh, Brenda S.A.
    2005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China's ‘study
    mothers’ in Singapore. Global Networks 5(4):379-400
    Goffman, Erving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ie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Hondagneu-Sotelo, P.
    1997 " I'm Here, but I'm There": The Meanings of Latina Transnational Motherhood. In Gender and Society 11(5):548-571.
    Huang, Shirlena and Yeoh, Brenda S.A.
    2006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China's ‘study
    mothers’ in Singapore. Global Networks 5(4):379-400
    Immigration and Checkpoi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 Government
    2008 Electronic document, http://www.ica.gov.sg/index.aspx .
    Accessed June 19.
    Levitt, Peggy
    2001[1957] The Transnational Villager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vitt, Peggy and Waters Mary C., eds.
    2002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an ,Peichia
    2003 “They Have More Money But I Speak Better English: Transnational Encounters Between Filipina Maids and Taiwanese Employers.” Identities: Global Studies in Culture and Power10(2): 132-161.
    2008 “Migrant Women’s Bodies as Boundary Markers: Reproductive Crisis a nd Sexual Control in the New Ethnic Frontiers of Taiwan.”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33(4): 833-861
    Ong , Aihwa and Nonini Donald M.
    1997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Duke Universiy Press.
    Ong, Aihwa
    1999 The Pacific Shuttle: Family, Citizenship and Capital Circuits. In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72[1941] Making gender : 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gender.Boston : Beacon
    Press.
    Shih, Shu-Mei
    1998 'Gender and a new geopolitics of desire: the seduction of mainland women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Media', Sign, 23(2):287-319.
    Waters, Johanna L.
    2005 Transnational Family Strategies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aspora .Global Networks 5 (4):359–377

    【中文部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08 中國公民赴新加坡須知。網路資源,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1.fmprc.gov.cn/chn/default.htm ,
    6月18日。
    王志弘等譯,Edward W. Said原著
    1999 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王志弘
    2000 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王文娟譯,Becker, Gary S.原著
    1997 家庭論。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王雅各編
    1999 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灣查某編著
    2000 台灣女生留學手記。頁169-190。台北:玉山出版。
    李威宜
    1999 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唐山出版。
    沈燕清
    2003 近看新加坡中國陪讀媽媽群體。東南亞縱橫。第四期。頁13~17。
    2006 新加坡中國大陸新移民現狀淺析。世界民族。第四期。頁44~51。
    邱天助
    1996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出版。
    風笑天主編
    2002 中國獨生子女 : 從"小皇帝"到"新公民"。北京:知識出版。
    吳前進
    2003 1990年以來中國—新加坡民間關係的發展。以中國新移民與當地
    華人社會的互動為例。社會科學。第10期。頁83-91。
    高宣揚
    2002 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出版。
    范丹妮(Toni Fablo)主編
    1996 中國獨生子女研究。上海市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張君玫譯 ,Nancy J. Chodorow原著
    2003 母職的再生產 : 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北市:群學出版。
    唐文慧
    2002 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3期,
    頁13至15。
    新加坡教育網
    2008 網路資源,http://www.singaporeedu.gov.sg/cn/htm/index.htm 2007/6/6 , 
    6月6日。
    夏曉鵑
    2001 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台北:唐山出版。

    慧科大中華知識庫

    2008 電子資料庫,http://apx.lib.nthu.edu.tw:8265/ws5/index.do , 6月20日。

    聯合早報網 
    2007 角色尷尬難就業,中國陪讀媽媽獅城惹爭議,刊於環球時報,網路資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7/03/content_4786282.htm ,6月6日。
    2008 中國女性東南亞名聲受損,「小龍女」成賣淫代名詞,網路資源
    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txt/2006-12/25/content_7552126.htm , 6月6日
    藍佩嘉
    2001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第八期頁43至97。
    2009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出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