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淑玲 |
---|---|
論文名稱: |
東年小說研究--以善惡主題思想為主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東年 、善惡 、知識分子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年小說創作始於一九七一年,在這三十餘年的創作□,他的思考主線都集中在知識分子的身上,本論文依其作品中善惡主題思想的不同轉折,將其創作分為三期。
第一期道德掙扎與善惡對立:本期知識分子為實現救世理想,充滿了擇善固執與憤世嫉俗之情。由於過度的道德激情,使得知識分子以自我理想為高低區分標準,符合者為善,不從者為惡。在理想之前,知識分子高於俗眾,因此為了實現「善」,必要時可以除掉「惡」。
第二期回歸現實與善惡妥協:在第二期的作品□,東年對現實的注重轉趨明顯,知識分子不再以絕對批判的眼光審視社會,逐漸脫離虛無,而開始能肯定現實、尊重社會秩序。在法律之前,知識分子與俗眾平等並存。
第三期自我救贖與善惡消彌:第三期作品中,東年指出雖然人性中充滿了無明癡闇,但是這種無明無關善惡,它是生命的原動力,從這生命力可以產生定力和智慧,讓人類得以超脫。善惡的消彌讓東年褪去了道德的激情,不再執著知識分子的救世理想,讓知識分子從地藏菩薩的困境中解脫出來,粉碎了作繭自縛的地獄。離開現實一切都是妄想,唯有從生到死的這一段生命才是我們唯一的真實,生命無法靠他人救贖,而這個救贖力量在自己身上。人的身上交織著獸性,但是除獸性之外,亦可見到神性。人身上的神性,使人具備自救的力量,唯有證悟自己身上的法,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活出光彩。
一、 東年著作書目(及期刊篇目)
《落雨的小鎮》短篇小說集(收錄〈青蛙〉、〈一百隻鴿子〉、〈構不著的圓〉、〈無花果樹〉、〈作品〉、〈沉默的大河〉、〈公園裡的鐘聲〉、〈落雨的小鎮〉、〈沉船〉、〈酒吧〉共10篇),台北:聯經,1977年初版。
《大火》短篇小說集(收錄〈最後的月亮〉、〈老鼠〉、〈手印〉、〈乩童〉、〈惡夜的笛聲〉、〈鄉祭〉、〈暴風雨〉、〈雪夜〉、〈大火〉、〈棄嬰記〉、〈死人書〉共11篇),台北:聯經,1979年初版。
《去年冬天》短篇小說集(收錄〈去年冬天〉、〈賊〉、〈遊夜街〉、〈路〉、〈海鷗〉、〈我們永遠的朋友〉、〈在那樣的路上〉共7篇),台北:聯經,1983年初版。
《失蹤的太平洋三號》(長篇小說),台北:聯經,1985年初版。
《模範市民》(長篇小說),台北:聯經,1988年初版。
《初旅》(長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初版。
《地藏菩薩本願寺》(長篇小說),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11月初版。
《我是這樣說的》(長篇小說),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3月初版。
《再會福爾摩莎》(長篇小說),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6月初版。
《愛的饗宴》(長篇小說),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1月初版。
〈小說應是論本體而非論智識〉,《聯合文學》,1982年11月。
〈墨綠色的夜〉,《文季》1卷2期,1983。
〈沉靜而堅決的聲音〉,《新書月刊》第四期「密集短評」專欄,1984年1月。
〈建言三策〉,《新書月刊》第五期「觀念方塊」專欄,1984年2月。
〈從《清代起居注冊》看起-太平天國的最後一天〉,《新書月刊》第六期,1984年3月。
〈返本開新〉,《新書月刊》第七期「密集短評」專欄,1984年4月。
〈源遠流長-「吳越錢氏續慶系圖」族譜介紹〉,《新書月刊》第三期,1984年12月。
〈在黑潮之畔嘆卑南之古—評鍾肇政的「卑南平原」〉,《聯合文學》,1987年10月。
〈受苦的人沒有施捨慈悲的義務?老天可憐!〉,《聯合文學》,1988年2月。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評亦耕《面對赤子》〉,《聯合文學》,1989年1月。
〈一個書名兩種副標題意的曖昧--評陳燁的泥河〉,《聯合文學》,1989年6月。
〈飆過東區〉,《聯合文學》,1989年10月。
〈山在冬季〉,《聯合報》1989年11月15日。
〈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將比「解嚴」前的更少—評蔡源煌的《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聯合文學》,1990年3月。
〈靜謐的夜海〉,《聯合報》1990年3月3日。
〈美國美國我愛你—鬧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荒謬寓意〉,《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尋回訴說的意願—評《散步到他方》>,《聯合報》,1997年1月13日43版。
〈面對新文盲的可能狀態談綜合出版的整合和必要〉,《出版情報》第105、106期合刊本,1997年2月。
〈誰算是中產階級〉,《聯合文學》,1997年7月。
〈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1997年8月。
〈習作者的初旅—文藝營導遊〉,《聯合文學》,1997年10月。
〈大海是我的故鄉〉,《聯合文學》,1997年12月。
〈小說就是小說〉,《中國時報》,1997年12月24日。
〈我們正在穿越兩岸關係的模糊地帶〉,《聯合文學》,1998年1月。
〈鄉土文學—意識型態的虛實〉,《聯合文學》,1998年2月。
〈春天來了〉,《聯合文學》,1998年3月。
〈孤獨的探索〉,《聯合文學》,1998年4月。
〈女性主義正在作什麼〉,《聯合文學》,1998年5月。
〈再會福爾摩莎〉,《聯合文學》,1998年6月。
〈女性的性、愛情與婚姻〉,《聯合文學》,1998年7月。
〈單身女子〉,《聯合文學》,1998年8月。
〈面枯勝秋草〉,《聯合文學》,1998年9月。
〈文評家的朴通事諺解〉,《聯合文學》,1998年10月。
〈源於大藏律部性事的思議〉,《聯合文學》,1998年12月。
〈彌塞亞神曲中的復活〉,《聯合文學》,1999年1月。
〈新生代的教養〉,《聯合文學》,1999年2月。
〈寶貝女兒—再談新生代的教養〉,《聯合文學》,1999年3月。
〈評審意見〉,《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表現佛陀思想的文學作品就是佛教文學〉,《普門》第250期,2000年7月。
〈小說寫作所需要的「寫實」概念〉,《聯合文學》,2001年11月。
〈航行的勇氣〉,《聯合文學》,2002年1月。
〈秋日的奏鳴:想我年輕時一起寫小說的朋友〉,《聯合文學》,2004年2月。
〈第五卷的預言〉,《聯合文學》,2004年3月。
〈遊府城談舊事〉,《聯合文學》,2004年4月。
〈山、海與平原台灣的對話〉,《聯合文學》,2004年7月。
二、專書
Alan Bullock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臺北:究竟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2001年3月二刷。
C.H.Pan著、石印滇譯《尼采與佛教哲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8月初版。
Franklin L Baumer著、李日章譯,《西方近代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5月初版,1990年9月第二次印行。
Karen Armstrong著,蔡昌雄譯,《神的歷史》。台北:立緒文化。1996年出版,2002年二版。
Neil Postman著、吳韻儀譯,《通往未來的過去》。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初版一刷。
工藤綏夫著,李永熾譯,《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3月初版,1970年3月再版。
史懷哲著,鄭泰安譯,《文明的哲學》(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 )。臺北:志文出版社。
布萊恩•威爾森(Briaa Wilson)著,傅湘雯譯,《基督宗教的世界》。台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年初版。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張念東、凌素心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朱雙一〈東年:海船作為現代人生存空間的象徵〉,《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智揚文化。2002年2月初版
吳錦發〈靈魂深處的冷—評東年的〈初旅〉〉,《一九八八台灣小說選》。前衛。1989年5月。
李明濱〈罪與罰〉,《俄國近現代文學經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8月。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1987年3月再版。
李霖生《《超越善與惡》—尼采導讀》。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3月初版。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1月再版。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77年4初版,1988年4月二版二刷。
阿爾培•卡謬著,張伯權、范文譯,《卡謬札記》。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月初版。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成顯聰、王作虹譯,《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5月初版一刷。
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哲學研究》。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8月初版一刷。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15日再版。
高天生〈孤獨的先知—東年集序〉,《東年集》,前衛出版社,1992年4月。
莊雅仲〈再現、改宗與殖民抗爭--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臺灣的殖民主義與傳教工作〉,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年11月初版一刷。
許琇禎〈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5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一刷,1998年11月再版二刷。
楊照〈白描輪廓與彩繪近景—評東年的《初旅》〉,《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3月初版。
雷登•貝克等人合著、葉玄譯,《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0年7月一版一印,1986年一版七印。
鄔昆如〈存在主義真象〉,《存在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五月初版。
鄔昆如《存在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5月初版。
廖淑芳〈東年的前世今生—以知識份子形象為主的閱讀〉,《一九九九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輯》。新竹文化中心,1999年6月。
赫塞著、蘇念秋譯,《徬徨少年時》。臺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10月新版一刷。
趙建文《尼采》。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7月初版,1996年10月再版。
蔡維民《永恆與心靈的對話—基督教概論》。台北:智揚文化。2001年初版。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年初版。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臺北:立緒出版公司。2003年9月初版一刷。
顧忠華著,《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3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艾雲〈逃離幸福—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六期。
胡文清〈閱讀東年〉,《台灣新文學》第四期,1996年春季號。
陳國棟〈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台灣文獻》54卷3期。
葉石濤、李喬、楊青矗、施淑女、陳映真〈自立晚報第三次百萬元長篇小說徵文決審意見—關於東年的〈模範市民〉〉,《自立晚報》。1987.2.19
蔡源煌〈符號與靈視--評東年〈落雨的小鎮〉〉,《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九期,1978年2月。
隱地〈〈酒吧〉附註〉,《六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書評書目。1978年5月。
李漢呈〈視窺東年□的象徵〉,《台灣時報》。1979.1.12〜13。
季季〈一個孤立而擺盪的小社會—評東年的〈賊〉〉,《書評書目》77期,1979年9月。
黃克全〈關於「賊」的二點意見〉,《書評書目》78期,1979年10月。
司馬中原〈魘境—談東年的作品〉,《中華文藝》116期,1980年10月。
高天生〈孤立的先知—試論東年的小說〉,《台灣文藝》69。1980.10
司馬中原〈從「最後的月亮」看東年〉,《中華文藝》119期,1981年1月。
簡斯偉〈轉換的時空裡迷失的心靈—談東年的小說「落雨的小鎮」〉,《文藝月刊》211期,1987年1月。
宋澤萊〈將「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推向頂峰的文學高手—論東年小說的深度〉,《台灣新文學》第十期春夏季號,民87年6月。
吳錦發〈靈魂深處的冷—評東年的〈初旅〉〉,《自立晚報》。1989.3.13
朱雙一〈現代人的焦慮和生存競爭—東年論〉,《聯合文學》,1995年1月。
黃光國〈權力意志與道德判斷〉,《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八期,1997年6月。
鄧元忠〈反省史學案例之一:從虛無主義到佔有性個人主義、一類後現代人生觀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7期。1999年6月出版
黃錦珠〈評東年《愛的饗宴》〉,《文訊雜誌》,2000年7月。
張茂桂〈知識分子的角色與「姿勢」〉,《當代》157期。2000年9月。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期。2002年3月。
蘭伯特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經典雜誌》,2002年8月。
廖茂發、江淑琳、孫銘燐〈青春懷胎的理想主義:探詢歷史洪流中學運世代的軌跡與痕跡〉,《當代》188期。2003年4月。
三、學位論文
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2001年6月。
胡龍隆《台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