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意祺
Chiu, Yi-Chi
論文名稱: 諮商專業的100種可能: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究
100 Possibilities of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指導教授: 吳怡珍
Wu, Yi-Chen
口試委員: 曾文志
Tseng, Wen-Chih
林祺堂
Lin, Chi-T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諮商專業發展
外文關鍵詞: non-traditional counsel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典型諮商心理師諮商專業發展歷程,以及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採現象學取向的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以現象學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六名非典型諮商心理師參與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專業發展歷程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專業發展歷程共可分成五階段:(一)「興趣領路:在傳統諮商教育裡發掘新的可能性」,(二)「從單一到多元:非典型諮商專業的萌芽」,(三)「在困頓中前進:非典型諮商專業的深耕」,(四)「在助人初衷中成就更好的自己:非典型諮商專業的回望」,(五)「傳統為體,創意為用:非典型諮商專業的未來」。

    二、 非典型諮商專業歷程中的影響因素
    非典型諮商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成「個人層次」與「環境層次」。個人層次包含: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顯著個人特質、對非典型諮商職業目標的認同與熱誠;環境層次包含:傳統訓練道路上學術單位的多元性及老師的態度、個人的支持系統。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實務工作者、諮商教育者及教育場域與未來研究提出相應的參考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ors’ counseling profession, as well as influence fators in the process. This study was conduct 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ly orien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later analyzed with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earcher invited six non-typical counselo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by intentional sampl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Firs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on-typical counselor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1) "Starting from interest: explor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traditional counseling education", (2) "Moving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the germination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ing profession, (3) "Advancing in difficulties: the deep cultivation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ing profession ", (4) "Achieving a better self beyo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helping others: the recollection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ing profession ", (5) " Viewing tradi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Implementing creativity in practice: the future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ing profession ".
    Second, the influence fator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ing are divided into "personal level" and "environmental level". The individual level includes: significant personal traits of non-traditiona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nthusiasm toward non-traditional counselors’ career goals;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includes: diversity in academic units and teachers' attitudes on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path, personal support system.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 for practice worker, counselor educators, and counselor education field and future research.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7 第二節 臺灣諮商心理師的培育制度…………………………………………………………23 第三節 臺灣非典型諮商的發展現況…………………………………………………………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3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研究程序……………………………………………………………………………………44 第五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47 第六節 研究品質……………………………………………………………………………………51 第七節 研究倫理……………………………………………………………………………………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專業發展歷程……………………………………59 第二節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專業歷程中的影響因素………………………………100 第三節 研究結果概念圖………………………………………………………………………………11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5 第二節 研究結果討論………………………………………………………………………………1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9 參考文獻……………………………………………………………………………………………………143 附件 附件一 研究參與者招募文宣………………………………………………………………154 附件二 研究參與邀請函………………………………………………………………………155 附件三 研究參與同意書………………………………………………………………………156 附件四 前導研究訪談大綱……………………………………………………………………157 附件五 正式研究訪談大綱……………………………………………………………………158 附件六 逐字稿檢核表……………………………………………………………………………159 附件七 研究結果檢核表…………………………………………………………………………160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 44 圖4-1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專業發展歷程圖………………………………………119 圖4-2 非典型諮商專業歷程中的影響因素圖……………………………………………123 表 目 錄 表2-1 國內外諮商專業發展歷程整理…………………………………………………………11 表2-2 諮商心理七領域七學科內容……………………………………………………………24 表3-1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之比較……………………………………………………………36 表3-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及訪談概況……………………………………………………40 表3-3 逐字稿編碼與意義單元示例……………………………………………………………49 表3-4 意義單元跨個案分析群聚示例…………………………………………………………50 表3-5 研究參與者之逐字稿檢核回饋…………………………………………………………52 表3-6 研究參與者之研究結果檢核回饋………………………………………………………54 表4-1 以時間序進行跨個案次主題歸類與排序示例……………………………………116 表4-2 非典型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專業發展歷程之內涵…………………………………120 表4-3 非典型諮商專業歷程中的影響因素之內涵………………………………………124

    一、中文部分
    心理師法(2000 年 11 月 21 日)。
    王智弘(2004)。後心理師法時代社區諮商輔導機構發展的重要議題-服務轉型、倫理建立與媒體運用。九十三年全國生命線年會大會手冊,58- 64。
    王理書(2006)。齒科先耶:用成長史與諮商心理師考試交織辯證的生命書寫。應用心理研究,30,59-87。
    王郁淳、張愷晏(2010)。綜觀心理師當前議題。諮商與輔導,289,2-5。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牛爾(譯)(2004)。芳療聖經(原作者: Chrissie Wildwood)。臺北市:商周出版。
    考選部(2017)。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臺北市:
作者。
    白雅方(2014)。中學輔導人員牌卡應用現況及其與創造力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心理師法施行細則。出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01
    李千毅(譯)(1999)。芳香療法情緒心理配方寶典(The fragrant mind: aromatherapy for personality, mind, mood and emotion)(原作者:Valerie Ann Worwood)。新北市:世茂(原出版年:1999)。
    李憶微(1989)。助人專業者專業自我的發展與學習歷程之探討。救國團「張老師」專案研究報告。
    李花環(2000)。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華璋(2001)。諮商人員專業認同歷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麗溫(2010)。諮商心理師生涯轉換及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開復(2018)。這些職業未來有保障?AI 最難取代的10種工作。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6062。
    何宜芳(2012)。盤面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呂艾珉(2004)。實習諮商師個別諮商專業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昭祥(1999)。植物與人生-談植物精油與芳香療法。科學農業,47(2),91-96。
    吳崇旗、謝智謀(2006)。探討戶外冒險教育的效益。中華體育季刊,20(3),43-53。
    吳佳玲、謝盛發(2009)。芳香精油香氣體驗情感意象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273-295。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磊(2011)。桌遊在大學生網癮形成過程中的干預。價值工程,18, 228。
    吳東彥(2015)。諮商室中的反移情:與受虐兒童共處的反思經驗。輔導季刊,51(2),75-78。
    吳東彥、劉志如(2016)。與內在真我的相遇:一個心理師個人與專業的孵化歷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4,79-104。
    吳明富、徐玟玲(2016)。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指引。臺北市:
洪葉文化。
    吳明富、謝政廷(2011)。摺紙於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之初探。輔導季刊,47(1),42-52。
    吳宜庭(2016)。桌遊運用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汝鈞(2001)。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中)。鵝湖月刊,26(12),14-21。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一從Human "doing"到Human "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金音如(2010)。諮商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重修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家興(2004)。心理師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文基金會會訊,74,19-25。
    林家興、許皓宜(2008)。心理師法的立法與影響。輔導季刊,44(3),24-33。
    林家興(2008)。台灣諮商心理專業的發展與挑戰。輔導季刊,44(3),98-101。
    林家興(2013)。心理師的核心能力與人力培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2),87-92。
    林家興(2014)。臺灣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與執業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5(3),279-302。
    林家興、林烝增(2018)。諮商心理師培訓制度的回顧與省思。載於蕭文、田秀蘭(主編),臺灣輔導一甲子(235-279頁)。臺北市:心理。
    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子翔(2008)。體驗治療取向諮商師學習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子淳(2014)。運用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于涵(2015)。融入冒險元素之青少年個別諮商學習行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育陞(2015)。表達性治療在傳統諮商會談的運用-以藝術治療為例。諮商與輔導,353,6-12。
    林綺雲(2009)。心理師專業是醫療體系或教育體系的附庸?-談心理衛生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諮商與輔導,288,53-58。
    林俊德(2012)。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活動在老人諮商實務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15,39-47。
    林梅萍(2013)。藝術治療於青少年個別諮商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邱珍琬(2010)。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141-180。
    邱舒平(2017)。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凃玟妤、蕭文、黃孟寅、鄭童、張文馨(2012)。臺灣諮商心理師就業力之分析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4),545-573。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5,1-18。
    范幸玲(2006)。諮商心理師於諮商經驗中關鍵事件的研究-詮釋學的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范宸瑋(2017)。桌遊媒材融入「人際技能學習團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姜雨杉(2009)。基督徒諮商師的靈性經驗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徐堅璽(2011)。試論冒險治療的主體理論-佐以一國中生的治療實例。體驗教育學報,5,12-27。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郁珊(2004)。變遷社會諮商員專業能力建構之探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陳偲維(2009)。比較三位遊戲治療師之專業發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惠美、黃雅鈴(2005)。園藝治療之理論與應用。中國園藝,51(2),135-144。
    陳彥婷、李麗君(2010)。專業諮商心理師面臨的困境與改進之道。諮商與輔導,289,6-9。
    陳秋伶(2014)。桌遊的遨遊與想像:台灣桌遊的發展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麗珍(2013)。藝術媒材活動應用於青少年成長團體之過程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詒枚(2018)。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中學輔導教師使用牌卡模式-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增穎、周吟樺(2014)。藝術媒材介入成長團體提升大學生自我概念之初探性研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3(2),47-65。
    陳亭宇(2015)。藝術媒材用於本土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處遇團體之效果研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4(1),53-78。
    陳揚(2018)。男性諮商師專業發展之困境及調適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慈宇(2019)。一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靜怡、蕭文(2000)。專業實習課程對準諮商員諮商能力發展之分析研究-以 彰化師大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21,1-36。
    張珣(2006)。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5, 9-33。
    郭思慧(2012)。諮商師的宗教經驗與諮商專業養成之研究。諮商與輔導,319,14-17。
    郭奕伶(2018)。從I型人、T型人到斜槓人。商周雜誌。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67565
    郭萱瑞(2011)。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定之內涵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毓仁、張滋佳(2010)。綠色醫生-園藝治療與個案故事。臺北市:
文經出版。
    許于仁、楊美娟、劉婉婷、張曉洋(2016)。從心因性數位桌遊探討個人決策風格對於價值觀與生涯發展的影響。數位學習科技期刊,8(2),65-84。
    許珮芸(2008)。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 ADHD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韶玲、劉淑瑩(2008)。實習諮商心理師駐地實習經驗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40(1),63-84。
    張明敏(1994)。諮商員的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臺北市:五南。
    陸雅青(2001)。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臺北市:
五南。
    曾信熹(2007)。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璟婷(2005)。受虐兒童遊戲治療師實務經驗與專業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程小蘋(2006)。過程足跡中的檢視,回應諮商心理師法的漣漪。應用心理研究,31,11-18。
    喬虹(2018)。諮商新手知多少:第一次諮商實習就上手。臺北市:
雙葉書廊。
    黃盛璘(2007)。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臺北市:心靈工坊。
    黃士鈞(2009)。卡片帶領人手冊整理(初稿)。PChome個人新聞台。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romancecard/post/1320208230
    黃宛姿(2010)。社工諮商人之生涯轉換與專業發展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9-154。

    黃文俊(2016)。行動心理師生涯轉換與工作型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金珠(2016)。冒險活動與團隊凝聚力及自信心之研究-以獨輪車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婷郁、嚴靚、郭人福、黃政昌(2016)。「牌卡」的出版概況與諮商中的應用分析。諮商與輔導,365,59-63。
    鈕文英(2014)。質性研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溫芯寧、吳宏蘭、康思云(2016)。藝術創作活動於長照機構老人實務應用。老人保健學刊,12(1),22-36。
    溫怡梅、陳德華(1990)。輔導學的歷史與發展。載於吳武典(主編),輔導原理(45-60頁)。臺北市:心理。
    溫敏男(2019)。園藝治療與毒品收容人在監生活適應之關係-以臺北某矯正機關為例。矯正期刊,8(2),194-229。
    傅弘毅、郭正敏、趙奕昕、吳芝儀(2011年11月)。一般民眾對於諮商專業工作的印象初探研究。郭瓈灩(主持人),本土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及諮商心理學的全球化趨勢。2011年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詹培儀(2014)。慢性精神病患者於個別諮商中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之省思。諮商與輔導,340,30-32。
    楊明磊(2000)。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秋燕、陳明琡、沈金蘭、郭俊巖(2017)。以遊會友桌遊處遇團體研究-南區老人之家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78-111。
    楊淑貞、黃宗堅(2010)。藝術塔羅:以圖卡進行自成長團體之經驗初探。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2(2), 55-67。
    楊淑貞(2011)。藝術圖卡於諮商輔導中之運用。諮商與輔導,307,58-61。
    維基百科(2020)。桌上遊戲。出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桌上遊戲
    蔡東湖、馬克麗、陳介甫(1997)。芳香療法。中醫藥雜誌,8(1),23-32。
    蔡宛庭(2012)。行動諮商師之執業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蔡宜秀(2019)。藝術媒材介入治療團體對單親青少年創傷心理復原歷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5,87-124。
    廖心怡(2002)。紙盤遊戲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2。
    賴玉珊(2008)。影響新手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的關鍵事件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賴文恩、李秉學(2016)。以「雙重詮釋」概念,理解質性研究之多元面貌。臺灣衛誌,35(4),351-358。
    賴念華、陳秉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9,233-258。
    賴筱嵐(2007)。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與效益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薛六童(2015)。諮商師的宗教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顏睿汶(2011)。大學校院初任諮商心理師生涯選擇與發展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羅真(2017)。董氏調查:7成2民眾不知各縣市有「心理衛生中心」。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2736915
    劉波兒、溫麗芬、黃宜純(2006)。芳香療法於壓力緩解之應用。弘光學報,49,101-110。
    劉惠琴(2006)。吹皺一池春水:對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化現象的觀察與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0,37-58。
    劉力君(2011)。專題式合作學習在教育桌上遊戲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師資培育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明諺(2013)。運用投射性牌卡創意玩出心理位移效果-以OH卡為例。諮商與輔導,335,26-30。
    蕭文(2018)。臺灣諮商與輔導發展的契機:跨領域合作。載於蕭文、田秀蘭(主編),臺灣輔導一甲子(485-491頁)。臺北市:心理。
    魏心怡(2006)。醫院附設屋頂療癒花園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台大醫院與慈濟新店分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蘇盈儀、姜兆眉(2015)。存在主義治療與塔羅牌結合及對話。輔導季刊,51(1),56-64。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HTA. (2005). http://www.ahta.org/
    D'Andrea, M. (1989). The person-process model of supervisio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In L. Bradley (Ed.) Counseling supervision: Approaches, preparation, practices (pp. 257- 298). Muncie, I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Donati, M., & Watts, M. (2005).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counsellor training: 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inter-related concept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33(4), 476-484.
    Ewert, A. W. (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Columbus, OH: Horizons Publishing.
    Giorgi, A. (1997).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dure.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8(2), 235-260.
    Gladding, S. T. (2005). Counseling as an art: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3th ed.). U.S.A.: A.C.A.
    Gobet, F., de Voogt, A., & Retschitzki, J. (2004). Moves in mind: 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 Hove, UK: Psychology Press.

    Guy, J. D. (1987). The personal lofe of the psychotherapist. New York: Wiley.
    Hammersley, D. (2003).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in the context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In R. Woolfe, W. Dryden, & S. Strawbridge (Eds.), 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2nd ed., pp. 637-655). London: Sage.
    Hill, C. E., Charles, C., & Reed, K. G. (1981).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counseling skills during doctoral training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5), 428–436.
    Hogan, R. A. (1964). Issues and approaches in supervis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3), 139–141.
    Hycner, R. H. (1985). 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Human Studies, 8(3), 279-303.
    Jennings, L., Goh, M., Skovholt, T. M., Hanson, M., & Banerjee-Stevens D. (2003). Multipl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t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1), 59-72.
    John, H. (1996).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Counsellor Training. London: Cassell.
    Loganbill, C., Hardy, E., & Delworth, U. (1982). Supervision: A Conceptual Model.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0(1), 3–42.
    Maruniakova, L., Rihacek, T., & Roubal, J. (2017). How beginning counselors learn: 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in counselors with an experiential orientatio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30(1), 48–66.
    Meyer, D., & Ponton, R. (2006). The Healthy Tree: A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 Well- bei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8(3), 189-201.
    Orlinsky, D. E. (2005). Becoming and being a psychotherapist: a psychodynamic memoir and meditation. JCLP, 61(8), 999-1007.
    Relf, P. D. (1973). Horticulture: a therapeutic too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39(1), 27-29.
    Relf, P. D. (2005). The therapeutic values of plants. 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8(3), 235-237.
    Rø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03). The journey of the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and Development, 30, 5–44. 
    Skovholt, T. M., & Rønnestad, M. H. (1992).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 505–515.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1995). The evolving professional self: Stages and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hn Wiley and Sons.
    Skovholt, T. M.,& Rønnestad, M. H.(2003). Struggles of the novice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1), 45-58.
    Skovholt, T., & Jennings, L.(2005). Mastery and expertise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7(1), 13-18.
    Stoltenberg, C. D. & Delworth, U. (1988).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supervision: It is development-Response to Holloway.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2), 134-137.
    Söderback, I., Söderström, M. & Schälander, E. (2004). Horticultural therapy: the 'healing garden' and gardening in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at Danderyd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clinic, Sweden 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7(4),245-260.
    Spruill, D. A. & Benshoff, J. M. (1996). The future is now: Promoting professionalism among counselor-in-train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468-471.
    Susan Kuang(2017)。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臺北市:圓神。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Wise, P. S., Lowery, S., & Silverglade, L. (1989). Personal counseling for counselors in training: Guidelines for supervisor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28(4), 326–336.
    Wilkins, P. (1997).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Counsello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olgien, C. S. & Coady, N. F. (1997). Good therapist’ belief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helping ability: The wounded healer paradigm revisited.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15, 19-3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