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尚潔
論文名稱: 兩周時期晉與北方人群的文化交流─以上層貴族為中心
指導教授: 陳昭容
李貞德
口試委員: 王明珂
黃銘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北方人群文化交流華夏化三晉地區晉國戎狄禮制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周時期的華夏與非華夏人群往來十分密切,互動方式包含了戰爭、軍事合作、通婚、政治庇護、經貿往來等等。其中資料最豐富的便是晉國與西周春秋時期的戎狄、戰國時期的胡人之間的互動。對於晉與北方人群的往來,過去學界大多從「對立」的角度來觀察,對於戰爭有較多的討論;本文則是較關注雙方「融合」的部份,透過對文獻、古文字、考古材料的綜合歸納、分析,觀察晉國、三晉與周遭的北方人群文化融合的各個層面。

    晉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步將許多北方人群納入統治,也將華夏禮制散播到三晉地區全域。北方人群受到晉國影響而開始學習華夏禮制,經由一段長時間的過程,逐漸深染華夏禮俗。北方人群在禮制、思想、漢字運用、軍事、生活休閒等層面,都向華夏人群學習,學習過程由淺層的器物模仿,逐漸演為深層的制度、思想方面的學習。晉國也先後受到戎狄、胡人的影響,使用帶有北方特色的器物,但大都沒有沿用器物的原本功能及蘊含意義,而是加以改造外在形制,使器物的功能性完全轉變。由於晉與北方人群對彼此文化接受的程度不同,遂使得雙方的文化版圖由西周早期的犬牙交錯,逐步朝向戰國晚期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5 第三節 研究回顧……………………………………………………………………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4 第五節 使用材料與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兩周時期三晉地區的生態環境…………………………… 19 第一節 地理環境…………………………………………………………………… 19 第二節 氣候概況…………………………………………………………………… 33 小 結………………………………………………………………………………………… 37 第三章 兩周時期的北方人群……………………………………………… 39 第一節 文字記載中的北方人群………………………………………… 39 第二節 北方人群的考古文化特色…………………………………… 54 小 結………………………………………………………………………………………… 70 第四章 姬晉的文化特色……………………………………………………… 71 第一節 姬晉的源頭:論周人華夏意識的淵源……………… 71 第二節 晉國貴族的文化特色……………………………………………… 76 第三節 晉與北方人群的文化差異……………………………………… 84 小 結………………………………………………………………………………………… 89 第五章 晉與北方人群的互動方式……………………………………… 97 第一節 戰爭與軍事合作……………………………………………………… 97 第二節 婚姻往來與政治庇護……………………………………………… 117 第三節 經貿往來…………………………………………………………………… 125 小 結………………………………………………………………………………………… 134 第六章 晉與北方人群的交流內容……………………………………… 135 第一節 北方人群貴族對晉國禮制的學習………………………… 135 第二節 晉與北方人群生活文化的相互滲透…………………… 163 第三節 文化交流的整體歷程……………………………………………… 186 小 結………………………………………………………………………………………… 191 第七章 結 論………………………………………………………………………… 201 附 錄………………………………………………………………………………………… 205 引用書目…………………………………………………………………………………… 213

    一、傳世文獻

    《尚書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易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毛詩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論語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禮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禮記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國語》,【吳】韋昭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台北:里仁書局,1982。
    【戰國】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戰國】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4。
    【戰國】屈原、宋玉撰;【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94。
    【西漢】桑弘羊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西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等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初版為1981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部份

    【清】王先謙撰、呂蘇生補釋,《鮮虞中山國事表補釋》、《鮮虞中山國疆域圖說補釋》(二書合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上海博物館編,《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上海博物館編,《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山西呂梁地區文物工作室(楊紹舜),〈山西石樓褚家峪、曹家垣發現商代銅器〉,《文物》1981年第8期,頁49-53。
    山西忻州地區文物管理處,〈原平縣劉莊塔崗梁東周墓〉,《文物》1986年第11期,頁21-26。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晉東南工作組、山西省長治市博物館,〈長治分水嶺269、270號東周墓〉,《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頁63-84。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頁229-24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長子縣東周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頁503-52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馬上馬墓地發掘簡報(1963-1986年)〉,《文物》1989年第6期,頁1-21、頁5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渾源縣李峪村東周墓〉,《考古》1983年第8期,頁695-70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長治市博物館,《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三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頁22-33、頁6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頁4-2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化局,〈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第7期,頁16-2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化局,〈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8期,頁4-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編,《晉都新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上馬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侯馬喬村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侯馬鑄銅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鹿鳴集:李濟先生發掘西陰遺址八十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五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山西省考古學會編,《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晉南考古調查報告〉,《考古學集刊》(第6輯)(1989),頁1-5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臨猗程村墓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5。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第8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輝縣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彙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彙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新店子墓地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3期,頁3-14。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3期,頁15-27。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涼城縣忻州窯子墓地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3期,頁28-48。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城縣草號溝墓地調查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頁9-12。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城崞縣窯子墓地〉,《考古學報》1989年第1期,頁57-81。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國考古學研究會合組之岱海地區考察隊,〈飲牛溝墓地1997年發掘報告〉,《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區考察研究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涼城飲牛溝墓葬清理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頁25-32。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鄂爾多斯博物館編,《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文物出版社編輯部編,《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方輝,《海岱地區青銅時代考古》,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王仁湘,〈帶扣略論〉,《考古》1986年第1期,頁65-75。
    王仁湘,〈帶鉤概論〉,《考古學報》1985年第3期,頁267-312。
    王世民,〈陜縣后川2040號墓的年代問題〉,《考古》1959年第5期,頁263。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王永剛、崔風光、李延麗,〈陝西甘泉縣出土晚商青銅器〉,《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3期,頁11-22。
    王玉哲,《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王志敏、高勝才,〈運城南相春秋墓清理簡報〉,《文物季刊》1990年第1期,頁39-44、頁8。
    王明珂,〈「驚人考古發現」的歷史知識考古─兼論歷史敘事中的結構與符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4分(2005),頁569-615。
    王明珂,〈什麼是民族:以羌族為例探討一個民族誌與民族史研究上的關鍵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4分(1994),頁989-1025。
    王明珂,〈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新史學》第4卷第2期(1993),頁104-117。
    王明珂,〈匈奴的游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1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頁9-50。
    王明珂,〈周人的族源與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形成〉,《大陸雜誌》第87卷第2期(1993),頁49-63。
    王明珂,〈華夏化的歷程:太伯傳說的考古與歷史學研究〉,《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313-338。
    王明珂,〈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專化遊牧業的起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2分(1994),頁404-405。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第5卷第3期(1994),頁119-140。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頁610-618。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王明珂,《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王恩涌、趙榮、張小林、劉繼生、李貴才、韓茂莉編著,《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王雪樵,〈「剪桐」音辨-也談「桐葉封弟」傳說之成因〉,《晉陽學刊》1991年第1期,頁75-76。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六次發掘〉,《文物》2001年第8期,頁4-21。
    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春天馬-曲村遺址墓葬發掘報告〉,《文物》1993年第3期,頁11-30。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1期,頁4-28。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掘〉,《文物》1995年第7期,頁4-39。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天馬-曲村1980-198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著,《軍都山墓地-玉皇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石家莊市圖書館(王海航),〈石家莊東郊發現古刀幣〉,《文物》1964年第6期,頁60-6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2006年度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 戰國墓地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9期,頁4-28。
    田世英,〈歷史時期山西水文的變遷及其與耕、牧業更替的關係〉,《山西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頁29-30。
    田廣金,〈桃紅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學報》1976年第1期,頁131-144。
    田廣金,〈論內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學報》1997年第2期,頁137-140。
    田廣金、郭素新,《北方文化與匈奴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田廣金、郭素新編著,《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內蒙古東勝市碾房渠發現金銀器窖藏〉,《考古》1991年第5期,頁405-408、頁389。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內蒙古準格爾旗寶亥社發現青銅器〉,《考古》1987年第12期,頁81-83。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西溝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頁1-10。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文物保護管理所,〈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文物》1992年第5期,頁79-81。
    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新果集:慶祝林澐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邊疆考古研究》(第九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吉琨璋、王金平、楊滿堂、席為民,〈晉國華章-曲沃望絳墓地掃描〉,《文物世界》2000年第2期,頁4-5。
    吉縣文物工作站,〈山西吉縣出土商代青銅器〉,《考古》1985年第9期,頁848-849。
    安志敏、安家瑗,〈中國早期黃金製品的考古學研究〉,《考古學報》2008年第3期,頁291-310。
    朱華,《三晉貨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朱鳳瀚,〈堯公簋與唐伯侯於晉〉,《考古》2007年第3期,頁64-69。
    何俊芳,《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研究:歷史與現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何景成,〈無終銅器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頁142-144。
    吳振彔,〈保德縣新發現的殷代青銅器〉,《文物》1972年第4期,頁62-66。
    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玲平,〈關於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青銅文化研究實踐中的思考〉,《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頁51。
    宋玲平,〈關於晉文化的概念問題〉,《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5期,頁38-40。
    李文龍,〈保定境內戰國中山長城調查記〉,《文物春秋》2001年第1期,頁44-52、頁58。
    李永迪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李有成,〈定襄縣中霍村東周墓發掘報告〉,《文物》1997年第5期,頁4-17。
    李伯謙,〈考古學文化的族屬問題〉,《考古學研究》(七),頁455。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李延祥,〈中條山古銅礦冶遺址初步考察研究〉,《文物季刊》1993年第2期,頁64-67、78。
    李春風,〈試論春秋戰國時期山西境內的戎狄及其與華夏族的融合〉,《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1991年第3卷第3期,頁102-105。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李夏廷,〈關於圖像紋銅器的幾點認識〉,《文物季刊》1992年第4期,頁45-54。
    李夏廷、李劭軒,《晉國青銅藝術圖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李根蟠、盧勛,〈我國古代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關係中的若干問題探討〉,《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頁189-206。
    李逸友,〈包頭市窩吐爾 發現安陽布範〉,《文物》1959年第4期,頁73。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8。
    李零,〈說匵-中國早期的婦女用品:首飾盒、化妝盒和香盒〉,《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頁69-86。
    李學勤,〈戎生編鐘論釋〉,《文物》1999年第9期,頁75-82。
    李學勤,〈晉公 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頁134-137。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頁147-170。
    李學勤、唐雲明,〈元氏銅器與西周的邢國〉,《考古》1979年第1期,頁56-59、頁88。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李學勤,〈絳縣橫北村大墓與 國〉,《中國文物報》2005.12.30。
    李曉杰,〈戰國時期魏國疆域變遷考〉,《歷史地理》(第十九輯),頁82-83。
    杜正勝,〈《牧誓》反映的歷史情境〉,《大陸雜誌》第81卷第3期(1990),頁22-33。
    杜正勝,〈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新史學》第11卷第2期(2000),頁36-38。
    杜正勝,〈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論關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大陸雜誌》第87卷第5期(1993),頁193-217。
    杜正勝,〈從三代墓葬看中原禮制的傳承與創新-兼論與周邊地區的關係〉,頁220-226。
    杜正勝,〈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頁302-305。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沈長雲,〈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頁187。
    沈長雲等著,《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
    邢義田,〈古代中國及歐亞文獻、圖像與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外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頁15-99。
    邢義田,〈漢代畫像胡漢戰爭圖的構成、類型與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9期(2005),頁63-132。
    忻州地區文物管理處、原平市博物館,〈山西原平劉莊塔崗梁東周墓第二次清理簡報〉,《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頁3-13。
    周宇廷,《中國地圖全集》,台北:大輿出版有限公司,2001。
    周書燦,〈《穆天子傳》研究述論〉,《貴州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2003),頁58-65。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3。
    林宛蓉,〈殷周金文數量詞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8。
    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第12期,頁613-63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調查與墓葬發掘〉,《考古學集刊》第5集,頁157-19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 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1期,頁1-31。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元氏縣西張村的西周遺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頁23-2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鄭韓故城興弘花園與熱電廠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河南省博物館(趙新來、韓紹詩、周到、顧平),〈河南、陜西等地發現的古代青銅器〉,《文物》1965年第5期,頁1-5、頁17。
    長治市博物館,〈山西屯留武家溝出土戰國銅器〉,《考古》1983年第3期,頁273-274。
    邯鄲市博物館編,《趙都風韻-邯鄲市博物館陳列與藏品》,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保利藏金編輯委員會編,《保利藏金:保利藝術博物館精品選》,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
    俞偉超,《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俞偉超主編,《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中州中路東周墓〉,《文物》1995年第8期,頁11-1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窯西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市紗廠路東周墓(JM32)發掘簡報〉,《文物》2002年第11期,頁31-37。
    胡金華、冀豔坤,〈河北唐縣釣魚台積石墓出土文物整理簡報〉,《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頁4-9。
    胡謙盈,〈太王以前的周史管窺〉,《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1期,頁70-81。
    孫戰偉,〈西周陶大口尊類型及其分佈特徵〉,《文博》2010年第6期,頁23-28。
    烏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銅器〉,《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頁148-153。
    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青銅時代至早期匈奴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烏蘭察布盟博物館,〈內蒙古豐鎮市十一窯子戰國墓〉,《考古》2003年第1期,頁44-48。
    郝本性,〈試論鄭州出土商代人頭骨飲器〉,《華夏考古》1992年第2期,頁94-10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文物旅遊局,〈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6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1期,頁4-21。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芮國金玉選粹:陝西韓城春秋寶藏》,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馬承源,〈新獲西周青銅器研究二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6期,頁153-154。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華夏化及其對華夏族的影響〉,《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1978,頁116-121。
    馬興,〈無終新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30-32。
    高西省、葉四虎,〈論梁帶村新發現春秋時期青銅鍑形器〉,《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6期,頁33- 38、頁43。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上)〉,《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頁75。
    高明,〈略論汲縣山彪鎮一號墓的年代〉,《考古》1962年第4期,頁211-215。
    國家文物局主編,《200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國家文物局主編,《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國家文物局主編,《2010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崔利明,〈內蒙古興和縣溝里頭匈奴墓〉,《考古》1994年第5期,頁473。
    常宗豪等編,《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1993。
    常金倉,〈《穆天子傳》的時代和文獻性質〉,《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6期,頁126-133。
    張文芳,〈內蒙古涼城縣發現安陽、戈邑布同範鐵範〉,《中國錢幣》1996年第3期,頁38-39。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張光遠,〈子犯和鐘的排次及補釋〉,《故宮文物月刊》第150期(1995),頁118-123。
    張光遠,〈春秋晉文稱霸「子犯和鐘」初釋〉,《故宮文物月刊》第145期(1995),頁4-31。
    張有智,《先秦三晉地區的社會與法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張亞初,〈兩周銘文所見某生考〉,《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頁83-89。
    張忠培、俞偉超著;杜正勝主編,《考古、文明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張頷,〈「剪桐」字辨-析「桐葉封弟」傳說之成因〉,《晉陽學刊》1990年第4期,頁88-89、98。
    張懋鎔,〈西周方座簋研究〉,《考古》1999年第12期,頁69-76。
    張濤,《秦始皇兵馬俑》,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曹建恩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考古報告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
    曹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
    莊家銘,〈試論東周時期內蒙古地區北方系青銅文化墓葬殉牲習俗〉,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
    許倬雲,〈周人的興起與周文化的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8本(1994),頁435-458。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許倬雲、張忠培主編,《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郭物,〈青銅鍑在歐亞大陸的初傳〉,《歐亞學刊》(第一輯),頁122-150。
    郭物,〈試析銅鍑器耳突起裝飾的象徵意義〉,《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2期,頁64-68。
    郭寶均,《山彪鎮與琉璃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陳公柔,《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陳光祖,〈歐亞草原地帶出土「鍑類器」研究三題〉,《歐亞學刊》(第八輯),頁1-37。
    陳全方、陳馨,〈周文化在山西地區的擴散和影響〉,《西北民族論叢》(第六輯),頁164-180。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頁241。
    陳昭容,〈周代婦女在祭祀中的地位〉,《清華學報》新三十一卷第四期(2001),頁395-440。
    陳昭容,〈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漢淮地區諸國婚姻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4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635-697。
    陳昭容,〈論山彪鎮一號墓出土周王□的作器者及時代〉,《古今論衡》第五期(2000),頁30-44。
    陳昭容,〈論山彪鎮一號墓的年代與國別〉,《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頁58-66。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一》(夏商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健文,〈試論中國早期「胡」概念之淵源〉,《歐亞學刊》第6輯,頁1-21。
    陳應祺,〈中山國靈壽城址出土貨幣研究〉,《中國錢幣》1995年第2期,頁12-23。
    陶正剛、侯毅,《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陶南秀、古金娥編著;謝敏聰校訂,《中國地理》,台北:大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傅杰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傅舉有,〈論秦漢時期的博具、博戲兼及博局紋鏡〉,《考古學報》1986年第1期,頁21-42。
    喬梁,〈中原、南方所見匈奴文化的影響〉,《東方考古》(第一集),頁276-289。
    湖北省博物館編,《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湖南考古輯刊》(第8集),長沙:岳麓書社,2009。
    程永建,〈試論有銎銅戈〉,《華夏考古》2001年第2期,頁53-61。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史》(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初版為1946年)
    舒大剛,《春秋少數民族分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董珊,〈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的理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492,2011.05.05。
    鄂爾多斯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組編,《鄂爾多斯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鄂爾多斯博物館編,《鄂爾多斯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馮嘉萍、程連生編,《中國地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馮繩武主編;馮繩武、徐德馥、雷新彥合編,《中國自然地理》,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黃盛璋,〈彔伯 銅器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頁43-50。
    黃盛璋主編,《亞洲文明》(第一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黃盛璋,〈中山國銘刻在古文字、語言上若干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71-85
    黃翠梅、李建緯,〈金玉同盟-東周金器和玉器之裝飾風格與角色演變〉,《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頁42-58。
    黃翠梅主編,《2003海峽兩岸藝術史學與考古學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2005。
    黃銘崇,〈山彪鎮一號墓的歷史座標〉,《古今論衡》第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2-16。
    黃銘崇,〈從商代的「C型馬銜」與「尖錐策飾」看商代的騎兵問題〉,「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會議用論文待刊稿)。
    黃銘崇,〈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收錄於黃銘崇主編,《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國史新論》系列)(待刊本)。
    黃錦前、張新俊,〈霸伯盂銘文考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論文,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4,2011.06.15。
    黃儒宣,〈六博棋局的演變〉,《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頁52-60。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黃錫全,〈從尖首刀面文「腓」、「鼓」等談到尖首刀的國別、年代及有關問題〉,《中國錢幣》1998年第2期,頁7-13。
    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楊明綺,〈漢代以前北方金屬動物紋牌飾之演變-兼論北方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富斗主編,《三晉考古》(第一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楊建軍,〈三晉東周銅器墓初論〉,《中原文物》2005年第3期,頁38。
    楊建華,〈中國北方東周時期兩種文化遺存辨析-兼論戎狄與胡的關係〉,《考古學報》2009年第2期,頁155-183。
    楊建華,〈東周時期北方系青銅文化墓葬習俗比較〉,《邊疆考古研究》(第一輯),頁156-169。
    楊建華,〈陜西清澗李家崖東周墓與「河西白狄」〉,《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5期,頁36。
    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楊浥新,〈春秋時期諸夏與戎狄關係〉,成都:四川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
    楊紹舜,〈山西柳林縣高紅發現商代銅器〉,《考古》1981年第3期,頁211-212。
    楊寬,〈西周春秋時代對東方和北方的開發〉,《中華文史論叢》第24輯(1982),頁110。
    楊寬,《戰國史》(1997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
    榆次市文管所,〈榆次市錦綸廠戰國墓清理簡報〉,《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頁14-17、頁40。
    葉其峰,《古璽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裘錫圭,〈也談子犯編鐘〉,《故宮文物月刊》第149期(1995),頁106-117。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運城行署文化局、運城地區博物館,〈山西聞喜邱家莊戰國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1期,頁5-11。
    鄒逸麟主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趙建朝,〈趙王陵出土金飾牌小考〉,《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頁66-67。
    趙建朝、李海祥,〈河北邯鄲趙王陵二號陵出土的戰國文物〉,《文物》2009年第3期,頁89-92、頁94。
    趙慧民、李百勤、李春喜,〈山西臨猗縣程村兩座東周墓〉,《考古》1991年第11期,頁987-994。
    滕銘予,〈論關中秦墓中洞室墓的年代〉,《華夏考古》1993年第2期,頁90-97。
    劉仲華,〈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識別的實質〉,《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90-93。
    劉來成、李曉東,〈試談戰國時期中山國歷史上的幾個問題〉,《文物》1979年第1期,頁32-36。
    劉緒,〈晉乎?衛乎?-琉璃閣大墓的國屬〉,《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頁44-48。
    劉緒,〈晉與晉文化的年代問題〉,《文物季刊》1993年第4期,頁83-87。
    劉緒,《晉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蔣剛,〈夏商西周文化對其西方和北方地區文化滲透的方向性與層級性〉,《考古》2008年第12期,頁53-65。
    衛文選,〈晉國滅國略考〉,《晉陽學刊》1982年第6期,頁97-101。
    衛康叔,〈大河口西周墓地:小國的「霸」氣〉,《中華遺產》2011年第3期,頁100-115。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三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初版為1940年)
    閻晨飛、呂智榮,〈陝西延川縣文化館收藏的幾件商代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4期,頁103-104。
    霍巍編,《川大史學˙考古學卷》,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謝青山、楊紹舜,〈山西呂梁縣石樓鎮又發現銅器〉,《文物》1960年第7期,頁51-52。
    謝堯亭,〈晉國早期上層社會等級的考察〉,《文物世界》2008年第1期,頁14-20。
    謝堯亭、王金平,〈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中國文物信息網2009.02.17http://www.ccrnews.com.cn/100027/100028/100034/22502.html
    謝堯亭、王金平、李兆祥、狄跟飛、解云霞、王英澤,〈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天地》2008年第10期,頁80-87。
    謝堯亭、王金平、李永敏、楊及耘、李建生,〈翼城大河口墓地發掘紀實:一個考古工地管理案例〉,《中華遺產》2011年第1期,頁84-94。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韓茂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考古》2005年第10期,頁57-67。
    韓建業,〈中國先秦洞室墓譜系初探〉,《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4期,頁16-25。
    禮縣秦西垂文化研究會、禮縣博物館編,《秦西垂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魏峻,〈內蒙古中南部考古學文化演變的環境學透視〉,《華夏考古》2005年第1期,頁62-68。
    鍾志恆,〈春秋時期晉國發展與戎狄的關係〉,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九、十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
    顧曄鋒,〈《穆天子傳》成書時間研究綜述〉,《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2卷第4期(2007),頁47-49、頁53。

    (二)日文部份

    三宅俊彥,《中國古代北方系青銅器文化的の研究》,東京:國學院大學大學院,1999。
    山田信夫,《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匈奴篇》,東京:同朋舍,1988。
    中央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アジア史における社會と國家》,東京:中央大學出版部,2005。
    加藤謙一,《匈奴帝國》,東京:第一書房,1998。
    田中柚美子,〈晉をめぐる狄について〉,收錄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會編,《中國古代史研究》第四,東京:雄山閣,1976。
    吉本道雅,〈中国古代における華夷思想の成立〉,收錄於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頁4-30。
    江上波夫,《ユウラシア古代北方文化》,京都:全國書房,1948。
    松村潤主編,《北アジア青銅器文化研究文獻目錄》(ロシア文˙中國文の部),東京:ユネスコ東アジア文化研究センター,1987。
    松丸道雄等編,《世界歷史大系─中國史Ⅰ:先史∼後漢》,東京:山川,2003。
    宮本一夫,《中國古代北疆史の考古學的研究》,福岡:中國書店,2000。

    (三)英文部份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 Shaughnessy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s to 221 B.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文譯本為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賀嚴、高書文譯,《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力量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中文譯本為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三、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及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製作之『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
    http://gissrv4.sinica.edu.tw/SDBronzeVessels/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製作之『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製作之『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nthulib-oc.nthu.edu.tw/ihpc/hanji?9^1666014016^10^^^^@@172406035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