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泓哲
Lee, Hung-Che
論文名稱: 一位漂流者的自我發現與成為教師之旅─一個行動敘說探究
A Troubadour’s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Becoming a Teacher: An Action-Narrative Inquiry
指導教授: 成虹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漂流者自我發現行動敘說探究教育夢工廠華德福教育Satir家族治療
外文關鍵詞: Troubadour, Self-Discovery, Action-Narrative Inquiry, Dream-Makers of Education, Waldorf Education, Satir Family Therap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這本論文是在敘說我自己的生命成長故事。
      在大學時,我參加了服務性社團的營隊,因而開始逐一個當老師的夢,於是,我轉換跑道考進師院的研究所。進到研究所之後,我歷經了一連串的漂流旅程:從碩一對未來的徬徨疑惑,到碩二加入竹大教育夢工廠,我找到可以努力和學習的方向;隔年,我到陽光國小帶晨光社團、當代課老師;接著又接觸Satir家族治療工作坊、華德福教育,並到德國接受一個月的華德福師訓課程;最後又回到陽光國小實習。
      在歷經了不同場域的漂流經驗後,我發現自己在努力學習成為一位老師的過程中,同時也不斷地在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時也從過程中,回觀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與過往的求學歷程,看見自己是如何被塑造。
      最後我發現,當我能貼近自己、遇見自己的同時,我就能貼近他人、遇見他人;也發現到,當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最後就會成為一位怎樣的老師,這二者之間是彼此密切的交互影響。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narrative about my growth.
    When I was a university student, I joined in an extra-curricular club for educating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I started to dream of being a teacher in my future when I was interacting with the children in the summer camp.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life happened when I passed the 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Hsinchu Teacher’s college. Then I started a journey toward becoming a teacher. In the first year of my graduate life, I was bothered by where to find my goal; however, in the second year, I had the chance to join in a team named “Dream-Makers of Education” where I found the way to learn and worked very hard on becoming a good teacher. The next year, I became a substitute teacher and a teacher of an extra-curricular club for the students at the Sunshine elementary school. Then I went to a workshop of the Satir Family Therapy; meanwhile, I started to know about Waldorf education. Besides, I attended a Waldorf teacher-training program in Germany for one month. At last, I went back to the Sunshine elementary school to be a student teacher in Taiwan.
    Throughout the journey, I found what kind of person I was by exploring, understanding, and discovering myself.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realized how I was shaped by looking back to my childhood, my original family and my earl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Finally, I discovered that when I could reach to the deepest of myself and meet my real self, I could reach others and meet others too. Also, I found that what kind of person I am makes what kind of teacher I would be. The two are related.

    目次 第一章 漂流的緣起 1 第一節  漂流是什麼 1 第二節  漂流的原點 2 第三節  漂進師院後的迷航、躊躇與找尋新航道 4 第四節  這段漂流如何說?如何看?──我的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在漂流之前──回顧我的生命故事 10 第一節  漂流的意義 10 第二節  我的童年生活 12 第三節  我們家的親戚關係 15 第四節  我在童年時所看見的爸爸 19 第五節  我和弟、妹之間的關係 21 第六節  我的求學歷程 23 第三章 漂流的開始──從夢工廠開始揚帆 41 第一節  夢工廠的緣起與發展歷程 42 第二節  我在夢工廠中的漂流 55 第三節  暫時的停泊與休憩 78 第四節  漂流到陽光國小的看見 81 第四章 漂流中的蛻變與轉化 86 第一節  漂回童年家庭的過程與對話 86 第二節  回家途中的暴風雨 94 第三節  回家的再看見 98 第四節  新的漂流──漂到德國遇見華德福教育 102 第五節  漂回體制內的學校──在陽光國小實習 111 第五章 回觀漂流:我的看見與改變 119 第一節  這是一段怎麼樣的漂流? 119 第二節  自我的尋找與看見 123 第三節  拼圖:不斷尋找、變動與拼貼的教育工作者圖像 131 第四節  自我的尋找與教師圖像拼貼之關係 134 第五節  我的學習網絡與看待課程的觀點 136 第六節  我的疑惑與未來的課題 147 寫在口試之後 150 參考文獻 154 附件 156 附件一:阿花的理念 156 附件二:竹大教育夢工廠各階段之行動歷程與意義 158 附件三:夢工廠大事紀 165 附件四:想跟阿花老師說一種心情 166 附件五:Re:想跟阿花老師說一種心情 167 附件六:轉寄Re:Re:想跟阿花老師說一種心情 168 附件七:謝謝芳的關心 170 附件八:Re:謝謝芳的關心 172 附件九:芭比的回饋1、2 173 附件十:關於竹大教育夢工廠的宣傳DM 175 附件十一:Re:Re:關於竹大教育夢工廠的宣傳DM 176 附件十二:2006年5月4日給千千的信 177 附件十三:2006年5月8日千千回覆泓哲的信 180 附件十四:2007年1月3日札記-泓哲在陽光代課和教學上的困擾 183 附件十五:教室裡的魔法師 187 附件十六:2007年3月6日札記-Satir工作坊的親身經歷與覺察 190 附件十七:〈250公里〉影片介紹與觀後感 197 附件十八:2007年6月12日札記──只有我一個人舉手,因為我是第一次 出國 199 附件十九:我在夢工廠的角色定位以及與阿花、其他夥伴之關係 201

    參考文獻

    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著,邱麗素譯(2001)。魯賓遜飄流記。台北市:高富國際文化。
    成虹飛暨竹大教育夢工廠團隊(2007)。師資培育崩解的明天過後──集體求生與另類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漂流‧陶養‧教育 2007另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佛朗斯‧卡爾格恩(Frans Carlgren)原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台北:光佑文化。
    李泓哲(2007)。一張不斷編織與變動的學習網絡──我在「竹大教育夢工廠」中追尋自我價值與自我探究的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全球化衝擊下的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崇建(2006)。移動的學校。台北市:寶瓶文化。
    李崇建、甘耀明(2004)。沒有圍牆的學校。台北市:寶瓶文化。
    洛伊‧威爾金森(Roy Wilkinson)著,余振民譯(1997)。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洛伊‧威爾金森(Roy Wilkinson)著,鄭鼎耀譯(1997)。善、美、真的學校/華德福教育入門。台北縣:光佑。
    基層勞動家長協會製作,林連鍠導演(2006)。250公里【影片】。(取自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4號3樓)
    基層勞動家長協會製作,莊妙慈導演(2006)。勞動爸爸與勞動媽媽【影片】。(取自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4號3樓)
    基層勞動家長協會製作,莊妙慈導演(2007)。格鬥天堂【影片】。(取自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4號3樓)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2)。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原著,吳就君譯(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臺北市:張老師。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等原著,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翻譯(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臺北市:張老師。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等著,陳文玲譯(2006)。跟薩提爾學溝通。台北市:張老師。
    劉軒(1994)。尋找自己。台北市:水雲齋文化。
    劉軒(1997)。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臺北市:水雲齋文化。
    劉墉(1991)。肯定自己。臺北市:水雲齋。
    劉墉(1991)。創造自己。臺北市:水雲齋。
    劉墉(1991)。超越自己。臺北市:水雲齋。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著,柯勝文譯(2002)。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台北縣中和市:光佑。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