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是《論語》,甚至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因此,透過「學」的意義之闡發,可以顯現該思想家的思想特色。本文以「學」之意義演變的思想史發展切入,由此突顯日本古學派儒者伊藤仁齋的思想特色,以及他的思想史位置。再進一步研究伊藤仁齋如何詮釋《論語》的「學」之意義,從中發掘他反對朱子形上學立場的優點,另一方面,也希望發掘他反形上學的立場將帶來何種思想缺失。
關鍵字:伊藤仁齋、論語、學、反理學、江戶儒學
原始資料
1. ﹝周﹞《禮記》,收入《十三經標點本》上冊(臺北:曉園,1994年)
2. ﹝周﹞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 ﹝漢﹞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4. ﹝漢﹞班固著:《漢書‧藝文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 ﹝唐﹞李翱著:《復性書》,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一五八冊(蘭州:蘭州古籍,1990年)
6. ﹝梁﹞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7.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大全》(東京:中文出版社,1973年)
8. ﹝宋﹞朱熹著:《朱子大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9. ﹝宋﹞朱熹著:《論語或問》,收入《朱子遺書》第三、四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10. ﹝宋﹞朱熹編:《二程語錄》,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三五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年)
11. ﹝宋﹞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7年)
12. ﹝宋﹞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13. ﹝宋﹞張載著:《經學理窟》,收入氏著:《張載集》(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14. ﹝明﹞王守仁著:《傳習錄》,收入《王文成全書》卷一,《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六五冊,集部二零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5. ﹝明﹞王畿著:《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
16. ﹝明﹞吳廷翰著,容肇祖點校:《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7. ﹝明﹞劉宗周著《:論語學案》,收入吳光編:《劉宗周全集》第一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出版社,2007年)
18. ﹝清﹞李塨編,王源訂:《顏習齋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八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19.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0. ﹝清﹞戴震著:《孟子字義疏證》,收入《戴震全集》第一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
21. ﹝清﹞鍾錂著:《顏習齋先生言行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顏習齋先生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22. ﹝清﹞顏元著:《四書正誤》,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十冊(臺北:新文豐,1996年)
23. ﹝清﹞顏元著:《存學編‧存性編》,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存學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24. ﹝日﹞山鹿素行著:《山鹿語類》卷三十三,收入田原嗣郎、守本順一郎校注:《山鹿素行》,日本思想大系第三二冊(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25. ﹝日﹞山鹿素行著:《聖教要錄》,收入田原嗣郎、守本順一郎校注:《山鹿素行》,日本思想大系第三二冊(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26. ﹝日﹞山鹿素行著:《謫居童問》,收入《山鹿素行全集思想篇》第十二卷(東京:岩波書店,1940年)
27. ﹝日﹞中江岷山著:《理氣辨論》,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四卷,論辯部(東京:鳳出版,1978年)
28. ﹝日﹞太宰春臺著:《聖學問答》,收入《日本哲學思想全書》第八冊(東京:平凡社,1980年)
29. ﹝日﹞伊藤仁齋著:《大學定本》,伊藤維楨考定,古義堂刊套印訓點本,影日本貞享二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30. ﹝日﹞伊藤仁齋著:《大學非孔氏之遺書辨》,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六卷,解說部二(東京:鳳出版,1971年)
31. ﹝日﹞伊藤仁齋著:《中庸發揮》,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詮釋全書》第九卷,學庸部一(東京:鳳出版,1936年)
32. ﹝日﹞伊藤仁齋著:《仁齋日札》,收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第五卷,古学派の部中(東京:育成會,1908年)
33. ﹝日﹞伊藤仁齋著:《古學先生詩文集》,《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一卷(東京:ぺりかん社,1985年)
34. ﹝日﹞伊藤仁齋著:《同志會筆記》,收入:《古學先生文集》,《日本思想大系》第三三冊(東京:岩波書店,1983年)
35. ﹝日﹞伊藤仁齋著:《童子問》,收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第五卷,古学派の部中(東京:育成會,1908年)
36. ﹝日﹞伊藤仁齋著:《語孟字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六卷,解說部二(東京:鳳出版,1971年)
37. ﹝日﹞伊藤仁齋著:《論語古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詮釋全書》第一卷,論語部一(東京:鳳出版,1928年)
38. ﹝日﹞松宮觀山著:《學論》,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五卷,解說部一(東京:鳳出版,1971年)
39. ﹝日﹞益軒會編:《益軒先生年譜》,收入益軒會編:《益軒全集》卷一(東京:國書刊行會,1973年)
40. ﹝日﹞荻生徂徠著:《弁名》,收入《荻生徂徠》(東京:岩波書局,1973年)
41. ﹝日﹞荻生徂徠著:《論語徵》,收入《荻生徂徠全集》第三、四卷(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年)
42. ﹝日﹞鈴木貞齋著:《辨伊藤維楨號仁齋》,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四卷,論辯部(東京:鳳出版,1978年)
專書
1. Louis Dupre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幼獅出版社,1986年)
2. W. T.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3. 三宅正彥著,陳化北譯:《日本儒學思想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4. 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譯:《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局,2000年)
5. 子安宣邦著:《伊藤仁齋:人倫的世界の思想》(東京:ぺりかん社,2004年)
6. 小島祐馬著:《中國思想史》(東京:創文社,1968年)
7. 中村元著:《日本人の思惟方式》,收入《中村元選集》第三卷(東京:春秋社,1990年)
8. 井上哲次郎著:《日本古學派之哲學》(東京:富山房,1902年)
9. 日野龍夫著:《江戸の儒学》,收入《日野龍夫著作集》第一卷(東京:ぺりかん社,2005年)
10. 木村英一著:《孔子と論語》(東京:創文社,1976年)
11. 王家驊著:《日中儒學の比較》(東京:六興出版,1991年)
12. 王家驊著:《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 田立克著,龔書森、尤隆文合譯:《系統神學》第一卷(臺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臺灣分會,1980年)
14. 石田一良著:《伊藤仁齋》(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年、1973年)
15. 石田一良著:《伊藤仁齋》(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年)
16. 伊東倫厚著:《伊藤仁齋(附)伊藤東涯》收於《叢書日本の思想家》(明德出版社)
17. 朱謙之著:《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收入《朱謙之文集》第八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 朱謙之著:《日本的朱子學》(北京:新華書店,1958年)
19. 朱彝尊著:《經義考》(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20.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21. 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譯:《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臺北:東大出版社,2003年)
22. 米爾希‧埃利亞德著:《神祕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1990年)
23.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4. 余英時著:《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25. 李明輝著:《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26. 李澤厚著:《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27. 岡田武彥著:《貝原益軒》(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28. 松川健二著:《宋明の論語》(東京:汲古書院,2000年)
29. 松川健二編,林慶彰、金培懿、陳靜慧、楊菁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2006年)
30. 林月惠著:《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8年)
31. 武內義雄著:《中國思想史》(東京:岩波書局,1990年)
32. 武內義雄著:《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店,1978年)
33. 姜國柱著:《吳廷翰哲學思想探索》(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34. 姜廣輝著:《顏李學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35. 狩野直禎著:《孔子「論語」的人間學》(東京:學陽書房,1998年)
36. 相良亨等編集:《近世儒家文集集成》(東京:ぺりかん社,1985年)
37. 相良亨著:《日本の儒教》一,收入《相良亨著作集》第一冊(東京:ぺりかん社,1992年)
38. 相良亨著:《日本の儒教》二,收入《相良亨著作集》第二冊(東京:ぺりかん社,1996年)
39. 相良亨著:《日本人論》,收入《相良亨著作集》第五冊(東京:ぺりかん社,1992年)
40. 相良亨著:《伊藤仁齋》(東京:ぺりかん社,1998年)
41. 胡適著:《戴東原的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42. 韋政通著:《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43. 原念齋著,源了圓、前田勉譯注:《先哲叢談》(東京:平凡社,2006年)
44. 宮崎市定著:《論語の新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4年)
45. 郝大維、安樂哲著,蔣戈為、李志林譯:《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46. 張西堂著:《顏習齋學譜》(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47. 張崑將著:《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48. 張麗珠著:《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49. 陳榮捷著:《近思錄詳著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50.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文化公司,2004年)
51. 傅武光編著:《論語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52. 傅斯年著:《性命古訓辨證》,收入《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53. 勞思光著,劉國英編:《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54. 勞思光著,劉國英編註:《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55. 曾昭旭著:《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1982年)
56. 黃秉泰著:《儒學與現代化:中韓日儒學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57. 黃俊傑著:《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58. 黃俊傑著:《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59. 黃俊傑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
60. 黃俊傑著:《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61.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分上、下兩冊(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62. 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63. 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韓日篇》(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64. 楊亮功著:《孔學四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65. 楊祖漢編:《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66.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
67.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68. 諸橋轍次著:《論語三十講》(東京:大修館書店,1974年)
69. 錢穆著:《孔子與論語》,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四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70. 錢穆著:《論語新解》,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三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單篇論文
1. 三宅正彥著:〈仁斎名号考証〉,收入《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一卷(東京:ぺりかん社,1985年)
2. 子安宣邦著:〈仁齋古義學與激進主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創刊號(2004年6月)
3. 子安宣邦著:〈伊藤仁齋與「人的時代」的《論語》解──「知天命」說〉,收入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4. 田原嗣郎著:〈山鹿素行における思想の基本的構成〉,收入田原嗣郎、守本順一郎校注《山鹿素行》,日本思想大系第三二冊(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5. 辻本雅史著:〈日本德川時代「四書學」的開展與轉變:從媒體的觀點出發〉,收入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6. 李驊著:〈《論語》「學而時習之」章釋義〉,收入《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卷3期(2005年9月),頁38-43。
7. 林啟屏著:〈論儒學的「宗教性」〉,收入氏著:《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8. 林啟屏著:〈儒家思想中的「一體觀」與現代化的發展〉,收入氏著:《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9. 林鴻信著:〈宗教與宗教性的辯證〉,收入黃冠閔主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多元對話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10年)
10. 阿部光麿著:〈伊藤仁齋の「天道」論〉,《日本中國學會報》第六十集,2008年10月
11. 阿部光麿著:〈伊藤仁齋の思想形成とその方向性〉,《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二十六號,2009年3月
12. 阿部吉雄著,許政雄譯:〈日本儒學的特質〉,收入《日本儒學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3. 相良亨著:〈江戸時代の儒教〉,收入宇野精一、中村元等編:《東洋思想の日本的展開》,講座東洋思想第十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7年)
14. 栗田直躬著:〈學と教との觀念──上代シナの典籍のついて〉,收入《中國上代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48年)
15. 郭寶文著:〈胡適論戴震思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思想研究輯刊》第八編第二八冊(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
16. 陳弱水著:〈儒家的近代命運〉,收入羅義俊編:《評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 傅偉勳著:〈儒家思想的時代課題及其解決線索〉,收入杜念中、楊君實編:《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臺北:允晨文化,1988年)
18. 黃俊傑著:〈十八世紀東亞儒者的思想世界〉,收入氏著:《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19. 黃俊傑著:〈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收入氏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20. 黃俊傑著:〈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收入氏著:《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21. 楊儒賓著:〈人倫與天理──伊藤仁齋與朱子的求道歷程〉,收入黃俊傑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22. 楊儒賓著:〈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收入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23. 劉述先著:〈由中國哲學的觀點看耶教的信息〉,收入氏著:《文化與哲學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學位論文
1. 金容美著:《《論語》「學」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2. 葉士豪著:《《論語》「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 李則儀著:《《論語》中的憂慮情感》,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