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馮百駒 Page Fung Bak Kui |
---|---|
論文名稱: |
歇斯底里游牧主義——論駱以軍長篇小說 Hysterical Nomadism - On Luo Yi-jun’s Fictions |
指導教授: |
李癸雲
Lee, Kuei-yun |
口試委員: |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劉淑貞 Liu, Shu-j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駱以軍 、楊凱麟 、德勒茲 、詹姆斯.伍德 、游牧 、長篇小說 、羅蘭巴特 |
外文關鍵詞: | Luo Yi-jun, Yang Kai-lin, Gillies Deleuze, James Wood, Nomadism, Fiction, Roland Barth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組合」是分析駱以軍小說時最重要的關鍵詞。在過往的論述中,關於駱以軍的關鍵詞有「遺棄」、「外省」、「洞」等,但即使把這些概念加總起來,都沒有辦法理解到駱以軍小說為何如此獨樹一幟。真正在這些概念上發揮作用的,其實是將這些概念組合起來的小說技巧。
在本文中,我們將會沿著兩條進路:楊凱麟分析《西夏旅館》時的「游牧書寫論」,以及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的「歇斯底里寫實主義」(Hysterical Realism),來建構一個分析框架,用以評判駱以軍組合小說的方法是否有效、小說之間差異為何、重複性能否分出美學上的高低。這個分析框架,我們命名為「歇斯底里游牧主義」。
我們會集中在《遣悲懷》、《西夏旅館》、《女兒》、《匡超人》、《明朝》及《大疫》這六部長篇小說上。駱以軍在小說創作中經常挪用他人作品作為骨幹,並以自己的個人敘事圍繞它。在過往,這被稱之為「故事接龍」或「後現代拼貼」,在本篇的語境中,我們會稱之為在建制上的游牧。在各個章節中,我們會檢視這六部作品的組合方法,並從中勾勒出這二十年來駱以軍在長篇小說上的技術變化。
《歇斯底里游牧主義》是一份針對形式而非內容的論文,然而,它高舉的並非是「形式主義」,而是堅持內容分析必須搭配形式分析才能確實觀察到一位作家的重要性,反之亦然。而這套檢視的方式首先就是觀察作家的意圖與技術如何組合起來,從此出發,我們能反身觀察到批評的角色亦是一種與作品的組合。一種游牧,一種溝通與一種民主。讓我們先從駱以軍開始。
關鍵字:駱以軍、長篇小說、楊凱麟、詹姆斯.伍德、羅蘭巴特、德勒茲、游牧、文學批評。
“Craft”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word on analyzing Luo Yi-jun’s fictions. In the past, there are keywords including “Abandonment”, “Waisheng-identity”, “Hole” and so on, but even if we sum up all of those concepts, we still cannot get to the conclusion that “Luo Yi-jun’s fiction is unique”. The only solution to tackle with those concepts is to analyze how Luo crafted his fictions so well.
We are going to rely on two theories to structure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Nomad Writing” by Kailin Yang and “Hysterical Realism” by James Wood. The framework is going through issues like efficiency of Luo’s craft, difference between fictions and the aesthetic of repetitions. The name of the framework is Hysterical Nomadism.
Elegy, Tangut Inn, Daughter, Kuang chao ren, Ming Dynasty and the Pandemic are the fictions we are going to analyze in this thesis. Luo usually rewrites other’s stories as culture appropriation, and pours number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on it to craft a fiction. This technique is named story chains or postmodern collage in the past, and we are framing it as nomad on sovereignty in this thesis, to analyze how Luo is changed in these six fictions.
Hysterical Nomadism is a thesis focusing on the form but not contents. Hence, we are not emphasizing formalism, but the mixture of analyzing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s.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is to observe how well-crafted between intentions and skills. On the other hand, we learned that literary criticism is also a craft between intentions and skills. A nomad, a communication, a democracy. Let us begin with Luo Yi-jun.
Keywords: Luo Yi-jun, Fictions, Kailin Yang, James Wood, Roland Barthes, Gillies Deleuze, Nomad, Literary Criticism.
專書
白輕編:《文字即垃圾:危機之後的文學》(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吉爾.德勒茲著,董樹寶、胡新宇、曹偉嘉譯:《《荒島》及其他文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2006)。
伽達默爾、德里達等著,孫周興、孫善春編譯:《德法之爭:伽達默爾與德里達的對話》(北京:商務,2015)。
帕特里齊亞.隆巴多著,田建國、劉潔譯:《羅蘭.巴特的三個悖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保羅.西利亞斯著,曾國屏譯:《複雜性與後現代主義》(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06)。
哈洛.卜倫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台北:立緒,2003)。
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著,仲召明等譯:《巴黎評論 作家訪談2》(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著,楊向榮等譯:《巴黎評論 作家訪談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著,馬鳴謙等譯:《巴黎評論 作家訪談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討論紀錄〉,《紅樓夢獎2010得獎作品專輯:論駱以軍《西夏旅館》》(香港:天地,2012)。
泰瑞.伊格頓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台北:商周,2005)。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2008)。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台北:秀威,2016)。
梅拉妮.米歇爾著,唐璐譯:《複雜》(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2016)。
楊凱麟:《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台北:聯經,2015)。
詹姆斯.伍德著,李小均譯:《不負責任的自我:論笑與小說》(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詹姆斯.伍德著,黃遠帆譯:《小說機杼(十週年增訂版)》(江蘇:江蘇鳳凰文藝,2021)。
詹姆斯.伍德著,黃遠帆譯:《小說機杼》(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詹姆斯.伍德著,蔣怡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齊澤克著,吳靜譯:《無身體的器官:論德勒茲及其推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6)。
駱以軍:《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台北:天下,2019)。
駱以軍:《大疫》(台北:鏡文學,2022)
駱以軍:《女兒》(台北:印刻,2014)
駱以軍:《小兒子》(台北:印刻,2014)。
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2000)。
駱以軍:《匡超人》(台北:麥田,2018)。
駱以軍:《西夏旅館》(台北:印刻,2008)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我們》(台北:印刻,2004)。
駱以軍:《我愛羅》(台北:印刻,2006)
駱以軍:《和小星說童話》(台北:皇冠,1994)。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遠流,1998)。
駱以軍:《明朝》(台北:鏡文學,2019)。
駱以軍:《紅字團》(台北:聯合,1993)。
駱以軍:《計程車司機》(台北:印刻,2018)。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純真的擔憂》(台北:印刻,2018)。
駱以軍:《棄的故事》(台北:印刻,2013)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1999)。
駱以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台北:印刻,2009)。
駱以軍:《經驗匱乏者筆記》(台北:印刻,2008)
駱以軍:《遣悲懷(舊版)》(台北:麥田,2001)。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13)。
駱以軍:《臉之書》(台北:印刻,2012)。
羅蘭.巴特著,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1998)。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林志明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台北:麥田,2012)。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桂冠,2004)。
期刊學報
林芳玫:〈以族群關係掩蓋性別關係:《西夏旅館》、滅種焦慮與厭女症〉,《台灣學誌》第18期(2019年4月)。
楊佳嫻:〈在歷史的縫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32卷第1期(2003年6月)。
楊凱麟:〈世界的法則——童偉格作為一種方法〉,《中外文學》49卷第2期(2020年6月)。
楊凱麟:《虛擬與文學—德勒茲的文學論》,《中外文學》28卷第3期(1999年9月)。
廖咸浩:〈如何延遲世界末日?經《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窺看《風暴之書》與《西夏旅館》中的後人類視域及重返生命之途〉,《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臺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2007年12月)。
劉亮雅:〈2001-2020年台灣青壯世代小說初探〉,《中外文學》49卷第2期(2020年6月)。
學位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94學年度。
李玉華:《私語與告白——駱以軍的(偽)私小說敘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104學年度。
林定杰:《駱以軍《西夏旅館》的敘事空間與空間敘事》,國立臺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學年度。
林怡伶:《駱以軍作品中的夢境書寫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02學年度。
徐珮芬:《「未來末日╱末日未來」——臺灣八○年代以降小說中的末日想像與科幻異境:以黃凡、平路及駱以軍作品為主要觀察對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度。
陳文彥:《晚期資本主義的台灣犬儒者駱以軍:一種文化政略的解釋》,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度。
陳奕翔:《族裔書寫與自我身分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98學年度。
陳栢青:《內向世╱視代小說研究——一種視覺的詮釋》,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學年度。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9學年度。
黃家祥:《女兒不存在:論駱以軍《女兒》的創傷敘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07學年度,
楊乙軒,《現代主義者的鄉愁:駱以軍死亡三部曲研究》,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102學年度。
楊紫淇:《臺灣當代「私小說」的受容與展演——以陳雪與駱以軍為觀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4學年度。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6學年度。
嚴婕瑜:《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度。
報章雜誌
《文訊》第346期(2014年8月)。
《文訊》第364期(2016年2月)。
《文訊》第442期(2022年8月)。
《聯合文學》第421期(2019年11月)。
衛城出版編輯部:《字母 Letter VOL. 1:駱以軍專輯》(台北:衛城,2017年9月)。
衛城出版編輯部:《字母 Letter VOL. 2:陳雪專輯》(台北:衛城,2017年12月)。
衛城出版編輯部:《字母 Letter VOL. 3:顏忠賢專輯》(台北:衛城,2018年3月)。
網絡資料
朱宥勳:〈好久沒寫比較嚴格的書評了〉。Facebook(2019年11月5日)。https://www.facebook.com/chuck158207/posts/3097676040248509
李奕樵:〈河馬的消失與回歸──評駱以軍《明朝》〉,鏡文學(2019年10月9日)。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269
沐羽:〈莎娣.史密斯被時代壓垮的喜劇〉。Temporary Pleasure(2022年5月12日)。https://pagefung.com/2022/05/12/
張純昌:〈在未來真正到來前,我們都在摸索出路:鏡文學讓寫作變成職人的專業〉,Openbook(2019年10月22日)。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743
陳栢青:〈請容我出言反駁〉。Facebook(2019年11月6日)。https://www.facebook.com/notes/771646346732801/
楊智傑:〈字母會 二十六場小說的武裝游擊〉,新新聞(2017年10月18日)。 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字母會&i=TXT20171018144502I0T
蔣亞妮:〈「明朝的變態像勾進琵琶骨,這是《黑鏡》也拍不出來的。」──專訪駱以軍與他的抵達之謎〉,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9年10月2日)。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485
駱以軍:〈這件事過去一年了〉。Facebook(2020年12月9日)。https://facebook.com/louyichin/posts/364596607546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