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祈蒂
Hsieh Chi-Ti
論文名稱: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在台灣的發展與現況調查研究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Research of Visual Arts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視覺藝術評量工具美術性向測驗
外文關鍵詞: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 art aptitude tes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探討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以及目前運用現況,以雙研究主軸進行研究與調查工作。首先以內容分析法將台灣可見的視覺藝術教學相關測驗/評量資料作歷史文獻的分析整理,探討出在不同的年代裡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的編/修者背景、評量特徵、評量內容、評量能力指標等發展特徵,並找出與藝術潮流和課程標準演變之相關性。
    接著以全國國小美術班術科專任教師和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為對象,問卷調查關於國小美術班術科專任教師對於美術性向測驗的態度與看法,以及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對於視覺藝術評量工具之運用現況和需求建議事項,並歸納整理做出研究結果。條列如下:
    一、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內容分析研究結果
    (一)藝術教學評量工具數量隨著年代推進有大幅增加的趨勢。
    (二)以客觀測驗和繪畫題為評量工具主要題型,並以國小階段評量工具數量為最多。
    (三)評量能力指標種類中又以繪畫作品表現能力的評量工具為最多。
    (四)評量工具的發展與國小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標準演變有一定的相關性。
    二、國小美術班術科專任教師對美術性向測驗的態度
    (一)「傾向同意」美術性向測驗能篩選出真正具有美術潛能的學生。
    (二)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美術性向測驗」態度之差異情形不大。
    (三)美術性向測驗能力最重要且應該被施測出來的能力是「創造力」。
    三、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的運用現況和需求建議
    (一)以「繪畫表現能力」為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最常自編的項目。
    (二)以「美感態度」與「美術鑑賞能力」的評量工具最感到缺乏。
    (三)以「提供進修和研習機會」為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最感到需求的項目。


    In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use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in Taiwan are explored along a dual research axis. The study first analyzed existing visual art education tests and assessment materials in Taiwan. It then examined the assessment tool editor’s background,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contents and capability indexes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s in different ages, and found out their relation to art trend and changes in curriculum standards.
    Subsequentl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study’s subjects, full-time technical subject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and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to investigate the attitude of the former towards art aptitude tests and the view of the latter on the current use and demand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s.
    The following are the results:

    1.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

    (1) The number of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s has increased greatly over the years.
    (2) Objective test and drawing test are the main models of assessment tool;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volves the biggest number of assessment tools.
    (3) Among assessment capability index types, the majority of tools assess capability through paintings.
    (4) Th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tools is related on some level to the evolvement of visual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elementary school.

    2. Attitude of full-time technical subject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towards art aptitude test

    (1) “Tendency Agreement”art aptitude test can screen students with true potential in fine arts.
    (2) The difference in attitudes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wards “art aptitude test” is not significant.
    (3) An art aptitude tes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reflecting one’s creativity.

    3. View of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on the current use and demand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s

    (1) “Showing Capability through painting” is the assessment item that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most frequently come up with by themselves.
    (2) The lack of assessment tools based on “aesthetic attitude”.
    (3) “Provide training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s most essential for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Keywords: visual art education; assessment tool; art aptitude tes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標準之評量內涵的演變 11 第二節 一般教學評量的內涵與方法 24 第三節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的內涵與方法 31 第四節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的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內容分析結果與討論 71 第二節 「美術性向測驗」態度分析討論 105 第三節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運用現況與需求分析討論 117 第四節 總結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附錄一 161 附錄二 164 附錄三 165 附錄四 167 附錄五 168 附錄六 176 附錄七 180 附錄八 186

    一、中文部份
    王麗姿(1991)。我國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內涵演變之初探-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八十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逸棻(1997)。兒童繪畫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雲(2006)。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証。台北:幼獅。
    尹彬、林演慶、張婉琪(2006)。流行文化圖像與台灣青少年的審美與偏好。傳播研究簡訊,45期,10-13。
    孔美惠(2003)。從「北宋郭熙繪畫觀」探討國小水墨畫教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水墨畫教學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2009)。書刊/評量工具。網址:http://www.spc.ntnu.edu. tw/index.php?page_id=22
    呂燕卿(1984)。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上)。美育,45期,40-46。
    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下)。美育,46期,41-48。
    呂燕卿(1996)。從課程標準的演變看台灣國小美勞教育。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99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桂生(1993)。台灣地區國小兒童美勞科人物繪畫、塑造表現能力研究。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淑碧(2007)。影像在國民小學色彩教學評量應用之探討。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宏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考用。
    李穎巧(2006)。國中美術班入學創造力編製。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芳妃(2007)。檔案評量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余民寧(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
    邱維城(1969)。美術性向測驗在我國中學之應用。測驗年刊,16輯。
    邱維城(1970)。美術性向測驗在我國小學之應用與修訂。測驗年刊,17輯,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能力之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武典(1976)。教育診斷工具評介(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國淳(1996)。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衍(2000)。多階層分析在設計教育評量指標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雯(2005)。幾何圖形教學對學童造形創造力之影響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碩士論文。
    林曼麗(199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仁傑(1995)。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印行。
    林仁傑(1999)。標準化美術測驗在台灣美術教育的角色扮演與相關問題研究。五十年來台灣美術教育之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林幸台、王木榮修訂(1987)。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明助(1997)。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天佑等(1986)。國小常用心理與教育測驗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清平(1998)。繪畫作品評量研究-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之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炎旦等(2001)。國民小學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創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0-2511-S152-015。
    林筆藝(2004)。兒童黏土人物形式特徵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文欽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文敏(200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盈(2003)。國小學童空間能力量表建構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靜遠、李聰明譯(1973)。教育評價概論。台北:台灣書店。橋本重治(1954)。教育評價法概論。
    姚世澤(1999)。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藝術鑑賞能力評估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施盈吉(2007)。網路互動平台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以鹿港建築之美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孫邦正、鄒季婉(198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明詩(2006)。「從卡通圖像進入名畫世界」之審美教學:以台北市大理國小二年級學童為對象。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37期,579-707。
    許士遠(2008)。心智圖對點元素海報設計評量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德仁(1989)。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重美(1974)。洪恩美術性向測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終等編著(1985)。我國心理與教育測驗彙編。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淑梅(1990)。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芬美(1991)。幼兒繪畫能力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漢宗等(1993)。國民中小學教育研究常用評量方法與工具。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玉花(1995)。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坤木、陳韻純(1995)。高年級繪畫作品評定量表之編製。國民小學學科評定量表專輯。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
    陳瓊花(1998)。兒童與青少年在描述,表示喜好,和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時的觀念傾向。師大學報,43卷,2期。
    陳勇仁(1999)。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審美思考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45卷,2期。
    陳瓊花(2004)。台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http://ed.arte. gov.tw/index3.aspx?p1=Trust_menu&p2=Trust_List,台灣藝術教育網。(2007年7月19日)。
    陳瓊花(2005)。兒童與青少年審美思考在生活實踐之研究---大頭貼文化的建構與解構。國科會計畫:NSC93-2411-H003-036。
    陳瓊花(2006)。台灣青少年次文化的藝術與教學:審美思考在生活之實踐與教學。國科會計畫:NSC94-2411-H003-017。
    陳惠英(2003)。基本形狀繪畫能力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思考力影響之研究。台中: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章甫(2003)。藝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書法風格鑑賞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寰如(2004)。談特殊才能之視覺藝術(美術)才能優異學生的鑑定。美育,138,84-95。
    陳盈達(2004)。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
    許信雄(1991)。兒童對國畫的偏好之研究。台北市:中華色研出版社。
    張全成(1987)。繪畫鑑賞教學對幼稚園、國小三年級和六年級兒童審美判斷力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V15,N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579-625。台北縣:桂冠圖書。
    張凱涵(2005)。合作學習應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琳(2006)。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鳳梅等(2000)。高工學生機械製圖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昇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9-2511-S003-126。
    郭榮瑞(1993)。採用人物題材群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繪畫能力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榮瑞(1997)。國民小學美勞新課程標準與美勞課程發展之研究。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31)。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灣書局。
    教育部(民37)。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灣書局。
    教育部(民41)。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灣書局。
    教育部(民51)。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57)。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6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秋月(2004)。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型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寂莉(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概念電腦化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符寧馨(2009)。運用共識評量於數位敘事作品創意表現分析。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美彗(2007)。從聯結理論探討創造性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志宏(2004)。國民小學學童數學成就與雕塑表現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彥等(1992)。修訂國民中學工藝性向測驗總結報告。教育部訓委會委託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研究。
    黃壬來(1995)。邁向廿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藝術家,40,2。台北:藝術家雜誌社。
    黃兆伸(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淮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作后(2001)。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勝、魏炎順(2004)。技術創造能力測驗編製-設計技術創造能力量表編製。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3-2516-S142-001。
    馮蓉珍(1973)。梅耶美術判斷測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伯松(2000)。兒童繪畫空間重疊表現之研究:主題、表現情境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的重疊繪畫表現策略之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測驗年刊(2009)。網址:http://epnet2.ecpsy.ntnu.edu.tw/~linsh/CAPT/pt_catalog.html
    測驗統計年刊(2009)。網址:http://gsems.ntcu.edu.tw/center/pubyerindex.htm
    詹文成(2002)。西洋繪畫測驗對於類寫實階段學童鑑賞能力之相關研究。台中: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79)。傳播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
    楊政其(2009)。同儕關係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影響之探討。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台北:東華。
    葉玉珠等(2004)。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及多元智慧發展之影響。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3-2413-H004-015。
    葉宗青(2007)。青少年繪製立體幾何圖形表徵類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怡佳(2004)。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
    廖翎吟(2003)。國小兒童靜態3D電腦繪圖空間深度判斷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惠玲(1988)。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生鑑賞能力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0)。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蔣家怡(2007)。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繪本喜好之影響-以寫實與表現風格為例。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俊祥(2000)。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1993)。藝術測驗之課題及其編製模式。台北:。
    劉思量(1986)。藝術才能之鑑定。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劉振源(1996)。從課程標準的演變看台灣國小美勞教育。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99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潘新燕(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與評量:以「按按按」互動系統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汶錡(2005)。國小學童色彩混色辨識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媄婛(2005)。從1962-2001年美勞教科書探討國小美勞教育演進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麗雯(2004)。創造思考教學影響低年級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5)。欣賞教學對提升美感判斷主體性思考層次之影響(I)。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3-0501-H152-001。
    鍾兆慧(2001)。國小兒童色彩排序能力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生官(2006)。學童在藝術鑑賞時對視覺圖像的偏好要素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1期,57-76。

    二、西文部份

    Airasian, P. W. (1994).Classroom assessment.New York: McGraw-Hill.
    Armstrong, C. L. (1994). Designing assessment in art .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Beattie, D. K. (1997).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Davis Publications, Inc.
    Clark, G. &Zimmerman, E.(1987).Understanding art testing.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inn, R. L. & Gronlund, N. E.(1995).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7th. Ed.).Englewo 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