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欣儀
論文名稱: 李澤藩繪畫與媒材技法之研究
Study on Lee Tze-Fan’s Paintings and the Mediums, the Techniques in Lee Tze-Fan’s Paintings
指導教授: 蔡長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媒材技法擦洗技法
外文關鍵詞: medium, technique, wash- techniqu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意旨在透過探討影響李澤藩藝術創作之時代因素、詮釋分析其作品之內在意涵與審美意識,並深入探究其媒材運用、技法表現、作品內涵等相互之間的演變關係,進而肯定其藝術創作之價值。

    李澤藩是台灣西洋美術前輩藝術家之一,他的畫齡長達六十年以上,歷經了日本殖民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統治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轉變,其藝術成就已在台灣美術史受到肯定,在藝術創作及美術教學均有豐碩的佳績。在他的藝術創作中,他嘗試運用各種媒材與技法來表現他的審美意識,同時也反映社會和歷史的時代精神,因此樹立了個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本論文首先說明研究者選擇李澤藩作為研究對象之動機與目的,並分析其藝術創作理念與美學觀,及探究影響其藝術創作的時代因素。接著探討其作品之內在意涵及作品風格之獨特性。最後,研究分析李氏如何運用媒材以傳達審美意識及李氏如何以獨特的筆觸及「擦洗技法」突破水彩技法的侷限性,其晚年之「融合中西」的彩墨畫,更富含歷史文化意蘊。

    筆者主要運用歷史研究法、統合歸納法及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美學等觀點來統合分析李澤藩如何應用媒材傳達其獨特的美學觀,並以其獨特的技法融合畫家對鄉土的情感和藝術創作的意圖,進而肯定李澤藩藝術創作及媒材技法之突破與創新,對台灣美術史深具意義,並具藝術價值。

    關鍵詞:媒材、技法、擦洗技法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Lee Tze-Fan’s aesthetic sense, the mediums, techniques, impl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his painting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Lee Tze-Fan was on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s to receive western art training among other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ainters. Having painted for over sixty years, he witness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Taiwan’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s. His art accomplishment has reputed as a paragon in the Taiwan art history. He performed prominently both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rt education. To express his aesthetic senses and to reflect the Zeitgeist, he tried almost every kind of mediums and techniques, and therefore established his own particular art styl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icate the motive of my study on Lee Tze-Fan, to enumerate his artistry, and to illuminat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his art ideas and art styl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aintings’ internal meanings and art styles.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how Lee Tze-Fan made use of the mediums and techniques in his paintings to convey his aesthetic sense, and by using the wash-technique,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echniques in his paintings. In his old age, Lee Tze-Fan incorporated the Chinese ink painting with the watercolor painting, which made his works abound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study’s purpos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induction method, the art sociology, the art psychology and the aesthetics theories are applied in my thesis. This study makes a comprehensive narration and analysis of Lee Tze-Fan’s make use of the mediums and particular techniques. Also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s to prove the significances and values of his works in Taiwan’s history of fine arts.

    Key Word :medium, technique, wash- technique

    目次 頁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3 三、研究步驟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李澤藩藝術創作之風格表現 7 第二節 李澤藩藝術創作之形式表現 10 一、線條的表現方面 10 二、色彩的表現方面 12 三、構圖的表現方面 14 第三節 李澤藩繪畫的空間表現 15 第四節 李澤藩藝術創作之人文精神 18 第五節 李澤藩繪畫創作媒材及技法 22 一、創作媒材方面 22 二、創作技法方面 24 第三章 李澤藩藝術創作觀 28 第一節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對李澤藩的影響 29 一、台北師範學校早期美術教育 29 二、石川欽一郎對台灣早期美術教育的影響 30 三、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對李澤藩的影響 33 第二節 藝術思潮對李澤藩藝術創作的影響 37 一、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 37 二、在動盪的藝術激流中,堅定自己的創作風格 42 第三節 藝術家的人格特質與創作的關聯 44 一、「自我實現」的創作動力 45 二、創造力與創造的人格特質 45 第四節 李澤藩藝術創作的美學觀 51 一、李澤藩繪畫藝術的創作理念 52 二、李澤藩藝術創作的美學觀 56 三、李澤藩融合中西繪畫的藝術創作觀 61 第四章 李澤藩的繪畫與媒材 63 第一節 李澤藩繪畫不同題材的表現 63 一、風景題材 64 二、人物題材 72 三、靜物花卉題材 79 第二節 抽象繪畫風格 83 一、理性的冷抽象風格 84 二、抒情的熱抽象風格 85 三、半具象風格 87 第三節 李澤藩繪畫之物質媒材 88 一、因師承源淵而使用透明水彩 89 二、追求量感濃彩厚塗而使用不透明水彩 91 三、畫筆 96 四、應用綜合媒材 97 第四節 加入墨色於水彩創作 98 一、中國傳統繪畫的用色用墨 98 二、寫生為水彩創作搭起通往水墨創作的橋樑 99 三、彩與墨的共舞-充滿墨韻的水彩畫 101 第五章 李澤藩繪畫技法 105 第一節 李澤藩繪畫技法的創新 106 一、水彩畫技法 107 二、李澤藩繪畫技法的突破與創新 108 第二節 筆觸與色彩的表現 110 一、以渾厚沈穩的筆觸刻畫山石 111 二、黑色簽字筆線呈現藝術的創意與豐富性 114 三、幾何塊面線條節奏表現空間深度及律動的美感 116 四、層層堆疊的色彩表現景物充實的量感 118 第三節 「擦洗技法」的創新 121 一、畫家生活儉樸並對紙張負責 121 二、「擦洗技法」更能發揮水彩媒材的特性 122 三、「擦洗技法」加深了水的深度與量感 123 四、「擦洗技法」使畫面的空間感更加深遠 124 五、「擦洗技法」使畫面增加氣勢與律動感 125 六、「擦洗技法」使畫面的色彩更富變化 125 七、以「擦洗技法」來達到紙上混色的效果 126 第四節 融合中西繪畫-結合彩與墨的創作技法 127 一、中西繪畫觀念的比較 127 二、中國繪畫的哲學觀 128 三、中西繪畫的空間觀 130 四、李澤藩融合中西繪畫結合彩與墨的創作技法 131 第五節 李澤藩繪畫媒材技法與同時代的水彩畫家比較 137 一、題材的表現方面 138 二、構圖的表現方面 141 三、媒材的選擇方面 143 四、技法的表現方面 145 第六章 結論 152 第一節 李澤藩的藝術創作富涵內在的文化意蘊與藝術價值 153 一、透過藝術形式表達對台灣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關懷 153 二、以質樸厚實的筆觸及層層堆疊的色彩傳達其審美意識 154 三、解放形象的抽象繪畫風格 154 四、結合彩與墨獨創新風格 154 第二節 李澤藩以其獨特的技法融合鄉土的情感和藝術創作的意圖 155 一、實驗新技法並開創新的表現方法 155 二、「融合中西」的彩墨畫創作,將中國的水墨美感加入水彩創作 158 參考文獻 160 附圖

    參考文獻

    尤增輝,〈夢縈客雅山〉,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方林,〈日據時期台北師範學校的美術教育-1900’s-1920’s(下)〉,《美育月刊》,第61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7月。
    方林,〈日據時期台北師範學校的美術教育-1900’s-1920’s(上)〉,《美育月刊》,第59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5月。
    方林,〈古意與自然風味的地方風景-石川欽一郎作品初探〉,《美育月刊》,第62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8月。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民國88年再版。
    王秀雄,〈戰後台灣現代中國水墨畫發展的兩大方向之比較研究-劉國松、鄭善禧的藝術歷程與創造心理探釋〉,《現代中國水墨畫學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編印,民83。
    王家誠著,《馬白水繪畫藝術之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王淑津,〈永恆的家園風景-記李澤藩的水彩畫作〉,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週年畫集》,台北市:史博館,民88。
    王勝,《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白雪蘭著,《礦城.麗島 倪蔣懷》,台北市:雄獅美術圖書,2003年。
    石川欽一郎,〈水彩畫與台灣風光〉,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台北市:雄獅,2001年。
    石川欽一郎,〈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台北市:雄獅,2001年。
    江兆申,〈藍蔭鼎其人其畫〉,《中央月刊》,5卷7期。
    何政廣編著,《世界名畫家全集-抽象派繪先驅康丁斯基 》,台北市:藝術家,1996。
    何政廣編著,《世界名畫家全集-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台北市:藝術家,1996年。
    何政廣編著,《康丁斯基 抽象派繪先驅》,台北市:藝術家,1996年。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 1990年。
    吳世全,〈石川欽一郎的兩位台籍學生-藍蔭鼎與李澤藩〉,《現代美術》,第32期,1991年10-11月(雙月刊)。
    吳國淳,〈台灣精神新竹情-李澤藩先生風景畫作論述〉,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週年畫集》,台北市:史博館,民88。
    吳翰書,〈千家山郭淨朝暉-評李澤藩水彩畫兼論現代藝術〉,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吳翰書,〈錦江春色來天地-李澤藩水彩畫的批評與欣賞〉,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吳錦釵,〈當代教育家專訪-美術教育的功臣李澤藩〉,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季眉,〈他,不只是李遠哲的父親〉,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民90三版。
    李既鳴,《邁向無限-台灣美術研究論述》,台北市:文化大學,2004年。
    李美蓉著,《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圖書,民86二版。
    李啟華,〈美的素描〉,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惠正,〈山中清音畫中隱者〉,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惠正,〈願教育以終身〉,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欽賢,〈李澤藩水彩風格與台灣各時期水彩名家之比較〉,《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2004年8月。
    李欽賢,〈彩墨野好歌頌-李澤藩筆下的苗竹山川〉,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遠鵬,〈追憶父親〉,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澤藩(1949)《美育要論》,油印本。新竹市,李澤藩美術館。
    李澤藩,〈畫家自述〉,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週年紀念畫集》,台北市:史博館,1999年。
    李澤藩,《美育要論》,油印本,新竹市,李澤藩美術館,1949年,未出版。
    李澤藩,對師專學生演講稿之一段,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李澤藩美術館,第十六次主題展〈「山水山水」展覽作品簡介〉,2004.2.20-2004.9.5。
    李鑄晉,<水墨畫與現代水墨畫>,《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曁研討記錄》,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民83。
    周剛編著,《水彩新技》,台北市:星狐出版社,1991年。
    林宜靜,《台灣當代風景畫》,台北市:玉山社,2004年。
    林惺嶽,〈從「二二」年啓蒙到「八二」年挑戰-試探台灣水彩畫的過去、現在、未來〉,《雄獅美術》,第136期,1982年6月。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民77年二版。
    林錦堂,〈我知道的李老師〉,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侯立仁,《西洋風景畫的演變研究》,台北市:大陸書店,民國67年。
    姜丕之,〈關於黑格爾的美學原理〉,《美學與藝術》,陳從周等著,台北市:木鐸,民74。
    施翠峰,〈歌頌真善美的畫家 藍蔭鼎〉,《雄獅美術》,108期,1980年2月。
    韋心瀅,〈李澤藩的創作實踐、美術教育暨兩者關係之研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年。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初探》,台北市:雄獅圖書,1995年初版。
    倪再沁,《藝術家ßà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朷版。
    孫旗,《現代繪畫哲學》,台北市:黎明文化,1980年。
    席慕容,〈謝謝您!老師〉,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席慕蓉,〈青青校樹-敬悼恩師李澤藩教授〉,李季眉編,《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秦松,《認識中國畫的傳統》,文星,12卷6期,1968年8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週年紀念畫集》,台北市:史博館,1999年。
    崔詠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台灣水墨畫》,台中市:台灣省美術館,民93。
    許武勇,〈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藝術家》,1986.11,第23卷第6期。
    康定斯基著,呂澎譯,《論藝術裡的精神》,台北市:丹青圖書,民76。
    張心龍,《從題材欣賞繪畫》,台北市:雄獅圖書,民83。
    張芳慈,《李澤藩繪畫的空間表現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年。
    張俊傑,《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戚廷貴,《藝術美與欣賞》,台北市:丹青圖書,民77年(再版)。
    連橫,〈林占梅列傳〉,《台灣通史》,台北市:眾文圖書,1979年。
    連橫,〈鄭用錫列傳〉,《台灣通史》,台北市:眾文圖書,1979年。
    陳立德,《如何引導觀畫者的視線》,台北縣:新形象, 1997年。
    陳宣彤,〈石濤的繪畫生命觀〉,《美育雙月刊》,第143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5年1月。
    陳建成,《油畫筆觸技巧之探討》,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
    陳惠玉,《鄉園彩筆 李澤藩》,台北市:雄獅,民83年。
    陳朝平,《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民90年。
    章錦逸,〈解惑-對李澤藩老師二十三年前的一句話之思索〉,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曾肅良,〈論藝術家的使命感〉,《美育雙月刊》,第143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5年1月。
    曾肅良著,《山水畫技法》,台北市:三藝文化,2003年。
    黃光男,〈李澤藩水彩藝術研究〉,《台灣美術全集13 李澤藩》,台北市:藝術家,民83。
    黃光男著,《台灣畫家評述》,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年再版。
    黃桂蘭,《李澤藩藝術作品形式之研究》,新竹市:財團法人李澤藩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民92年。
    黃桂蘭,〈從Rollo May 「遭遇」的觀點論李澤藩的速寫〉,《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8,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所。
    楊恩生,〈水彩畫的新展望-從李澤藩水彩畫展談起〉,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楊恩生,《不透明水彩:歷史•材料•技法》,台北縣:新形象,民79。
    葉倫炎,〈台灣美術的播種者-石川欽一郎〉,《中國文物世界》第135期,1996年11月。
    葉維廉,〈與實推移,與素材佈奕-劉國松的抽象水墨畫〉,《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台北市:東大圖書,民76。
    達西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市:台原出版社,2001。
    廖雪芳,〈畫風堅實的水彩畫家李澤藩〉,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其偉,《水彩技巧與創作》,台北市:東大圖書,1982年再版。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藝術家,1989年。
    劉敏敏,〈平實中見真性─水彩畫家《李澤藩〉,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民79。
    蔣勳,《藝術概論》,台北市:東華書局,民90年增訂二版。
    蔡長盛,〈李澤藩〉,《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第88期,台北市:錦繡,1996年。
    蔡長盛,〈李澤藩的抽象風格作品〉,《藝術家》,第287期,台北市:藝術家,民88年4月。
    蔡長盛,〈美與真實的藝術-李澤藩繪畫的特色〉,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週年紀念畫集》,台北市:史博館,1999年。
    蔡長盛,<遠慮的人生-李澤藩的人與畫>,《藝術家》,第232期,1994年9月。
    黎蘭,〈鮮麗厚實、温和感人的水彩世界-紀念水彩畫家李澤藩〉,《雄獅美術》,第233期,1990年7月。
    蕭瓊瑞,〈水氣與風土的對話—李澤藩、藍蔭鼎的比較研究〉,《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2004年8月。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蕭瓊瑞,《戰後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六-水彩畫研究報告專輯》,台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編印,民88。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謝東山,《台灣美術批評史》,台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顏娟英,〈重建回憶的庭園-李澤藩晚年鄉土作品〉,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週年畫集》,台北市:史博館,民88。
    龐均,《油畫技法哲學》,台北市:藝術家,1988年。
    羅秀芝等著,《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新竹苗栗地區》,國立台美術館編印,台北市:日創社文化,2005年。
    羅慧明等著,《走進水彩畫的世界》,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民85。
    顧世勇,〈從風景的概念談台灣美術〉,《現代美術》雙月刋,第88期。
    Ione Bell, Karen M. Hess , Jim R. Matisin 合著,曾雅雲譯,《藝術鑑賞入門》,台北市:雄獅,民74,二版。
    Parramon’s Editorial Team 著 余綺芳譯 《水彩畫》,台北市:三民,民86。
    Rudolf Arnheim(安海姆),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台北市:雄獅,1985。
    Willian Hogarth,楊成寅譯,《美的分析》,台北市:丹青圖書,民7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