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君婷 |
---|---|
論文名稱: |
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moung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曾文志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4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社會資本 、情緒智力 、家庭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social capita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家長參與學習、家庭規範、對教育的期待、行為監督及家庭互動)與情緒智力(自我情緒智力、人際情緒智力)之間的關連,並解釋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對情緒智力表現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以苗栗縣467位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問卷調查。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情緒智力的關連性;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解釋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對情緒智力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一般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高於偏遠地區的學生。
二、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親教育程度愈高,對子女的學習活動參與愈高。
三、一般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情緒智力的表現優於偏遠地區的學生。
四、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愈高,情緒智力的表現愈好。
五、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規範、父母參與學習及父母對教育的期待,能有效預測情緒智力的表現。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parents’ learning by participation, norm of family, expectation toward education, supervision of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of famil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o explain the prediction for the behavi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ffected by family social capital on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e questionary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based on 467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By means of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o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By means of stepwise-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prediction for the behavi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ffected by family social capital on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erms of the correlation and prediction towards family social capital versu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the senio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ults of studie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norm of family, the parents’ learning by participation and the expectation toward education, those thre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social capital on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behavi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 (5),139-163。
王天佑(2001)。臺灣原漢族群社會流動之差異與變遷。社會文化學報,13,39-70。
王志成(2007)。外籍配偶家庭資本與其子女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2000)。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353-382。
王振德(2002)。情緒智力理論在資優教育的應用。2008年10月25日取自www2.nutn.edu.tw/gac646/book/book47/專題演講p5-1至p5-9.pdf。
江文慈(2000)。探尋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世新大學學報,10,31-62。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6(2),233-261。
吳宗祐,鄭伯壎(2002)。由情緒智力到情緒才能----一個整合性的模式。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2002年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巫有鎰 ( 1999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家庭及學校的社會資本與國小學童內化行為問題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3),231-254。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 48。
李雅怡(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瑞玲譯(1998)。Goleman D.著。工作EQ。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李蕙美(1991)。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新富(2003)。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學習結果之關係。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85-112。
周新富(2006a)。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6b)。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9(2),281-306。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南(2004)。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Nan Lin著。社會資本。台北:弘智。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院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慧姿、程景琳(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77-193。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東縣。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振堃(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惠譯(1996)。Goleman D.著。EQ。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高賓(2004)。家庭心理環境、親子關係與兒童情緒經驗之相關探究。中華輔導學報,16,119-148。
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行程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5-115。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芳菊(2009)。教出好情緒。親子天下雜誌,5,149-214。
許家祥(2004)。規範行為與基本能力:家庭結構與父母關注之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個人特質、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成果報告。邁向卓越教育研討會—教育指標與學習評鑑師資培育政策。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金定、劉焜輝(2003)。青少年依附行為與情緒調節能力之因果模式初探。教育心理學報,35(1),39-58。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珍(2003)。透過網路進修消弭偏遠地區教師進修上的困境。2009年5月1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32/32-09.htm。
陳騏龍(1997)。情緒管理課程對高職學生情緒穩定、人際關係、認知學習行為及學業表現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如(2003)。國民小學學生家庭背景、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曾玉芷(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David Halpern著。社會資本。台北:巨流。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7)。國中生的社會資本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105-126。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臺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毅志(2002)。書評林南(Nan Lin)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對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啟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153-163。
葉玉瑟、張舒婷、謝孟岑(2006)。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63-87。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
葉光輝、鄭欣佩、楊永瑞(1995)。母親的後設情緒理念對國小子女依附傾向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9(2),181-195。
葉碧玲、葉玉珠(2001)。國中生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2),45-70。
趙善如(2006)。家庭資源對單親家庭生活品質影響之探究—以高雄市為例。台大社工學刊,13,109-172。
劉祉(1988)。台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青少年依附關係、知覺父母言語管教、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4),319-344。
蔣逸民(2008)。教育機會與社會資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
蔡毓智(2008)。台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大社工學刊,5,197-270。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順吉(2006)。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茂發(1989)。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大心理學報,11,63-86。
羅志豪(2007)。國中學生家庭內社會資本與數位落差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二、西文部份
Bar-On, R. (2000).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olyn , S. (2001). Emo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5, 354-357.
Cole, P. M., Michel, M. K., & Teti, L. O.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A clinical perspective.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 73-100.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93). Parents, their children, and schools. New York: Westview Press.
Coleman, J. S., & Hoffer, T. S. (1987).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The impact of commun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Shapiro, L. E. (1997).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Shek, D. L. (2002). The relation of parental qualities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economic disadvantag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0(3), 215-230.
Simmons, S., & Simmons, J. C. (1997).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ngton, TX: 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Wright, J. P., Cullen, F. T., & Miller, L. T. (2001).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delinquent involvement.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9,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