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鳳羽 LO-FENG-YU |
---|---|
論文名稱: |
魏晉尚情風潮探析 |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劉德明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 、尚情 、世說新語 |
外文關鍵詞: | Wei Jin,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Shih Shuo Hsin Yu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情感」的討論在中國思想傳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對於魏晉士人表達情感方式的梳理、研究,對於更深入理解傳統具有正面的意義。魏晉時期重情是士人的特色之一,這是一個情感受到高度重視的時代,士人對於情感的重視,不僅表現在情感的理論性論述之上,同時情感也融入了魏晉士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文將魏晉名士重情風尚予以背景、表現方式及後世影響等部分探討。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魏晉重情的背景,第三章討論魏晉重情之態度,第四章討論魏晉重情的表現,第五章討論魏晉重情的影響,第六章為結論。本文對於魏晉尚情士風的研究,以《世說新語》為中心,期望可以對魏晉玄學、魏晉士風作出更深刻的理解。
Discussion on "emo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ideological tradition, so for The Scholar comb emotion expression methods, research,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 has a positive mean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Emotion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cholars, which is an emotional age highly regarded, Scholars for emotional emphasis, not only on the emotional theoretical discourse, but also into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every aspect. This article will be part of the Wei and Jin discuss Emotion Fashion background, manifestations and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etc.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i, Jin Emotion, attitude Wei Jin Emotion third chapter, the chapter discu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ei, Jin Emotion, Emotion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Wei, Jin, Chapter VI in conclusion.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still love ethos of the Wei, Jin to "Shi" as the center, you can expect to Metaphysics,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nd to mak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古籍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朱熹集註:《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長安出版社,1990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二、專書
鄭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9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6月)
何善蒙:《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錢賓四:《中國史學名著》(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錢賓四:《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笺》(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劉康德:《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年)
范子燁:《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魯迅:《魯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卷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韓昇主編:《中國文化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
胡令遠:《人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兼論中日的異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5版3刷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篇》(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王能寵:《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楊清之:《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謝國禎:《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一、 學位論文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05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世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05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06
黃雅淳《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林萃菱《魏晉名士之情性研究─以唯我而情真為考察向度》,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羅千蕙《魏晉論情思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高幼蘋《魏晉尚情風潮與名士之生死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昕瑤《魏晉名士的友誼觀─友情與友道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9
黃莉茸《情禮之間─魏晉父女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2010
四、期刊論文
張三夕:〈魏晉風度為何?〉,《海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
寧稼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報》第3期(1997年5月)
魯紅平:〈論漢末士風的嬗變─從婞直到新人格的追求〉,《中南大學學報》第16卷第16期(2010年12月)
董楠:〈人的自覺與兩晉山水審美〉,《商洛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4年7月)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1996年4月)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東華中文學報》第23期(2012年5月)
黨聖元:〈竹林名士的生存方式與精神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和文學理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