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筱婷
論文名稱: 被疏忽兒童在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
The Change Process of Adlerian Play Therapy on Neglected Children
指導教授: 王文秀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被疏忽兒童阿德勒遊戲治療歷程研究
外文關鍵詞: neglected children, Adlerian play therapy, discovery-oriented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被疏忽兒童在阿德勒遊戲治療歷程中呈現的生活型態與遊戲主題變化。以兩位國小三年級被疏忽兒童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每週一次,每次40分鐘,共12與13次的阿德勒遊戲治療。本研究採用發現式取向歷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二位兒童在阿德勒遊戲治療四階段的遊戲主題變化與生活型態如下:
    一、建立平等夥伴關係:兒童嘗試探索媒材與環境,主要遊戲主題為「探索」、「精熟」。
    二、探討兒童的生活型態:藉由觀察、運用探索心遊戲盤及家庭動力圖蒐集兒童資訊。兩位浮現與展現權力、控制感有關的生活型態。A童為滿足權力與成就感,遊戲主題多為「探索」、「獲得掌控感」、「生活事件」及「精熟」;B童的遊戲主題多為「探索」、「獲得掌控感」與「攻擊」。
    三、鼓勵洞察:透過遊戲投射內在狀態、展現能力並滿足權力需求,在情緒上得到紓解。A童遊戲主題出現「情緒舒緩」與「合作」;B童為「獲得掌控感」與「探索」。
    四、重新定向/再教育:兒童開始有自我覺察,發展出對自我的評價。兩位兒童主要呈現的遊戲主題為「情緒舒緩」、「自我評價」與「獲得掌控感」等。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被疏忽兒童的實務工作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有興趣在相關議題上的研究者或實務工作者參考。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life styles and themes for 2 neglected children as they went through Adlerian play therapy. Tw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oth in grade three,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case study. Each student participated in a series of 40-minute weekly session for a total of 12 and 13 sessions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adopts a discovery-oriented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e themes as well as life styles following four stages:
    1.Establishing an egalitarian relationship: Children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ir environment. The themes came out of this stage were “exploration” and “mastery.”
    2.Exploration of lifestyle: Through observation, self-discovery board game, and structured activities, both children began to show a lifestyle centered on the display of power and control. Child A exhibited satisfaction with power and enjoyed games about exploration, gaining control, life events, and mastery. Child B enjoyed games about exploration, gaining control, and aggression.
    3.Encouraging insight: Games intended to encourage children to project their internal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how skills and satisfy need for power were designed for this stage in order to help children relieve emotional stress. Child A enjoyed games relating to emotional relief and cooperation, while Child B enjoyed gaining control and exploration.
    4.Re-orientation: Children begin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and self-evaluation. Both participants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games about “emotional relief,” “gaining control.”and“self-evalu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researchers were address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被疏忽兒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理論 14 第三節 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在兒童輔導的應用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取向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3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35 第六節 信效度檢核 39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A童的歷程分析 42 第二節 B童的歷程分析 79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0 中文部分 120 英文部分 125 附錄 129 附錄一 個案篩選單 129 附錄二 同意書 130 附錄三 分析大綱 132 附錄四 兒童遊戲治療觀察紀錄表 135

    中文部分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心靈工坊。
    王文秀(2010)。阿德勒理論的運用—兒童不良行為的背後動機與成人的因應。「遊戲治療研究」上課教材。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王文秀(2011)。遊戲治療概論。「遊戲治療研究」上課教材。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三版)。台北:五南。
    王泳貴(2001)。阿德勒學派的理論及其在遊戲治療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4,11-14。
    王英珠(2000)。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行為困擾適應之輔導效果。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303-346。
    王純琪(2007)。敘事取向的遊戲治療。諮商與輔導,261,25-29。
    王純琪、張高賓、連廷嘉、王文秀(2006)。臺灣地區遊戲治療成效之後設分析初探研究。台灣遊戲治療學會2006年會研討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
    王曉瑄(199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行為困擾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06)。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指南。台北市:內政部。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2006)。遊戲治療觀點。台北: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8月12日。網址:http://www.atpt.org.tw/016.htm
    江垂南(2014)。暴力與疏忽的照顧者對兒童的影響。諮商與輔導,346,38-43。
    何長珠(1995)。應用遊戲治療於受虐兒的三個實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8,1-37。
    何長珠(2002)。遊戲治療-國小輔導實務。台北:五南。
    吳東彥(2014)。身體受虐兒於諮商歷程中所經歷之治療階段與負向治療反應。應用心理研究,61,203-237。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沈如瑩、趙梅如(2006)。國中小學生自尊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測驗學刊,53(1),27-48。
    沈曉琪(2002)。慢性病兒童遊戲治療中遊戲行為與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沈瓊桃(2006)。婚暴併兒虐發生率之初探—以南投縣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4),331-363。
    沈瓊桃(2010)。暴力的童年、堅韌的青年:目睹婚暴暨受虐青年復原力之探討。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115-160。
    周怡宏(2006)。兒童虐待與疏忽的兒科醫師觀點。領導護理,7(2),11 – 27。
    林千愉(2008)。社工員對兒童疏忽照顧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林巧翊(譯)(2005)。遊戲的治癒力量:受虐兒童的治療工作。台北:心理。(Gil, E., 1991)
    林妙容(2014)。目睹婚姻暴力兒童之遊戲治療歷程。教育實踐與研究,27(1),1-30。
    林佩瑾(2003)。時間限制遊戲治療對國小生活不適應兒童治療過程與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林桂鳳、趙淑芝、唐海棠、 夏莉娟、周德君(2006)。阿德勒團體遊戲治療對原住民高風險家庭兒童之自我概念成效初探。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年會暨遊戲治療多元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atpt.org.tw/063.htm
    林慧珍(2011)。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議題的知識、態度與認知之探討-以台北市與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
    邱慧洳、李雅玲(2008)。從法律觀點探討急診護理人員在虐兒事件上之角色功能。護理雜誌,55(3),16-20。
    姜智慧(2003)。國小攻擊傾向兒童在阿德勒取向團體遊戲治療之轉變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
    施宜君(2008)。社會工作人員對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執行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台北。
    施怡菱(2006)。性虐待受害兒童在遊戲治療歷程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
    洪家慧(2009)。目睹家庭暴力兒童遊戲治療之改變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台南。
    洪淑雅(2001)。與兒童建立關係的藝術-阿德勒取向遊戲治療。諮商與輔導,184,6-10。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中文第三版)。台北:雙葉。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八版)。台北:雙葉。(Corey, G., 2009)
    孫幸慈(1999)。兒童遊戲治療個案報告。諮商輔導文粹,4,145-161。
    孫幸慈(2005)。身體受虐兒童團體遊戲治療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徐至賢(2006)。一位受虐兒童在藝術治療過程中改變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2)。家扶基金會公佈101年度十大兒保新聞。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4月2日。網址:http://www.ccf.org.tw/?action=news1&class_id=4&did=64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4)。家扶基金會公佈101年度十大兒保新聞。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6月12日。網址:https://www.ccf.org.tw/?action=news1&class_id=3&did=154
    高淑貞(譯)(2008)。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台北:桂冠。(Landreth, G. L., 1991)
    國民教育法(2011)。國民教育法。台北: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8月6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高賓(2013)。喚醒他們的愛:親子遊戲治療對於提升施虐父母的親職功能及改善受虐兒童情緒困擾之成效。教育心理學報,44,499-519。
    張裕豐(1995)。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之研究-台北市小兒科醫師、小學教師及托兒所保育員的認知、態度與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
    梁培勇總校閱(2001)。遊戲治療實務指南。台北:心理。(Kottman, T., & Schaefer, C., 1993)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連廷嘉、孫幸慈(2000)。情緒障礙兒童心理輔導-以阿德勒取向遊戲治療個案研究為例,國教輔導,39(3),27-30。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彥良(2005)。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陳若璋(2000)。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
    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已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陳淑貞(2002)。一位受虐兒童在沙戲治療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南。
    陳逸青(2010)。國小教育人員對兒童虐待責任通報制態度與經驗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班,台中。
    陳祺杰、黃志傑(2010)。性受虐兒童的遊戲治療初探。諮商與輔導,292,17-21。
    陳慧鴻(1999)。沙箱治療對受虐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陳慶福、李雅真(2004)。遊戲治療入門。台北:雙葉。
    彭婉芳(2010)。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歷程對受疏忽兒童客體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探尋生命交會的曙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所,台北。
    曾文志(2005)。戰勝逆境的秘訣—兒童發展的保護因子與機制。師友月刊,459,33-39。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14,1-35。
    曾端真(2007)。「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證照」專業訓練─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之旅。諮商與輔導,263,37-41。
    曾端真(2008)。“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體驗性工作坊”學習之旅。諮商與輔導,274,45-51。
    游琇雅(2013)。阿德勒取向遊戲治療技術對不安全依附兒童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湯慎思(1998)。台北市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問題認知、態度與行為傾向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馮幼中(2005)。國小嚴重情緒障礙兒童在阿德勒取向個別遊戲治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研究所,彰化。
    馮明珠、張心怡、馮瑞鶯(2011)。醫務社工人員處遇兒童虐待個案的經驗。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7,1-18。
    馮明珠、張心怡、馮瑞鶯(2011)。醫務社工人員處遇兒童虐待個案的經驗。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2),1-18
    黃彥宜(1994)。兒童虐待與家庭。社會建設,88,56-66。
    黃惠玲、郭明珠、王文秀(1993)。兒童虐待─如何發現與輔導「兒童虐待」家庭。台北:心理。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2002)。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
    黃慧涵(2000)。身體受虐兒童遊戲治療中的遊戲行為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彰化。
    楊月祺(2003)。一位國小害羞兒童在阿德勒取向個別遊戲治療中改變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
    楊美婷(2004)。性侵害創傷治療。諮商與輔導,218,24-27。
    楊惠卿、陳增穎、董淑玲、林美珠、楊登媛(譯)(2007)。遊戲治療指南。台北:心理。(O’Connor, K. J., 2000)
    楊筑甯(2006)。遊戲治療師對性受虐兒童之創傷處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楊瑞珠(2006)。孩童錯誤行為的再導向與確認錯誤目標。阿德勒學派家庭諮商工作坊資料。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詹苑宜(2011)。「兒童虐待課程」對護生兒虐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
    賈士萱(2008)。身體受虐兒童在遊戲治療中之遊戲主題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
    賈士萱,王孟心(2012)。身體受虐兒童遊戲治療之主題變化歷程個案研究。台灣遊戲治療學報,2,65-84
    蒙光俊(2008)阿德勒學派家族治療之概念與處遇策略-以懼學症為例。諮商與輔導,274,27-30。
    蒙光俊、簡君倫、郭明仁(譯)(2010)。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台北:張老師文化。(J. Yang, A. Milliren, & M. Blagen, 2009)
    劉淑慧、田秀蘭、陳淑琦、張勻銘、黃莉惟、廖書謹、陳慧甄(譯)(2009)。諮商研究法。台北:學富。(Heppner, P. P., Wampold, B. E., & Kivlighan, D. M., 2007)
    劉舒珊(2004)。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退縮─被拒絕」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台南。
    蔡坤衛(2012)。運用遊戲治療於受虐兒童之實務探討--心理師的觀點。兒童照顧與教育,2,55-60。
    衛生政策研發中心(2006)。兒少虐待及疏忽:醫事人員工作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2014)。兒童及少年保護執行概況。台北: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6月11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鄭如安、葉宣瑩、涂俊宇(2012)。遊戲治療歷程中遊戲主題研究之探討─以醫療遊戲行為為例。輔導季刊,48(1),47-57。
    鄭瑞隆(2006)。兒童虐待與少年偏差:問題與防治。台北:心理。
    鄭麗珍,王淑娟(1999)。受虐兒童對父母施虐的因應行為之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5,89-134。
    學生輔導法(2014)。學生輔導法。台北: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6月11日。網址: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魏心敏、王孟心、王世芬(譯)(2008)。遊戲治療導論。台北:華都。(Karla, D. C., 2006)
    羅明華、曾仁美(譯)(2008)。遊戲治療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學富。(Kottman, T., 2001)
    嚴久惠(1998)。阿德勒取向遊戲諮商團體對國小社會適應困難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鐘素珠(2005)。社會工作員在兒童虐待處遇上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英文部分
    Achenbach, T. M., & McConaughy, S. H. (1997). Empirically based assess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Adler, A. (1930). The Science of Living. New York: Greenberg, Publisher, Inc.
    Adler, A. (1931).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Adler, A. (1958).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New York: Putnam Capricor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1)
    Alexander, E. D. (1964). School-centered play therapy.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3, 259-261.
    Benedict, H. E., & Mongoven, L. B. (2004). Thematic play therapy: An approach to treatment of attachment disorders in young children. The playing cure: Individualized play therapy for specific childhood problems.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Bleck, R., & Bleck, B. (1982). The disruptive child’s play group.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17, 137-141.
    Bratton, S., & Ray, D. (2000). What the research shows about play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9(1), 47-88.
    Brown, D. D. (1988). Aggression and social interest in behavior disordered students. North Texas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 1762.
    Cantwell, H. B. (1997). The neglect of child neglect. In Helfer, M. A., Kempe, R. S., & Krugman, R. D., The battered child.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ld Welfare Information Gateway [ U.S. CWIG](2013). What i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Recognizing the signs and symptoms. Washington, DC: Child Welfare Information Gateway [ U.S. CWIG]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 Co.
    Corey, G. (2000).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California: Brooks/ Cole.
    DePanfilis, D. (2006). Child neglect: A guide for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U.S. DHHS.]
    Dubowitz, H. (1999). Neglected children: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Thousands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ubowitz, H. (2007).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the “neglect of neglect:” Digging into the molehill. Child Abuse & Neglect, 31, 603–606.
    Egeland, B., Sroufe, A., & Erickson, M. (1983). The 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7, 459-469.
    Erickson, M. F., & Egeland, B. (1996). The APSAC handbook on child maltreat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Gaudin, J. M. (1996). Family functioning in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0 (4), 363-377.
    Giordano, M., Landreth, G., & Jones, L. (2005). 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building the play therapy relationship. New York: Jason Aronson.
    Glaser, D. (2002). Emotional abuse and neglect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ld Abuse & Neglect, 26, 697–714.
    Hildyard, K. L., & Wolfe, D. A. (2002). Child neglect: Developmental issues and outcomes. Child Abuse & Neglect, 26, 679–695.
    Holden, G. W. (2003). Children exposed to domestic violence and child abuse: Terminology and taxonomy.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6(3), 151-160.
    Horwath, J. (2007). Child Neglect: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Jenny, C. (2010).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vidence. United Kingdom: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Kottman, T. (1994). Adlerian play therapy. In K. O’Connor & C. Schaefer (Eds.), Handbook of play therapy (Vol. 2, pp. 3-16). New York: Wiley.
    Kottman, T. (1995). Partners in play: 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lay therapy.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Kottman, T. (1999). Integrating the crucial Cs into Adlerian play therapy.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5(3), 288-297.
    Kottman, T. (2001). Adlerian play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0(2), 1-12.
    Kottman, T. (2003). Partners in play: 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lay therapy. (2nd ed.).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Kottman, T. (2011). 家庭遊戲治療與隱喻故事療癒實務─與阿德勒遊戲治療國際級大師Terry Kottman的深切對話(家庭遊戲治療實務─阿德勒取向之應用)。發表於台灣遊戲治療學會2011年會後工作坊,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Kottman, T., & Johnson, V. (1993). Adlerian play therapy: A tool for school counselor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8 (1), 42-52.
    Kottman, T., & Schaefer, C. (1993). Play theory in action: A casebook for practitioner, 133-167. Maryland: Rowman & Litlefiedld.
    Kottman, T., & Warlick, J. (1989). Adlerian play therapy: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5(4), 433-446.
    Landreth, G. (1991).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Muncie, IN: Accelerated Press.
    Landreth, G. L. (200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2n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Lauren, A. S. (2012). Resilience to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colleg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State, Colorado.
    Levin, S. C. (1992).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thematic transformations in nondirective play therap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Mahrer, A. R. (1988). Discovery-oriente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Rational, Aims, and Method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3(9), 694-702.
    Mann, E., & McDermott, J.F. (1983). Play therapy for victim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C. E. Schefer & K. L. O’Conner (Eds.). Handbook of play therapy (pp. 283-307). New York: John.
    Meany-Walen, K. K. (2010). Adlerian play therapy: Effectiveness on disruptive behaviors of early elementary-aged children. Dissertation prepar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Perry A. (2009).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Healthcare Counselling & Psychotherapy, 9(3), 3.
    Sharf, R. (2000).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Brooks/Cole.
    Statton, J. E. P. (1990). Adlerian counseling and the early recollections of children. North Texas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1, 2635.
    Taylor, J., & Daniel, B. (2005). Child neglect: Practice issues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The Child Abu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ct [CAPTA] (2014). Child Abu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ct.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6月12日。網址:http://www.yesican.org/definitions/CAPTA.html
    Watts, R. E. (2000). Adlerian counseling: A viable approach for contemporary practice. Texas Counseling Association Journal, 28(1), 11-19.
    Wolaver, A. V. (1992). Children’s stories in play therapy: Rationale, process, and implications (bibliotherapy).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Institute, 199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 57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