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涵雅 Hsu, Han-Ya. |
---|---|
論文名稱: |
做梨事:東勢高接梨的社群網絡 Making Pears: The communities of Grafting Pear in Dongshi |
指導教授: |
許瀞文
Hsu, Ching-Wen |
口試委員: |
莊雅仲
Chuang, Ya-Chung 容邵武 Jung, Shaw-W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農村 、高接梨產業 、勞動 、交換 、社群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rural community, Grafting Pear, agricultural labor, gathering, ways of sor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中市東勢區的高接梨種植群體為對象,討論地方產業在市場價格與人口結構的改變下,農民如何以農業技術、勞動組織、與多樣的社群連結關係,來面對產業的不確定性。本研究以作物的物質特性與農業勞動組織為焦點,以期捕捉部分台灣當代農村的生活樣貌。
東勢農民從1990年前後開始大量轉作高經濟價值的水果,尤其是高接梨。高接梨一年僅採收一次且每年冬季都要重新嫁接,種植工序繁瑣且品種多樣,市場價格起伏大。本文以參與觀察的方式,描繪梨園的工作場景、工班成員的互動方式、以及採收時針對每顆水梨精細的分類,分析梨農的經營策略。在勞動動員上,從早期以客家族群為主的熟人社會與換工體制,轉變為以梨農彼此互相「請」的工班,加上移入配偶與移入勞工的投入,形成具有彈性的工作網絡。銷售策略上,果農也從果菜市場、中盤商等銷售管道,增加了宅配、自產自銷的方式,並透過親友介紹拓展商機。
東勢梨農在傳統與當代的社會網絡、種植技藝、及銷售管道下,從緊密的親緣地緣社會結構,逐漸強調個體行動者創造的人際網絡,本研究透過高接梨產業的技術、勞動組織、與銷售網路三個方面,敘述高接梨/梨農如何從「做出來」的日常生活實踐,培養社群成員的互惠與親密性。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of Grafting Pear(高接梨) in Dongshi, Taichung. Starting with the local history and regional expansion, I discuss how farmers in Dongshi have developed a new variety of grafting pears that retain a delicate texture like those in high terrain.
Some features of grafting pears have led to certain conditions in the planting communities. With limited time to work on grafting and harvesting, the arts of mobilizing laborers become significant parts of the industry. By illuminating the working sites, I point out that immigrants are now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working groups. And the sympathetic atmosphere in the fields has created special friendships between workers.
Many sorts of collaborations in Dongshi had also built a broad engagement to support the industry. Including transfers, transactions of new buds and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diverse selling channels. I argue that people in the industry are affected by the market price of the pears. However, creating the working together community had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farmers under the concerns of local population loss and the indetermination of pears, which is unstable in production and prices.
Amit, Vered
2002 Reconceptualizing community. In Realizing Community: Concept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ntiments. Vered Amit ed. London: Routledge.
Appadurai, Arjun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Anthony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ondon: Routledge.
Deleuze、Guattari
2010[1980]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Elyachar, Julia
2020 Phatic labor, infrastructure, and the question of empowerment in Cairo. American Ethnologist 37(3):452-464.
Latour, Bruno
2012[1991]我們從未現代過,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台北:群學出版。
Mauss, Marcel
2016[1924] 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汲喆譯。北京:商印圖書館。
Malinowski, Bronislaw
1989[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 In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ht and of the Science of Symbolism. Ogden, C. K., and I. A. Richards eds. New York: Harcout Brace Jovanovich.
Redfield, Robert
2020[1956] 鄉民社會與文化:一種人類學研究文明社會的方法,陳睿騰譯。台北:南天書局。
Tsing, Anna
2013 Sorting out commodities: How capitalist value is made through gifts.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3(1):21-43.
2015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王之相
2016 中橫公路的身世,通識教育學報4:1-26。
王宏仁
2001 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石慶得
2010 續修東勢鎮志。臺中:臺中縣東勢鎮公所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
1959 東西橫貫公路若干地區土地可用限度調查,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報告19(1):1-64。
辛玉如
2008 客家區域生產制度之研究—以東勢鎮換工制度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音寧
2007 江湖在哪裡?臺灣農業觀察。臺北:印刻。
李瑞宗
2011 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宜蘭: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台北:南天書局。
2013 甜蜜的中橫:影像與解讀的滋味。臺北:南天書局。
林美容
2006 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新北:博揚。
林俊成、許原瑞、詹為巽、王培蓉
2016 國有林租地造林樹種調查分析,中華林學季刊49(3):261—278。
林淑蓉
2004 物/食物與交換:中國貴州侗族的人群關係與社會價值。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武黎全科
2013 爲何在臺灣的外籍勞工逃跑?——以越南籍勞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台麗
1978 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79-111。
洪伯邑、蕭彗岑
2017 蘋果的政治技術:台灣高山農業的領域政治與經濟,台灣土地研究20(2):1-29。
陳文德
2002 「社群」研究的回顧:理論與實踐。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介英
2018 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陳炎正
1995 東勢鎮志。臺中:臺中縣東勢鎮公所。
徐英豪
2005 由地圖分析林(木)產業發展對東勢聚落空間之影響(1895-1986)。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憲明
1984 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度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夏曉鵑
2002 騷動流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13。
張正衡
2016 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刊於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編。新北市:群學出版。
張珣
2006 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台灣人類學刊4(2):37-73。
莊淑姿
2011 香蕉產業與旗山經濟發展,高雄文獻1(2):28-61。
張賜福
2003 大雪山林業史話。台中: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彭作奎
1994 加入關貿總協對水稻及主要農畜產品之經濟影響。刊於參與GATT對農業之衝擊及政策因應,陳希煌主編。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應貴
2004 導論:物與物質文化。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16 導論: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及社會想像。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編。新北:群學出版。
楊弘任
2014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新北:群學。
葉守禮
2015 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21 世界經濟與山城農業:長時段中的台灣小農經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溫振華
1992 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台北:日知堂。
廖士毅
1974 台灣高冷地區青果產銷之經濟研究,台灣銀行季刊25(2):233-258。
劉龍鱗
2017 寄接梨補遺。台中:東勢「三合一農業社」(未出版)。
蔡晏霖
2011 思索「地方知識」,亞太研究論壇54:202-213。
錢德隆
2003 寄接梨之父—張榕生。台中縣:中科國民小學。
謝國雄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臺北:中研院社會所。
戴國焜
2018 客家「食福」習俗與神明會關係試析,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臺灣與日本的近代性思考:吃與文化的基底」國際學術工作研究會會議論文。
顏碧吟
2003 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紹麟、林喻東、羅凱安
1992 台灣中部地區租地造林經營技術之研究,中興大學實驗林研究報告14(1):9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