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舒雯
論文名稱: 南投縣信義鄉國小四五六年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科學態度及世界觀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許春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科學態度世界觀原住民學童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南投縣信義鄉國小原住民學童與非原住民學童之科學態度表現以及世界觀傾向,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在科學態度及世界觀之差異予以比較分析。研究對象為南投縣信義鄉所有17所小學當中的四、五、六年級學生,有效樣本746位。研究工具係依據國小階段的八項科學態度能力指標所編製而成的「科學態度量表」,以及參考傅麗玉(1999b)的世界觀問卷加以修訂而成的「世界觀量表」。資料分析乃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及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研究結果發現:
    一、原住民學童的科學態度得分表現較不佳,非原住民則相對較佳。
    二、三個年級非原住民學童的整體科學態度比原住民學童顯著趨於正向;非原住民學童在喜歡探討、發現樂趣和細心切實三個層面的表現都比原住民學童為正向。
    三、男女學童在整體科學態度上的表現不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女生在喜歡探討層面顯著比男生正向。
    四、不同年級的學童在整體科學態度上的表現都沒有顯著差異;在喜歡探討、發現樂趣和細心切實這三層面的表現程度亦未達顯著差異。
    五、學童的「科學態度」與「理性主義與科學」的世界觀,兩者間有顯著相關。
    六、原住民學童與非原住民學童皆以「理性主義與科學」傾向較高,而以「靈魂論」傾向較低。。
    七、非原住民學童「理性主義與科學」傾向較原住民學童為高;其他三項則以原住民學童的傾向較高。
    八、女生「理性主義與科學」傾向較高,男生則「巫術與神秘主
    義」傾向較高。
    九、三個年級中,以六年級「理性主義與科學」傾向較高,四年級則「靈魂論」傾向較高。
    十、全體有86.9%的學童對世界觀尚無法趨於穩定,其中非原住民學童的世界觀較原住民趨於穩定,且愈高年級有愈趨穩定的趨勢。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目 次 中文論文摘要 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05 第三節 名詞詮釋 0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9 第一節 態度與科學態度 09 第二節 國小課程的科學態度目標 19 第三節 科學態度的評量 26 第四節 原住民的科學教育 30 第五節 世界觀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1 第四章 研究方法 63 第一節 受試樣本問卷回收概況 63 第二節 學童科學態度與世界觀之概況 65 第三節 不同族群學童之科學態度及世界觀差異分析 67 第四節 不同性別學童之科學態度及世界觀的差異 85 第五節 不同年級學童的科學態度及世界觀之差異分析 102 第六節 學童科學態度與世界觀之相關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39 貳、英文部分 144 附錄 附錄一 「科學態度量表」專家效度審查說明函及審查表 146 附錄二 「科學態度量表」預試題目 165 附錄三 「科學態度量表」正式施測題目 168 附錄四 「世界觀量表」第一次預試 171 附錄五 「世界觀量表」第二次預試及正式施測題目 174 附錄六 「世界觀量表」專家效度審查說明函及審查表 177 附錄七 「世界觀量表」新增題-專家效度審查說明函及審查表 18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朱進財(1991)。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學生學習與思考方式、創造性、認知與自我統整發展之研究。載於高敬文: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任秀媚(1986)。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文能力及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3期,頁193-208。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出版社。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國海(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態度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江德(2002)。布農族高中生世界觀非我普遍性之研究:自然的概念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娟(2003)。 實作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光懿(1999)。原住民國小學童動物分類概念發展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季靡(2001)。花蓮縣國小低年級泰雅族學生平面幾何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永吉(1985)。國中學生科學態度成就評量及其影響因子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英豪(2000)。國小學生對養動物與種植物之科學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麗羨(1996)。泰雅族學童遺傳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英(1997)。科學史取向的大學生物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敏(2000)。南投縣信義鄉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國語文能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惠(200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現與問題解決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平地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蘭香(2000)。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期,頁157-196。
    林福貹(2005)。落實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小學童科學態度能力指標多元評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凃淑娟(2003)。國小高年級不同性別、科學成就學生與科學態度、科學歸因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自然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嘉坤 (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期,頁76-86。
    莊嘉坤(1993)。科學態度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100期,頁16-24。
    莊嘉坤(1997)。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期,頁26-34。
    莊嘉坤(1998)。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高雄,復文出版社。
    莊嘉坤(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模組設計:提昇國小學生正向的科學態度。中華民國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彙編。
    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教育部(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靜姿、張蘭畹、林秋妹、王曼娜、盧冠美(1999)。文化殊異學生之學習特質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325-344。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博、何珮琪、林建隆(2000)。國中學生對於科學與科學家的認識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頁136-152。
    張雅茹(2002)。偏遠地區國小學生參與科學讀書會之科學態度改變歷程研究 -質性研究取向。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自然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
    黃台珠、蘇懿生(1998)。對科學的態度-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科學教育月刊,215期,頁2-13。
    黃孝宗(2000)。高雄縣大寮國小學童科學家意象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勳(1981)。什麼是正確的科學態度。教師之友,22期,頁6-10。
    陳英豪、葉懋堃、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學報,24期,頁1-26。
    陳世輝(1995)。山地兒童生物概念及生物分類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學系,國科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NSC84-2511-S-026-002N。
    陳枝烈(199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發展少數民族國小社會科課程內涵之實驗工作計畫-以排灣族為例。教育部委託專案工作計劃期末報告。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枝烈(2000)。文化差異與兒童學習的關係。九年一貫教育與多年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68。
    陳雅芳(2004)。台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榮富(1993)。科學知識心智模型與科學態度潛在特質之Rasch模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38 期,頁111-155。
    傅麗玉(1999a)。從世界觀探討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1),頁71-90。
    傅麗玉(1999b)。新竹縣國民中小學自然科學教師及非自然科學教師之世界觀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頁177-198。
    游淑華(1993)。台南家專學生學習態度生活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2期,頁59-84。
    葉一萱(1999)。原住民重點學校學生環境世界觀之研究-以仁愛高農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麗貞、林寶英、洪振方(2000)。將達爾文演化論發展史融入大學生命科學通識課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2),頁179-198。
    鄭湧涇(1994)。職前與在職生物教師科學態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9期,頁381-407。
    鄭湧涇、楊坤原(1995)。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3期(2),頁189-211。
    鄭湧涇、楊坤原(1998)。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期(2),頁37-54。
    鄭宜真(2001)。自然教室中的他與她-以元氣小學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正安(1984)。國中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宏明(1995)。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及各族原住民固有文化所具有的幾何概念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國科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NSC84-2511-S-026-006。
    賴玉粉(1995)。花蓮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惠鈴(2005)。發展多元化科學態度評量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腳踏車」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劉湘川、游淑媚、蔡青育(1991)。師院學生動手操作學習過程技能對教導現行國小科學活動之焦慮與關心度之影響。國科會專案研究計劃報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懿生(1994)。高雄市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部份
    Bliss, J.(1995). Piaget and after: the case of larning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5, 139-172.
    Cobern, W. W.(1991). World view theory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NARST Monograph No.3. Manhattan, K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Francis, L. J. & Greer, J. E.(1999). Measuring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affective domain.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7(2), 219-226.
    Gauld, C.(1982).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Science education: A critical reappraisal. Science Education, 66(1), 109-121.
    Gauld, C., & Hukins, A. A.(1980). Scientific attitudes: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7, 129-161.
    Gardner,P.L.(1975). Attitudes to science: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 1-41.
    George, J. (1999). World view analysis of knowledge in a rural village: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83(1), 77-95.
    Myers, R.E. & Fouts, J. T.(1992).A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environments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9), 929-937.
    Ogawa, M. (1995). Science education in a multiscience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79(5), 583-593.
    Ogunniyi, M. B., Jegede, O. J., Ogawa, M., Yandila, C. D. & Oladele, F. K.(1995). Nature of worldview presuppositions among science teachers in Botswana, Indonesia, Japan, Nigeria, and the Plilippin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8), 817-831.
    Piburn, M. D. & Baker, D.R. (1993). If I were the teacher...Qualitative study of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7(4), 393-406.
    Proper, H., Wideen M. F., & Ivany, G.(1988). World view projected by science teachers: a study of classroom dialogue. Science Education, 72(5), 547-560
    Shrigley, R. L.(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utherland, D. & Dennick R. (2002). Exploring cultural, language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1), 1-25.
    Tsai, C. C. (2001). Ideas about earthquakes after experiencing a natural disaster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students’ worldvie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10), 1007-1016.
    Yager, R. E. & Yager, S. O. (1985). Changes in perceptions of science for third, seventh, and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4), 347-35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