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瑞明 Hsu, Jui-Ming |
---|---|
論文名稱: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形與音義對應關係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Forms and Meanings of Characters in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 (Volumes I-III) |
指導教授: |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
口試委員: |
黃麗娟
Huang, Li-Chuan 邱文才 Chiu, Wen-Tsa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7 |
中文關鍵詞: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清華簡 、字詞關係 、字形音義對應關係 、用字習慣 |
外文關鍵詞: | Tsinghua University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 Tsinghua Slips, word-character relationships, glyph-phonetic-semantic correspondence, character usage habit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作為戰國楚系出土文獻,內容涵蓋古文字學、語言學、
思想史、文獻學等諸多面向,與傳世古籍多有可參照發揮之處。透過全面梳理《清
華簡》之字詞關係,考察其用字習慣,有助於理解戰國時期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
本文歸納整理《清華簡》(壹)至(叁)冊多樣之字詞對應現象,分析不同字形與音
義之間的對應關係,並對特殊的用字現象作出解釋與補充,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與提出對應關係之研究價值。
首章概述材料性質與說明研究動機,並相關的研究概況進行回顧與評述,確立
以字形與音義的多重對應關係作為全文骨幹;次章以本用、他用、專有名詞三類,
陳列一字形對應一音義之例;第三章為一字形對應多音義之例,主要成因有語義引
申及假借二者;第四章分述因異體字、文字分化,或因文字假借所產生之多字形對
應一音義現象;第五章改以圖表形式,呈現材料中複雜的多字形對應多音義關係;
末章總結不同對應關係之形成原因,分析字詞對應關係有「有助於楚系簡帛與其他
古文字材料的釋讀」、「據特殊的用字習慣校讀傳世古籍」、「有利於用字習慣傳
承之研究」等研究價值,與論及相關研究之未來展望。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 is a collection of
Chu manuscript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ontent cover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aleography, linguistics,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philology, 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points for ancient tex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By thoroughl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ords and characters in the Tsinghua Slips and investigating
their usage habits, we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organizes the diverse wordcharacter
correspondence phenomena from volumes (I) to (III) of the Tsinghua Slips. It
analyz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glyphs and their phonetic and semantic
meanings, and explains and supplements special character usage phenomena,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ir formation and proposing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se
correspondences.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terial's nature,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reviews and critiques related research, establishing the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yphs and meanings as the backbone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lists examples of single glyphs corresponding to single meanings,
categorized into original use, alternative use, and proper noun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examples of single glyphs corresponding to multiple meanings, primarily caused by
semantic extension and loan character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a of
multiple glyphs corresponding to a single meaning, caused by variant characters, character
differentiation, or loan characters. The fifth chapter presen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of
multiple glyphs corresponding to multiple meanings using charts. The final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asons behind different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value of word-character correspondence, including "aid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u manuscripts and other ancient character materials," "using special character usage
habits to correct ancient texts," and "benefiting the study of character usage habit
transmission,"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related research.
一、傳統文獻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臺北:洪葉
文化出版社,2016 年10 月。
〔晉〕杜預註,《春秋經傳集解》,臺北:新興書局,1964 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大通書局,1981 年。
王國維,《史籀篇疏證》,《王國維全集》第5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年。
___,《靜庵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年。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
李守癸編,《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李守奎,《清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 年。
___,《古文字與古史考:清華簡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 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呂瑞清,《《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訓詁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博士論文,2018 年。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年。
季旭昇主編,王瑜楨等合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
館,2013 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 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 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
海:中西書局,2010 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
海:中西書局,2011 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
海:中西書局,2012 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
275
海:中西書局,2015 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
海:中西書局,2017 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
海:中西書局,2019 年。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
曹雨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參)》疑難字詞集釋及釋文校注》,長春:
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年。
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年。
湯志彪編著,《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年。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 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甲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 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年。
董蓮池,《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年。
葉婧怡,《《清華簡》(1-5)習用讀法和習用字形研究》,杭州:浙江財經大學漢語言
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年。
趙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肆)字形與音義對應關係研究》,哈爾濱:哈
爾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年。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11 年。
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合著,《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2013
年。
蘇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捌)字詞關係研究》,濟南:濟南大學中國語言
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276
田煒,〈西周金文與傳世文獻字詞關係之對比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
輯,2015 年1 月,頁191-217。
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
版社,1996,頁 270-274。
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26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頁237-256。
李守奎,〈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 年第1 期,2003
年1 月,頁9-17。
___,〈楚文獻中的教育與清華簡〈繫年〉性質初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第六輯(2015 年2 月),第291-302 頁。
李運富,〈漢字語用學論綱〉,《勵耘學刊》(語言卷)2005 年第1 期,2005 年4 月,
頁43-50。
___,〈論出土文本字詞關係的考證與表述〉,《古漢語研究》2005 年第2 期,2005
年6 月,頁74-81。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 年第5 期,2010 年5 月,頁51-57。
張連航,〈郭店楚簡古本《老子》所反映的語言現象〉,《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
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157-164。
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 年第4 期,1998 年10 月,頁67-72。
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
京:綫裝書局,2007 年,頁317-457。
__,〈結合出土文獻校讀古書舉隅〉,《首屆新語文學與早期中國研究國際研討會論
文集》,澳門:澳門大學,2016 年,頁25-29。
黃德寬,〈在首批清華簡出版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略說清華簡的重大學術價值〉,
《出土文獻》第二輯,2011 年5 月,頁5-7。
___,〈從出土文獻資料看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七輯,
2014 年11 月,頁84-90。
單育辰,〈由清華簡釋解古文字一例〉,《史學集刊》2012 年第3 期,2012 年5 月,
頁96-98。
裘錫圭,〈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依據〉,《中國出土古
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170-176。
董琨,〈楚系簡帛文字形用問題〉,《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260-266。
277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為一字說〉,《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
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頁42-46。
蔣玉斌、周忠兵,〈據清華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說「沈子」、「沈孫」〉,《出土文獻》
第二輯,2011 年11 月,頁35-38。
劉剛,〈清華叁〈良臣〉為具有晉系文字風格的抄本補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五輯,
2014 年7 月,頁99-107。
__,〈據清華簡考釋新蔡簡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2014 年9 月,頁419-
421。
禤健聰,〈楚簡「喪」字補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三輯,2010 年 11 月,頁127-
135。
四、網路資料
宋華強,〈清華簡〈金滕〉讀為「穫」字之解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http://m.bsm.org.cn/?chujian/5584.html,發布時間:2011 年1 月14 日,瀏覽
日期:2024 年3 月31 日。
苗豐,〈卜辭「中彔」補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809,發布時間:2012 年3 月25 日,瀏
覽日期:2024 年5 月28 日。
國學網,〈清華簡再次挑戰史上學術公案〉,http://www.guoxue.com/?p=15550,發布
時間:2013 年10 月25 日,瀏覽日期:2023 年9 月16 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復旦大
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fdgwz.org.cn/Web/Show/1166,發布
時間:2010 年5 月30 日,瀏覽日期:2024 年5 月28 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
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352,發布時間:2011 年1
月5 日,瀏覽日期:2024 年3 月4 日。
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https://qxk.bnu.edu.cn/#/,瀏覽日期:2023 年10 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