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顏毓君 Yan, Yu-Jyun |
---|---|
論文名稱: |
黃庭堅記遊詩研究 The Study of Huang Ting-Jian’s Travel Poetry |
指導教授: |
李貞慧
Lee, Chen-Hui |
口試委員: |
蔡英俊
Tsai, Ying-Chun 黃奕珍 Huang, Yi-J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黃庭堅 、記遊詩 、紹聖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北宋詩人黃庭堅自陳紹聖以後對創作有所體悟,而當代文人受到政治制度影響,具有長時間、大範圍的移動經驗,並構成特殊的生活型態,因此本文欲藉貫串詩人一生的記遊主題,觀察其作品展現的情韻與特色,並分析詩人紹聖前後創作心境之差異。
第一章介述研究動機、採用文本與文獻回顧,並說明選取記遊詩之標準,旨在建立討論之基礎。
第二章回顧自先秦至北宋的記遊詩發展脈絡,針對北宋記遊詩創作背景進行考察,並從個人遊歷、文學史之地位與創作嘗試說明黃庭堅記遊詩之特殊性。
第三章分析黃庭堅在宋哲宗紹聖以前的作品,此時期詩人多在地方擔任基層官員,作品基調乃在陳述個人心志與現實處境的矛盾,故本論文擬從詩人與故鄉的關係、旅途中的人我交流以及執行官務之見聞三部份,分析詩人內心糾結所在。
第四章探討紹聖以後作品,自紹聖元年始,黃庭堅的後半生受謫命籠罩,並在赴貶途中直接面對死亡的威脅,故思索生命存續的意義與人文價值之顯揚乃成為中晚年最重要的課題。在此前提之下,本章梳理黃庭堅如何在多種身份之間探尋進而確認個人定位,並從中抉發晚年詩境提升的關鍵。
第五章為全文總結,歸納本文初步獲致的成果,指出黃庭堅之記遊詩所具備的當代意義,對詩人自身而言,也是釐清平生創作精神轉變的途徑。本文最終關懷乃在黃庭堅其人如何在當代安頓自身,在歷史長河中探尋一己之定位,故以文本情感分析為重點,希冀能使詩人內斂深沉之形象更顯清晰明朗。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 Huang Ting-Jian described himself that he realized the principle of literary creation after Shao-Sheng era. And because of plitical system,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have long and wide range of traveling experience. This thesis tries to clarify Huang Ting-Jian’s feelings and works features which are before and after Shao-Sheng era by analyzing his travel poetry.
Chapter 1 Introduction roughly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ideas,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gives a description and comments on the data of literature that we had in hands.
Chapter 2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and emphasizes the particularity of Huang Ting-Jian’s travel poetry.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way how Huang Ting-Jian faced his dilemma. I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desire of going back hom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in traveling, and feelings feelings about his duty.
Chapter 4 discusses Huang Ting-Jian’s mood in his old age. After Shao-Sheng era, he was relegated, and threatened by death, so he tried to think and search for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in life.
Chapter 5 is conclusion. It generalized the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in the research. It also mentions the undeveloped propositions that may become outlook and prospects for follow-up researches.
一、黃庭堅相關資料
(一)黃庭堅詩文集、注本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宋﹞黃庭堅著,《豫章黃先生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黃庭堅,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黃庭堅,陳永正、何澤棠注:《山谷詩注續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黃庭堅年譜、資料彙編、研究專書
[宋]黃 ,《山谷先生年譜》,《叢書集成續編》第6輯《適園叢書》第40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吳 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發行,1998年。
邱美瓊,《黃庭堅詩歌傳播與接受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黃啟方,《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庭堅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宋代詩詞文、詩話總集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南:平平出版社,1975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傅璇琮等主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三、其他古籍、注本(依朝代排列)
[西漢]毛氏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西漢]劉向,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西漢]劉向,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趙岐等撰,[清]張澍輯,陳曉捷注,《三輔決錄‧三輔故事‧三輔舊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東晉]釋僧肇,《肇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南朝宋]劉義慶,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梁]劉勰,楊明照校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漢]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白,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韋應物,孫望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韓愈,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白居易,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蜀]杜光庭,嚴一萍輯校,《仙傳拾遺》,《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楊億,《談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152。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頁474
[宋]梅堯臣,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歐陽脩,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全集》,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5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集》,楊家駱主編,《王荊公詩李氏注附沈氏勘誤補正──王撫洲先生八十冥誕紀念版》,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龍沐勛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蘇轍,陳宏天、高秀芳校點,《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收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頁190。
﹝宋﹞范成大,《吳船錄》,﹝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集傳,汪中斠補,《詩經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
﹝宋﹞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臺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
[宋]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潘永因,劉卓英點校,《宋稗類鈔》,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清]蔣士銓,邵海清、李夢生箋校,《忠雅堂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陳衍評點、曹中孚校注,《宋詩精華錄》,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四、專書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台灣商務,1998年。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友勝,《唐宋詩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朱自清,《中國歌謠》,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伍曉蔓,《江西宗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文化》,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孟 樊主編,《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邵驥順,《中國旅遊歷史文化概論》,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洪 亮,《放逐與回歸──蘇東坡及其同時代人》,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姜 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姜斐德,《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胡錦媛主編,《台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孫欽善等主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 毅,《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瑞興,《北宋山水小品文探微》,臺南:台灣復文興業,2002年。
許 總,《唐宋詩宏觀結構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游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唐宋詩論稿》,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游 彪,《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黃石林,《旅行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杜甫自秦入蜀詩歌析評》,臺北:里仁,2005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兩宋詩文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喻學才,《中國旅遊文化傳統》,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楊渭生,《宋代文化新觀察》,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臧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劉德謙,《中國旅遊文學新論》,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7年。
蕭淑貞,《魏晉山水紀遊詩文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鍾美玲,《北宋四大理趣詩研究──以蘇、黃、二陳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魏耕原,《唐宋詩詞語詞考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章培恒、駱玉明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五、學位論文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林湘華,《「江西詩派」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7月。
施淑婷,《蘇軾文學與佛禪之關係──以蘇軾遷謫詩文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陳素貞,《宋代山水遊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張瑋儀,《元祐遷謫詩作與生命安頓》,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5月。
黃靖玫,《陸游《入蜀記》探討 : 兼談南宋的日記式遊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楊方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廖羽屏,《黃山谷詠茶詩探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蓋琦紓,《蘇門與元祐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劉雅芳,《蘇軾黃庭堅之交游及其唱和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之死生智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六、單篇論文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頁69-110。
───,〈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王定璋,〈唐代山水旅游詩歌折射的文化心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頁72-79。
林立平,〈唐宋之際城市旅店業初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5卷第2期,1993年4月,頁82-90。
王輝民,〈歷代山水紀游詩文面面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4期,頁39-46。
李金榮,〈黃庭堅涪州行跡、交游和創作考述〉,《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頁52-56。
───,〈黃庭堅謫居黔州交游考述〉,《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頁91-96。
───,〈黃庭堅謫居戎州行跡生活考述〉,《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43-46。
───,〈黃庭堅謫居黔州行跡生活考述〉,《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74-78。
───,〈論地域文化給予貶謫文人的回報──以黃庭堅謫居巴蜀為例〉,《文藝爭鳴》,2009年第11期,頁125-127。
孫海燕,〈黃庭堅對傳統詩歌意象的禪意化演進──以「月」、「松」、「竹」為例〉,《文學遺產》,2009年第六期,頁45-56。
陳英傑〈黃庭堅與寒山詩關係考〉,《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1年6月,頁183-228。
陳淑美,〈誰說中國人安土重遷?──中國古代的遊記文學〉,《光華》,第23卷第5期,1998年5月,頁118-121。
陳善巧,〈黃庭堅入蜀與北宋黨爭〉,《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92-94。
梅新林、崔小敬,〈由「游」而「記」的審美鎔鑄──中國游記文學發生論〉,《學術月刊》,2000年第10期,頁82-87。
張 劍、呂肖奐,〈宋代的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收於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53-66。
張玉璞,〈論宋代文人的謫居心態〉,《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8期,頁51-54。
張高評,〈蘇軾遷謫與山水紀遊詩之新變──兼論道家思想與生命安頓〉,《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頁219-248。
張蜀蕙,〈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真實──由歐陽脩、蘇軾作品探究北宋地誌書寫與閱讀〉,《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頁85-119。
黃啟方,〈投荒萬死鬢毛班──黃庭堅貶謫黔戎之心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2008年6月,頁37-56。
葉國良,〈中國文學中的臥遊──想像中的山水〉,《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177-194。
楊雅惠,〈行旅與問道:宋代詩畫中由地理經驗到意蘊世界的轉換〉,收於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2001年,頁179-239。
熊海英〈題、序、注、詩四位一體──論集會背景下宋詩形制的變化〉,《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8年8月,頁63-67。
蓋琦紓,〈蘇門文人私人建物記之美學意涵〉,《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209-233。
───,〈黃庭堅「古文」的文體轉變──以「雜著」為中心之討論〉,《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131-164。
劉昭棠,〈黃庭堅謫居宜賓時期的詩歌創作〉,《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頁104-109。
劉綱紀,〈楚藝術美學五題〉,《文藝研究》,1990年,第4期,頁81-96。
鍾美玲,〈蘇軾禪詩山水意象的表現〉,《中國文化月刊》,第246期,2000年,頁44-62。
───,〈黃庭堅遷謫時期的心靈存養〉,《高苑學報》,第11卷,2005年7月,頁355-371。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生死智慧探究〉,《生死學研究》,第3期,2006年1月,頁209-248。
───,〈白居易與黃庭堅遷謫詩探究〉,《高苑學報》,第16卷第2期,2010年7月,頁123~134。
龔鵬程,〈關於中國「遊」的精神〉,《文訊》別冊10號,總號150,1998年4月,頁7-9。
[日]內山精也,〈宋代士大夫的詩歌觀──從蘇黃到江西派〉,收於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2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