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韋縉 Chen, Wei-Chin |
---|---|
論文名稱: |
西文參考資料對理雅各英譯《詩經》之影響研究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s of Western References upon James Legge's Translations of “Book of Poetry” |
指導教授: |
祝平次
Chu, Ping-Tz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理雅各 、《詩經》 、經典西譯 、傳教士 、漢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詩經》學史上,曾有眾多學者就該書的詮釋方式提出過不同說法;西方傳教士詮釋儒家經典,亦有自己的獨特傳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獨樹一格,不受各派說法所囿,以一介外國人之身,博覽眾書,揉合各家說法並自作裁奪,將《詩經》譯為英文。他的《詩經》譯作共有《中國經典.詩經》(1871)、韻體版《詩經》(1876)兩種全譯本,以及收錄於《東方聖典叢書》第三冊《儒教典籍》(1879)中的《詩經》節譯本。他的譯文至今仍被視為權威版本。藉由這些作品,英語世界的廣大讀者有機會得以認識《詩經》,也進而催生出更多的《詩經》英譯。
然而,先前的論者在議及理雅各之經典英譯時,多半著重於他的譯文特色或是版本比較,並且強調由於王韜等副手的協助,使得理雅各對中國經學傳統有著不尋常的深厚認識。然而,於理雅各為《中國經典•詩經》所列之參考書目清單中,亦有西文參考資料列於其上;另一方面,在理雅各三部《詩經》譯作中,西文資料亦被頻繁地引用。因此,本文擬就理雅各的三部《詩經》譯著作為取材範圍,先介紹該書之成書過程及該書之內容特色,隨後具體引述各書所引用的西文參考資料,並討論這些參考資料對理雅各的《詩經》譯著起了何種作用,以及理雅各運用這些資料的方式與特色,以彰顯出這些西文參考資料對理雅各《詩經》譯著的影響。
本文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結果。第二至四章則依據各書完成時間的順序,分別聚焦於《中國經典.詩經》、韻體版《詩經》以及《儒教典籍》節譯本《詩經》三書的成書過程,說明其翻譯之特色所在,隨後分析理雅各於撰述過程中所引用之西文參考資料之內容及其使用方式,並試圖分就理雅各三部《詩經》譯著的引用內容歸納出各書在運用西文參考資料上的特點及流變。第五章為〈結論〉,總結這些西文參考資料對理雅各三部《詩經》譯著的影響。
(一)學位論文
1.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3)
2. 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3. 孫小玉:《試析英譯《詩經》與原著神髓之異同》(輔仁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4. 熊秉純:《王韜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二)期刊論文
1. 王立群:〈上海墨海書館創始人麥都思與《聖經翻譯》〉,中華讀書報,2004年七月21日。
2. 王竹君:〈《詩經.魯頌.駉》之「思無邪」考辨〉,《現代語文研究》,2007年第九期。
3. 王輝:〈理雅各英譯儒經的特色與得失〉,《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3年七月),頁115-120。
4. 王輝:〈從《論語》三個譯本看古籍英譯的出版工作—兼與劉重德教授商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3年九月),頁13-18。
5. 王輝:〈理雅各、龐德《論語》譯本比較〉,《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4年九月),頁140-144。
6. 王輝:〈理雅各的儒教一神論〉,《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二期,頁134-143。
7.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25期,頁85-117。
8. 包延新:〈《詩經》英譯概述〉,《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6期(2002年十二月),頁36-38。
9. 包延新:〈《詩經》英譯概述〉,《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3年三月),頁45-47。
10. 宋新:〈理雅各──從傳教士到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7年第002期,頁30-34。
11. 李玉良:〈理雅各《詩經》翻譯的經學特徵〉,《外語教學》第26卷第5期(2005年五月),頁63-66。
12. 李玉良:〈《詩經》譯本的底本及參考系統考析〉,《外語學刊》2009年第3期,頁101-104。
13. 李玉良、于巧峰:〈《詩經》翻譯中的難題與對策〉,《宜春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9年二月),頁55-59。
14. 李玉良、王宏印:〈《詩經》英譯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6年十二月),頁36-39。
15. 李玉良、鄒衛寧:〈從《詩經》翻譯看典籍翻譯的整合與變異〉,《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論文集》。
16. 李志茗:〈避難香港期間的王韜〉,《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六月),頁72-76。
17. 李新德:〈「亞洲的福音書」─ 晚清新教傳教士漢語佛教經典英譯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101期(2007年二月),頁13-22。
18. 李貽蔭:〈關于《論語》英譯的幾個問題〉,《中國外語》第3卷第1期(2006年一月),頁67-70。
19. 岳峰:〈試析《周易》英譯的失與誤〉,《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1年三月),頁86-89。
20. 岳峰:〈《易經》英譯風格探微〉,《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2001年六月),頁70-75。
21. 岳峰:〈略論《詩經》英譯的韻腳處理──〈小雅.采薇〉譯文的啟示〉,《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2002年六月),頁51-56。
22. 岳峰:〈溝通東西方的橋梁—記英國傳教士理雅各〉,《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一期,頁10-11。
23. 岳峰:〈關于理雅各英譯中國古經的研究綜述—兼論跨學科研究翻譯的必要性〉,《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4年六月),51-57。
24. 岳峰:〈理雅各宗教思想中的中西融合傾向〉,《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頁88-97。
25. 岳峰:〈翻譯史研究的資訊與視角—以傳教士翻譯家為案例〉,《外國語言文學》,2005年第1期,頁34-40。
26. 洪濤:〈《孟子》英譯所涉及的字義問題與文化問題〉,《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一期,頁123-126。
27. 段懷清:〈理雅各《中國經典》翻譯緣起及體例考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5年五月),頁91-98
28. 段懷清:〈理雅各與晚清中國社會〉,《漢學通訊》第24卷第2期(2005年五月)。
29. 段懷清:〈理雅各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漢學——評吉瑞德教授的《維多利亞時代中國古代經典英譯:理雅各的東方朝聖之旅》〉,《國外社會科學》 2006年第1期,頁81-83。
30. 段懷清:〈理雅各與儒家經典〉,《孔子研究》,2006年六月,頁52-63。
31. 段懷清:〈晚清英國新教傳教士「適應」中國策略的三種型態及其評價〉,《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四期,頁118-116。
32. 倪蓓鋒:〈論龐德翻譯的《論語》—兼與理雅各比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7年二月),頁101-105。
33. 秦穎:〈英譯《中國經典》〉,《讀書》(1995年01期)頁76-78。
34. 常寧文:〈中國近代史風雲人物—王韜〉,《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0年九月),頁23-24。
35. 張小波:〈關于理雅各和辜鴻銘《論語》翻譯的對比研究〉,《株洲工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0年七月),頁37-40。
36. 崔永祿:〈理解的困惑與譯者的意圖—閱讀《論語》兩個譯本的札記〉,《外語教學》第20卷(1999年第一期),頁20-24。
37. 陳小慰:〈在學科的交匯點上—讀《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第三期,頁71-72。
38. 陳飛亞:〈簡評理雅閣英譯《論語》〉,《現代中醫藥》1999年第4期,頁44。
39. 陳飛亞:〈一經一緯織美文—評理雅各英譯《論語》〉,《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卷第3期(2000年九月),頁38-42。
40. 陳琳琳:〈析論理雅各對《孟子》中些許成語典故的翻譯〉,《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六月),頁65-67。
41. 陳慕華:〈析《左傳》英譯的失與誤〉,《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6年三月),頁60-63。
42. 陸振慧:〈從《書經》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看典籍英譯問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6期(2006年十一月),頁51-55。
43. 游鳳云:〈以《論語》兩英譯本為例比較分析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理論〉,《邢臺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六月),頁46-48。
44. 彭京:〈古文英譯的歷程與前景〉,《懷化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年六月),頁101-102。
45. 程鋼:〈理雅各與韋利《論語》譯文體現的義理系統的比較分析〉,《孔子研究》2002年2期,總第70期,頁17-28。
46. 雷雨田:〈傳教士與近代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流〉,《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頁14-22。
47. 溫靜:〈對原著的理解和風格的再現—對《論語》兩個英譯本的比較分析〉,《零陵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年十一月),頁196-198。
48. 劉永利:〈從《論語》兩個英譯本比較看翻譯的文化轉向〉,《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6年四月),頁89-92。
49. 劉性峰:〈典籍英譯的意義〉,《皖西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二月),頁105-107。
50. 劉洪濤:〈兩個《論語》英譯本的對比研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7年4月),頁120-122。
51. 蔣向豔:〈法國漢學家德理文及其唐詩法譯〉,《中文自學指導》2008年第三期,總第199期,頁22-24。
52. 鄭和明:〈理雅各、貝恩斯《周易》譯本比較分析〉,《井岡山醫專學報》第12卷4期(2005年七月),頁168-169。
53. 閻國棟:〈格奧爾基耶夫斯基與帝俄漢學〉,《漢學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2004年五月),頁32-37。
54. 樊培緒:〈理雅各、辜鴻銘英譯儒經的不及與過〉,《中國科技翻譯》第12卷第3期(1999年八月),頁50-52。
55. 鮑憲闊:〈《論語》的教學理念類譯—中華文化對外翻譯研究之二〉,《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1年十二月),頁57-62。
56. 謝駿:〈王韜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新聞大學》2002年夏季號,頁51-54。
57. 顏德如:〈王韜:中西經典之間的信使〉,《21世紀》2001年二月號,頁54-56。
58. 顧犇:〈《論語》在海外的傳播〉,《北京圖書館刊》1999年第二期,頁101-106。
(三)一般出版專著
1. Norman J. Girardot: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 – 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2. Antoine Gaubil, Joseph de Guignes, Joseph Henri Premare, Claude de Visdelou: “Le Chou-King”. Paris:N. M. Tillard, 1770.
3. Helen Edith Legge: “Missionary And Scholar”. Londo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995.
4.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 Vol. I & II “The Four Books”.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5.
5.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 Vol. IV “The She King” (1870).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5.
6.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 Vol. III “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 (1876). London: Trubner & Co., 57 & 59, Ludgate Hill, 1876.
7. James Legge: 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The Texts of Confucianism, Part 1. Jainendra Prakash Jain At Shri Jainendra Preass, 1996.
8. Walter Medhurst: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Shanghai: Mission Press, 1848.
9. 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Macao: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1815 (Vol. 1, Part 1), 1819 (Vol. 1, Part 2).
10. D. E. Mungello: “Curious Lan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11. Lauren F. Pfister: “Striving for ‘The Whole Duty of Man’”. Frankfurt: Peter Lang, 2004.
12. Paul A. Rule: “K’ung-tzu or Confucius?”. North Sydney: Allen & Unwin, 1986.
13. Eliot Weinberger, Octavio Paz: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How a Chinese Poem is Translated”. Kingston, Rhode Island: Asphodel Press, 1987.
14. Samuel Wells Williams,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56.
15. 《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二月,初版七刷。
16.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1969)六月,初版。
17. (清)王韜:《弢園老民自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初版。
18. (清)王韜著,朱維錚主編:《弢園文新編》。香港,三聯書局,1998年七月,初版。
19. (清)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七月,初版。
20. (清)王韜著,陳恆、方銀兒評註:《弢園文錄外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21.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三月,初版五刷。
22. (宋)朱熹:《朱子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十二月,初版。
23. (宋)朱熹:《朱子語類》。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二月,初版。
24.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三月,一版三刷。
25.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三月,初版。
26.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七月,二版一刷。
27. 李玉良:《詩經英譯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十一月,初版。
28. 李明輝:《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六月,初版。
29.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六月,初版。
30. 李喜所主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一月,初版。
31. 周寧:《中西最初的遭遇與衝突》。北京:學苑,2000,初版。
32.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8年五月,三版。
33. 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六月,初版四刷。
34. 林啟彥、黃文芳主編:《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1年一月,初版。
35.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五月,初版。
36. 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九月,初版。
37.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九月,二版。
38.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40年四月,初版。
39. 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十月,初版。
40. 夏傳才:《詩經研究概要》。台北:萬卷樓,1993年七月,初版。
41.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初版。
42. 張汝倫:《中西哲學十五章》。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八月,初版。
43.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年六月,初版。
44. 張海林:《王韜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十一月,初版。
45. 張國剛等:《明清傳教士與法國漢學》。北京:中國社科,2001年,初版。
46. 張錯:《利瑪竇入華及其他》。九龍:香港城市大學,2002。
47. 張靜(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一月,初版。
48.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四月,初版。
49. 陶飛亞:《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月,初版。
50.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一月,初版。
51. 黃愛平、黃興濤主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一月,初版。
52. 雷田雨:《近代來粵傳教士評傳》。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一月,初版。
53.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2001年十月,初版四刷。
54.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十二月,初版。
55. 熊文華:《英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八月,初版。
56. 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上冊。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六月,重印二版一刷。
57.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四月,出版。
58.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初版。
59. (漢)鄭玄:《毛詩鄭箋》。台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九月,再版。
60. 劉登閣、周云方:《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一月,初版。
61. 潘吉星:《中外科學之交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初版。
62. 顏崑楊:《李商隱箋釋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初版。
63.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二月,初版三刷。
64.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一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