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書瑋 Chang, Shu-Wei |
---|---|
論文名稱: |
探討桌上遊戲融入三視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表現 Investigat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Integrating Tabletop Games into Three-view Drawings Teaching o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陳正忠
Chen, Jeng-Chung |
口試委員: |
林碧珍
Lin, Pi-Jen 蔡文煥 Tsai, Wen-H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桌上遊戲 、三視圖 、積木方塊 、學習表現 、學習成效 、學習興趣 |
外文關鍵詞: | tabletop games, three-view drawing, building blocks, learning perform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interes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視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那麼常見,但是這個概念在生活中卻是處處可見。在108課綱中,三視圖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台灣的國中教育階段,因此三視圖的學習變得相當重要。然而在過往的教學方式通常是以講述式來進行,這樣的方式對於習者而言較為死板。因此為了讓三視圖的學習比較有趣,本研究主要利用桌上遊戲融入教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三視圖。本研究採用觀察研究法、前實驗研究設計中的單組後測設計來探討基隆市某國小18位六年級學生在桌上遊戲融入教學時的影響,並透過錄音檔、學習紀錄單來對於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質性分析,並透過學習成效測驗卷、學習興趣調查表來對學習成效、學習興趣做描述統計分析。本研究的結果概述如下:
一、學生在桌上遊戲融入三視圖教學中的學習表現歷程完整度高
二、學生在桌上遊戲後對於三視圖的學習成效有良好的效果
三、桌上遊戲融入三視圖教學後能,能讓學生對於數學具有高度的學習興趣
The concept of three-view drawings isn’t common in our daily life, but it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our lives. In the 108 syllabus, it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education stage of Taiwan's junior high school, so the learning of three-view drawing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past was usually carried out in a didactic style, which was very rigid to the stud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the learning of three-view drawings more interesting, integrating tabletop games into teaching is mainly used in this study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ree-view drawings. This study adopts observational method and one-shot case study in pre-experimental design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18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Keelung City when tabletop games are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By recording files and learning record learning sheets, we can conduc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e can conduc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recording files and record sheet. Then, we can do 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interest by a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est and a learning interest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below:
1.Studen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completeness in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abletop games into three-view drawings teaching.
2.Students have a good effect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view drawings after playing tabletop games.
3.Students can have a high degree of learning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tabletop games into three-view drawings teaching.
中文部分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62–62。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活潑化教學模對提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知實驗研究。國立
王鈺晶(2018)。國小高年級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王寬筠(2018)。桌遊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慧珠(2018)。桌上遊戲融入課程對幼兒空間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左台益、李健恆(2018)。素養導向之數學教材設計與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9–58。
江玥蘋(2009)。探討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江美娟(2013)。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與小數教學活動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2–20。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台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易聰(2019)。數學教育桌遊融入國小因數與倍數單元混齡教學之可行性探討-以自製「數種原始~與數同行」桌遊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冠蓉(2020)。使用互動式電子書和手機遊戲的空間能力教育訓練結果之比較。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致平(2013)。以擴增實境輔助立體三視圖之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凌方(2015)。國中生二年級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市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芊慧(2012)。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個人及學校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李香慧(2005)。透過創意遊戲數學教學提昇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學業表現之個案研究以液量、長度、周長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記萱(2015)。桌上遊戲應用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琛玫(1996)。國中一般能力資優生、美術資優生與普通生之視覺空間認知能力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汪陽(2020)。桌上遊戲融入條件機率教學設計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2–32。
周兆敏(2003)。網際網路應用於高一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芸宏(2015)。國中生空間能力與數學幾何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台東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夜間)碩士論文,台東縣。
林家米、隋翠華(2017)。桌遊融入語詞學習之應用研究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4),頁196-202。
林素雀(2011)。遊戲融入國小二年級數與計算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林意桓(2018)。數學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林碧珍(2019)。TIMSS 2015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3)。科學教育月刊,416,2-13。
林福來、單維彰、李源順、鄭章華﹙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研究報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銘毅、吳志雄(2001)。建築製圖(II)。台北市:矩陣出版。
林慧美(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空間定位能力上表現之探究--以立體三視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錦昌(2008)。教育視導與學效效能。台北市:高等教育。
常雅俐(2019)。運用桌遊於國小數學之分數除法的學習成效研究。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莊月嬌、張英傑(2006)。九年一貫課程小學幾何教材內容與份量之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9(1),33–66。
莊碧雯(2007)。從空間智能分析三維空間搜尋系統之尋路策略與行為。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市。
許建銘(2020)。國中數學基本素養2:幾何概念與性質。臺北市:五南文化。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多元智能的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though Multiole Intelligence)(原作者: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臺北市:遠流。
陳文心(1991)。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評述。現代教育,7(4),158-176。
陳佩雯(2020)。桌遊活動教學策略融入國小數學「怎樣解題」單元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素琴(2018)。應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數學教學對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分數單元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韻如(2017)。探究臺灣五至八年級學生積木方塊三視圖的表現:問卷調查與教學實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單維彰﹙2016﹚。素養、課程與教材—以數學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
單維彰(2017)。素養導向國民中學數學教材:三視圖 - 從哪裡看?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游舒婷(2017)。桌遊融入數學建模之活動設計與學習成效評估--以高中數據分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淑玲(2013)。從知識到可觀察的能力:評估學習成效的策略與建議。評鑑雙月刊;44期,16–23。
葉庭惠(2019)。探討國中數學教師解決三視圖問題之表現與解題策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路君約(1981)。兒童及青少年興趣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5-30。
潘怡勳(2015)。探討桌上遊戲融入於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婷雯(2020)。桌上遊戲對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及其學習興趣之影響。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鄭佳玲(2010)。探討國小教師在空間定位之表現-以立體三視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
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14)。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原作者:Ranjit Kumar)。臺北市:學富文化。
戴凱欣(2017)。虛擬實境融入空間能力養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簡愷邑(2017)。台東市桌上型遊戲融入高中一年級機率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育仁(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教學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英文部分
Bateson, G. (1953). "Metalogue: About Games and Being Serious". ETC: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10 (3): 213–217.
Berlyne, D.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Bruner, J. S.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7, 687-708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Norton
Freud. J. (1922). Strachey London :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Gardner, H. (1983). Frame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 Inc.
Groos, K. (1901).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NY: D. Appleton.
Hall, S.G. (1906). Youth. New York, NY: D. Appleton.
Mather, N., & Wendling, B. J. (2005). Linking cognitive assessment results to academic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D. P. Flanagan & P. L. Harrison (Ed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assessment: Theories, tests, and issues (2nd ed., pp. 269–29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Newcombe NS. (2010). Picture This: Increasing Math and Science Learning by Improving Spatial Thinking. American Educator. 34(2):p29-35.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 PISA f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Patrick, G.T.W. (1916). The Psychology of Relations. New York, NY: Houghton-Mifflin
Pepler D.J. , Ross HS. (1981). The Effects of Play on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roblem Solving. Child Development.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Y: Norton.
Pruden SM, Levine SC, Huttenlocher J. (2011). Children’s spatial thinking: does talk about the spatial world matter? Developmental Science.
Spencer, H. (1873). The study of sociology, New York, NY: Appleton.
Tepylo DH. (2015). Preschool: A Developmental Look at a Rigorous Block Play Program. YC Young Children. 70(1):18-25.
Vygotsky, L. S. (1967).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Soviet Psychology. 12, 62-76.
Wolfgang C, Stannard L, Jones I. (2003). Advanced constructional play with LEGOs among preschoolers as a predictor of later school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