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鈺娟 |
---|---|
論文名稱: |
台灣桃竹地區四海話演變趨向 |
指導教授: | 曹逢甫 |
口試委員: |
連金發
葉瑞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四海客家話 、語言接觸 、語言演變 、社會語言學 |
外文關鍵詞: | Si-Hai Hakka, interdialectal language contact, language change, sociolinguistic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當語言與語言之間的接觸到達一定的密集程度時,往往會對彼此的結構產生影響,引發了所謂的接觸演變,次方言與次方言之間更是如此。在台灣的客家話次方言中以說四縣客家話與海陸客家話的人為大宗,因此在這兩者密切接觸下的產物就是一般所稱的「四海話」。
四海話的研究自鄧盛有(2000)的碩論以後研究者已有一些(見鄧盛有2001, 2002a,2002b 2003,鍾榮富2006, 張素玲2006),但基本上他們都是以一地點如新竹峨眉、關西,桃園平鎮,楊梅等少數幾人之樣本所作的概化論述。這樣的研究當然對吾人關於接觸演變的了解有不少助益,但在語言現象的代表性上明顯地有其侷限性,也比較不能顯現演變的方向以及演變中的所牽涉到的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的機制。為了克服上述的困難本研究花了約三年時間分別調查桃園楊梅鎮、桃園龍潭鄉、新竹縣新埔鎮,觀察其受到強勢客語包圍下所引起的語言調適現象,並且納入國語(普通話)對客語影響之考量。我們在語音以及詞彙等方面進行語料的全面蒐集,蒐集的同時並控制性別、年齡以及方言背景等社會因素,在經過整理分析之後,這些資料拿來與附近的新竹海陸客家話及苗栗四縣客家話作一全面的比對以推斷在該區所發生的變化,參與其中的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機制,以及未來的演變方向。我們並且拿我們的結論與鄧盛有及鍾榮富的結論作一比較。最後我們對台灣四海客家話的共同特色及其相異點,以及對接觸引發的語言演變機制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Abstract
After a period of frequent contact between languages, languages may generally affect each other’s structures, and consequently, language changes are induced. This kind of contact-induced change occurs especially frequently between dialects. There are two major dialects of Hakka in Taiwan: Si-Xien Hakka and Hai-Lu Hakka. Si-Hai Hakka, therefore, arose as the consequence of frequent contact between these two dialects.
The studies on Si-Hai Hakka appeared firstly in Deng’s (2000) thesis, and also in Deng (2001, 2002a, 2002b, 2003), Chong (2006) and Chang (2006). However, in each of these studies, only one specific place was chosen, e.g., 峨嵋Emei, 關西Kuanhsi in Hsinchu, and平鎮Pingjen 楊梅Yangmei in Taoyuan, and each of the investigations was based on a few informants. While these studies have certainly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changes induced by contact, in contrast, they have their limitations in that the investigations were based on only few older speakers. Furthermore, they have restrictions on revea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language change and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chang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accommodation in 新埔Sinpu in Hsinchu County, and 楊梅Yangmei and 龍潭Longtan in Taoyuan County. We have collected some useful structures and vocabulary data by controlling such social factors, as sex, and age of the interviewees. Besides, the effect of Mandarin on these two dialects i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fter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Hai-Lu Hakka spoken in Hsinchu and Si-Xien Hakka spoken in Miaoli. Thus, to infer which linguistic or social factors involved caused the changes in the village and what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is, we further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our investigation with Deng’s and Chong’s,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generally found in Si-Hai Hakka spoken around Taiwan which triggers these language changes.
參考書目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福老人族群意識內涵
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4,65-67。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
古國順等(2005),《臺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
江敏華(2006),<麗水方言小稱語音形式的語法化輪迴>,《山高水長:丁邦
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419-438。
行政院客委會(2008),《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呂嵩雁(1994),<臺灣客家次方言語音探究>,《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客家雜誌社。
呂嵩雁 (2003),<客語說詞中夾用國語現象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6:33-52。
呂嵩雁(2004),<台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花蓮師院學報》18:1-24。
呂嵩雁(2006),<台灣後山客語的語言接觸析探>,行政院客委會94年度客家
學術獎助論文。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
38 卷,第1期:45-70。
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臺灣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素玲(2005),<關西客家話混同關係之初探>,《台灣語文與語言教育》
6:105-119。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
語學報》2006年第2期(總第14期):2-15。
曹逢甫、石曉娉(2009),<臺灣閩南語「仔」前變調的趨同變化:社會語言學及音韻學的調查>,《漢學研究》27.1:299-329。
曹逢甫、曾鈺娟、余承勳(2009),<新埔鎮四海話趨向:聲韻調、詞彙及小稱
詞>。《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新竹:交通大學。
葉瑞娟(1998),<新竹四縣客家話”兒”的研究>,第一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1:331-356。新竹:國立新竹師院。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鄧盛有(2000),《臺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3a),<從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臺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5:1-25。
鄧盛有(2003b),<台灣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5:30-61。
鄧盛有(2005),<語言接觸後的語言演變情形–以桃園縣「四海話」為例>,陳世松主編《四川與客家世界: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941-970。成都:天地。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廣東興寧:希山。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
羅肇錦(1998),〈台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
鍾榮富(1997),《漢語的唇音異化之研究》,國科會專案計畫之研究報告。
鍾榮富編(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 台灣客家話導論(上)》。臺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
鍾榮富(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
523-544。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新舖鎮公所網站 http://www.sp.gov.tw/
楊梅市公所網站 http://www.yangmei.gov.tw/
龍潭鄉公所網站 http://www.longtan.gov.tw/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