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孟繁明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教師知識分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aoyuan-Hsinchu-Miaoli Region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效能
外文關鍵詞: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了解桃竹苗地區教師知識分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及關係,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師知識分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先進行文獻分析,再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分層隨機抽取桃竹苗四縣市115所公立國民小學正式教師632人為研究樣本,有效問卷610份。研究工具為「教師知識分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本研究經問卷資料蒐集後,採用統計方法進行敘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根據研究分析,獲得結論如下:
    一、教師知覺知識分享現況大致良好,以「分享動機」知覺程度較高。
    二、教師知覺專業發展良好,以「班級經營與輔導」知覺程度較高。
    三、教師知覺學校效能良好,以「教師教學表現」知覺程度較高。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知覺教師知識分享上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知覺教師專業發展上無顯著差異存在。
    六、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知覺學校效能部分有顯著差異:不同職務的教師在知覺學校效能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年資及學校規模的教師在知覺學校效能上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七、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間具有典型相關。
    八、教師知識分享及專業發展對學校效能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建議,裨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then discuss the background differ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instruments empolyed of this study were analyzing the reference and questionnaire. The sampl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15 public elemetry schools, included 632 full-time teachers. After data collection, total collected 61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ways of data analysis 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mple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yield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1.Teachers have goo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which the “sharing motivation” obtains the higher perception.
    2.Teachers have goo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ounseling” obtains the higher perception.
    3.Teachers have good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has the higher perception.
    4.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 perspectives toward of the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 perspectives toward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6.There were noticeab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eceptions toward schoo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office position.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gender,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service years and school sizes.
    7.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have canonical correlations.
    8.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s, as well as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知識分享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51 第四節 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9 第一節 教師知識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的現況分析 9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與結果分析 104 第三節 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 124 第四節 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預測情形 130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壹、中文部分 153 貳、英文部分 160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知識分享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51 第四節 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9 第一節 教師知識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的現況分析 9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與結果分析 104 第三節 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 124 第四節 教師知識分享、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預測情形 130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壹、中文部分 153 貳、英文部分 160 附錄 165 附錄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問卷 165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荐函 166 附錄三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67 附錄五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預試問卷 173 附錄六  正式問卷 176 附錄七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80

    壹、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元珊(2005)。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韋程(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家長式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石啟宏(2007)。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知識分享及教師專業成長之關聯性研究 --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朱芳儀(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江滿堂(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余炎和(2005)。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9,25-36。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2,1-16。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呂美女譯(2007)。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原作者:大前研ㄧ)。臺北市:天下文化。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原作者:T. A. Stewart)。臺北市:智庫。
    李秀如(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人力資本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慧珊(2010)。運用競合關係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昌柏(2007)。國小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8,66-86。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6)。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8。
    林志成(2008)。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應有想法與可行做法。竹縣文教,37,1-7。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64-74。
    林志奇(201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分散式領導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孟琪(2009)。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宗德(2009)。澎湖縣國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東清(2008)。知識管理(再版)。臺北市:智勝。
    林金龍(2009)。高職資深教師對初任教師知識分享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俊傑(2010)。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式、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建成(201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中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以高雄市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桂垣(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內涵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與策略。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189-210。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邱美雲(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金來儀(200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姜禮琪(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琬琳(2006)。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臺灣省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柯文成(2011)。屏東縣國中校長永續領導、知識管理、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柯淑惠(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景煌(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洪秋龍(200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教師專業發展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范熾文(2000)。學校效能與學校本位管理:一項發展機制。國教世紀,191,23-26。
    孫秋雄(2009)。國小校長變革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正時(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徐楊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能力雜誌(2005)。知識管理。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張杏合(2003)。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案--一位偏遠小學教導主任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夏平(2008)。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彩雲(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勝強(2011)。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需求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裕昌(2005)。組織信任、行政領導與團隊機制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曹玉福(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川濠(2010)。學校知識管價值鏈模式及其評鑑指標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淑芳(2005)。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以臺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 香(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文宗(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與競技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及選手滿意度、團隊凝聚力與團隊目標達成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
    陳佳秀(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知識分享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亭燏(2009)。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俊升(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66,188-207。
    陳春蓮(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梓敏(2006)。影響高職資訊教師知識分享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彭永裕(2007)。組織學習、知識分享、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怡雯(2007)。客家莊國中小學校教育環境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 48,87-112。
    黃建皓(2007)。國小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勢民(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慧茹(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念湘(2010)國民小校長混合教練、師傅教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昀學(2007)。技專校院資訊管理系教師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楊政學(2006)。知識管理學理與實證。臺北市:揚智文化。
    楊秋南(2003)。學校本位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研究的嘗試和反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國信(2005)。國民小學團隊管理策略之運用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高屏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4,124-131。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趙淑美(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趙靖蕙(2006)。論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國小特殊教育,41,44-53。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原作者: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年)。
    劉怡欣(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75-188。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姿伶(2009)。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語文領域英語科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2009)。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取自http://www.dyjh.kh.edu.tw/ teacher/files/951207_huei_ling_01.ppt
    蔡宗興、曾瑞譙(2008)。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教育人員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7,110-146。
    蔡培村(2004)。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教育學苑,7,1-18。
    鄭芳枝(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惠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燕祥(2001)。校學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心理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黎禮智(2010)。從教師網路專業社群討論區對話模式探討教師專業發展動機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蕭勝斌(2003)。國小讀書會成員專業發展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國忠(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美雲(2010)。國小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謝傳崇(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詹億(2008)。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碧玉(2006)。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影響教師知識分享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謝寶梅(1999)。教師進修需求之評估。國教輔導,38(5),34-37。
    魏建忠(2001)。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譚代文(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蘇珮綺(2008)。學校組織文化、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一刷)。臺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Berry, A. (2012)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Clayton: Monash University.
    Bourdreau, A., & Couillard, G. (1999). Systems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me Manageme, 16(4) , 25-31 .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College Press.
    Darling-Hammond, L., & Bransford, J., Eds. (2007).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ixon, N. (2002). The neglected receiver of knowledge sharing. Ivey Business Journal, March, 35-40.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Kappan, 74(9), 702-712.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3, 275-300.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latth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rossman, R. W. (1994).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Journal on Excellent in College Teaching, 5(1), 7-20.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Corwin Press.
    Harris, D. G. (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secondary ccup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Di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2), 506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C8527871)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Herzberg, F. (1966).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London: Granada Publishing.
    Hewlett, R. (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aryland: Ro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idding, G. J., & Catterall, S. M. (1998). Anatomy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urning knowledge into capital at Andersen Consult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1), 3-13.
    Holtshouse, D. (1998). 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3(3), 227-280.
    Hooff, B.A. (2012). What one feels and what one knows: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s on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towards knowledge sharing.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6 (1), 148 - 158
    Housel, T., & Bell, A. A. (2001). Measuring & Managing Knowledge.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5th ed.). New York: Nc 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 ed.).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Hungerford, N. L. (1986). Factors perceived by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s stimulative and supportiv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ast Lansing, Michigan.
    Jones, K. (1989). Staff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Kim, S., & Lee, H. (2006).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contex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mployee knowledge sharing capabilitie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370-385.
    Levine, L. U. & Lezotte, L. L.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slow,A.H. (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Maula, P. (2000). Three parallel knowledge process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Morocco, C. C., & Solomon(Ed.). M. Z. (1999)Revitaliz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 Z. Solomon(Ed.), The diagnostic teacher: Constructing new approaches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P.247-267). New York, NT: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Inc.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 Grayson, C. J.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154-173.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anyi, M. (1996). The tacit dimension . London:Routledge & Keegan Paul.
    Pollard, D. (2000). Becoming knowledge-powered: Planning th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3(1), 54-61.
    Quintas, P.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 . Long Range Planning, 30(3), 385-391.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 957.)
    Reid, K., Hopkins, D , & Holly, P. (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 and some solut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Ed. By M. J. Regina,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Washington: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17-18.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College Press.
    Wolfendale, S. (2000). Assess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New York, NY: Cassell.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
    Zahra, S. A., & Larraneta, B. (2007).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y involv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0(10): 1070-107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