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秋萍 Chiu, Chiu-Ping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推動標竿特色學校之研究 -以桃園市兩所學校為例 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Benchmark Featured School in the Cases of Two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ity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
口試委員: |
顏國樑
Yan, Guo-Liang 林和春 Lin, He-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4 |
中文關鍵詞: | 特色學校 、標竿特色學校 、學校經營 |
外文關鍵詞: | featured school, benchmark featured school, school manag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及文件分析,探討2016年桃園市兩所標竿特色學校—中平國小及東安國小,成功推動特色學校之歷程、困境及其因應策略,茲就「實施創新行政領導」、「架構特色課程與創新教學」、「建構學生優質學習」、「營造空間美學環境」、「進行資源整合運用」、「盤整教育效益與永續發展」等六個層面,簡述研究發現如下:
壹、「實施創新行政領導」層面:推動歷程為從學校亟待解決問題著手、具專業熱誠的校長是推動關鍵;遭遇困境為特色不易取得共識、每校各有不同難題;因應策略為從在地出發易喚起認同、善用行政智慧、帶領團隊同行。
貳、「架構特色課程與創新教學」層面:推動歷程為以對話建構課程地圖及學習鷹架、用心引領創新教學;遭遇困境為特色課程起頭難、創新同時衍生問題;因應策略為不斷對話溝通,標竿學習為榜樣、聚焦學生學習。
参、「建構學生優質學習」層面: 推動歷程為多元社團及活動激發潛力,布置情境引發學習力、特色校隊紮實訓練,有計劃引導;遭遇困境為弱勢孩子需更多鼓勵、學習需經歷摸索調整;因應策略為找到學習的動力、正面並積極處理學習問題。
肆、「營造空間美學環境」層面:推動歷程為學習空間生活化、運用空間美學活化,缺點翻轉改造;遭遇困境為亟需改善沉痾耗費心力、觀念需不斷溝通,後續維護需規劃;因應策略為空間情境化、按部就班見改變,善用家長志工珍貴資源。
伍、「進行資源整合運用」層面:推動歷程為人力資源組織清楚,各式資源均為重要支援、找到引進資源的關鍵;遭遇困境為開始推動最是辛苦、社區關係要面面俱到,家庭觀念影響資源運用;因應策略為建立起響亮品牌,爭取資源源源不絕、找到感動的故事,喚起社區認同。
陸、「盤整教育效益與永續發展」層面:推動歷程為以催生出自有品牌開始、特色延續聽看聽;遭遇困境為品牌背後隱藏辛勞、人事異動及教育事務轉變影響永續;因應策略為凝聚共識真心關懷,增進整體教育效益、不同型態傳承永續。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對教育單位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研究建議,希冀對特色學校的推動產生些許助力,讓有意願的學校探尋、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共同追求精緻教育之美好。
Abstract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wo successful benchmark featured schools, Chung-Ping Elementary School and Dong-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ity in 2016.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and responsing strategies at six aspects. These are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ve executive leadership, constructing featured curriculum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constructing students’ quality learning, building a space and environment aesthetics, integrating and using resources, consolidating educational benefi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findings are briefly described as follows:
I.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executive leadership aspect: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starts from solving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of the school. The enthusiastic principal is the key to the promotion. Each school has its own dilemmas and it’s hard to achieve consensus. The strategies are to evoke identity of their location, to use administrative wisdom and to organize a team.
II. Constructing featured curriculum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aspect: The promotion process is setting up a course map and learning scaffolding for the students at the conference, and leading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attentively. The most difficult of featured course is the beginning and many dilemmas arise at the innovative courses. The strategies are keeping communicating, learning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excellent schools, and focusing on the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III. Constructing students’ quality learning aspect : The promotion process is using multiple clubs and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The teachers arrange the campus , so the students can have situated learning. Each school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school team. The difficulties are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need encouragement of teachers, and they must try many different ways to conquer difficulties to achieve targets. The strategies are the teachers need to movivate the students and let the students face their studies positively.
IV. Building a space and environment aesthetics aspect: The promotion process is to make learning environment close to the realistic life. The teachers use colors to make everything in campus meaningful. The problems that the team faced are not easy to solve and the facilities also needs to maintain. The strategies are the teachers need to arrange situated environment step by step. The most powerful resources are volunteers including pareants, people from community.
V. Integrating and using resources aspect: The promotion process is to organize the volunteers very clearly. Each resource is important such as a powerful person to support school. The dilemma is that it’s the hardest to implementing at the beginning. To have th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school is important. Family values influence the good use of school or not. The strategies are establishing an outstanding brand, searching various resources, knowing their own touching stories, and evoking the identity of the whole community.
VI. Consolidating educational benefi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pect: The promotion process is starting from establishing their own brand and keeping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he dilemma is that establishing brand is hard. The personnel of school and educational affairs will change. The strategies are building consensus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efficiency.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cs will inheri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Hope these will help the schools which want to promote the featured schools and chase the better educa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2005)。藍帶學校。載於吳清基、張明輝、吳清山、林天祐、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著),優質學校。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王佳煌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市:學富。
王維德(2005)。標竿學習法在我國公部門之運用—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改革機關業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為國(2016)。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58-63。
毛連塭、吳明清(1996)。卓越與公義:教育改革的目標與責任。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82/basis3/8/ddw27.htmal
白雲霞(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白雲霞(2005)。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
江岳洲(2016)。新北市米倉國小特色學校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向漢岳(2006)。國小道德體驗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余安邦(2005)。社區有教育的批判性實踐。臺北市:遠流。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玉琦(2013)。國民小學特色學校校長策略領導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1991)。教育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育。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研究與資料,28,74。
吳清山、林天祐(2003a)。藍帶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5-116。
吳清山、林天祐(2003b)。燈塔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7-118。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9)。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88,145-146。
吳清山、賴協志、王令宜(2010)。國民中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重要概念、實證分析與實際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5)。優質學校。臺北市:臺北市教研中心。
吳明烈(2007)。建立終身學習機構夥伴關係的策略聯盟作法研議。師大學報,52(4),1-18。
吳金香、張茂源、王昇泰(2008)。開啟學校經營新契機。學校行政,56(7),170-184。
吳煒增(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美學營造、教師領導與學校特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秋儀(2011)。少子化趨勢對教育影響之分析:臺北是國民中學現況調查。教育研究,209,97-109。
李明仁、陳政見(2006)。教育策略聯盟的落實與展望。教師之友,47(4),2-9。
李隆輝(2007)。內部行銷、外部行銷與顧客關係管理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汽車銷售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臺南市。
李新鄉(2010)。教學卓越獲獎團隊表現與學校教師文化關聯性之研究:以大一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2),41-83。
李曉婷(2011)。屏東縣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以藍天鄉二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孝為先(2010)。關於特色學校創建若干問題的思考。取自http://www.tianganghu.net/Html/?731.html
何福田(2005)。學校行銷的意義與重要性。研習資訊(22),1,1-9。
何宣甫(2010)。學校行銷策略管理。臺北市:五南。
邱玉淳(2006)。雙語學校外部行銷策略管理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宛如(2006)。臺北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4-13。
林文生(2009)。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北縣教育,69,26-30。
林仁煥(2008)。學校創新經營的金三角行銷策略之探究─以臺北縣屈尺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仁煥(2009)。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成(2010a)。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
林志成(2010b)。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主編,作者群: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李重毅(2013)。高中職學校特色發展的歷程、原則與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85,1-23。
林志成(2014)。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發展及研究析述。載於《海峽兩岸教育創新與教師發展論壇研討會手冊-主題演講稿》。北京市。
林志成(2015)。高特色亮點學校的經營寶典。師友月刊,578,10-14。
林志成(2016)。臺灣地區特色學校計畫的省思與前瞻。教育行政論壇,8 (1),45-59。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教育行政雙月刊,2018 (11),111-125。
林志成、陳新平(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之發展。載於《素養導向特色學校與餘裕空間活化專輯》(頁6-15)。臺中市:教育部國教署。
林俊傑(2007)。從美國衛星學校計畫談偏遠地區英語教學輔助策略。師友月刊,478,58-61。
林進山(2011)。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經營策略、品牌形塑與辦學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麗娟(2011)。兩岸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生傳(201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明地(2014)。理念與特色學校經營的核心:學校願景領導與行政落實。教育研究月刊,241,5-15。
林信男 ( 2014 )。臺灣生育率世界最低 中研院:未來人口少、老、窮。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10
花蓮縣政府(2008)。洄瀾桂冠學校計畫。取自http://www1.hl.gov.tw/workbook/plan_index.asp?py=096&dept=TE0:%B1%D0%A8%7C%A7%BD
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香港教育統籌局(2007)。傑出學校獎勵報告書。取自:http://www.edb.gov.hk/mobile/tc/about-edb/press/consultation/outstanding-teachers-sch-awards/ch1.html
秦夢群、黃麗容(2007)。學校實施策略聯盟之研究與展望。臺灣教育,10,44-50。
陳艷紅(1997)。臺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紫婕(2004)。衛星學校計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師友月刊,442,39-42。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美惠(2009)。一所新設國小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盈志(2009)。桃竹苗四縣市特色學校創新經營現況、阻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啟榮(2012)。教育行銷在學校經營之運用。教育經營與管理,8,59-80。
陳永禎(2014)。新竹縣市特色學校內部行銷、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映如(2015)。特色學校永續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珊怡(2016)。十二年國教下中生涯輔導課程對學生涯自我探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聖謨(2013)。特色學校的下一站。師友月刊,55,14-18。
陳思涵(2016)。虎山國小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康靜慧(2013)。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2001)。生涯發展教育教學資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標竿100九年一貫課程推手」91年度活動計畫。取自http://hef.yam.org.tw/plan/100.htm
教育部(2007a)。Travel Learning 全國創意遊學經營獎計畫。取自http://www.ccda.org.tw/
教育部(2007b)。國中小活化空間利用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取自http://ss.delt.nthu.edu.tw/plan_con.php?id=46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取自http://ss.delt.nthu.edu.tw/plan_con.php?id=48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38
教育部(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教育部(2016)。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取自http://ss.delt.nhcue.edu.tw/plan_con.php?id=55
教育部(2016)。教育統計。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wAwAA2
莊明貞(2002)。後現代思潮的課程研究及其本土實踐之評析。教育研究月刊。102,27-39。
翁慧穎(2014)。I See You-獲得教學卓越金質獎國小視障資源班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明文(2008)。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認證與獎勵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桃園:桃園縣政府。
張明輝(1997)。美國衛星學校計畫。中等教育,48(1),11-20。
張明輝(1998)。美國磁力學校計畫及其相關研究。比較教育,45,61-71。
張淵智(200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衝突管理策略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媛甯、邱美雲。(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69,63-82。
張進成(2012)。百大特色學校創新經營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庭蓁( 2013)。以標竿學習法探討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許立民(2008)。以學校經營功能取向建構國民小學網站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傅珍紹(2012)。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童鳳嬌、林志成(2007)。學校經營管理與品牌創新策略。學校行政,50,63-86。
馮朝霖(2002)。橫繫理性與網化思維。通識教育,9(1),1-20。
黃子誠、林庭瑤、陳為信、黃明森、李惠敏(2006)。103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成果彙編: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臺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維賢(2000)。國民中小學公辦民營之可行性。中等教育,51(6),64-73。
黃義良(2005)。國中小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師大學報,50(2),139-158。
黃柏元(2014)。垃圾模擬城市之數位遊戲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新竹縣政府(2004)。新竹縣百座燈塔亮起來計畫。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3/5/n479461.htm
新竹縣政府(2011)。典範學校認證計畫。取自
https://dyna.hcc.edu.tw/campus/web/index1.php?wid=160
新北市政府(2015)。新北之星特色學校計畫。取自
https://wedid.ntpc.gov.tw/Site/Policy?id=441
葉永青(2011)。2010年榮獲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校學生輔導認證國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楊樹槿(2006年4月11日)。發展特色創造小校價值。國語日報,13版。
管康彥(1996)。超越巔峰的管理。臺北市:天下。
嘉義市政府(2007)。教學卓越計畫。取自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嘉義市+卓越計畫
彰化縣政府(2010)。彰化縣品牌學校計畫。取自http://brandschools.chc.edu.tw/news/news_list/1/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臺北市:五南。
鄭杰(2005)。品牌經營與學校形象設計。擷取自http://www.zheng-jie.net/blogview.asp?logID=615
鄭福妹(2006)。從臺北縣特色學校談起。載於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到鄉村遊學(17)。臺北市:稻田。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鎮銘(2010)。標竿學習知識管理系統發展-以醫務管理標竿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校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昭男(2016)。優質學校經營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盧延根(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的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2)。76-87。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鍾乙豪(2017)。特色學校的學校特色,在哪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140-145。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富峰(1998)。內部行銷。臺北市:天下文化。
蕭錦利(2013)。精緻﹒創新﹒整合﹒卓越─基隆市教育飛鷹計畫。中等教育,62(2),213-216。
簡良平(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中課程籌劃的探究。課程與教學,4(2),25 – 46。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魏敏茹(2011)。國中推動特色學校及其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兩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戴貝姍(2010)。國民小學特色學校關鍵成功要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貳、英文部分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 Journary of Consumer Marketing. 7(2), 2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Hoy, W., K., & Miskel, C.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 Chandler. & Sharp.
Ballantyne, R., & Packer, J. (2009). Introducing a fifth pedagogy: Experience-based strategies for facilitating learning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2), 243-262.
Seashore, S. E. (1983). Assess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guide to methods, mesur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NY: Wiley.
Slattery, P. (199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ork, NY: Garland.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 Blue ribbon schools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www2.ed.gov/programs/nclbbr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