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育爭
Hsieh, Yu-Cheng
論文名稱: 臺灣實驗教育政策變遷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口試委員: 陳寶山
Chen, Pao-Shan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實驗教育政策變遷多元流程倡導聯盟斷續均衡
外文關鍵詞: experiment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changes, multiple streams processes,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punctuation equilibrium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臺灣實驗教育政策變遷的過程進行探討,以1990年森林小學成立至2017年實驗三法修法為止的28年間實驗教育的轉變歷程為範圍,探討臺灣實驗教育的發展脈絡、政策變遷的歷程,以及政策變遷的歷史經驗與詮釋。研究採以文件分析法,結合多元流程模型、倡導聯盟架構、斷續均衡理論三個政策變遷的理論模型,對蒐集到的相關文件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獲致以下結果:
    一、實驗教育正在臺灣的教育界大放異彩,並與傳統教育共同支撐教育的百年大業,其發展主要受到學籍限制、政策配套、教學品質、學制銜接、學力資格、偏鄉廢校、少子女化、機會公平和教育本質等的影響,在內涵上則從早期的特定教育理念轉變為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少子女化、全球化、資訊化等因素,促使臺灣實驗教育政策進行結構性的轉折,其與傳統教育政策的衝突,則從教育理念與教育體制,轉變為學區員額分配與教學資源差異的公平性。
    三、臺灣教育主管機關對實驗教育的政策理念,由漸進、被動、緩慢的調整,轉向積極、主動、快速的因應,從實驗教育政策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一個政策要能長期推動,必須具有核心教育理念的支持、良好政策形象的經營、政策學習、延攬政策企業家,以及對政策轉換時機的掌握。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驗教育政策的制訂者教育主管機關、執行者實驗教育學校、未來教育政策的推動,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aiwan'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y chang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8 year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rest Primary School in 1990 to the revision of thre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cts in 2017 is in the range.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history of policy changes, an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policy changes.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Documen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three policy models of Multi-stream model,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d Punctuation equilibrium theory, and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documents collected to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
    1.Experimental education is shining brightly in Taiwan's education community, and is developing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limitation of student status, policy support, teaching quality, academic system connectio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bolition of schools, declining birthrate, fair opportunities and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the early specific education concept to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2.The implementation of twelve years of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declining birthrates,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other factors have prompted a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y, which conflicts with tradi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From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t changes from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fair.
    3.Taiwan's education authority's policy philosophy on experimental education has been incrementally, passively and slowly adjusted to respond actively, actively and quick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discover from the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For a policy to be promoted in the long term, it must have the support of core educational concepts, good policy image management, policy learning, policy entrepreneurs, and the timing of policy transi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that mak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ies, th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schools for executors, the promotion of future education policies,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臺灣實驗教育之發展脈絡 11 第二節 教育政策變遷的意義與理論 22 第三節 臺灣實驗教育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5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臺灣實驗教育政策變遷分析 57 第一節 實驗教育政策變遷多元流程模型分析 57 第二節 實驗教育政策變遷倡導聯盟架構分析 67 第三節 實驗教育政策變遷斷續均衡理論分析 80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7 壹、中文部分 117 貳、英文部分 133

    壹、中文部分
    方凱弘、梁綰琪(2009)。政策為何變遷?以桃園縣開徵地方稅為例。臺灣民主季刊,6(3),125-67。
    方惠閔(2018)。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推動及實踐:政策工具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文宜、范悅圓(2018)。昶心蒙特利實驗教育學校本位體育特色課程。學校體育,161,6-15。
    王全興(2016)。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之契機再臨。臺灣教育,699,46-47。
    王如哲(2017)。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臺灣教育,704,12-18。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38‒43。
    王前龍(2017)。從原住民族自決與民族學校之法律定位展望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方向。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7(2),39-58。
    王前龍(2018)。以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促進設置原住民族學校的關鍵:落實自治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03-106。
    王欽哲(2006)。國民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區畫分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湘栗(2009)。教育政策行銷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嬛云(2018)。實驗教育與政策評估:以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麗梅(2010)。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介紹沙卡學校。臺灣教育,666,50-53。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市:巨流。
    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協會(2005)。關於學會。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g/FAPA2015/about/?ref=page_internal
    史 英(1993)。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見森林小學綠皮書。臺北市:時報文化。
    石文南(2013年6月1日)。老師家長 多反對。知識贏家-中時報系。取自http://kmw.chinatimes.com.rpa.shu.edu.tw:2048/index.aspx#
    立法院公報(2012a)。第101卷,21期院會紀錄。2012年04月13日。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公報(2012b)。第101卷,68期院會紀錄。2012年11月09日。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公報(2012c)。第101卷,83期院會紀錄。2012年12月14日。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公報(2013)。第102卷,66期委員會紀錄。2013年10月28日。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公報(2014)。第103卷,65期委員會紀錄。2014年10月15日。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公報(2017)。第106卷,105期委員會紀錄。2017年11月9日。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議題研析(2018)。從少子化談提升生育率政策之研析。2018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71060
    伍麗華(2016)。台灣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夢想與實踐。原教界,7,10-11。
    成虹飛(2014)。把好的教育給最需要的孩子:迎接一所華德福實驗學校的誕生。新竹市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www.hceb.edu.tw/epaper/201403/vigor.asp
    自主學習促進會(2001)。關於本會。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alearn13994229/us
    行政院(2020)。行政院國情簡介。取自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
    但昭偉(2018)。實驗教育法與教育實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8-10。
    何慧群、葉川榮、范振德、永井正武(2018)。實驗教育,新教育範式!教學實驗,專業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49-156。
    余亭薇(2015)。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度與衝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 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 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孟穎(2012)。採用多元智能理論之雅歌學校視覺藝術教育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俊憲(2016)。實驗教育三法-內容-影響及其應有的認知。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22,1-4。
    吳俊憲、黃懷慧(2018)。一所偏遠國小走向實驗教育的歷程與省思。臺灣教育,709,111-119。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
    吳清山(2011)。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新紀元。師友月刊,531,53-57。
    吳清山(2015a)。「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58,42-57。
    吳清山(2015b)。教育名詞-實驗教育三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3,152-153。
    吳清山(2016)。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發展、影響及因應作為。師友月刊,593,9-13。
    吳蓓怡(2016)。非學校型態團體實驗教育運作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齊殷(2017年1月3日)。資訊網路與社會變遷【科技大觀園】。取自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0xz.htm
    吳錦惠、吳俊憲(2018)。實驗教育如何取經華德福學校的辦學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72-75。
    吳瓊芬(2017)。轉型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辦學現況之探討-以臺南市三所實驗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宋依潔(2016)。壓力團體政策推動策略分析—以《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承恩(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家長選擇權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又如(2014年11月22日)。實驗教育法制化刻不容緩。新新聞。取自http://www.new7.com.tw/
    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新北市:空大。
    李柏佳(1999)。教育基本法對學校行政的影響-以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學校行政,4,108-115。
    李柏佳(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解析-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5-33。
    李湘寧(2018)。國中階段實施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可行性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雅卿(2000)。北政實驗手記-一個成長、衝突與愛的故事。臺北市:商智文化。
    李嘉年(2016)。實驗教育三法後臺灣另類學校發展初探。學校行政雙月刊,103,1-13。
    李嘉年(2017)。成為一所親師生的民主學校: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發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贖菁、王哲夫(2018)。非實驗學校的小規模實驗課程初探-吳興國小籃球體育班的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4-127。
    汪正洋(2010)。圖解公共政策。臺北市:書泉。
    卓冠齊(2018年2月28日)。實驗學校來了。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第534集。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6YsuZ6vC8
    周俊廷、涂莉苹、張雅欣、楊雅婷(2011)。另類學校札記。臺北市:台灣另類教育學會。
    林 嬙(2018)。實驗教育作業手冊發展歷程及其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子倫(2008)。臺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8,153-175。
    林水波、王崇斌(1998)。政策論述與政策變遷的關聯性-批判取向的分析。臺灣政治學刊,3,195-273。
    林志成(2009)。理念學校的願景圖像與經營發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88,36-47。
    林志成(2020年6月20日)。4年內學校變8倍 近1.8萬學生搶著念!實驗學校大爆發 凸顯教改挫敗。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620000322-260102?chdtv
    林志慎(2016)。臺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質性後設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6,1-13。
    林俊成(2015)。實驗教育相關法規對當前教育之影響及公立學校經營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72-178。
    林致憲(2017)。我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研究-以臺中市實驗教育學校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海清(2016)。實驗教育向前行。師友月刊,593,14-20。
    林海清(2018)。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教育改造。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4,1-8。
    林純真(2018)。實驗教育三法鬆綁教育體制後,在家自學的趨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96-102。
    林國新(2016年11月11日)。少子‧教而存之。大愛電視大愛探索周報。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2PGHS5f2zw
    林彩岫、李彥儀、林妤蓁(2018)。實驗教育文獻反映的歷史脈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37-52。
    林彩岫、游自達、陳延興、賴志峰、曾榮華、李彥儀、林妤蓁(2017)。臺中市實驗教育實施現況、困難與建議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12,208-227。
    林新發(2018)。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育實驗創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8-134。
    林毓霖(1994年8月12日)。教育改革 還是體制內較好。全文報紙資料庫-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udndata.com.rpa.shu.edu.tw:2048/ndapp/Index?cp=udn
    林嘉鈴(2017)。臺灣與實驗教育。臺灣教育,707,32-36。
    林翠香(2006)。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就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慧菁(2018)。澎湖縣國小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現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林錫恩等(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經營策略之探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35-142。
    果 哲(2016)。台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臺北市:大塊文化。
    邱義隆、梁憶靜、林信慧(2016)。教育部創新混齡實驗教育計畫~中坑國小(鳶嘴山學堂)校本課程介紹。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1-15。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2007)。取自http://www.homeschool.tw/2007/?view=classic
    姜姿安(2018)。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之研究-從政策變遷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施 云(2015)。台灣有機生態家園。臺中市:晨星。
    施又瑀(2017)。從法規演變談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實驗教育發展趨勢。學校行政雙月刊,109,172-187。
    施玉權(2018)。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及專班之推動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07-112。
    科技部(2014)。科技部對學術倫理的聲明。取自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a883200c-c94a-47fd-9334-5320188441a9?
    范信賢(2017)。慈心華德福學校課程的美學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0(4),55-78。
    唐宗浩、李雅卿、陳念萱(2006)。另類教育在臺灣。臺北市:唐山。
    桂景星(2007)。創校觀想:小學校長創校手記。桃園市:新榮。
    桂景星(2012)。新榮論述:校園空間規劃與活動課程實踐的創校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殷童娟(2016)。實驗教育法制之教育核心價值及省思。通識在線,65,1-3。
    秦嘉彌(2012)。什麼是華德福教育。親子天下,40,138-140。
    秦夢群(2015)。教育選擇權研究。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溫子欣、莊俊儒(2017)。實驗教育之特色及對現行教育之啟示。臺灣教育,704,2-11。
    翁福元、廖昌珺(2018)。從解構與建構看實驗教育發展趨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53-56。
    高韻曲(2016)。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創新經營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校長領導行為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實踐經驗與反思-雲林縣山峰華德福教育實驗國小。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89/199364431.pdf
    張志翔(2018)。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沛儀(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金田(2018)。偏鄉小校轉型公辦民營之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91-95。
    張家瑜(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組織變革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益勤(2013)。北市公館國小拒絕華德福。親子天下,47,104-109。
    張訓譯(2018)。淺談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原住民大學設立之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31-135。
    張淑芳(2017)。實驗教育理念實踐與辦學經營的另類思維。臺灣教育,704,19-21。
    張莉君(2016)。我國公辦公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循鋰(2018)。童軍教育融入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創新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18-123。
    張瑋佳(2018)。實驗教育學校教學信念、創造力自我效能、學習環境、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裕程(2017)。開啟臺灣教育的另一扇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54-157。
    張碧如(2017)。特殊選才機制形塑大學教育改革的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26-30。
    張碧如(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開啟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4,1-7。
    張維庭(2017)。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小學發展混齡 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慶勳(2018)。一所理念學校建構校本課程推動實驗教育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14,1-11。
    張瀞文(2017)。同儕關係、學習動機對實驗教育混齡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區太平與東汴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強怡芬(2018)。宜蘭縣公立學校轉型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23/100.04%E4%B8%AD%E5%B0%8F%E5%AD%B8%E5%9C%8B%E9%9A%9B%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2)。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a)。統計處:偏遠地區國中小學校主要彙整表。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files/report.xls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教育統計:動態視覺化圖表。取自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51
    教育部統計處(2017)。108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8_all_level.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9)。教育部統計簡訊-實驗教育學生概況。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梁蓓禎(2017)。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建構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深美教學團隊(2002)。看見想像的學校:教學創新在深美國小的實作紀錄。臺北市:遠流。
    莊文忠(2003)。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莊信鴻(2018)。原住民實驗教育下學生學習態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不老部落原根職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許如菁(2015)。談實驗教育三法及其在公立學校實現之可能與挑戰。教師天地,197,34-40。
    許家齊(2020)。實驗教育吹國際風!機構組「國際實驗教育聯盟」交流資源。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966
    許家驊(2018)。實驗教育新局與其影響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56-72。
    許誌庭(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發展,31(1),33-42。
    郭依瑄(2018)。耕耘理想的教育家。伊甸園月刊,376,3。
    陳世聰(2016)。理念學校績效評估之探討。經營管理學刊,11,67-8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五南。
    陳易芬、翁福元、廖昌珺(2018)。實驗教育:積極性的教育創新或大躍進式的教育改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63-67。
    陳彥珊(2019年4月21日)。實驗教育 學生倍增。台視新聞熱線追蹤。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RqkJWE_ws
    陳恆鈞、許曼慧(2015)。臺灣技職教育政策變遷因素之探討-漸進轉型觀點。公共行政學報,48,1-42。
    陳盈宏(2015)。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06期。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添丁(2017)。臺灣另類教育發展現況及展望。臺灣教育,697,46-48。
    陳聖謨(2012)。鄉村人口結構變化與小學教育發展關係:以雲林縣濱海鄉鎮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106,1‒22。
    陳蓓仙(2017)。臺南市偏鄉小學推動實驗教育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毅鴻(2015)。公辦公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轉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黎娟(2017)。非主科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13,119-138。
    傅世杰(2017)。實驗教育ing。師友月刊,600,47-51。
    單文經(2018)。我看兩位實驗教育先行者的課程理念與作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5-36。
    彭心儀、陳榮順、黃怡芳(2018)。「多元、彈性與翻轉」─建構多元、適性揚才的大學環境:以國立清華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13-117。
    彭雅靖(2016)。校長課程領導與課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曾俊凱(2006)。臺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温子欣(2018)。實驗教育機構、學校之共同辦學特色分析。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4,1-7。
    温明麗(2018)。實驗教育真能引領教育走出新篇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8-24。
    游惠音(2016)。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談公立國民小學轉型與創新經營的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02,161-174。
    舒季嫻(2011)。另類學校中的品格教育之研究-以欣欣實驗教育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馮朝霖(2017)。台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協力同行。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子彥(2006)。我國師資培育政策變遷與政策順服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佳玲(2018)。家長選擇實驗教育學校之因素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俊英(2000)。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東華。
    黃姮棻(2018)。從另類教育到實驗教育的發展與省思。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4,1-15。
    黃姮棻(2018)。實驗教育的挑戰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68-71。
    黃建榮(2016)。因應偏鄉小校裁併-實驗教育策略聯盟的可行性。師友月刊,586,13-18。
    黃彥超(2016)。實驗教育三法分析與影響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44-49。
    黃政傑(2011)。前瞻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師友月刊,521,1-4。
    黃政傑(2018)。實驗教育三法修法宜審慎研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1-17。
    黃夏成(2000)。在家教育的時代意義與社會價值。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共識與再出發,1-10。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黃雪芬(2017)。宜蘭縣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錫培(2016)。雲林縣山峰華德福教育實驗國小-第一所公辦實驗教育學校。師友月刊,586,19-23。
    黃繼仁(2018)。特色課程就是實驗教育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56-162。
    新竹縣政府(2011)。協助弱勢生生涯規劃 產官合作青少年生涯發展計畫。取自http://old.hsinchu.gov.tw/modules/v6_mseeage/news/print.asp?id=201106080006
    新竹縣政府(2017)。多元、實驗、無限可能 大坪國小多元智能生態美學實驗小學成立。新竹縣府新聞。取自https://www.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s=102391
    新竹縣寶山國小山湖分校(2020)。山湖歷史。取自http://www.bsesb.hcc.edu.tw/p/412-1086-1.php?Lang=zh-tw
    楊怡婷(2018)。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轉型之問題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83-86。
    楊昌裕(2018)。實驗教育穩健走-談實驗教育三法修正。學生事務與輔導,56(4),90-99。
    楊振昇(2006)。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楊振昇(2015)。從實驗教育三法析論我國中小學教育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16-17。
    楊振昇(2018)。我國實驗教育的實施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7。
    楊桂杰(1999)。我國教育立法歷程及其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淑芬(1997)。教育局研議國小開放式教育。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楊皓如(2016)。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政策合法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子欣、秦夢群(2018)。素養培育的實驗教育觀點─以臺中市楓樹腳實驗教育機構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7(1),61-84。
    溫明珓(2017)。一所公立偏鄉小學教師推行實驗教育之角色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溫富榮、石啟佑(2018)。實驗教育風潮下對南投縣偏鄉教育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87-90。
    葉明政、鄭玫君(2017)。各縣市指定公立學校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法規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61-68。
    葉峰谷(2010)。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均衡與斷續─以毒奶粉事件處理模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20(4),1-24。
    詹麗娟(2018)。偏鄉小校轉型後教師因應實驗教育與素養導向教學專業發展歷程研究-以基隆市M國小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215-245。
    道禾實驗教育(2020)。道禾實驗教育教學理念。取自http://www.natural-way.com.tw/ideas/
    廖佐富(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政策變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臺灣實驗教育機構聯盟(2013)。臺灣實驗教育機構聯盟簡介。取自http://ateei-org.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html
    臺灣實驗教育聯盟(2012)。臺灣實驗教育機構聯盟簡介。取自http://ateei-org.blogspot.com/search/label/%E9%97%9C%E6%96%BC%E8%81%AF%E7%9B%9F
    劉世閔、吳育偉(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公平與績效的雙刃劍。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9-40。
    劉立偉(2007)。地方連結、國際接軌:真實事件參與、校際競爭合作、與跨國互動學習的規劃教育實驗與初步實踐。都市與計劃,34(4),363-383。
    劉育忠、王慧蘭(2017)。實驗教育在「實驗」什麼?臺灣實驗教育的核心關懷與實踐探索。教育研究月刊,277,4-17。
    劉佳宜(2010)。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辦學現況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所實驗教育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鳳雲(2009)。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目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立旭、洪英正(2015)。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的影響與因應策略。新北市教育,14,43-44。
    蔡佩玲(2018)。澎湖縣國中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瞭解與認同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旻欣(2011)。我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研究:政策執行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宣蘋(2005)。臺東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蔡進雄(2017)。教育訊息:英國實驗教育對我國實驗教育推動的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0),1-4。
    蔣志偉(2016年11月13日)。實驗教育三法立法 學習課程多元化。TVBS世界翻轉中。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ALIO4PLmU
    鄭同僚、詹志禹、黃炳德、李天健、陳振淦、周珮綺(2008)。偏遠地區小學再生之研究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鄭新輝、徐明和(2018)。偏鄉小校跨校整合創新經營的另類模式。教育研究月刊,277,4-21。
    戰寶華、陳惠珍(2017)。實驗教育三法翻轉偏鄉教育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59-65。
    盧威志、鄭彩鳳、陳世聰(2018)。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之現況與教師專業發展梯階之意見調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43-145。
    親子天下(2015年9月3日)。實驗教育大調查結果出爐,超過五成家長評國民教育不及格。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484
    賴威廷(2018)。台灣公立實驗教育學校計畫書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賴春錦(2015)。實驗教育新起點—開啟另類學習一扇窗。新北市教育,14,28-29。
    賴美雪、黃芷寧(2018)。在職教師對實驗教育推展之觀察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46-148。
    賴惠瑟、汪雅茜(2018)。外來和尚唸什麼經?—淺談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之實驗教育。國教新知,65(2),143-151。
    鮑瑤鋒(2018)。公立小學推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面面觀—以臺中市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76-82。
    謝秉蓉(2016)。臺灣偏鄉小學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校務行政變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曾煥淦(2016)。偏鄉公立學校之轉型新路?解析《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6,157-77。
    顏素瑛(2018)。原住民小學轉型實驗教育學校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顏國樑(2014)。教育政策合法化。高雄市:麗文。
    顏國樑(2015)。教育法規:大意與政策。臺中市:悅翔數位。
    魏坤賓(2016)。實驗教育能讓原住民族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嗎。原教界,70,43-45。
    魏勝賢(2015)。探究個人實驗教育的精神。新北市教育,14,30-31。
    羅清俊(2015)。公共政策:現象觀察與實務操作。新北市:揚智。
    關紫心、紀介五、羅春文、高清菊、張志清、謝福鈞、林信全、洪春滿(2018)。「夏」課了followme~賽夏全人實驗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4,1-3。
    蘇偉業譯(2016)。Smith, Kevin B. & Christopher W. Larimer著。公共政策入門(The Public Policy Theory Primer, 2nd ed.)。臺北市:五南(原書於2013年出版)。
    蘇廣林(2017)。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教師教學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aumgartner, F. R., & Jones, B. D.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ryzek, J. S. (200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Oxford an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ck, R. H. (2012). Studying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Jones, B. D., & Baumgartner, F. R. (2005). The politics of attention: how government prioritizes proble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ingdon, J. W. (1994). Agendas, ideas, and policy change. In Lawrence C. Dodd and Calvin Jillson (Ed.), New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politics (pp. 215-29).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Kingdon, J. W.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
    Kingdon, J. W. (1997).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 Boston: Little and Brow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CA: Sage.
    Lindblom, Charles E. (1959). The science of mudding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 79-88.
    Morgan, G. (1997). Images of organiz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Sabatier, P. A. (1988). An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of policy change and the role of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therein. Policy Sciences, 21, 129-168.
    Sabatier, P. A. (2007).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Cambridge: Westview Press.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 H. (1999).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 assessment.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ited by Paul A. Sabatier, 117-166.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abatier, P. A., & Weible, C. M. (2007).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innovations and clarifications.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ited by Paul A. Sabatier, 189-222.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chwab, K. (2016).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at it means and how to respond. World economic forum. (accessed May 17. 2020).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6/01/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what-it-means-and-how-to-respond/
    Simon, H. A. (1983). Reason in human affai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