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倪春蘭
NI, CHUN-LAN.
論文名稱: 曹文軒文革成長小說研究
The Research Thesis of Cao Wenxuan Growing Novel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指導教授: 丁威仁
Tin, Wei-Zan.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曹文軒文化大革命苦難
外文關鍵詞: Cao Wenxuan, Cultural Revolution, Miser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中國大陸作家曹文軒以深厚的文學理論作基底,以細膩、厚實的寫作功力,在文壇上頗負盛名,是位相當有成就的學者作家。他在2016年榮獲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國際安徒生獎,在國際文壇上大放光彩。他在中國江蘇省的農村長大,再加上他本身憂鬱的性格,使得他的作品有著濃郁的個人色彩,在兒童文學上獨樹一格。曹文軒說過:「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兒童文學作家是民族未來的性格塑造者。」明白他的使命感,就可以了解他在成長小說上所背負的使命及任務。《紅瓦》、《紅瓦房》、《青銅葵花》、《稻香渡》、《細米》、《天瓢》及《再見了,我的小星星》這七本作品的背景都是在文化大革命那個陌生的年代,於是興起研究興趣。研究者以熟讀《紅瓦》等七本的文本以及與曹文軒其他相關的作品,然後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希望藉著本次研究,可以對文化大革命有更多的認識,並且更深入了解這七本作品的時空安排、人物刻劃、情節架構及主題的呈現。儘管曹文軒寫的是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故事,但是他以不同的視角來詮釋,文本中盡是唯美和詩化的浪漫,以悲憫情懷來看當時的苦難,反而使我們更明白苦難對我們生命的意義及價值。最終期盼,希望將研究的心得能與學生共享,希冀學生能藉著這樣的研究,能勇敢地去面對自身所遭遇到的苦難,最後能在苦難上結出甜美的果子,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Abstract
    Cao Wenxuan is a very accomplished writer in China. He base on the literary theory, with delicate, thick writing skill becomes a famous author in China. He won 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Children Alliance (IBBY) International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in 2016; also, He has a reput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rena. Cao Wenxuan grew up in the countrysid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because of his melancholy character; his articles have stron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He became a unique style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Cao Wenxuan mentioned that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children's literature writers would as a shaper of the nation's future.” People understand his mission, should understand his article, what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re borne in the articles. ”Red tile” , ” Red tile-roofed house” ,” Bronze and Sunflower ”, ” Aroma of rice”, ”Tiny Rice” , ”Ladybug” ,and ”Good bye, my little stsrt” those seven articles are all based on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become an interesting research topics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read “Red tile” those seven articles; Also read other relates articles of Cao Wenxuan within the vision analysis method, in - depth study in order to get mor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Besides, this research can get more understanding not only the time arrangements, articles personalities, but also, story structure and story ideas in Cao’s articles.
    Although, the Cao’s articles are all the storie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views of Cao’s, his articles always has aesthetic, poetic romance with mercifulness in order to face to misery at the time. We could understand mor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suffering in our lives. At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hopes this research paper can share with all the students, students can base on this research get more braves to face to their miseries, in terms to get more happiness in their liv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定義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7 第二章 曹文軒與其成長小說的時空背景 19 第一節 曹文軒的成長經歷 19 第二節 曹文軒的創作理念與作品 22 第三節 文革時空與時代背景 32 第四節 空間場景的設計 40 第三章 曹文軒成長小說中的人物刻劃 49 第一節 人物的分類及刻劃原則 49 第二節 人物的外在形貌 51 第三節 人物的內心世界 56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曹文軒成長小說情節的結構 71 第一節 敘事觀點與視角 71 第二節 情節的鋪設 77 第三節 情節的架構 97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曹文軒成長小說中的主題呈現 104 第一節 難以割捨的鄉村情結 104 第二節 生命中的苦難意識 110 第三節 對人事物的悲憫情懷 116 第四節 小結 120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曹文軒成長小說的藝術特色 123 第二節 曹文軒的成長小說的位置與影響 131 第三節 檢討與建議 134 參考書目 137 附錄 142

    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引用專書
    沙永玲 2008 <這是我們的榮幸>《紅瓦房》,臺北市:小魯文化
    林芳玫2006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胡亞敏 2004《敘事學》,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桂文亞主編 2002 《感動》,臺北市:民生報。
    格非2002《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韋政通2001《一陣風雷驚世界—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清榮2002《少年小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堂錡2003《現代小說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建主編2003《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市:文津。
    陳佩華1997《毛主席的孩子們—湖衛兵一代的成長和經歷》,臺北市:桂冠。
    陳彬彬1994《瓊瑤的夢:瓊瑤小說研究》,臺北市:皇冠。
    陳碧月2014《小說欣賞入門》,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曹文軒2010《天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曹文軒2011《細米》,北京:天天出版社。
    曹文軒2003《紅瓦》,北京,作家出版社。
    曹文軒2008《紅瓦房》,臺北市:小魯文化。
    曹文軒2010《草房子》,臺北市:聯經。
    曹文軒2006《稻香渡》,臺北市: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民生報事業處。
    曹文軒2011《青銅葵花》,北京:天天出版社。
    曹文軒2011《再見了,我的小星星》,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劉曉2000《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臺北市: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金義,鄭文隆編1997《浩劫以外:再論文化大革命》,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魏麗敏,黃德祥1995《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市:五南。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2008《自卑與超越》,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1973《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西亞譯2009《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商周出版。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翻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臺北市: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嚴家其、高皋編著,《十年文革史上冊》,無版權頁。

    二、台灣學位論文
    王素芳,<曹文軒的《紅瓦》研究>,台東大學,2004。
    林子芳,<曹文軒少年小說中的生命流域>,台東大學,2008.08。
    林詩屏,<曹文軒作品之意象研究-以《草房子》、《紅瓦房》、《根鳥》為例>,東師範學院,2003。
    林美伶,<曹文軒小說《紅瓦》主題探究>,東海大學,2014。
    邱涵,<曹文軒小說生命漂泊意象之探究—以《草房子》、《紅瓦》為例>,東海大學,2009。
    邱冠霖,<曹文軒少年小說之衝突研究-----以《青銅葵花》與《稻香渡》為例>,台中教育大學,2013。
    翁雅玲,<曹文軒的成長主題以《草房子》《紅瓦房》及《三角地》為例>,屏東師範學院,2005。
    陳艷凰,<曹文軒少年小說中的倫理關係之研究>,東師範學院,2003。
    陳力嘉,《曹文軒小說《青銅葵花》《稻香渡》之審美追求研究》,高師大,2008。
    陳昇群,<析看少年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之情節人物場景的寫作技巧>,台東師範學院,2000。
    陳思愉,<當代少年小說研究--以李潼、沈石溪、曹文軒為例>,臺灣師範大學,2005。
    陳淑芬,<曹文軒兒少小說的苦難書寫研究-以《青銅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為例>,銘傳大學,2014。
    陳淑芬,<曹文軒及其少年小說之生命教育研究>,台南大學,2014。
    馮建國,<曹文軒《根鳥》之原型研究>,東師範學院,2000。
    楊美珠,<曹文軒少年小說悲劇意識之研究--以《草房子》及《紅瓦房》為例>,屏東師範學院,2004。
    熊開慧,《少年詩化成長小說研究──以保羅‧科爾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與曹文軒《根鳥》為例》,東海大學,2009。
    蔡瑜玲,<曹文軒少年小說中青少年的成長及其意涵以《草房子》《紅瓦房》及《山羊不吃天堂草為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2004。
    翁雅玲,<曹文軒的成長主題以《草房子》《紅瓦房》及《三角地》為例>,屏東師範學院,2005。
    歐玲瀞,<「讓幻想回到文學」曹文軒的幻想小說研究>,台東大學,2013。
    賴姵潔,<曹文軒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高雄師範大學,2014。

    三、中國學術論文
    朱曉莉,<苦難與溫情—論曹文軒小說中的—文革書寫>,西南交通大學,2012。
    江秋穎,<論曹文軒成長小說中的生命意識>,東北師範大學,2013。
    孫鵬月,<曹文軒兒童小說的抒情藝術>,瀋陽師範大學,2013。
    高雲鵬,<論曹文軒小說的古典傾向>,南昌大學,2010。
    梁姍姍,<論曹文軒的成長小說>,山東師範大學,2015。
    景銀輝,<文革—後中國小說中的創傷性童年書寫>,上海大學,2010。

    四、台灣期刊
    許軍娥,<對美的厚實追求--《草房子》>《探索與爭鳴理論月刊》,第10期(2008年)。
    許建崑,<四季傳唱的情歌--《稻香渡》展現的曹文軒情性與經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6年3月。
    張燕茹,<醜陋與崇高──論曹文軒《第十一根紅布條》>《國文天地》,第4期(2011年9月)第27卷。
    鄭雅云,<再苦也要有面對未來的勇氣──曹文軒之《青銅葵花》>《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6年4月。
    盧銘侑,<美麗與哀愁──曹文軒筆下的藍色基調與人性反思>《國文天地》,,第4期(2011年9月)第27卷。
    謝鴻文,<地域文化特徵在曹文軒小說中的顯影>《兒童文學家》,第35期(2005年12月)。

    五、中國期刊
    丁大華,摘自《文史精華》第1期(2008年),原題為《世所罕見的紅衛兵抄家戰果展覽會》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付紅妹,<欲將心事付瑤琴—論曹文軒小說中女性形象古典美的建構>,《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9月)第24卷。
    李芳,<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诗化叙事策略>《陰山月刊》,第2期(2007年4月),第20卷。
    李芳,<論曹文軒成長小說的象徵藝術>《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第9 卷。
    古婷婷,<苦難•悲憫•詩意———從“成長三部曲”看曹文軒小說裡的成長美學>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 期(2015年2月)第35卷。
    李學舞,<田園裡的古典守望——— 解讀《紅瓦》《草房子》《根鳥》>,《新作觀止》, 2003年7月。
    沈清歡,<苦難與溫情—評論曹文軒成長小說>《作家雜誌》,2013,No.10。
    孫恒存,<論曹文軒成長小說中的流浪情結———以《根鳥》為例兼談曹文軒的文學觀>,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福州350007。
    林琳,<曹文軒成長小說女性形象芻議>《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2008年5月)第21卷。
    林葉,<論曹文軒成長小說的性靈美>《先鋒文論》,2014年6月。
    胡紀珍,<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主题>《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10年2月)第13卷。
    孫雲鳳,<論曹文軒小說中少年主人公的成長歷程>,《文學評論》,2012年8月。
    袁曉松,<曹文軒的苦難意識與弗蘭克爾意義心理學的雙重思考-評曹文軒得青銅葵花》>《陰山學刊》,第一期(2011年2月)第24卷。
    戚翠榮,<從少年成長視角對作家曹文軒筆下人物的解析>,《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2 年第09 期第 28 卷。
    曹金合,<曹文軒兒童文學的悲憫情懷探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第54卷。
    許軍娥,<對美的厚實追求—— —《草房子》>,《探索與爭鳴理論月刊》,,第10期(2008年)。
    張超,<別樣的成長———淺談曹文軒的成長小說>,神州文學,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453007。
    張璦,<紀實 虛幻 叛逆—— —當代成長小說的敘事形態及審美批評>《晉陽學刊》,第2期(2008年)。
    張海城,<神秘的成長與漂泊曹文軒小说研究>《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9年)。
    張岩,<“美”的傳承—從小說意象看曹文軒和廢名>,《民辦教育研究》第6期(2009年)。
    陳莉,<曹文軒成長小說中的人文關懷>《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5年8月)第25卷。
    趙明云,<曹文軒純美小說中的鄉土情節>《中國現當代研究》,2009年12月。
    領瑛琦,<在苦難中觸摸成長一一論曹文軒小說敘事中苦難與成長的關係>,《牡丹江大學學報》,第3期(2013年3月)第22卷。
    鄔瑋瑕,<探索成人視野中的成長小說 ———以曹文軒“成長三部曲”為研究範疇>《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2月)第24卷。
    楊建生<拷問生命 追求永恆—— —對曹文軒《草房子》中死亡描寫的解讀>,《當代文學》,2010年5月。
    聞增昌,<淺談兒童文學的教育價值>,《教育藝術》,2009年9月號。
    蘇文清,劉晶,<曹文軒對中國成長小說的探索及其意義>,《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012年4月)第18卷。
    劉佳佳,<化蛹為蝶的疼痛與美麗—從《草房子》看曹文軒的成長故事>《文教資料》第31期(2013年)。
    顧巧英,<純美 至愛 感動>《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年10c。

    六、網路文章
    王洪,<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 ──曹文軒專訪>,1970.1.1,2015.12.14
    網路下載http://www.tienwei.com.tw/article/article.php?articleid=428
    中華讀書報《曹文軒十年回首《草房子 》創作劄記》2007.09.21,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62/40463/6297178.html
    2015.12.12摘錄自網路
    中國晨報,《紅瓦房》,小魯閱讀網,2015.12.15摘錄自網路。
    http://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654。
    文慧,《曹文轩:美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中國藝術報》 ,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410/c1013-28263375.html,2016.04.10.8摘錄自網路。
    李琭璐,﹤曹文軒:大人事 孩子心﹥,光明日報,北京市,20151013。
    20160406摘錄自網路。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10/08/nw.D110000gmrb_20151008_1-10.htm?div=-1。
    朱嘉明,《文革第一個冬天的血色浪漫——評胡發雲著《謎冬》端傳媒》,2016.05,2016.06摘錄自網路
    http://www.mingjingnews.com/MIB/blog/blog_contents.aspx?ID=0000803700001915。
    邱苑婷,〈曹文軒 負隅頑抗,活路一條〉南方人物週刊,北京市, 20160425,http://www.nfpeople.com/story_view.php?id=6719 2016.09.17摘錄自網路。
    梁淑玲、邱素雲、陳麗明、徐千惠合撰<成長書寫的理論與應用──區域文學探索之八>, http://www.docin.com/p-612866285.html 2015.12.27摘錄自網路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hwh/whrd/whrdwz/2016/04/4793808.html 2016.04.09摘錄自網路。
    曹文軒,<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曹文軒專訪,1970,http://www.tienwei.com.tw/article/article.php?articleid=428。
    曹文軒,《十年回首《草房子》創作札記》2007.09.21,中華讀書報,2015.12.12摘錄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62/40463/6297178.html。
    陳昌本,小魯閱讀網, http://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654 2015.12.15摘錄自網路。
    傅小平,〈曹文軒:這個時代需要“兒童的眼光” 〉,華夏經緯網, 2012-09-14, 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rd/2012/09/3000769.html 2016.04.06,摘錄自網路。
    趙振江,〈作家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認為“苦難閱讀”不可缺少〉,澎拜新聞,2016.04.05,2016.04.05摘錄自網路。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5-dailynews-caowenxuan/ 。
    端傳媒,〈兒童文學家曹文軒獲安徒生獎 曾提倡「苦難閲讀」〉, 2016.04.05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5-dailynews-caowenxuan/ 2016.09.17摘錄自網路。文章來源:曹文軒出席東莞東華小學讀書節活動,2012.03.11,旗峰天下網站。
    〈把文革寫進童話的曹文軒:人性價值觀永不過時〉,紐約時報中文版,2016.05.03,https://cn.nytstyle.com/culture/20160503/t03cao/zh-hant/ 2016.09.17摘錄自網路。
    <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眼中文革>,2016.04.05,廣角新聞, http://www.baike.com/wiki/%E6%9B%B9%E6%96%87%E8%BD%A9
    2016.09.17 摘錄自網路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