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勝群
Huang, Sheng-Chun
論文名稱: 臺灣護理散文研究:以趙可式、林月鳳、胡月娟、洪彩鑾為例
Study of Nursing Prose in Taiwan: works by Co-Shi Chao, Yueh-Feng Lin, Yueh-Juen Hwu, Tsai-Luan Hung
指導教授: 王鈺婷
Wang, Yu-Ting
口試委員: 李癸雲
Lee, Kuei-Yun
李欣倫
Li, Hsin-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護理文學護理散文護理作家趙可式林月鳳胡月娟洪彩鑾
外文關鍵詞: Nursing Literature, Nursing Prose, nurse writer, Co-Shi Chao, Yueh-Feng Lin, Yueh-Juen Hwu, Tsai-Luan Hu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命名為《臺灣護理散文研究:以趙可式、林月鳳、胡月娟、洪彩鑾為例》。昔往已有不少疾病書寫、醫師作家等先行研究,然而專研護理文學的研究者卻寥寥無幾。護理文學是臺灣文學界的空白地帶,亟需學者接力投入墾闢。本論文實屬基礎性、階段性研究,含括作家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作家研究部分,以實地訪談與文獻考證,建立個別護理作家的文學小傳與生平年表;文本分析部分,則嚐試觀察個別護理作家的書寫面向、題旨寓意、文本特色等,並於結語歸納護理散文的整體風貌。
      雖然護理作家的書寫內容多半環繞護病關係,不過各有所長、各有偏重。趙可式著力於護理身分的自我辯證,以及改革生命教育、推動安寧療護的初衷;林月鳳則從護生、臨床護理談至公衛護理,在在以傳光精神為畢生使命;胡月娟多年來坐鎮學院,以自我學習經驗,授予後代護生,頗有向內傳承的教育意味;洪彩鑾展演職業軍人的果斷剛毅,亦發散白衣天使的敦厚柔情,可謂剛柔並濟。護理散文是跨學科的文類,兼具理性與感性、科學與文學,除了弭平醫病關係或護病關係間的資訊不對稱,也得以傳遞時下正確有益的衛教常識與醫療學識,毋寧具有教育、破除傳統觀念等社會功能。護理散文的出現,擡升了護理工作的存在價值,同時探索、撫觸、經營著護病關係,展演白色巨塔內、有別於以醫師為關注核心的真實樣貌。


    This paper is named “Study of Nursing Prose in Taiwan: works by Co-Shi Chao, Yueh-Feng Lin, Yueh-Juen Hwu, Tsai-Luan Hung”. There have been some previous researches about disease writings and physician writers in the past, but unfortunately,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Nursing Literature. Base on Litterateur Studies and Text Analysis, this paper tries to build individual nurse writers’ biography and chronology by interview and collection, simultaneously observe the themes, narratives, features, meanings in their writings, last summarize overall styles of Nursing Prose in the conclusion.
    Though nurse writers almost focused on th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each one have its own strengths. Co-Shi Chao touched self-recognition of nurse identity, and recorded reformation of life education, promotion of Palliative Care in early years; Yueh-Feng Lin always saw transmitting light as a lifetime career; Yueh-Juen Hwu worked in the College of Nursing for ages, teaching student nurses by her personal experiences; Tsai-Luan Hung was a military nurse, her writings included military trainings and nursing works. Nursing Prose is undoubtedly an interdisciplinary genre, and had lots of educational or social functions. It could smooth out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or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transfer correct and helpful medical knowledge nowadays. Nursing Prose raise the value of nursing work, and explore, manag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showing actual appearances what are different from taking doctors as the core in the hospitals.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9 一、淺談興起的醫療書寫 9 二、醫療書寫的特殊現象:陽盛陰衰,醫師至上 11 三、在醫療書寫中看見護理散文 13 第二節 名詞定義與文獻回顧 19 一、名詞義界:醫療散文、醫事散文、醫護散文、護理散文 20 二、回顧相關先行研究 2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7 一、研究範圍 27 二、研究方法 28 第四節 論文架構 29 第二章 先聲與異聲:趙可式的學思辯證與生死探索 33 第一節 趙可式小傳 33 第二節 從徬徨到認同:護理身分的自我辯證 35 第三節 「醫」「護」差異:護理位置的限制與省思 41 第四節 生命教育的變革與安寧療護的推廣 46 第五節 護病關係的初探與摸索 51 第三章 照亮他者:林月鳳的傳光使命與公衛責任 58 第一節 林月鳳小傳 58 第二節 收受與施予:從護生到護士的謙卑學習 60 第三節 藍衣天使:公共衛生護士的傳光使命 67 第四章 向內傳承:胡月娟的護理教育與在地實踐 77 第一節 胡月娟小傳 77 第二節 護病關係的挖掘與深耕 79 第三節 傳承經驗與培植護生 85 第四節 《心靈點滴》作為一種護理語言 90 第五章 體現軍護:洪彩鑾的軍職歷練與人道關懷 99 第一節 洪彩鑾小傳 99 第二節 從護理到軍護:白衣天使的從軍歷程 103 第三節 邊緣空間:軍職、離島與偏鄉 107 第四節 關注弱勢:世俗常情與人道關懷 114 第五節 死亡議題與幽魂書寫 119 第六章 結語 124 第一節 護理散文的特質與價值 125 一、綻放護理聲音 125 二、展演生命真實 126 三、兼具知性與感性 126 四、探索護病關係 127 五、傳承護理經驗 128 第二節 個別護理作家的書寫風格與文本特色 12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31 參考資料 133 附錄 139 附錄:趙可式年表 139 附錄:趙可式專訪 146 附錄:林月鳳年表 163 附錄:林月鳳專訪 170 附錄:胡月娟年表 177 附錄:胡月娟專訪 184 附錄:洪彩鑾年表 192 附錄:洪彩鑾專訪 200

    一、護理作家散文文本

    趙可式,《一個護士的碎記》(臺中:光啟出版社,1976)。
    林月鳳,《她的職業是護士》(臺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
    林月鳳,《光之翼:傳光的天使》(臺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6)。
    胡月娟,《護理生涯札記》(臺北:華杏出版社,1997)。
    胡月娟,《心靈點滴》:「http://cn.ctust.edu.tw/files/11-1021-48.php?Lang=zh-tw」。
    洪彩鑾,《白衣天使從軍去》(臺北:華杏出版社,2000)。
    洪彩鑾,《好色食療便當100變》(臺北:大大創意,2013/3/1)。
    洪彩鑾,《好色食療便當100變》:「http://hung3266440.pixnet.net/blog」。

    二、其它書籍

    佟世俊、朱寶鈿,《公共衛生及公共衛生護理》(臺北:正中書局,1973/12)。
    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臺北:光啟出版社,1983)。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9三版)。
    王溢嘉,《實習醫師手記》(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6)。
    侯文詠,《大醫院小醫師》(臺北:皇冠文化,1992)。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8)。
    Sheila Cassidy著、趙可式譯,《幽谷伴行》(臺北:光啟出版社,1992)。
    趙可式,《安寧歸去——如何面對生命終點》(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1994)。
    林宏智編,《軍旅膠卷:第卅三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文字類作品選輯》(臺北:青年日報社,1998)。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4)。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呂月榮編,《天使心的眞情:九二一大地震護理人員救護紀實》(臺北: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1999)。
    柯雅婷等,《天使心》(臺北:偉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
    王浩威等,《今夜,我們來談文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輔英技術學院人文教育中心編,《醫護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1/10)。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10二版五刷)。
    臺北市雙胞胎協會編,《獨一無二雙胞胎》(臺北:新手父母出版,2001/11/1)。
    蔡篤堅,《臺灣外科醫療發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3/15)。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9)。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桃源集粹:桃園文藝選集第21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04/5/4)。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桃源集粹:桃園文藝選集第22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05)。
    焦桐編,《臺灣醫療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5/3)。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桃源集粹:桃園文藝選集第23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06/5/4)。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桃源集粹:桃園文藝選集第24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07)。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4/15)。
    趙可式,《醫師與生死》(臺北: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7/24)。
    趙可式,《安寧伴行》(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8/15)。
    張芙美,《臺灣護理學史》(臺北:華杏出版社,2008/5/15)。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桃源集粹:桃園文藝選集第25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09/5/30)。
    陳永興,《醫者情懷:臺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臺北:印刻出版社,2009/9/30)。
    方靜娟、林秀蓉、季明華、簡光明、簡銘宏編,《醫護文學選讀》(臺北:五南,2010/1)。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11/2)。
    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愛在中護,幸福無數》(臺中:臺中護理專科學校編輯委員會,2011)。
    林瑤棋《庶民醫療史:臺灣醫壇演義》(臺北:大康出版社,2012)。
    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出版,2012/10)。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舞文弄墨:桃園文藝選集第27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13/5)。
    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編,《心花墨韻:桃園文藝選集第28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文藝作家協會,2014/11)。
    蔡幸娥,《護理的信心:走過臺灣歷史的足跡》(臺北:華騰文化,2014/6/26)。
    林遠澤,《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胡月娟等,《護理.不設限》(臺北:華杏出版社,2015)。
    廖瑞銘、何信翰編,《醫世代文學》(臺北:前衛,2015/3)。
    臺灣護理學會,《社區護理的深耕歲月——你我共同走過的足跡》(臺北:臺灣護理學會,2017/1)。

    三、學位論文

    李悅綾,《後基因體時代公共衛生護士之遺傳學知識、態度與執行遺傳護理服務之相關探討》(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媛綺,《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陳惠青,《當代臺灣醫療散文中的生死意涵研究——以八零年代之後作品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韓碧玉,《寄居在散文的壁爐:莊裕安散文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吳雯琪,《當代臺灣醫師作家生死書寫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佶原,《侯文詠散文主題意蘊探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林欣瑩,《醫生作家散文對生命哲理的啟發》(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四、會議論文、期刊文章

    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6),頁369-404。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鑰——半世紀的臺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12期(1995/10),頁154。
    陳豐偉〈無邊界的呢喃——從《南方醫院小醫師》談我的寫作歷程〉《文訊》185期(2001/3),頁96。
    劉仲冬〈我國的護理發展史〉《護理雜誌》第53卷3期(2006/6),頁5-20。
    蔡淑鳳、吳濟華、陳永興、戴正德〈從護理史探討臺灣的護理發展脈絡〉《臺灣醫學人文學刊》第7卷1&2期(2006/6),頁91-112。
    葛謹〈臺灣醫師制度之沿革〉《臺灣醫界》第53卷7期(2010/7),頁367-371。
    林增記,〈急診掛號不再是先到先看——五級檢傷分類判別先後順序〉《高醫醫訊》月刊第30卷第7期(2010/12/1),頁5。
    周傳姜、林慧屏〈護理史研究之路——經驗分享〉《護理雜誌》第58卷5期(2011/10),頁29-33。
    胡月娟,〈以蛻變期許自我的胡月娟Moon〉《臺中中央扶輪社》授證特刊20(2012),頁51-52。
    許宏彬〈年輕醫師的徬徨與抉擇:從《青杏》看1950及1960年代臺灣醫學教育、醫師出路及外流問題〉《興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13/12),頁53-81。
    蕭雅宏,〈戰後臺灣護理史研究概況〉《國史研究通訊》第6期(2014/6),頁80-87。
    王桂芸、張淑容〈世紀回眸——臺灣護理專業的演變與發展〉《護理雜誌》第61卷4期附冊(2014/8),頁55-61。
    張淑卿〈臺灣護士形象的源起與建構:以《護士季刊》為案例的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8卷2期(2015/10),頁257-299。
    蘇重光〈青杏的沿革〉《景福醫訊》第33卷2期(2016/2),頁10-14。

    五、網路資料

    立法院厚生會:「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14.asp」。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臺灣護理大事記〉:「http://khd.kcg.gov.tw/Main.aspx?sn=708」。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http://mmh.mc.ntu.edu.tw/default.htm」。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17407/」。
    國軍桃園總醫院:「https://www.aftygh.gov.tw/about/cate2/sn1/」。
    國立臺灣大學教師資料:「http://homepage.ntu.edu.tw/~chinlit/ch/html/MA3re013.htm」。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陳文良教授訪談稿〉:「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oral/doc/orh_026.pdf」。
    臺灣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http://www.nurse.org.tw/Default.aspx」。
    魏忻忻〈安寧療護推手,化療如亂針刺仍感恩〉:「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5/35317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