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孟璋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六年級為例
指導教授: 許春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計畫行為理論
外文關鍵詞: resources recycl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其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與各個信念項度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研究法,調查影響學生回收的因素及強度,輔以Ajzen計劃行為理論來對學生的回收行為做預測及解釋,以宜蘭縣某國小六年級為研究母群體,以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以班級為單位,抽取6班,總計有效樣本為188人。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ㄧ、研究對象從今後將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有意願佔大多數(84.0%),其中又以寶特瓶(87.8%)為最高,其次為鋁箔包(85.6%)、鐵鋁罐(84.0%)、紙類(82.4%)、塑膠類(80.3%);而無回收意願僅佔3.3%;中立意見者佔12.7%。
    二、研究對象從事資源回收之行為意圖與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此四個變項彼此間皆有顯著正相關,而與行為意圖的相關度:知覺行為控制>態度>主觀規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可以由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預測,解釋量為32.8%,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所佔比率最高。
    三、研究對象具有很正向的資源回收行為信念(93.03%)及規範信念(83.42%),但控制信念雖為正向(57.18%)但顯著低於前二者。
    四、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對於資源回收持正向的態度(86.2%)。
    五、研究對象認為身邊重要個人的主觀規範(94.7%)較重要團體的主觀規範(91.0%)來得高。
    六、研究對象在家從事資源回收的意圖,不因背景變項不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的性別、父母親學歷、父母親職業、居住情形、住屋所有權、家中上學人數、家中有無從事資源回收、家中有無從事資源回收、回收認知都和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無顯著相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resources recycling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enior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and intensity of student’s recycling behavior. Besides, this study was predicted and explained vi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by Ajzen. Six classes of students, namely 188, in an Yi-lan elementary school were randomly chosen as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generalized as belows:
    1.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84.0%) were willing to resources recycling. Among those recycled resources, plastic bottles are at the highest (87.8%), followed by Tetra Pak (85.6%), aluminum can (84.0%), paper (82.4%), and plastic (80.3%). But only 3.3% of the students were not willing to recycle. 12.7% of them remained neutral in this study.
    2. Studetn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resources recycling,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were all highly relat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ention i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attitude>subjective norm.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resources recycling could be predicted by students’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which could explain their behavior by 32.8%. Among those variant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3.Most participants held positive resources recycling behavior belief (93.03%) and normative beliefs (83.42%). However, although the control belief was positive (57.18%), it was far less than the former two variants.
    4.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he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resource recycling (86.2%).
    5. 94.7% of the participants believed that subjective norm was more important; while 91.0% of the participants believed group-discipline was more important.
    6. Participant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resources recycling didn’t vary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ir background, nor did their gender, parents’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residence, house ownership,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received schooling in their house, family members who conducted recycling and recycling awareness and intention.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界定…………………………………….……………………..4 一、資源回收行為信念 ……………………………..……………..4 二、資源回收知識 …………………………..……………………..4 三、資源回收態度 ………………………………….. ……………4 四、資源回收行為意圖 ……………………………………………..4 五、家庭社經地位 ……………………………….…………………4 六、主觀規範 ……………………………..………………………5 七、控制信念 ………………………………………………………5 八、知覺行為控制 ………………………………………………5 九、結果評價 ………………………………………………………5 十、依從動機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一、研究對象方面……………………………………………………….5 二、研究工具方面……………………………………………………….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影響資源回收行為的相關因素………………………………7 一、性別 ……………………………………………………………7 二、居住情形 ………………………………………………………9 三、社經地位………………………………………………………11 四、家中就學人數…………………………………………………12 五、環境知識………………………………………………………12 六、過去的回收經驗………………………………………………14 七、責任感…………………………………………………………15 八、態度………………………………………………………………16 九、外在動機…………………………………………………………17 第二節 調查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相關文獻…………………………19 第三節計畫行為理論 …………………………………………………22 一、理論發展………………………………………………………23 (一)多屬性態度模式 ………………………………………23 (二)理性行為理論 …………………………………………23 二、計畫行為理論內涵……………………………………………25 三、計劃行為理論之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程序………………………………………………………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33 一、母群體…………………………………………………………33 二、研究樣本………………………………………………………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33 一、研究工具的設計………………………………………………33 二、擬定問卷初稿…………………………………………………39 三、專家效度………………………………………………………40 四、預試、修改及信度分析………………………………………42 五、重測、修改及信度分析………………………………………45 六、完成正式問卷…………………………………………………47 第五節 問卷施測步驟…………………………………………………47 一、行政聯繫………………………………………………………47 二、進行施測………………………………………………………48 三、問卷回收及處理………………………………………………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48 一、 描述性統計資料 ……………………………………………48 二、推論統計資料…………………………………………………48 第七節 建立資源回收行為意圖預測模型……………………………50 第四章 結果分析………………………………………………………53 第一節 樣本背景變項分析……………………………………………53 一、性別……………………………………………………………53 二、父母學歷………………………………………………………53 三、父母職業………………………………………………………53 四、居住情形………………………………………………………54 五、住宅所有權……………………………………………………54 六、資源回收的知識來源…………………………………………54 七、家中有無進行資源回收………………………………………54 八、社區有無推行資源回收………………………………………55 第二節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與其構成變數………………………57 一、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描述性統計……………………………57 二、態度與其構成信念……………………………………………59 三、主觀規範與其構成信念………………………………………61 四、知覺行為控制與其構成信念…………………………………64 第三節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與影響因素之關係………………………66 一、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與內在變項之關係………………………66 二、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與背景變項之關係………………………68 第四節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預測模式…………………………………70 一、資源回收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的路徑分析…70 二、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路徑分析………………………………72 三、行為意圖模式分析……………………………………………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9 第一節 結論……………………………………………………………79 第二節 建議……………………………………………………………80 一、研究建議………………………………………………………80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81 參考文獻 ………………………………………………………………83 中文部份 ………………………………………………………………83 英文部分 ……………………………… ………………………………85 附錄………………………………………………………………………87 附錄一 開放問卷………………………………………………………87 附錄二 預試問卷………………………………………………………88 附錄三 重測問卷………………………………………………………94 附錄四 正式問卷………………………………………………………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國川(1997)。計畫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信、效度評估—以青少年搭機車帶安全帽之研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95-121。
    王閔慧 (2004)。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外食時自備餐具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王雅貞 (2003)。高職校園實施「飲料罐押瓶回收」辦法對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向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何文雀(1993)。學生中心教學與教師中心教學對某國小五年級學生資源回收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臺灣師大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何振昌(2005)。高雄居民冷氣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玉如(2006)。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吳鵬兆(2000)。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巫偉玲(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車參賢(1995)。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學校衛生,29,62-73。
    李界木(1991)。還我自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林生傳(1990)。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絮玉(2002)。提升校園資源回收成效之探討-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屏東縣。
    柯俊欽(2004)。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台南市。
    柯惠珍(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家中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范莉雯(2001)。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康書華(1997)。大學生對國家公園前往意願之研究─以理性行動和計畫性行為理論為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私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市。
    張巧鈴(2004)。家庭用戶購買省電燈泡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張雅慧(2000)。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郭金水(1998)。國民小學學生環境責任概念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251-286。
    郭德賓(2004)。不同類型社區居民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5(1),19-39。
    陳永仁(1996)。資源回收標誌與環境教育。環境教育,36,58-62。
    陳南宏(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資源回收模式及資源回收成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市。
    陳思利 (2001)。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景宏(2004)。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黃美珍(1994)。公共政策創新擴散之研究—臺北市資源垃圾回收計畫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台北市。
    黃馨儀(2006)。不同區域與不同的資源回收政策下居民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北市與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書銘(2001)。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葉國樑(1996a)。台北市國中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6,1-19。
    葉國樑(1996b)。鹿谷地區國中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9,81~94。
    葉國樑(1997)。城鄉地區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比較研究。學校衛生,33,16~41。
    葉國樑(1998)。國民中學校園資源回收。北縣教育,32,71-75。
    葉國樑、趙宏邦、唐貺怡(2000)。台北地區居民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53-72。
    趙宏邦(1999)。台北市地區居民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台北市。
    蔡佳伶(1994)。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台北市。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台中市。
    戴友榆(2006)。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節約用電之探討-以民宿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珮珊(2003)。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台灣環境資訊研究中心(2007)。人類耗用天然資源。上網日期:2007年5月18日。http://e-info.org.tw/node/15726
    行政院環保署(2006)。環境白皮書。上網日期:2007年5月18日。網址:ttp://www.epa.gov.tw/FileDownload/FileHandler.ashx?FLID=6004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基管會。86-96年度資源回收量。上網日期:2007年4月2日。網址:http://recycle.epa.gov.tw/epa/result/QP08-
    T2206_86-96.xls
    行政院環保署(2007)。廢棄物管理。上網日期:2007年4月3日。網址: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busin=323&path=8476&guid=c16b3f20-b706-4183-aa88-36d8df50c99f&lang=zh-tw
    宜蘭縣政府主計處(2009)。95年宜蘭縣農業發展概況。上網日期:2009年6月29日。網址:http://bgacst.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
    UnitID=115& pageID=3185
    遠見雜誌。資源回收利潤多。244,151-153。

    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el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jzen, I. & Madden, T.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 22, 453-474.
    Arbuthnot, J., & Lingg, S. (1975). A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 275-281.
    Berger, I. (1993).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consumer behaviors, in Marke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Hamid, P.N.,& Cheng, S. T. (1995). Predicting antipollution behavior the role of molar behavioral intentions past behavior and locus of control.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5),679-698.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1986/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Jones, R. E. (1990). Understanding paper recycling in an institutionally supportive sett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19 (4), 307-21.
    Oskamp, S., Harrington,M. J.,Edwards, T. C.,Sherwood, D. L.,Okuda, S. M.,& Swanson, D. C.(1991). 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recycling behavior.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23(4),494-519.
    Scott, D., & Willits, F. 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2),239-260.
    Simmons, D. A. (1991). Are we meeting the goal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goal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3), 16-2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