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坤財
論文名稱: 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李麗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感官觸發寫作教學敘事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Sense arousing, writing teaching, narration, action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感官的觸發作用導入寫作教學,以發展有效的敘事寫作教學策略,解決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面臨的教學困境。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的34位高年級學童為對象,從2003年2月至2004年5月,經過「知、行、思」不斷的循環歷程,逐漸建構出個人在敘事體寫作教學之模式。
    研究者所建構的感官觸發的寫作教學,要經過「營造寫作環境與觸動學童的長期記憶」、「擬訂寫作計畫」、「開始寫作」和「學童寫作後對作品的反思」四個主要教學流程。並獲致以下結論:
    一、寫作教學阻礙因應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高探索動機是教師個體正向因應教學阻礙的內在力量
    (二)「虛心求教」和「輸誠分享」穩定了學校支持性環境,是教師個體正向因應教學阻礙的優勢資源
    (三)教師個體在研究過程獲得教學知識之「意義」,形成改變「因應」教學阻礙的助力
    二、寫作教學阻礙的因應歷程
    (一)內容貧乏,則以感官觸發啟其寫作之門
    (二)內容雜蕪,則轉用寫作過程知識以改善之
    (三)被動評鑑,則以反思與主動修訂因應之
    三、學童於連續寫作中發展其寫作知能
    (一)寫作態度由「不喜歡」轉趨「有趣」
    (二)寫作內容呈現獨特創意
    (三)寫作能力薄弱者在持續寫作中顯著成長
    四、教師於連續寫作教學中發展其教學知能與信念
    (一)因應教學阻礙,在連續探索中改善其教學策略
    (二)在持續思考與修正中,教師個體發展其寫作知識與信念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rouse sense in writing teaching so as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y of narrative writing teaching, and solve the teaching dilemma for researchers who may face at the teaching site.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aking an object of 34 senior students in my classroom. From February 2003 to May 2004, I, as a researcher, have experienced a repeated cycle “knowledge, action, and thinking”, and then a narrative writing teaching mode has been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My studies on writing teaching provoked with senses comprise four major teaching processes, which are “building writing environment and arousing students’ long-term memory”, “drawing up writing plans”, “starting with writing” and “self-examination of students’ writing works”.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as follows:
    1. Main influential factor in dealing with writing teaching hindrance
    (1) Highly exploring motivation is a positive way and inner strength to deal with teaching hindrance.
    (2) “Humbly asking for advice and sincerely sharing can stabilize schools in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which serves a positive dealing with teaching hindrance with advantageous resources.
    (3)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eachers as individuals,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knowledge is acquired, forming a help to the change of “dealing” teaching hindrance.
    2. Dealing process of writing teaching hindrance
    (1) For meager contents, the writing should be initiated by arousing sense.
    (2) For disorder and confused contents, the writing process knowledge should be used to make improvements.
    (3) For passive review, self-examination and positive amendment should be dealt with.
    3. Children develop writing intelligence on their continuous writing process.
    (1) Writing attitude becomes from “disinterest” to “interest”.
    (2) Unique creativity is shown in writing contents
    (3) Children who are weak in writing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the continuous writing process.
    4. Teachers develop their teaching intelligence and belief on the continuous writing process.
    (1) In dealing with teaching hindrance, teachers make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strategy i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2) In continuous thinking and amendments, teachers have thei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writing knowledge and belief.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者對研究題目的認知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二章 行動前的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寫作如何運作—認知心理學取向 ……………………8 第二節 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的究…………………………17 第三節 感官覺察活動相關的寫作教學究……………………21 第三章 研究法…………………………………………………27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27 第二節 研究計…………………………………………………28 第三節 研者……………………………………………………31 第四節 研究場域………………………………………………33 第五節 研究社群………………………………………………33 第六節 資料蒐集………………………………………………35 第七節 資料分析………………………………………………36 第八節 研究者之敘事觀點……………………………………37 第四章 在行動中摸索:從「觸發」到「觸動想法」………38 第一節 從增加學童的寫作機會開始…………………………38 第二節 發現起點:視覺作用的生活體驗與寫作結合—「賞花燈」41 第三節 再進一步:視覺觸發導入寫作教學—「與樹有約」………54 第四節 挫折:新聞事件與寫作結合—「蒙古野馬搬家」…………62 第五章 省思後再行動:從「產生想法」到「計畫」再到「寫作」71 第一節 我的再省思……………………………………………………71 第二節 多感官探索與觸發:校園中的大事—「拆宿舍」…………76 第三節 感官與生活體驗—「感受秋天」……………………………84 第四節 聽覺觸發—「校園聲音故事」………………………………97 第六章 回顧 …………………………………………………………116 第一節 回頭看我的研究歷程 ………………………………………116 第二節 回頭看教學社群與我 ………………………………………123 第三節 回頭看我的敘事寫作教學之路 ……………………………12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研究反思 ……………………………………………………139 第三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144 附錄……………………………………………………………………1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淑貞(2002)。感官覺察活動與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對學童寫作表現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萬清(1997)。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在不同寫作環境中的效果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第10期,127-209頁。
    王鼎鈞(1984)。作文七巧。臺北市:吳氏圖書。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1997)。臺北市:遠流。Altrichter, H. ,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 investigate their work.
    李麗霞(198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市:文津。
    吳當(1997)。作文旅行。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良(1993)。名家教你學作文。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建平(1994)。創意的寫作教室(再版)。臺北市:心理。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林鍾隆(2001)。愉快的作文課。臺北市:螢火蟲出版社。
    教學心理學。(岳修平譯) (1998)。臺北市:遠流。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an ed.).
    姚榮松(1993)。意念表出的流程:杜淑貞《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再版代序。臺北市。文津。
    夏丏尊、葉聖陶(1998)。文心。香港:三聯。
    孫晴峰(1988)。炒一盤作文的好菜。臺北市:東方。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怡靜(2002)。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張中行(1998)。作文雜談。香港:三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國民小學國語教學指引五下(2003)。臺南:翰林。
    黃秋芳(1990)。穿上文學的翅膀。中壢:黃秋芳創作坊。
    黃秋芳(1999)。親愛的,我們把作文變快樂了!。臺北:螢火蟲。
    黃基博(1995)。圖解作文教學法。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葉聖陶(1998)。怎樣寫作。香港:三聯。
    愛德華.波諾(2001)。應用水平思考法(二)(李宏偉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年)
    廖經華(2001)。雕琢:從課程統整到統整課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宗陽(1977)。文燈。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蔡宗模(2000)。作文教學的第三隻眼:對國外作文教學研究的啟示。長春:現代中小學教育,第200009期。2003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modernchinese.org/write/htdocs/XXLR1.ASP?ID=8348。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銘津(1991)。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歐陽教(1998)。教師的淑世觀( I Teach Therefore I Am. )。台灣師大校刊第307期。1998年1月。
    賴慶雄(1977)。作文評語示例。臺北市:國語日報。
    謝錫金、岑偉宗(2000)。寫作思維過程模式與寫作教學。2003年12月1日,取自: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網網址:http://www.chineseedu.hku.hk/edu/sec_writing2.html
    羅肇錦(1993)。武松打虎:感官作文。臺北市:圖文。
    二、英文部分
    Applebee, A. N. (1986). Probiems in process approaches: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rocess insteuction. In A. R. Petrosky and D. Bartholomae (Eds.) ,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pplebee, A. N. (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writing development. In R. Indrisano & J. R. Squire (Eds.), Perspectives on writing :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p. 90-110).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Hayes, J. R. (1996).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writing . In R. Indrisano & J. R. Squire (2000, Eds.), Perspectives on writ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p. 6-44).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