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采純
論文名稱: 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對國小學童藝術態度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策展建構主義策展課程藝術態度
外文關鍵詞: curation, constructivism,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attitude towards ar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對國小學童藝術態度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提昇國小學童之藝術態度,研究之進行乃是以行動研究「計畫-執行-省思-修正」之流程為架構,探討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之實施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藝術態度的影響,以了解其轉變學童藝術態度的可能。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強調以建構主義的精神與理念來轉化策展課程,其教學設計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實際的策展行動中主動建構知識與學習結果。由師生在實際的策展情境中,透過實際策展的行動,共同建構合乎學生興趣的展覽策劃之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生組成類似藝術組織或機構的策展團隊,在學校中,進行學習。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法,融合「策展」與「建構主義」的觀點,以建構取向的教學策略進行「策展」的藝術統整學習。並不斷對課程設計作省思修正、調整教學行動、增進教學技巧、評估教學成效,在省思與修正的歷程中,獲得學生藝術態度的轉變。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之發展歷程必須是持續發展的,並由師生共同建構的。
    二、建構取向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為原則,其須根據學生之學習情形隨時調整,始能協助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能提昇國小學童之藝術態度,增進學習成效。
    四、學生對「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感到滿意。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分別針對課程實施及未來研究等兩方面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課程發展與實施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策展、建構主義、策展課程、藝術態度。


    Abstract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ive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on the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towards Ar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mote the attitude towards ar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planning-execution-reflection-revision” of an action research, it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ive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on the attitude of students in the upper elementary grades towards art, in order to seek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their artistic attitude. Constructive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focuses on modifying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with constructivism. Its curriculum design allows students to play the principal rol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o actively construct knowledge and achieve study goals through actual curating activities.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will make a joint effort, in this actual curation situation, to construct an art exhibition and humanities class tha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students. A student curating team, the kind similar to an art organization or institution,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school setting, to facilitate their study.

    By conducting an ac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combine “curation” with “constructivism”, and to apply a constructive teaching strategy to an integrated curation-based art education program. Furthermore, it constantly reflected on and revised the curriculum design, adjuste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enhanced the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Through this reflection and revision process, a change in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art was gained.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ve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must be a continuous process, and carried out under 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The constructive teaching strategy is base on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students’ self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t must be adjusted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response. Then, it can assist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ly.

    3.The constructive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can promote the attitude towards ar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learning results.

    4. The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nstructive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ga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curriculum as well as 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uration, constructivism, curation-based curriculum, attitude towards art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研究的範圍和限制................................. 13 第五節名詞釋義........................................ 14 第二章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建構取向教學理念的理論基礎與意涵................... 16 第二節「策展」運用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教育意義及其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設計探究........................ 43 第四節藝術態度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54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場域................................... 64 第三節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課程設計........................................ 69 第五節資料整理與分析................................... 80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2 第一節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發展歷程與教學策略之分析與討論..... 82 第二節參與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對學童藝術態度之影響的分析與討論.119 第三節學童對構建取向的策展課程之滿意度分析.................162 第四節綜合討論.........................................16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80 第一節結論............................................180 第二節建議............................................187 參考文獻..............................................193 一、中文部份..........................................193 二、西文部份..........................................195 附錄.................................................196 附件一教學單元設計.....................................196 附錄二引用文件資料彙整表................................208 附件三研究日誌節錄.....................................211 附件四策展會議觀察紀錄節錄..............................225 附件五策展活動調查問卷.................................230 附件六課堂觀察檢核表...................................232 附件七國民小學學生藝術態度問卷..........................233 附件八學生訪談大綱.....................................237 附件九協同教師訪談大綱.................................240 附件十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兒童滿意度調查問卷................241 附件十一策展計劃書.....................................243 附件十二策展活動文件資料................................254 附件十三策展活動照片集錦................................26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凡譯(1999)。Daniel Greenberg著。自主學習。台北:遠流。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嘉驥(2001)。何謂「策展」。藝術家,310,224。
    王惠美(2001)。展覽活動在藝術與人文教學應用之研究 -以台中縣國民小學學府藝廊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的起源與近代哲學知識論的趨勢。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173-219。台北:師大書苑。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
    朱瑞珍 (2003)。宜蘭縣中山國小行動美術館學生學習成效與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琦瑜(2004)。感性.創新下一個世紀的心跳。天下雜誌,300,98-102。
    呂佩怡 (2004)。策展學?怎麼來的。藝術家,352,234-238。
    吳祖勝(2008):中國大陸柔性國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現況。美育,161,60-67。
    吳祖勝(2007)。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簡介。http://www.arte.gov.tw/big5/info/index.asp (2007.08.01)。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麗惠(2003)。建構主義教學觀之剖析與應用。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1-27。
    林平(2004a)。什麼樣的展覽稱之為「好」?展覽論述的生產和建構。典藏今藝術,143,82。
    林平(2004b)。臺灣策展人「光環」的漫漫長路。藝術家,352,228-233。
    徐照麗(1996)。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國立台中師院學院初等教育系「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6-17。
    徐文瑞(2001)。論策展人。藝術家,310,225。
    翁嬪玲(2007)。運用學校校舍改建工程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展月刊,25(5),548-570。
    郭重吉(1996)。建構主義: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49,16-24。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 : 臺灣東華。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8,43-64。
    張美智(2003a)。策展融入於藝術與人文教育的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30-142。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美智(2003b)。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碩士論文。
    張芳薇 (2004)。策展拼貼,拼貼策展。藝術家,352,242-245。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範學院學報,7,119-144。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盈君(2006)。「策展操作」運用於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2),91-119。
    梁瑞育(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紹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教育部國教司(2005)。藝術與人文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解說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馮淑金(2008)。新移民子女視覺藝術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中和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家政(1998)。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6。
    黃政傑(民83)。課程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克強(2005)鷹架教學法與交互教學法之理論與方法。教育趨勢導報,14,1-7。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297-318。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主義V.S.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葉倩亨(2002)。建構取向教學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課之實驗研究。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書局。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5,1-6。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漢寶德(2006)。美感的育成。明道文藝,369,20-25。
    廖維珍 (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之行動案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1),53-78。
    廖敦如(2007)。應用問題導向學習策略於建立大專學生公民美學觀之藝術行動課程研究。國際藝術教育學刊,5(2),79-96。
    鄭淑慧(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華山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紅、蘇詠梅 (2001)。跨學科課業的評估─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啟示。http://www.ied.edu.hk/apfslt/v2_issue2/chengmh/index.htm(2009.02.14)。
    蔡清田(1997)。教育專業與師資培育年刊。台北:師大書苑,129-154。
    藝術家編輯部(2004)。藝術家看策展人。藝術家, 352,256-263。
    蘇振明(1999)。加強鑑賞教育-提昇國民美感素養。美育月刊,106,25-28。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二、西文部份
    .
    Confrey, J.(1995).How compatible ar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sociocultural approaches, and socialconstrutivism? In L. P. Steffe & J. Gale(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185-225.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sates.
    Piaget, J.(1970).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Von Glasersfeld,E.(1984).An introduca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 invented Reality,17-40.New York:W.W.Norton.
    Von Glasersfeld, E.(1987).Leaning as a constructive activity. In C.Janvier(Ed.), Problems of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3-17.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sum Associate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