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雅筑 Jane, Ya-Chu |
---|---|
論文名稱: |
從”芯”展開-一位職場媽媽在親子律動遊戲之敘說研究 Open the heart: a working mother's narrative inquiry into child-parent movement play |
指導教授: |
劉淑英
Liu, Shu-Ying |
口試委員: |
張覺文
洪瑩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In-service Practition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職場媽媽 、親子關係 、律動遊戲 、敘說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working mother,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movement play, narrative inquir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敘說研究想透過我自身經驗,以身為職場媽媽的角度來分享親子律動遊戲彌補母親對女兒芯芯陪伴不足的遺憾,我本身具有人母、人媳、人師同時也是研究生的多重角色,再加上工作及生活機能關係,並非與女兒同住,僅能與女兒成為假日母女。雖然在工作的環境中,我所照顧的是家長們的寶貝,但對於以人為本的親子間情感,我總希望可以更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女兒芯芯,我很慶幸在多重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還能利用假日與暑假期間陪伴正在學步的芯芯。
本文即是藉由親子律動遊戲的方式來增進我與芯芯的親子親密關係並了解芯芯的動作發展與成長。運用故事文本的撰寫方式,以敘說研究為方法,探討雙向互動的親子關係並且描寫自我深刻的歷程經驗。
陪伴芯芯學步的階段,是從擁抱開始,擁抱是無聲的語言、張開雙臂、迎向前去,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是情感聯繫的方式,這過程對孩子來說是正向的刺激,會在孩子心中建構完整的安全依附關係,孩子還可以透過依附物的連結,營造出豐富舒適的感官情境,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肯定、支持與安慰。
另外在其它的的互動中,我也發現許多特點,像是全家人動起來—利用身體上互相依賴扶持的重量,對我們父母來說除了穩定地增進孩子上下肢的協調能力,同時也拉近親子情感。在芯芯重心較穩時,可以踏步與爬梯時,利用近身保護與放手,提供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而父母眼神的鼓勵與身體動能的支持更可以帶給孩子信任的情感,讓孩子在動作發展或是社會行為上更加精進。除此之外,我也透過和芯芯一起擊樂,啟發她對音樂律動的開展,讓我們母女「樂」玩「悅」快樂。
This research inquiry considers my own experiences as a working mother and how I develop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daughter, Xin-Xin, through child-parent movement play. I am a mother, daughter-in-law, teacher, and research student. I live in a different city from my family during the week. During the semester, at my kindergarten, I care for other parents' young children but, as a working mother,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be with and play with my own daughter. I am only able to spend time with her during holidays and weekends.
In this research, I consider how Xin-Xin and I are building our relationship as well understanding her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 use narrative inquiry to tell our story in depth, the processes involved, and of our interaction and my experiences.
Xin-Xin was learning to walk at the time. We started to embrace each other. When a mother and young child open their arms to each other, it looks simple but it establishes a connection with feeling. The process is very positive and acts as a stimulus to the child. It builds safety,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Toys and other objects can also be used to make a better connection with the very young and build a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are fully supported.
The whole family, in particular myself, Xin-Xin and her father, play together. This helps develop my daughter's physical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bringing us closer together. As her control develops and her shift of weight becomes more stable, she is able to start to walk and climb up and down the staircase. We stay very close to her to protect her but, at the same time, let her explore for herself. The use of eyes, the very act of watching by parents, gives encouragement. Their physical
support also helps young children's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advances their social behavior, interaction and skills. The use of toys designed to be played with percussively helps initiate music and movement simultaneously and spontaneously. Together, this all brings Xin-Xin and I, daughter and mother, much closer. We are happy as we play together.
參考文獻
書籍
何薇玲(2016)。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市:高點文化。
林翠湄、連廷嘉、王雪貞、黃俊豪(譯)蘇建文總校閱(2002)。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許碧勳、廖瑞琳(2013)。音樂律動創意教學與應用。臺北市:華騰文化。
謝維玲(譯)(2010)Margaret Sasse’著。Smart Start 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臺北市:遠流。
張旭鎧(2013)。阿鎧老師10天就看到成效的感統遊戲。臺北市:新手父母。
孔祥柏(譯)(2012)。媽媽也是遊戲專家(原作者:李永愛)。臺北市:大田。
古黃守廉、姜元御、曾幼涵、陳亭君、李美芳、黃立欣(譯)(2015)。Laura E. Berk著。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孟瑜(2011)。親子玩身體:打造孩子幸福成長的八堂課。臺北市:遠流。
劉淑英(譯)(2009)。幼兒動作與舞蹈教育(原作者:M. Davis)。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
劉淑英(譯)(1998)。M. Sullivan 著。幼兒動作探索
( Movement explor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臺北
市:華騰文化。
林翠湄(譯)(2000)Phyllis S.Weikart著。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臺北市:心理。
何釐琦(譯)(2002) Ellen Booth Church 著。從遊戲中學習音樂律動。臺北市:信誼出版。
黃士鈞(2016)。爸爸的鬼點子:跟著心理博士學好玩的親子
互動。臺北市:方智。
蕭德蘭 (譯)(1999)。H.Hendrix,H.Hunt著。滋潤的愛─如
何經營有意識的親子關係。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J. Clandinin & yF.M.Connelly
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臺北市:心理。
蔡敦浩、劉育忠、王惠蘭(200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
鼎茂圖書。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敘說分析。臺北市:心理。
莊耀嘉,1990。馬斯洛。桂冠。臺北市。
楊金寶、黃倩儀、陳貞旬、林菊美、黃雅芳、張惠美(譯)(2011)。Doris Bergen,Rebecca Reid,Louis Torelli著。
0~3歲嬰幼兒教保專業與實務。臺北市:華騰文化。
期刊論文
王勢銘、戴麗淑(2010)。幼兒律動成效之探討 。2010 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春燕(2013)。從運動遊戲論幼兒身體動作發展。幼兒運動遊戲年刊,第八期。
黃永寬(2000)。論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第十卷,第五號,59 期,37-43 頁。
黃永寬、陳瓊茶(2001)。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運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 卷,1 期, 99-118 頁。
蘇建文(1984)。出生至一歲嬰兒動作發展的縱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7期,73-98頁。
楊程媛(2012)。大手和小手:一位母親與嬰幼兒的親子律動歷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宋祈茹(2015)。幼兒親子律動之歷程探究-我與小青蛙的共舞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胡志綱(2016)。走上幼兒教育的男性教師:自我探索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徐明佑(2010)。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一位男性幼教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丁碗荏(2013)。一位幼教教師進行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個案研
究。台灣舞蹈研究期刊,第五期,1-48。
鄧蔭萍(2013)。親子體能遊戲課程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民生
論叢,第八期,39-75頁。
蔡敦浩、利尚仁、林韶怡(2008)。創業研究的新趨向-敘說探究之
應用。中山管理評論第十六卷第二期。頁321-350。
楊琇如(2015)。舞在生命轉折處─從一位舞者成為表演藝術教師的
敘說探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教育第 13 期,頁
159-177
謝佳玹(2008)。一位90歲老阿嬤的隔代教養敘說研究。臺東大學進
修部暑期幼兒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
歐沐慈(2011) 。學前特教融合教育實驗方案之敘說探究--以新北市
希望幼稚園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張逸蕙(2011)。我的父親是老兵一段靠近與認識榮民父親的敘說旅
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吳健豪(2012)。嚴教好?還是柔勸好? 親子教養方式的省思。師友月刊,第537期,頁 25-29
詹雅芬,黃美智(1997)。一位母欽與其早產兒建立依附關係的過程。護理雜誌,44(1) 。
曾馨霈(2015)。孩子你感到安全嗎?─探討依附關係與親職。家庭教育雙月刊。第 55 期,5 月號。
林育陞(2015)。安全依附關係母親對子女在親密關係安全感建立的影響性。諮商與輔導,第352期,第2-6頁。
謝筑虹,黃永寬(2007)。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對幼兒運動行為影響
之初探。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2期,41-45。
網路資料
淺談「分離焦慮」》每次送小孩去上學,總是哭鬧不停,以色列幼教告訴爸媽應該這樣做(2015)。取自吳維寧 商業週刊 教育篇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4810&type=Blog&p=1
寶寶分離焦慮症(2013)。取自Hannah in媽咪育兒新知
http://babynews.in-mommy.com/2013/12/SeparationAnxiety.html
球球老師(2013)。幼兒律動 取自IBABY愛寶貝編
http://www.ibaby.org.tw/content/4681
張旭鎧(2014)。寶寶音樂律動課程 取自
http://akai.org.tw/?p=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