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姿含 Chen, Zi Han |
---|---|
論文名稱: |
九七後香港城市圖像 ──以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小說為研究對象 The City Images of Hong Kong after 1997- with the Research of Hon Lai-Chu's, Tse Hiu-hung's, and Lee Wai-Yee's Novel |
指導教授: |
楊佳嫻
Yang, Chia Hsien |
口試委員: |
陳國偉
Chen, Kuo Wei 王鈺婷 Wang, Yu T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韓麗珠 、謝曉虹 、李維怡 、九七後 、城市文學 、香港文學 |
外文關鍵詞: | Hon Lai-Chu, Tse Hiu-hung, Lee Wai-Yee, After 1997, City Literature, Hong Kong Liter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香港,一直以來被視為現代城市的代稱詞,以其特有的殖民經驗,揉雜各種勢力角力,薈萃多元文化特色;又在移民社會的謀生考量,以及殖民地關注經濟現實的心理影響下,形成重商性格,香港記憶與城市特質息息相關,文學也常以城市經驗為主要視域。各個時期的香港文學,與繁華多變的城市氛圍,以及敏感曖昧的政治情勢,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於當代香港文學影響重大、攸關全港人命運的,莫過於「九七回歸」──這段歷史溯及1898年,英國向清政府「租借」香港九十九年,埋下1997年香港由「英國殖民地」回歸到「中國城市」的爭議。1970年代西西《我城》提出香港「沒有國籍,只有城籍」的身分,奠定文學傳統;1990年代許子東以「失城文學」概括九七前夕香港人意識到自身城市主體即將消失的危機感,創作圍繞身分記憶等課題。
回歸之後,香港經歷文化、政治、權力版圖的重組,社會變貌影響文學,開展出不同過往的城市圖像,本研究選取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1997-2015年間出版的小說,觀照文學如何與社會變貌互動,書寫城市香港,以「空間」及「壓迫」切入,探討空間資源配置如何助長壓迫,壓迫又如何反向影響空間界線,形塑小說中的城市圖像;而按現有歸類,韓麗珠、謝曉虹的「城市異化」,與李維怡的「社會紀實」分別為香港文學跨越九七後的重要轉向,本研究並置討論,理解此二轉向於「九七後」文學版圖的意義。
Hong Kong, having been a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city, mingles its unique colonial experiences with a variety of forces and strengths to assemble a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es a mercantile disposition under the economic pressusre in a immigration society and the influences of colony’s attention to its economy. Therefore, “Hong Kong memory” is closely linked to its characteristics. Also, Hong Kong literature is mainly based on its city experiences. The Hong Kong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period, combining with its changeful city atmosphere and sensitive political situation, brings ou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hat is bound with Hong Kong people, and also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Hong Kong literature the most is “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1997),” also known as “the Handover”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can dates back to 1898, when Hong Kong had been leased to the UK for 99 years, and thus, causes debates when it was returned to China in 1997. The novel My City(1979), written by Hong Kong writer Xixi, mentioned that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y, above us is only our cities,” which established the tradition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in 1990s, Xu Zi-Dong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lossing the city,” in which dipicts the sense of crisis when the Hong Kong people awared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ir own city may no longer exist after the Handover. His composition centered on identity, memory, and so on.
After the Handover, Hong Kong has been through the re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politic power. The change of the scociety influences the literature, and a whole new city imagery emerges. This paper has selected modern authors Hon Lai-Chu, Tse Hiu-Hung, Lee Wai-Yee and their published works from 1997 to 2015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observe how the novels depicts the change of Hong Kong society. Focusing on “space” and “oppre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allocation of space resources fosters the oppression, how the oppression affects back to the space boundaries, and then the city imagery in the novels are created. The urban alienation suggested by Hon Lai-Chu and Tse Hiu-Hung, and the social documentation in Lee Wai-Yee’s works are respectively the two important transition in Hong Kong literature after the Handover.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how the two transitions make differences to the Hong Kong literature after 1997.
一、引用小說
(一)個人作品
1. 李維怡,《行路難》,香港:kubrick,2009年。
2. 李維怡,《沉香》,台北:聯合,2011年。
3. 李維怡,《短衣夜行紀》,香港:kubrick,2013年。
4.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2010年。
5. 韓麗珠,《輸水管森林》,香港:普普叢書,1998年。
6. 韓麗珠,《寧‧靜‧的‧獸》,香港:青文書屋,2004年。
7. 韓麗珠,《風箏家族》,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8. 韓麗珠,《灰花》,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9. 韓麗珠,《縫身》,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10. 韓麗珠,《離心帶》,台北:印刻文學,2013年。
11. 韓麗珠,《失去洞穴》,台北:印刻文學,2015年。
12. 謝曉虹,《好黑》,台北:寶瓶文化,2005年。
(二)合著
1. 韓麗珠、謝曉虹,《雙城辭典(一)》,台北:聯經,2012年。
2. 韓麗珠、謝曉虹,《雙城辭典(二)》,台北:聯經,2012年。
3. 韓麗珠、葉愛蓮、劉芷韻著,《Hard copies》,香港:三人,2009年。
4. 香港藝術中心策畫,《i-城志》,香港:香港藝術中心、kubrick,2005年。
二、 中文專著
(一)個人作品
1. 王德威,《如此繁華》,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
2. 王宏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年。
3. 呂大樂,《四代香港人》,香港:進一步多媒體,2007年。李少男編,《香港傳媒新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二版。
4. 洛楓,《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5. 馬傑偉,《後九七香港認同》,香港:VOICE,2007年。
6.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2009年。
7.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1991年。
8.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2005年。
9. 許子東,《香港短篇小說初探》,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
10. 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96-1997)》,香港:三聯,2000年。
11. 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2000-2001》,香港:三聯,2004年。
12. 黃維樑,《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13. 黃洪,《「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增訂版),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14. 張家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香港:太平洋,2000年。
15. 潘國靈,《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香港:kubrick,2005年。
16. 劉紹銘,《一爐煙火:劉紹銘自選集》,香港:天地,2005年。
17. 劉紹麟,《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香港:守沖社,2005年。
18. 劉蜀永,《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1998年。
19. 蕭國健,《簡明香港近代史》,香港:三聯,2013年。
20.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香港:天窗,2015年。
21.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2014年。
22. 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2007年。
23. 龔立人,《後九七香港夢幻生活:回憶、符號與空間》,香港:VOICE,2007年。
(二)合著
1.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路策畫,《本土論述2009》,台北:漫遊者,2009年。
2.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路策畫,《本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遊者,2011年。
3.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路策畫,《本土論述2011:想像新界》,台北:漫遊者,2012年。
4.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路策畫,《本土論述2012:官商勾結》,台北:漫遊者,2013年。
5. 香港藝術中心策畫,《i-城志》,香港:香港藝術中心、kubrick,2005年。
6. 馬傑偉、吳俊雄、呂大樂編,《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學,2009年。
7.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
8. 陳錦華、胡文龍、余偉錦、李智輝著,《香港城市與房屋:城市社會學初探》,香港:三聯,1997年。
9. 潘毅、 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分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2003年。
10. 鄒崇銘、韓江雪,《僭建都市:從城鄉規劃到社區中心》,香港:印象文字,2013年。
11. 盧瑋鑾、鄭樹森、黃繼持編,《追跡香港文學》(In Search of Hong Kong Literature),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
三、 翻譯專著
1. [英]傑哈‧簡奈特(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第三集》(Figurs III),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2. [英]約翰‧柏格(John Bu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2010年。
3. [法]米歇爾‧傅柯著(Michel Focult),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下文(脈絡)〉(Texts/ Contents of Other Spaces),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Readings in Social Theories and Cultural Form of Space),台北:明文,1994年。
4.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北京:三聯,2003年二版。
5. [美]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2006年。
6. [英]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台北:天培文化,2000年。
7. [日]大江健三郎著;王成譯,《小說的方法》,〈文學語言和「陌生化」〉,台北:麥田,2008年。
8. [日]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聯合文學,2015年。
9. [日]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著,蘇碩斌譯,《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台北:群學,2012年。
四、 學位論文
1. 陳偉儀,《香港小說中的空間》,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
2. 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國立台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
3. 溫煒瓴,《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4. 鍾夢婷《韓麗珠「家」的書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12年。
五、 報刊評論
1. 林怡伶,〈轉變是希望的開始?──論韓麗珠〈風箏家族〉身體與空間的變異意涵〉,《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2012年12月。
2. 神小風,〈韓麗珠:詩意魔幻的城市寓言〉,《聯合文學》第331期,2012年5月3日。
3. 馬傑偉,〈後九七香港國族身分變奏〉,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九期2005年春/夏季。
4. 梁錫華,〈說流年道風煙──九七前後的香港文學(一)〉,《香港聯合報》「星期文藝」,1994年5月22日。
5. 陳匡銘,〈後零三的香港歷史反思:閱讀《麥兜菠蘿油王子》與《功夫》〉,收錄於網上雜誌《文化研究@嶺南》第18期,2010年3月。
6. 黃子平,〈茶餐廳裡的「後殖民主體」──《香港短篇小說選2002-2003‧序》〉,《文學世紀》第五卷三期(總第48期),2005年3月。
7. 黃幗坤,〈從南洋到香江生命灰飛花開〉,《亞洲週刊》第23卷44期,2009 年11 月8 日。
8. 韓麗珠,〈個人的讀法──關於謝曉虹及其小說〉,《文訊》251卷,2006年9月。
9. 韓麗珠,〈我生活,我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2卷,2003年10月。李瑞騰,〈化作春泥更護花?──我看韓麗珠的《灰花》〉,《聯合文學》第298期,2009年8月號。
10. 葉輝,〈此情可待成追憶──從《香港短篇小說選2000-2001》說起〉,《文學世紀》第四卷八期(總第41期),2004年8月。
11. 葉輝,〈點竄黑甜鄉──讀謝曉虹小說集《好黑》〉,《文學世紀》第三卷第十二期(總第33期),2003年12月。
12. 鍾玲,〈香港人的熱〉,《文學世紀》第四卷第五期(總38期),2004年5月。
1. 謝曉虹,〈追溯逃亡路線——讀韓麗珠《灰花》〉,《信報》,2009年11月14、11月15日。
2. 藍逸之〈一個新自由城市、兩種都市政權?──1997後香港都市治理的空間爭議〉,《城市學學刊》,第四卷第一期,2013年3月。
六、 其他參考資料
(一)訪問
1. 伍家偉主編、嶺南大學教與學策畫,《寫作好年華──香港新生代作家訪談與導賞》,香港:匯智,2009年。
2. 洪曉嫻,〈尊嚴 李維怡〉,《字花》39期「訪問 政治生命群像」專題,2012年9-10月號。
3. 郭詩詠,〈傾聽沉默的聲音──訪問《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李維怡〉,《文學世紀》第二卷第二期(總第11期),2002年2月。
4. 陳寧,〈寫作新人類李維怡──我在故我寫〉,《香港經濟日報》C2(文化‧書情),2001年1月16日。
5. 潘詩穎,〈寫作只是一個選擇──香港文學新人類謝曉虹〉,《明報》D6,2002年4月18日。
6. 譚棨禧,〈倒是成非──訪《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謝曉虹〉,《文學世紀》第二卷第二期(總第11期),2002年2月。
7. 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梁秉鈞策畫,《創意寫作系列: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香港:教育圖書,2008年。
(二)網路資料
1. 李維怡,〈暴與力。你與我〉,2015年3月9日發表於個人網誌, http://goo.gl/f8zOK1。
2. 曾卓然,〈被壓迫者的香港文學──香港作家的三種「抗退」方式(一)〉,香港101藝術新聞網,載於2015年3月12日,http://goo.gl/zGYnqC。
3. 曾卓然,〈被壓迫者的香港文學──香港作家的三種「抗退」方式(二)〉,香港101藝術新聞網,載於2015年3月15日,http://goo.gl/yLU3WS。
4. 徐承恩,〈香港人千年史(六):本土認同的復興與展望〉,「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載於2015年10月16日,http://goo.gl/9BefzX。
5. 吳叡人,〈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菜市場政治學」網站,載於2014年8月8日,http://goo.gl/EMPMyS。
6. 黃宇軒,〈中國政府在「白皮書」中扭曲的沙士論述〉,獨立媒體網站,載於2014年6月11日,http://goo.gl/NnOQ4B。
7. 蔡曉穎,〈觀察:香港旺角衝突為何因小販糾紛而起?〉,BBC中文網香港報導,載於2016年2月10日,http://goo.gl/45R3js。
8. 譚以諾,〈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上)〉,「字蝨 香港文學」網站,載於2015年9月1日,http://goo.gl/vzDTF3。
9. 譚以諾,〈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下)〉,「字蝨 香港文學」網站,載於2015年11月1日,http://goo.gl/zPziRO。
10. 龍永圖,〈龍永圖胡說八道責傳媒〉,《蘋果日報》網路新聞,刊登於2003 年 3 月 29 日,瀏覽於2016年7月28日,goo.gl/h9r2oa。
11. 「實施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諮詢文件全文(PDF格式),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2002年9月保安局發布,http://goo.gl/olRZzf。
1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網站,載於2016年2月29日,http://goo.gl/qPfB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