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淑蘋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性之研究
The Study on Word Recognition Abilit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the Second-grade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with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指導教授: 孟瑛如
Ying-Ru M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識字能力識字評量閱讀能力閱讀理解學習障礙轉介前介入
外文關鍵詞: RTI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與識字高分組學生識字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程度,並比較識字困難學生與識字高分組學生其識字能力與閱讀能力之差異情形、先天性別對於識字與閱讀能力之影響。研究對象為新竹縣100學年度二年級學生(5884人),學生接受新竹縣國小學生識字基礎能力篩選測驗及新竹縣國小閱讀基礎能力篩選測驗,將測驗結果作分析及比較,分析識字困難學生(1352人)與識字高分組學生(1829人)以描述性統計、IPA二維平面直角坐標分析圖、相關、結構方程式等研究分析,研究其識字、閱讀理解能力及差異。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識字障礙學生的識字障礙因素不一,在閱讀能力上語意理解最佳,摘要能力最弱。 識字高分組學生各項識字能力皆佳,在閱讀能力上文本理解最佳,摘要能力最弱。
    二、識字困難學生在識字與閱讀能力相關上,在「字音辨讀」與「推論理解」相關度最高,識字高分組則是在「字形辨識」與「文本理解」相關度最高。
    三、識字困難學生的識字能力對於閱讀能力有.64的預測力,且識字能力中以字義搜尋的預測力最高,閱讀能力中以推論理解的預測力最高。
    四、識字困難學生中,男女出現的比例約為3:2,女生在識字與閱讀能力皆優於男生:識字能力中女生在字形辨識能力顯著優於男生,在閱讀理解能力中,女生的文本理解較佳,男生的語意理解較佳。
    最後所獲得之研究結果,建議教師在進行補救教學或提供轉介前介入(pre-referral intervention)前,應全盤瞭解在識字閱讀能力之優弱勢,並選擇適用的教學法及學習策略。教師在篩選識字困難學生時,應注意表現不佳的女生,以及識字弱閱讀佳、識字佳閱讀弱的學生,這三組較為被忽略的學生。在進行補救教學時,應依照學生的能力與優弱勢不同,識字與閱讀教學並用,採取由下而上的閱讀模式教學。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and compare the relevant between word recognition abilit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high grade and low grade students in second year of primary school; moreover, the influences of gender is also considered within the study.
    The study was targeting on second year primary students in Hsinchu County from the 100th academic year, which has 5884 samples. Al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a basic elementary literacy and reading abilities screening test and the test score below PR25 were defined as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as mentioned before, screen out of the 5884 samples in order to get 1352 sampl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 Pearson Correl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valid data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and predictive power between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 factors that cause poor word recognition are varied for low graders. On reading ability, they are strong on the semantic comprehension, but poor on summar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igh graders perform well on word recognition. Content comprehension is their strength regarding to reading ability; however, they are weak on summarization.
    2.The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students, rega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phonetic coding” and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content comprehension” for the high grade word recognition students.
    3.There is a predictive power of .64 for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ability for students with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However, semantic coding has a better predictive power within word recognition 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has a highest predictive power with the reading ability field.
    4.The ratio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s 3:2 for students with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moreover, female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male students on both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abilities. Furthermore, female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word identification than males. With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s ability, females are strong in content comprehension, but male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semantic comprehen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at help educator and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識字能力發展歷程相關理論與識字障礙…………………………13 第二節 閱讀能力發展歷程相關理論與閱讀障礙…………………………25 第三節 識字能力與閱讀能力相關性之探討………………………………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49 第四節 實施程序……………………………………………………………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國小二年級經RTI篩選測驗出之識字困難學生與識字高分組學生在「識字測驗」及「閱讀測驗」之表現情形……………………55 第二節 國小二年級經RTI篩選測驗出之識字困難學生與識字高分組學生在識字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之間的相關與差異情形……………64 第三節 探討國小二年級經RTI篩選測驗出之識字困難學生的識字能力對閱讀理解能力之預測力……………………………………………68 第四節 不同性別之識字困難學生,在識字測驗及閱讀測驗得分之表現 情形…………………………………………………………………73 第五節 研究結果討論………………………………………………………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8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92 參考書目…………………………………………………………………………94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方金雅( 1998)。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與認知能力之相關研究。國教學報,9,211-249。
    方金雅(2001)。多向度詞彙測驗之編製。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天苗、黃俊榮( 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 1),107-134。
    王木榮、董宜俐(2006)。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台北,心理。
    王瓊珠( 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瓊珠(2003)。國小一年級疑似閱讀障礙兒童之觀察研究,台北,心理。
    王瓊珠( 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二版)。臺北: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之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丘慶鈴(2003)。避免小學生寫錯別字之教學策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田仲閔( 2005)。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之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老志鈞 (2000)。掌握漢字特點的識字教學方法,中國語文通訊,53,1-9。
    吳宜真、黃秀霜(2004)。由中文造字原則探討學童認字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6(1),1-12。
    吳芳香(1998)。國小二年級優讀者與弱讀者閱讀策略使用與覺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式:AMOS的操作與運用。台北,五南。
    李佳穎(2009)。中文識字的認知與神經基礎。基礎教育學報,18(2),63-85。
    李俊仁(2001)中文閱讀障礙者的認知缺陷,視覺空間?或聲韻處理?論文發表於"閱讀歷程與閱讀教學"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李俊仁、柯華葳 (2007a)。中文閱讀弱讀者的認知功能缺陷:視覺處理或是聲韻覺識?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4),1-18。
    李俊仁、柯華葳(2007b)。以認知因素區辨不同閱讀能力組的效能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 1),1-14。
    李俊仁、柯華葳(2009)台灣學生聲韻覺識作業之聲韻表徵運作單位。教育心理學報, 41(1),111-124。
    李淑媛(1999)。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 二版)。台北,五南。
    孟瑛如(2011)。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 一版十刷)。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2009)。澳門地區小學學生4-6年級識字診斷測驗。澳門,澳門教育暨青年局。
    孟瑛如、張淑蘋、蔡雅智(2011)。澳門地區初中學識字診斷測驗。澳門,澳門教育暨青年局。
    孟瑛如、張淑蘋、何政昕(2010)。新竹縣識字基礎能力篩選測驗。新竹縣特殊教育中心。
    孟瑛如、田仲閔、黃麗君、陳冠廷(2010)。新竹縣閱讀基礎能力篩選測驗。新竹縣特殊教育中心。
    孟瑛如、陳麗如 (2001)。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初穗、張淑惠、劉文英、吳佑佑、蔡育秀、郭邦彥、顏詩尹(2006)。比較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與正常兒童視聽覺理解及識字能力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03-216。
    林宜真(1998)。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寶貴、錡寶香(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寶貴、錡寶香(2002)。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芳如(2009)。教學介入反應(RTI)及其相關研究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8,23-31。
    邱明秀(2003)。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崴、尹玫均(1987)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柯華葳(1993)。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31-75。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李俊仁(1997)。國小低年級學生聲韻覺識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29-47。
    柯華葳(1998)。閱讀障礙困難篩選測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1999a)。基礎數學概念評量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1999b)。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1999c)。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測驗年刊,46,1-11。
    柯華葳、邱上真(2000)。學習障礙學生鑑定與診斷指導手冊。嘉義,民雄: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柯華葳主編( 2006):中文閱讀診斷測驗編製報告。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2010)。閱讀成分與閱讀發展。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25-40)。臺北:心理。
    柯華葳、方金雅( 2010)。閱讀理解評量。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167-140)。臺北:心理。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 2006 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慧芳(1992)。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與閱讀障礙。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儷瑜(1996)。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7)。國小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之視知覺能力。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75-292。
    洪儷瑜(2003)。國小學童漢字視知覺能力三年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26。
    洪儷瑜(2010)。閱讀困難學生的特質。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洪儷瑜、王瓊珠(2010a)。閱讀障礙導論。載於柯華葳( 主編),中文閱讀障礙(1-17)。臺北:心理。
    洪儷瑜、王瓊珠(2010b)。識字能力的評量。載於柯華葳( 主編),中文閱讀障礙(147-165)。臺北:心理。
    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陳慶順、李瑩玓( 2003)。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台北,心理。
    洪儷瑜、陳淑麗、王瓊珠、方金雅、張郁雯、陳美芳、柯華葳( 2009)。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篩選或教師轉介之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22。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陳慶順、曾世杰、陳淑麗、謝燕嬌、陳美芳、吳怡潔、方金雅、柯華葳、詹益綾(2007)。中文閱讀障礙診斷測驗測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3。
    胡永崇(2002)。高雄地區國中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之WISC-Ⅲ(中文版)測驗表現分析。屏東師院學報,17,289-328。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17-216。
    胡永崇(2004)。國民中小學閱讀障礙學生之WISC-Ⅲ及基本學業測驗表現分析。屏東師院學報,20,141-180。
    胡永崇(2005)。以教學反應(RTI)作為學習障礙鑑定標準之探討。屏師特殊教育,11,1-9。
    胡志偉、顏乃欣(1995)。辨識中文字的心理歷程。曾進興編「語言病理學基礎」 ,29-76。台北市,心理。
    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2),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秦麗花、王洛夫(1999)。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識字輔導效果之研究。輯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99-3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出版,高雄。
    張漢宜(1996)。兒童音韻、聲韻覺識,視覺技巧,短期記憶發展與閱讀能力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家吉(2002)。國小語文能力發展測驗編製及對特殊教育學生應用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民小學語文學習領域( 國語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台北:教育部。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
    許瑛珍(2003):閱讀障礙的成因與類別:從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國教世紀,207,23-30。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玉英(1994)。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國語科錯別字出現率及學習行為調查分析。國小特殊教育,16, 29-35.
    陳玎慧、李俊仁(2007)。中文圖字干擾作業的語音促進與語義類別抑制效應。中華心理學刊,49(4),335-350。
    陳秀芬(1998)。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秀芬(1999)。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25-251。
    陳怡伶(2005)。閱讀障礙學生的聲韻覺識、唸名速度和視覺技巧與識字的關係。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虹君(2012) 國小普通班教師針對不同類型閱讀困難學生於RTI閱讀教學介入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廷(2013)。國民小學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陳淑麗(2010)。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特殊教育季刊,115,14-12。
    陳淑麗、洪儷瑜( 2003)。學習障礙國中學生在不同差距標準差異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85-111。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5)。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轉介前介入的效度考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27-150。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7)。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之可行性研究:以原住民低成就國小學童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 2),47-66。
    陳淑麗、曾世杰(1999)。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刊,17,205-223。
    陳鈴冠(1997)。高認字閱讀障礙學生認知能力分析。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慶順(2001)。識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成分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15-237。
    陳靜子(1996)。國語低成就學童之生字學習:部首歸類與聲旁歸類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世杰(2004)。聲韻覺識、念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心理。
    曾世杰(2009)。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 初版三刷)。臺北:心理。
    曾世杰(1996)。閱讀低成就學習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分分析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17-30,教育部。
    曾世杰(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之工作記憶、聲韻處理能力、與叫名速度之研究。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主辦: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39-582。
    黃秀霜(1999)。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習困難兒童之實驗教學助益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1,68-82。
    黃秀霜(1999)。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習困難兒童之實驗教學助益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1,69-82。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心理。
    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之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25-138。
    黃姿慎、孟瑛如(2008)。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三版(WISC-Ⅲ)表現特徵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 1),99-125。
    黃秋霞(2010),轉介前識字教學介入對國小一年級識字困難學童的學習效果,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5,155-202。
    黃惠美(1993)。國小學童對漢字「一般字彙知識」的習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黃堯香( 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與其相關研究。臺中教
    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詹士宜( 2007)。介入效果模式的學障鑑定。特殊教育季刊,130,17-23。
    萬雲英( 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
    榮泰生( 2008)。AMOS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鄭昭明( 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昭明、陳學志(1993)。漢字的簡化對中文讀寫的影響。國科會委員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82-95。
    賴惠玲、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1-26。
    錡寶湘(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語言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69-89。
    謝俊明、曾世杰( 2004)。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唸名速度上之比較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 2),193-215。
    謝錫金( 2002)。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藍慧君( 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金財、吳敏而 (1993)。小學國語課文字彙數量次序的安排與比較分析,國教學報,5(0),1-32。
    魏嘉妏、張世彗( 2011)。國小一年級學習障礙生與普通生中文識字能力與錯誤類型之研究。特教論壇,10,19-23。
    蘇怡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貳、西文文獻
    Aaron, P.G. & Joshi, R.M. (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nd remedi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Ⅳ-Text revision (4 th ed).Washington ,DC:Book Promotion &Service LTD.
    Barbara, F., Jack, F., & David. F. (2002).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eading instruction. 2010/10/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ldonline.org/article/6251/
    Barnes, A. C., & Harlacher, J. E. (2008). Clearing the confusion. Response-to-intervention as a set of principle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Children, 31(3), 417-431.
    Bender, W. N. (2004).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MA: Allyn&Bacon.
    Brain, C. (1977). Some psycholinguistic dimensions of the silent reading process. A pilot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165 087).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hen, M.J.&Weekes. B.S., (2004). Effects of semantic radicals on Chinese character categorization and character decision.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6(2),179 -195.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2009). 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England. Retrieved April 15, 2012, from http://www.dcsf.gov.uk/rsgateway/DB/SFR/s000852/index.shtml
    Gange, E.D., Yekovich, C.W.& Yekovich, F.R.(1993).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ersten, R., Compton, D., Connor, C. M.,Dimino, J., Santoro, L., Linan-Thompson ,S., & Tilly, W. D. (2009). Assisting students struggling with reading: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and multi-tier intervention for reading in the primary grades. A practice guide. (NCEE 2009-4045). Washington, DC: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Assistanc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04 264).
    Huang, H.S.,& Hanley, J. R. (1995).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 Cognition, 54, 73-98.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2004). Retrieved January 2, 2012, from http://www.nysed.gov/
    Langer, J. A. (1989).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Report series 2. Center for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Literature, Albany, 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15 755).
    Lee, C.-Y., Tsai, J.-L,, Su, E.C.-I., Tzeng, O.J.-L.,& Hung, D. L. (2005).Consistency, regularity and frequency effects in naming Chinese characters. Language and Linguístics,6(1), 75-107.
    Lerner, J. W. (1997).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7th ed.). MA,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erner, J.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M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erner, J.W., & Johns, B.(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MA,Boston: Houngton Mifflin.
    Liu. I. M., Chen. S. C.&Sue. I. R (2003) Regularity and Consistency Effects in Chinese Character Naming.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1),29-46.
    Lo. M., Hue. C. W., &Tsai .F. Z(2007) Chinese Readers' Knowledge of How Chinese Orthography Represents Phon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9(4), 315-334.
    Lyon, G. R. (1998). Why reading is not a natural proces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6), 1-7.
    Magal, S. R., & Levenburg, N. M. (2005).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evaluate e-business strategies among small business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68-176.
    Paris, S.G. & Myers, M.(1981).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memory, and study strategies of good and poor readers.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3,5-22.
    Perfetti, C. A., Landi, N., & Oakhill, J. (2005). The acquisi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 pp. 227-247). Oxford: Blackwell.
    Perffetti, C.A. (1983).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yner, K. & Pollatsek, A. (1989).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Rubin, D. (1997).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eigel, L. S. (1993). The cognitive basis of dyslexia. In M. Howe & R. Pasnak (Eds. ), Emerging them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iok, W.T., & Fletcher, P. (2001).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orthographic skills in Chinese reading acquisi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 886-899.
    Shaywitz, S. E. (1996). Dyslexia. Scientific American, 275(5), 98.
    Tobin K.G.(2000).The effect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prior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rain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s in first grade. Horizon research, June 7.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2003).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trieved December 25,2011,from http://www.nationalreadingpanel.org/faq/faq.htm.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Services (2005). 25th Annual (2003)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vol. 1). Washington, DC: Author.
    Woo, E.Y.G., & Hoosain, R.(1984). Visual and auditory functions of Chinese dyslexics.Psychologia,27,164-17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HO.
    Wu, J.T.,&Chen, H.C.,(2003). Chinese orthographic priming in lexical decision and naming.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1),75 -95.
    Zinar. S. (2000).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Word Identification Skill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Behavior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sychology,25,363-3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