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月蓮 Kao, Yueh-Lien |
---|---|
論文名稱: |
國小低年級跨領域素養導向美感教學之課程實踐 —以身高樹為例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of Cross Domain Competence Oriented Aesthetic Education-Taking Height Measurement On The Tree |
指導教授: |
鄭淵全
Cheng, Yuan-Chuan |
口試委員: |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單文經 Shan, Wen-J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7 |
中文關鍵詞: | 跨領域素養教學 、跨領域 、美感課程 、美學探究 、低年級 |
外文關鍵詞: | cross-domain competency teaching, cross domain, aesthetic courses, aesthetic exploration, junio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低年級跨領域素養導向美感課程「身高樹」之實施歷程、困境、解決策略、實施成效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者以翰林版國小二級國語教材結合自編美感課程教材做為跨領域美感課程,以TSING國小2年2班的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6個月的教學歷程,將課程設計理念及實踐經驗視為作品(works of art),辨析其美感性質。
透過學生學習檔案、課程觀察紀錄、回饋單、省思札記跨領域美感教學課程檢核表等,取得質性研究資料。進行研究資料的分析與討論。茲將研究結論臚列如下:
一、以跨域統整架構情境化的課程,透過滾動式修正,可發展素養導向美感課程。
將知識結合生活,以情境脈絡進行課程設計,以美感探究進行歷程修正,賦予
學生學習主導權,鼓勵其主動探索;從現有的語文教材出發,結合視覺藝術與資訊融入,學生在美感跨域的探究歷程中展現可遷移的素養。
二、跨領域素養導向教學美感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策略
教師營造生活美感體驗機會,透過小組合作,正向鼓勵尋找典範學習;透過課
程有機整合,解決教學時數問題;跳脫專業領域框架,藉由跨域實踐核心素養。
三、跨領域素養導向美感課程「身高樹」,能有效提升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
利用校園空間營造美學教育,探索體驗,提升學生對環境美的感知能力,在美
感素養的表現,包含美的欣賞力、美的感受力、美的創造力,均有顯著的提升。
四、參與專業社群、增能研習等歷程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透過社群專業對話,認識核心素養;課程跳脫進度與學科專業窠臼,與學生學
習情境聯結;透過美術專業增能,學習多元媒材融入教學;進行教學歷程探究,建立分享機制,讓更多教師看見課程的可能性;傾聽更多元的建議,使課程更趨美好。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difficulties, solutions, effect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eight Measurement on The Tree” a cross-domain and competency-oriented aesthetic course for ju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cross-domain aesthetic course by combining the Hanlin version of the 2nd-grade Chinese textbook and the self-compiled aesthetic course textbook and conducted one six-months teaching session on a group of students of 2nd grade of Tsing primary school. Taking the course design concep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s works of ar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ir aesthetic nature.
Qualitative research materials were obtained from students’ learning files, class observation records, feedback sheets, reflection notes, and cross-domain aesthetic teaching curriculum checklist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data above, this study concludes as follow:
1. Using a cross-domain contextualized course framework with rolling correction, one could develop cross-domain and competency-oriented aesthetic courses.
Combining knowledge with life, designing contextualized courses, and revising them with aesthetic exploration, one can give students their dominance in learning and encourage them to explore actively.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language materials and integrating visual art and information techs, students show their transferable competence in the cross-domain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2. The dilemma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domain and competency-oriented aesthetic courses
Teachers can create opportunities to experience beauty in life through group cooperation and positively encourage the search for model learning,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teaching hours through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urs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ed frame of the professional domain by practicing cross-domain key competences.
3. Participation in “Height Measurement on The Tree,” the cross-domain and competency-oriented aesthetic cours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students.
The course aims to creat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experiences with campus space and thus to enhanc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Students’ aesthetic competences, such a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sensibility, and creativit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4. Teachers can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by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enhancing programs.
Teachers can recognize core competences through professional community dialogue. The course design can be rid of the limitation of schedule progress and disciplinary framework and connect itself with the real learning situation. Teachers can learn to integrate multi-media into their teaching by strengthening their art majors. By explo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stablishing a sharing mechanism, more teachers can see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curriculum. Administrators should listen to more diverse suggestions to make the curriculum better.
壹、中文部分
方美琪、趙惠玲(2016)。薈美‧融藝: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華藝學術。
王為國(2001)。多元智慧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王雅玲、詹寶菁(2017)。芬蘭新課程綱要及現象為本學習之探究:兼論其對臺灣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與挑戰。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11期。
吳瑛(2006)。共創親師生三贏之利器—親師合作。載於嘉大家庭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606839&blogId=32570
吳采純(2009)。國小學童美感素養之教學策略探討。新竹教育大學論文研討會
任慶儀(2009)。課程統整的設計與應用。社會科教育研究,14,151-169。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育:挑戰與機會。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頁91‒112)。臺北市:學富。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2017) 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75,050-063。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 31-62。
李思儀 (2015)。Eisner 藝術性的教育評鑑對臺灣教育評鑑的啟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8), 91-98。
李雅婷 (2017)。環境美感素養課程核心概念建構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79-116。
李雅婷、黃筠珮、林于仙、吳珮如、吳哲維 (2010)。美感教育之實踐策略探究:以敘事課程為例。教育學刊,35,65-98
周宜璇(2017)。兩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國小跨領域統整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周淑卿 (2010)。學習歷程中美感經驗的性質。 藝術與科學課堂的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4 (1),19~40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 期,4-17。
林怡君、吳錦惠(2018)。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87-90。
林菁(2018)。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二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我們的社區」主題探究:以
Super3模式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5 ( 2),103-137。
依利歐德‧艾斯納(2003)。藝術到底教些什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8-25。取自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2645_P018-25%E8%97%9D%E8%A1%93%E5%88%B0%E5%BA%95%E6%95%99%E4%BA%9B%E4%BB%80%E9%BA%BC.pdf
邱兆偉(1992)。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記錄。127-155。
邱紹雯(2018)。不打不罵,小孩更聽話?阿德勒正向教養法,啟動自發好行為。小行星幼兒誌,26期。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874-/?page=4
柯華葳(2012)。素養是什麼?。親子天下,25期。取自http://reading.cw.com.tw/Controller?event=READDOC&docid=2000243
胡郁珮(2015)。畫出美麗新境界――視覺藝術教學融合語文賞析的美感經驗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3卷,2期,95-144。
范信賢(2011)。慈心華徳福學校課程的美學探究:E. Eisner觀點的映照。載於陳伯璋(主編),課程美學(257-280)。臺北市:五南。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5。取自 http://pulse.naer.edu.tw/content.aspx?type=H&sid=198。
范信賢(2019)。領域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設計。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三輯,頁74-86。臺北市:教育部課綱推動專辦。
范信賢、洪詠善、阮凱利、黃祺惠(2016)。美感教育的圖像與發展。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0)。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22,c952-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語文草案。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6/pta_10140_5747840_02639.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當中的素養導向。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101395700.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 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
張雅萍(2014)。美國當代藝術教育典範學者Michael J. Parsons 的學術研究與治學精神之探究。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頁155-177。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1141_%E7%99%BD%E7%9A%AE%E6%9B%B8%E5%85%A8%E6%96%872-1.pdf
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 8c1.pdf。
教育部(2014)。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取自[ASK Team. (2017). Design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 competence-based course: Workshop handbook for beginning learners.Taiwan, Taipei: Ministry of Education.]
教育部(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編輯。臺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臺北:教育部。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刊載於「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51。
陳閔翔、洪仁進(2007)。追尋教學的藝術──從J.Dewey思想 衍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教育研究集刊。53(1),87-118。
陳議濃(2011)。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南台學報,36(4),97-112。
陳育淳(2014)。美感教育-教案示例─國中組。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總計畫。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issuu.com/aestheticntnu/docs/aes_junior_high
陳佩英(2018)。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之構思與實踐。課程研究,13卷2期,21-42。
陳瓊花(2015)。從「視覺形式」─開啟「美感之門」。教育脈動,2,b1 – 21。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陳瓊花(2013)。藝術概論(增訂三版)。臺北:三民。
陳韻如(2018)。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華、李涵鈺、洪詠善、歐用生、佐藤學、黃郁倫(2018)。中小學教材教法的現況觀察與改革契機-素養導向觀點。教科書研究,11(2),109-145。
喻薈融、趙惠玲、林小玉、李其昌(2016)。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育脈動 ,2。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1dd7c844-e7cd-4dce-bdc2-7884dd8c27c1?insId=f628a856-bdda-4986-93c4-da58a908d1fc
曾祥榕(2016)。跨領域統整的教與學。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討會手冊,頁3-5,臺北市。
游昇俯(2016)。我們為何缺乏美感素養?五問美感教育。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8830/1697611#story_lef
楊宏琪(2012)。台灣課程美學研究之現況與未來趨勢。教育學報,第40卷第1–2期,45–66。
楊淑蘭(2008)。應用生活美學教學方案與國小兒童創造力成效之研究 :以士東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廖婉雯、鄧瓊慧、陳建文(2018)。美感教育教學初探—以校園圍牆彩繪課程為例。嶺東學報,43期,1- 37。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臺北:聯經。
劉盈盈(2017)。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台北:大好書屋。
單文經(2015)。杜威教材通論評析。教科書研究, 8(1),63-108。
單文經(2018)。論研究杜威美學之教育意涵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臺灣教育哲學,2(2),89-136。
歐用生(2010)。當教師與藝術相遇─藝術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載於歐用生,課程研究新視野(頁187-199)。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之本質。研習資訊,28(2),67-75。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10(3),75-89。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任君、蔡清田、楊俊鴻(2017)。跨越科目疆界的「健體與綜合活動」之跨領域主題課程設計;教育脈動,(11),4-22
鄭惠娟、巫靜雯(2017)。國小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實務-以低年級數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92-197
閰瑞珍 (2015)。論美感教育之推行與現有改革之狀況──以彰化縣舊館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9(2),55 –77。
謝斐紋 (2017)。新古典主義之跨領域探究:繪畫中的音樂特質〈新古典主義之跨領域探究:繪畫中的音樂特質〉,《南藝學報》15,01-30
魏玉鳳 (2014)。以體驗學習進行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之實踐。臺北市立大學。
蘇雅惠 (2008)。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育?-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相對。臺灣藝術教育網:美育思維,165,58-68。
貳、英文部分
Changeux, J. P. (1994). Art and neuroscience. Art and Scienc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s: Special Issue, 189-201.
Drake, S. M., & Burns, R.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isner , E. W. (1994).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reconsidered (2n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isner, E. W. (2002a).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3rd).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Eisner, E. W. (2002b).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Yale College: Philip Hamilton McMillan.
Freire, 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Greene, M. (2001).Variation on a blue guitar: The Lincoln center institute lectures on aesthetics education.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