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亭瑜
論文名稱: 運用數學遊戲進行國小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Second Graders through Mathematical Games.
指導教授: 蔡文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數學遊戲補救教學
外文關鍵詞: Mathematical games, Remedial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以「數學遊戲」進行數學的補救教學,並透過研究之歷程,解決教師在進行數學遊戲教學時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發展適合補救教學之數學遊戲,以達到研究之目的。本研究對象為新竹市某國小二年級參加攜手計畫班的五名學生;本研究教學為期七週共二十節課,教學內容為國小二年級數學科補救教學之基本學習內容;透過教師研究日誌、課堂觀察、學生數學日記以及訪談記錄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以改進教學方式與達成研究目的。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研究對象參與度高且表現佳,在補救教學後,依據成長測驗的診斷結果報告,也發現研究對象的學習成效佳;在研究歷程中,對於遊戲順序的安排應以遊戲的難易程度作調整,並以研究對象的能力作優先考量;遊戲進行前,先講解遊戲所需具備的先備知識,以利研究對象學習;除了能力,態度與機運也會影響到遊戲得分與否,讓各種程度的研究對象皆有贏得比賽的機會;數學遊戲日記內容修正後,包含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遊戲的感覺、心得與收穫,以及隨堂測試,讓研究者立即掌握遊戲成效。未來的研究,建議可以發展適合不同人數的數學遊戲,以及朝學生的個別問題作探討,並發展出符合各種程度的數學遊戲。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investigating the mathametical remedial teaching through "Mathametical Gam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eachers would encounter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athametical gam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 mathametical games that suit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five second grade students from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class in Hsinchu. The teaching substance of this research, 20 classes for a period of seven weeks, are the basic learning contents that base on the second grade mathametical remedial instruc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ccomplish the research purposes, we analyze the contents through daily record of teacher research, classes observation, student teaching diary and interviewing records et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esearch objects show high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excellent when carry on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through mathametical games.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diagnosis test, we also discern that research objects have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after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During the courses, we must adjustment the order of games with degree of difficulty or ease, and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object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eaching objects to learn, we should explain the rule to the game before it carried on. In addition to ability, attitude and fortune would affact score or not, and let various degrees of research objects have chance to win the game. Researcher would master the game effact immediately with the contents of mathametical games diary change. And the contents of mathametical games diary include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reviews and acquisition, the feeling of the game and quizzes.The future research could be suggest that develop into games that fit various people and probe into individual problem, and advance into mathametical games that suit every various degre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數學遊戲教學法之探究6 第二節 補救教學之特性與實施14 第三節 相關實徵性研究 22 第四節 整數加減法分析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教學的歷程 43 第一節 學生在整數加減概念遭遇的困難 43 第二節 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歷程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89 附錄 92

    參考文獻
    王幼軍(2002)。數學中的遊戲因素及其對於數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4(2),12-17。
    田興蓉(2003)。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杜雅鳳(2013)。五年級學生整數四則運算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香慧(2005)。透過創意遊戲數學教學提昇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學業表現之個案研究以液量、長度、周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臺中。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第六十七期。
    宋雲卿(2006)。數學遊戲活動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吳幸玲、郭靜晃(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縣:揚智文化。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第二版)。新北市:揚智文化。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林小玲(2006)。數學創意遊戲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臺中。
    林建呈(2006)。宜蘭縣辦理國小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現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花蓮。
    林羿姍(2006)。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減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臺南。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周筱亭、黃敏晃(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乘除運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胡玲毓(2011)。國小一年級錢幣學習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嘉義。
    侯禎塘、李香慧、林小玲、張乃悅、黃小芳(2005)。融合教育環境中的數學遊戲教學實踐與省思。特殊教育叢書,9401,39-54。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第30卷第1期 p.1-11
    郭靜晃、陳正乾(1998)。幼兒教育—適合3~8歲幼兒的教學方法。台北市:揚智文化。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維忠(1997)。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4),83-94。
    陳孟君(2009)。遊戲因子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 以數學領域數位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臺北。
    陳秀綿(2010)。遊戲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課後學習之準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中。
    陳怡淇(2007)。發展七年級數學遊戲融入教學評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祐禎(2013)。遊戲情境對國小學生分數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 1-32。
    陳綵菁、邱榮輝、陳志豪、張宇樑(2013)。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在國小三年級學生除法概念學習之應用。桃園創新學報,第三十三期。
    陳嘉皇(2005)。數學遊戲及其在課堂上的應用。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21-29。
    曾柏瑜,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97年6月,第27期,第25-29頁。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第2 6 期:113-145。
    黃永和(2012)。激發學習活力-遊戲在教學上的應用。教師天地,179,23-28。
    黃志成、林少雀、王淑楨(2010)。幼兒遊戲。台北縣:揚智文化。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國勳、劉祥通(2002)。歡樂滿堂的數學課-因數教材創新教學之實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6,52-64。
    黃毅英(1993)。遊戲與數學教學。數學傳播,17(2),1-19。
    楊振昇、林坤燦(2008)。台灣地區弱勢族群學生教育輔助計畫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2,17-27。
    葉盛昌(2003)。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臺中。
    蔣治邦、鍾思嘉 (1991)。低年級學童加減概念的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4,35-68。
    劉秋木(1999)。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慧梅(2010)。Fun輕鬆玩數學。台北:書泉。
    劉環毓(2008)。數學遊戲融入七年級探究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蔡英斌(2007)。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面積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台北市:五南。
    鄭勝耀(2013)。弱勢學生與補救教學之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第30卷第1期 102.02, p.13-26
    鄭肇楨(1989)。心理學概論。台北:五南。
    賴淑惠(2008)。合作式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
    賴勤薇(2011)。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科函數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新竹。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蘇振毅(2007)。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
    Baroody, A.J.(1987).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 developmental framework for preschool, primary,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Ellis,M.J.(1973)。Why people pla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Freud, S.(1961).Beyond the Please Principle. N.Y.: Norton.
    Rubin, K.H., Fein, G.G.,& Vandenberg, B.(1983). Play. In P.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th ed.,pp.693-774). New York: Wile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