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琬婷
論文名稱: 國小學童對動畫音樂之偏好與情緒感受探討
指導教授: 蘇郁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偏好程度情緒感受動畫音樂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reference, emotional perception, animated music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調查國小學童對動畫音樂之偏好與情緒感受,以研究者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並檢視不同學校所在地、年級、性別、是否參加過音樂性質社團等基本背景變項,對動畫音樂的差異。
      本研究用節奏將動畫音樂分為三種風格,分別是「古典風」、「爵士風」、「傳統改編風」,「古典風」指的是「進行曲」與「圓舞曲」,「爵士風」指的是「爵士樂」,而「傳統改編風」指的是「日本民謠」、「夏威夷音樂」、「非洲音樂」,每種風格七首,總共21首動畫音樂,施測時,每首音樂播放15~20秒,抽樣人數為960人,回收率達94%,其中有效問卷為849份,將有效問卷以敘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研究發現:
      在動畫音樂偏好部分,國小學童偏好度最高的是「傳統改編風」(M=3.54),偏好度最低的是「爵士風」(M=3.28);國小女學童對「古典風」(T=3.530***)、「爵士風」(T=2.669**)、「傳統改編風」(T=3.205**)偏好度高於國小男學童;性別、學校所在地、是否參加過音樂性質社團對於宮崎駿與迪士尼動畫音樂都達到顯著差異,並且喜歡宮崎駿動畫音樂顯著高於迪士尼動畫音樂;四年級國小學童對於宮崎駿動畫音樂(F=3.989*)及迪士尼動畫音樂(F=18.838***)偏好度皆大於六年級學童;而四年級國小學童對於動畫音樂風格偏好度皆大於六年級學童(F=11.081***)。
      在聆聽動畫音樂情緒感受部分,國小學童對動畫音樂情緒感受最正向的是「傳統改編風」的貓的報恩,貓的報恩節奏輕快,是用烏克麗麗演奏的曲子。負向情緒感受最多的是「爵士風」的木偶奇遇記,其樂曲節奏較慢;國小男女學童、參加過音樂性質社團、新竹縣市國小學童聆聽動畫音樂正向感受最高的皆為「傳統改編風」的貓的報恩。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reference and emotional perception for animated music. The research made the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tool, and see how student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schools, grades, genders, and whether or not they had attended music activities at school respond to various animated music.

    This research used rhythm to divide animated music into 3 styles, classical style, Jazz style, and rearranged traditional style. Classical style refers to much and waltz. Jazz style refers to jazz music, and rearranged traditional style refers to Japanese folk song, Hawaiian music, and African music. Each style consists of 7 pieces, so there are 21 pieces of animated music. Each piece is played 15-20 seconds. There are 960 participants, and 94% of response rate, 849 copi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Put all valid questionnaires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d one-way ANOVA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found:

    At the preference for animated music .The most popular sty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rearranged traditional style (M=3.54), and the least popular one is Jazz style (M=3.28). The elementary school girls shows more interest toward classical style (T=3.530***), Jazz style (T=2.669***) and rearranged traditional style (T=3.205**) than boys. The gender, school location, and the student attend the music activities or not are appear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ayao Miyazaki and Disney Animation music and like the Hayao Miyazaki animated music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Disney Animation Music. Grade 4 students show greater interest for Miyazaki Hayao animated music (F=3.989*) and Disney animated music (F=18.838***) than grade 6 students. And grade 4 students show greater interest for overall animated music style than grade 6 students (F=11.081***).

    The Emotional perception for listening to animated music. The most positive emotional percep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the cat returns(猫の恩返し) which is rearranged traditional style. The cat returns(猫の恩返し) is fast paced with ukulele playing. The negative emotional perception is Pinocchio which is Jazz style with slower pace. And the most positive emotional perception for both Hsin-Chu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music club students is the cat returns(猫の恩返し) from rearranged traditional styl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動畫與動畫音樂 9 第二節 動畫音樂風格分析 20 第三節 音樂偏好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39 第四節 情緒感受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資料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研究樣本資料分析 75 第二節 國小學童對動畫音樂的偏好差異 82 第三節 國小學童對宮崎駿動畫音樂與迪士尼動畫音樂的偏好差異 87 第四節 國小學童對動畫音樂之風格偏好分析 96 第五節 國小學童對動畫音樂之情緒感受分析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6 中文部分 126 外文部分 132 附錄 135 附錄一 正式施測問卷 135 附錄二 曲目表 141

    中文部分

    Andrew,T.(2004)。情緒地圖。臺北:藍鯨。(辛巴譯)。(原著出版於2002)。
    Dryden,W.&Gordon,J.( 1996)。情緒的管理:如何增進你的EQ。台北:聯經。(何
    灣嵐譯)(原著出版於1990)。
    Frank Tirro(1998)。爵士音樂史(上)。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顧連理譯)。
    Frank Tirro(1998)。爵士音樂史(下)。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顧連理譯)。
    Gerrig,R.J.&Zimbardo,P.G.(2004)。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臺北市:五南。(游
    恆山譯) (原著出版於2003)。
    Gleitman,H.(1997)。心理學(下)(Psychology) 。臺北市:遠流。(洪蘭譯)(原著
    出版於1991)
    Hanslick, Eduard (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臺北:世界文物出版
      社。(陳慧珊譯)。
    Janet Wasko(2001)。認識迪士尼(Understanding Disney)。臺北市:弘智文化出版。
      (林佑聖、葉欣怡譯)
    Max Ziang(2012)。日本文創-全球熱賣:從日本動漫產業看成功商機。台
      北市:御璽出版。
    Osho(2003).情緒─釋放你的憤怒、恐懼與嫉妒。臺北:生命潛能文化。(沈美
      玉譯)(原著出版於2001)。
    Roger Kamien(2001)。音樂:認識與欣賞。台北:麥格羅‧希爾公司。(王美珠、
      林聖縈、洪崇焜、黃瑞芬、陳美鸞、楊湘玲、蘇金輝譯)。
    T.Ben-Shahar(2008)。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Happier: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臺北市:天下。(譚家瑜譯) (原
      著出版於2007)。
    牛保強(1996)。大學生的價值觀、生活型態與音樂偏好關係之研究。大同工學院。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珏今(2014)。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態度、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之相
      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問題及輔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美霞(2003)。大台北地區學生世界音樂偏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田于青(2014)。竹北市青少年客家流行音樂風格偏好、客家音樂態度與家庭環境   
      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余為政、黃玉珊(1997)。動畫電影探索。臺北市:遠流。
    杜品儀(2007)。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緒之
      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呂敦偉(2009)。美國電腦動畫產業論。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圖書資訊處。
    吳怡瑱(2010)。國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高雄市。
    吳惠萍(2012)。正向情緒課程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宋婉萍(1998)。大學生音樂偏好、人格特徵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李洙正(2009/2010)。華特‧迪士尼的成長故事 創造歡樂王國的孩子王。丁士琦
      (譯)。臺北市:美林傳播科技。
    李美珠(2008)。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李素菁(2005)。台北縣國小學童台灣音樂欣賞偏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選(2003)。情緒護理。台北市:五南。
    邱垂堂(2002)。音樂與欣賞。台北市:樂韻出版社。
    邱智懋(2007)。音樂偏好對運動持續時間影響之實驗研究─以心肺耐力運動者為
      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連煌(2005)。學習之樂在浮流。國教天地,160,1-9。
    林金生(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和逸(1998)。情緒狀態的覺察與引發來源類別對情緒調適的影響。輔仁大學,
      新北市。
    林靜蓉(2005)。抵達與服務次序對消費者公平性認知與情緒感受之影響。世新大
      學,臺北市。
    胡珮玟(2002)。多元文化態度與音樂偏好─以族群為面向之桃園縣國小學童調查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珺惠(2012)。台北市高中生之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聆聽習慣調查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翠伶(2010)。國中生音樂偏好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慧蓉(1998)。國小實習教師的情緒心理與適應策略之研究(兩位實習教師的個
      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殷玉瑾(1995)。多元化音樂欣賞對高中生音樂行為心理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亭妤(2012)。我國大學生正向情緒量表建置暨實徵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高雄市。
    高美慧(2013)。快樂故事和悲憫故事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影
      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凌明玉(2003)。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故事。台北市:文經社。
    徐季玲(2007)。繪本談心。臺中:迦密文化。
    徐睿廷(2012)。應用臉部情意運算於互動情感介面增進情感溝通之設計與評估。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又嘉(2009)。大台北地區大學音樂系學生音樂偏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乃文(2011)。運用創作性戲劇方案於國小中年級學童正向情緒輔導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姿光(1997)。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
      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瑛(2008)。動畫的視覺傳播。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陳綾君(2007)。多元音樂聆聽於國小學童音樂性向及音樂偏好之研究。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鳳飛(2014)。國小正向情緒教學方案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學生為
      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莊蓓汶(2009)。高雄縣國小學生對本土音樂之不同風格及音樂表演型態的偏好調
      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莊淑媛(2011)。母親情緒表達、對子女負向情緒反應與而同情緒調節之相關研
      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國立編譯館(1990)。普通樂理-上冊。台北:大陸書局。
    許純惠(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聆聽教科書音樂欣賞曲之情緒反應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許斐雁(2010)。國中生華語流行歌曲偏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
      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游雅(2008)。國小學童音樂偏好與情緒感受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閆世平(2014)。久石讓‧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經典作品鋼琴版大合。北京市: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
    郭長揚(1996)。音樂美的尋求。台北市:樂韻出版社。
    梁啟慧(2006)。談電影音樂及當代原創配樂大師。藝術欣賞,2(10),
      17-22。
    張春興(197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初版)。臺北市:東華
      書局。
    張偉琦(2011)。南部地區高中音樂班與非音樂班學生音樂偏好之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佩琳(2004)。國小學生音樂風格偏好之研究─以彰化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
      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
      育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曾勤閔(2005)。導入情緒因素之提示系統對使用者績效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碩
      士論文,新竹市。
    彭怡惠(2012)。人格特質、音樂偏好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音樂性藝文
      活動參與者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
      化縣。
    馮淑惠(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關係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晗莫莫(2012)。伴隨成長的那些動畫歷史。成都市:右灰文化。
    黃玉珊(1996)。卡通動畫再探─動畫的起源和發展。影響電影雜誌,74,49-73。
    黃菊珍、吳庶深(2008)。剝奪的悲傷─新生兒死亡父母親的悲傷與輔導。臺北:  
      心理。
    黃絢質(2009)。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黃靜芳、吳舜文(2007)。大學生音樂選曲與情緒反應之相關研究。國際藝術教育
      學刊,5(1),33-70。
    黃靜芳(2010)。音樂要素與聆賞者因素對聆賞情緒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傻呼嚕同盟(2006)。日本動畫五天王。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
    鄔里希(1990)。音樂欣賞。康謳、汪育理、康綠島(譯)。臺北:大陸書局。
    葉玲雅(2003)。以高科技半導體員工偏好與不偏好的音樂為背景對生產量及失誤
      率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急挫折容忍力之
      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顏朱(2014)。國小教師負向情緒、情緒勞務與非理性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南大學,台南市。
    黎樂山(2007)。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黎樂山(2008)。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教育心理學
      報,40(2),283-302。
    鄭心怡(2007)。台南地區老年人音樂偏好與聆聽音樂之生理反應。國立台南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志明(2004)。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劉志明(2010)。曲式學。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劉純瑛(2007)。基隆市國小學童樂器學習與音樂欣賞經驗對音樂偏好影響之調查
      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毓真(2008)。音樂偏好、色彩偏好、人格特質與共同基金投資決策之關係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俊逢(1996)。日本傳統音樂與藝能。台北市:大陸書局。
    謝俊逢(1998)。民族音樂論 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大陸書局。
    蘇郁惠(2004)。音樂社會學理論基礎與相關議題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蘇郁惠(2004)。青少年音樂態度兩性差異及性別角色因素之探討。新竹師院學
      報,18,363-386。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
    究,9,1-32。
    蘇稚蘋(2011)。淺談電影配樂在電影中情緒的影響─以「艋舺」為例。應用倫理  
      教學與研究學刊,6(1),105-119。
    蘇雅慧(2014)。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降低國小二年級學童攻擊行為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韓宜靜(2011)。大學生負向情緒、後設認知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臺南市。
    鍾惠如(2008)。主管領導風格知覺、人格特質、音樂偏好與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人人鋼琴網(2010)。泰山動畫音樂主題曲。【線上論壇】。取自:
      http://tw.everyonepiano.com/Stave-4220-1-Youll-Be-in-My-Heart-%E4%BA%
      BA%E7%8C%BF%E6%B3%B0%E5%B1%B1%E4%B8%BB%E9%A1%8C%
      E6%9B%B2%E4%BA%94%E7%B7%9A%E8%AD%9C%E9%A0%90%E8%
      A6%BD1.html
    迪士尼動畫王國(1998)。迪士尼動畫介紹。【線上論壇】。取自:
      http://disney.lovesakura.com/index.htm
    維基百科(2001)。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線上論壇】。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0%E9%AB%98%E9%9B%BB%E5%
      BD%B1%E7%A5%A8%E6%88%BF%E6%94%B6%E5%85%A5%E5%88%
      97%E8%A1%A8
    維基百科(2001)。迪士尼公主。【線上論壇】。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F%AA%E5%A3%AB%E5%B0%BC%E5
      %85%AC%E4%B8%BB#.E7.A5.A8.E6.88.BF.E6.8E.92.E8.A1.8C
    維基百科(2001)。吉卜力工作室。【線上論壇】。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9%E5%8D%9C%E5%8A%9B%E5
      %B7%A5%E4%BD%9C%E5%AE%A4
    維基百科(2001)。宮崎駿動畫介紹。【線上論壇】。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B%E5%B4%8E%E9%AA%8F

    外文部分
    Abeles,H.F.(1980).Response to music, In D.E.Hodges(Ed.), Handbook of music
      psychology(pp.105-140).Lawrence, K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Abeles,H.F. & Chung,J.W.(1996).Responses to music.In D.A.Hodges(Ed.),Handbook
    of music psychology(pp.285-342).Saint Louis,MI:MMB Music.
    Befu,H., & S. Guichard-Anguis(Eds.)(2001).Globalizing Japan:Ethnography of the   
      Japanese presence in Asia,Europe,and America(pp.3-22).New York:Routledge.
    Behne,K.E.(1984).Befindlichkeit und Zufriedenheit als Determinanten situativer   
      Musikpräferenzen.Jahrbuch Musikpsychologie,1 7-21
    Cooper,Grosvenor & Meyer Leonard(1960).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gicago Press.
    Crozier,W.R.(1997).Music and social influence.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D.J.Hargreaves & A.C. North,Eds.,pp.67-83).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M.(2008).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Cutietta,R.A.(1992).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 in music
      education. In R.Colwell(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pp.295-309).New York:Schirmer.
    Denzin,N.K.(1992).Sociological methods:A sourcebook.London:Butterworths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Edelwich.
    Eisenberg,N.,&Fabes,R.A.(1994).Mother's reaction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to children's temperament and anger behavior.Merrill-Palmer
      Quarterly,40,138-156.
    Eisenberg,N.,Fabes,R.A.,&Murphy,B.C.(1996).Parents'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Rela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mforting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67,2227-2247.
    Eisenberg,N.,Fabes,R.A.,Shepard,S.A.,Guthrie,I.K.,Murphy,B.C.,&Reiser,M.(1999).
      Parental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Longitudinal relations to
      quality of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Child Development,70,513-534.
    Finnäs,L.(1989).How can musical preference be modified?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02 1-58.
    Fischer,K.W.,Shaver,P.R.,&Carnochan,P.(1990). How emotions develop and how they
    organise development. Cognition and Emotion,4(2),81-127.
    Fredrickson,B.L.(1998).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300-319.
    Fredrickson,B.L. & Branigan,C.A.(2000).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action urges and
      the scope of attention.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Fredrickson,B.L.(2001).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st,56,218-225.
    Fredrickson,B.L.(2005).Positive emotions. In C.R. Snyder &
    S.J.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120-134).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Fredrickson,B.L.(2006).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S. Csikszentxohalyi (Eds).A life worth living: Contributios
    to Positive psychology(pp.85-103).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drickson,B.L.(2006).Unpacking positive emotions: Investigating the seeds of
      human flourishing.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1(2),57-59.
    Fredrickson,B.L.,&Losada,M.F.(2005).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ishing.American Psychologist,60(7),678-686.
    Gabrielsson,A.(2001).Emotional in strong experences with music. In P.N. Juslin &
    J.A. Sloboda(Eds.), Music and emotion:Theory and research(pp.431-449).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Hal Leonard Corp(1999). Disney Piano Solos (Piano Solo Songbook).USA:Hal   
      Leonard Corp.
    Hal Leonard Corp(1999). Disney (Jazz Piano Solos).USA:Hal Leonard Corp.
    Isen,A.M.(1990).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on cognitive
      organiz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In N. L.Stein,B. Leventhal, &
      T.RTrabasso(Eds.),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emotion(pp.75-94).Hillsadale,NJ:Erlbaum.
    Iwabuchi,K(2002).Recentering globalization:Popular culture and Japanese
      transnational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Izard,Carroll.E.;Bartlett, Edmund S.(1972).Patterns of Emotions: A New Analysi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xford,England:Academic Press.
    Jones,S.,Eisenberg,N.,Fabes,R.A.&Mackinnon,D.P.(2002).Parents' reactions to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Relations to soci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at school.Merrill-Palmer Quarterly,48(2),133-159.
    Kuhn,T.L(1980).Instrumentation for the measurement of music attitudes.
      Contribution to Music Education,8,2- 38.
    LeBlanc,A.(1984). Selecting a response mode in music preference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Music Education,11, 1-14.
    LeBlanc,A.(1987).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preference in children. In J.C. Peery,
    I.W. Lundin,R.W.(1985). An objective psychology of music(3^rded.).
    Malabar,Fla:R.E.Krieger.
    Myers,D.G.(1992).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ho is happy--and why. New
      York:William Morrow.
    Nakamura,J., & Csikszentmihalyi,M.(2005).The concept of flow. In C.R.Snyder &
      S.J.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pp.89-105).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Parrott,W.G. & Hertel,P.(1999).Research Methods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T.
    Dalgleish and M.J. Power (Ed).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pp.61-81).
    John Wiley & Sons Press,New York.
    Plutchik,R.(1994).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emotion.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rice,H.E.(1986). A proposed glossary for use in affective response literature in
      mus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34,151-159.
    Roacocy,R.E., & Boyle,J.D.(1987).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 New York : Schirmer Books.
    Roacocy,R.E., & Boyle,J.D.(2003).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4th ed.).Springfield,IL:Charles C. Thomas.
    Roger Kamien(1992).Music : An Appreciation.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Scherer,K.R., &Zentner,M.R.(2001).Emotional effect of music : Production rules. In   
      P.N.Juslin & J.A.Sloboda(Eds.),Music and emotion:Theory and
    research(pp.223-248).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Schutten,M.L.(1987).Musical preference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its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Bulletin Counci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91,160-165.
    Seligman,M.E.P.(2002).Authentic happiness-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Inc.
    Seligman,M.E.P., & Csikszentmihalyi,M.(2000).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55(1),5-14.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G. (1987).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 1061-1086.
    Watson,D.(2005).Positive affectivity. In C.R. Snyder &S.J.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pp.106-119).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田中優(2014).Disney Princess Selection. Japan:Yamaha music media corporation.
    宮崎駿&スタジオジブリ (2015). ベスト・アルバム ピアノ曲集/ピアノ・
      ソロ(IMAGE ALBEM&SOUND TRACK).Japan: ケイ・エム・ピー.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