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浚寧
論文名稱: 陳式太極拳師徒之營利紛爭-師徒契約角度的分析
指導教授: 干學平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師徒契約師徒關係財產權交易成本智慧財產權法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武術經濟價值的提昇、師徒契約的不完全,以及不成文習慣法效力的降低,影響師徒關係的延續,造成徒弟不再信服師父的權威地位,徒弟願意且能夠向師父爭取武術的財產權。在過去的師徒契約中,武術的財產權未被清楚界定,造成師徒關係面臨破滅的困境,使得武術的傳承面對困難。
    本文透過交易成本的分析,將武術的財產權界定給師父,徒弟要利用自師父所學習到的武術知識作為營利工具,需經師父的同意。本文將藉由改進陳式太極拳妙空門現有的師徒契約,讓師徒得以共享武術的經濟價值,以及促使武術傳承的順利。因此,本文將依師父授與徒弟權利的不同,擬定『妙空門武術傳承師徒契約書』與『妙空門非社區教學授權契約書』兩份新契約。
    新契約除了配合契約在法律上成立的要件,讓師徒契約得以獲得法律保障外,並藉由改進妙空門既有的師徒契約,改善過去師徒間的權力地位,降低師徒間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所面對的交易成本。同時,利用相關的智慧財產權法,取代過去師父留一手或獨斷的懲罰權,作為師父對武術財產權的保護措施。此外,藉由師父對徒弟的教學授權,讓徒弟有機會利用所學武術知識,從事開班教學活動的營利行為,作為鼓勵與衡量徒弟學習成果的機制。


    章 節 頁 碼 第一章 導 論 ………………………………………….……. 1 第二章 師徒契約與師徒紛爭 …………………………… 6 2 - 1 師徒契約與家庭式組織型態 ………………………… 6 2 - 2 師徒間營利行為的紛爭 ……………………………… 14 第三章 武術師徒制與武術財產權的歸屬 …..….…….. 18 3 - 1 師徒制的存在 ………………………………………… 18 3 - 2 對師徒制的批判 ……………………………………… 21 3 - 3 徒弟武術的利益享受權 ..…….…………………...….. 24 第四章 妙空門師徒的新契約 ………………….…….…. 29 4 - 1 妙空門師徒的學習進程與互動 …..………………….. 30 4 - 2 妙空門武術傳承師徒契約書 ……………………….... 49 4 - 3 妙空門非社區教學授權契約書 …………………….... 72 參 考 文 獻 ……………………………………………………… 83 圖 表 頁 碼 表一:拜師帖範例 ……………………………………………… 9 表二:妙空門各拳架特點與獨特知識 ………………………… 37 表三:妙空門門生帖 …………………………………………… 50 表四:妙空門武術傳承師徒契約書 …………………………… 53 表五:妙空門拳架修業證書 ……………………………...……. 68 表六:妙空門拳架教練證書 …………………………………… 69 表七:妙空門非社區教學授權契約書 ……………………….. 74 圖一:妙空門學習進程流程圖 ………………………………… 31 圖二:妙空門拳架關係圖 ……………………………………… 36 圖三:妙空門師徒學習互動流程圖 …………………………… 39 圖四︰妙空門師徒教學流程圖 ……………………………….... 65 圖五:妙空門師徒教學流程圖(新契約擬定後)…………….. 71

    1. 楊紹虞,1989a,武術師徒制異議(上),中華武術,第六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 楊紹虞,1989b,武術師徒制異議(下),中華武術,第七期,人民體育出版社。
    3. 陳榮亮,1990,武林門規與班輩,中華武術,第八期,人民體育出版社。
    4. 何鏡平,1990,重讀『解除師徒制之榷商』有感,中華武術,第三期,人民體育出版社。
    5. 張敦熙,1991,國術憶往瑣談,力與美,第十八期,力與美雜誌社。
    6. 周元龍,1993,尊師重道 才能得真傳,中華武術,第一期,人民體育出版社。
    7. 劉黎明,1993a,契約•神裁•打賭─中國民間習慣法習俗,四川人民出版社。
    8. 劉黎明,1993b,祠堂•靈牌•家譜─中國民間習慣法習俗,四川人民出版社。
    9. 田雲清、鄭勤,1994,文化探秘—神奇的武術,書泉出版社。
    10. 張義敬,1994,太極拳理傳真,遠東書報社。
    11. 黃春興、干學平,1994,經濟學原理—牽成繁榮與追求進步,新陸總經銷。
    12.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第三版,翰蘆出版社。
    13. 尾 驥,1996,淺談武學中的拜師與傳藝,力與美,第七十七期,力與美雜誌社。
    14. 蘇士博,1996,傳統民間習武拜師的過程概述,力與美,第七十期,力與美雜誌社。
    15. 莊嘉仁,1996,國術師徒制與運動教練制度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門惠丰,1996a,武德修養(一),力與美,第七十九期,力與美雜誌社。
    17. 門惠丰,1996b,武德修養(二),力與美,第八十期,力與美雜誌社。
    18. 喬鳳杰,1996,略論傳統倫理觀念對中國武術的影響,武林,第六期,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
    19. 謝銘洋、古清華、丁中原、張凱娜,1996,營業秘密法解答,台北:月旦出版社。
    20. 一 木,1997,武術何時搭上市場經濟的“客船”,中華武術,第八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1. 許光麃,1997,從文化觀點論中國近代武術之發展,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第二期,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22. 莊嘉仁,1997a,中國武術傳承模式中之師徒制探討,國民體育季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教育部國民體育季刊社。
    23. 莊嘉仁,1997b,中國武術之傳承模式探討,國術研究,第六卷,第二期,國立體育學院國術研究中心。
    24. 懷滬黃,1998,武德之研究與分析,力與美,第九十五期,力與美雜誌社。
    25. 任 海,1998,中國古代武術與氣功,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6. 王玉波,1998,中國古代的家,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7. 程大力,2000,”武德”是一個歷史範疇—兼論”武德”在現代武術界提倡之不合時宜,體育文史,第三期,体育文史雜誌社。
    28. 蔡寶忠,2001,對現代武術發展的思考,體育文史,第二期,体育文史雜誌社。
    29. 劉承愚、賴文智,2001,技術授權契約入門,台北:智勝文化。
    30. 陳自強,2002,民法講義Ⅰ—契約之成立與生效,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1. 彭怡文,2002,中國武術傳承模式的現代省思,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台灣武林編輯室,2002,台灣的陳式太極拳,台灣武林,第十一期,台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
    33. 張屹,2002,知識管理在現代遠端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中國遠程教育月刊,第三期,北京:中國遠端教育雜誌社。
    34. 姜慧嵐,2002,淺談台灣健康俱樂部產業概況,國民體育季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教育部國民體育季刊社。
    35. 香港意拳學會編輯組,2002,意拳匯綜,第三版,香港:天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6. 徐元民,2003,中國古代武術運動,中國古代體育,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37.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38. 蔡金明,2003,傳統武術傳播的方式與特點,體育文化導刊,第六期,体育文化導刊雜誌社。
    39. 李金霖,2003,陳式太極拳解密要義,作者自行出版。
    40. 林建元,2004,我國運動休閒服務業人才供需調查及培訓策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41. 林房儹,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42. 賴文智、顏雅倫,2004,營業秘密法二十講,翰蘆出版社。
    43. Macneil,Ian R.原著,雷喜寧、潘勤譯,1994,新社會契約論—關于現代契約關係的探討,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44. Barzel,Yoram原著,費方域、段毅才譯,1997,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Engels, Friedrich原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99,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46. Coase,R. 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3,p.1-44.
    47. Polanyi,Michael(1962),”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8. Polanyi,Michael(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Reprinted,1983,Doubleday & Company,Inc.
    49. Demsetz,Harold(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no.2:347-59.
    50. Macneil,Ian R. (1978),”Contracts:Adjustments of Long-term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Classical,Neoclassical,and Relational Contract Law.”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72:854-906.
    51. Williamson, Oliver E. (1979)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2(2),p.233-61.
    52. Macneil,Ian R. (1980),” The New Social Contract.”,Yale University Press.
    53. Williamson, Oliver E. (1981)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7(3),p.548-77.
    54. Engels,Friedrich(1985),”The Origin of the Family,Private Property,and the State.”Harmondsworth :Penguin.
    55. Williamson,Oliver E.(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The Free Press,A Division of Macmillan,Inc.
    56. Barzel,Yoram(1989),”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 Jensen,Michael C. and Meckling,William H.(1992) ,” Specific Knowledge and General Knowledge,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Werin,Lars and Wijkander, Hans (eds.) Contract Econom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58. Helfat,Constance E.and Raubitschek,Ruth S. (2000),” Product Sequencing: Co-Evolution of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Products,Working Paper EAG 00-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