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環與龍瑛宗在日治時期都是文壇上極具代表性的台灣人作家。戰後兩人皆因故擱筆30年,直到一九七○年代才有計劃地創作發表了書寫台灣人殖民記憶的長篇小說--《地に這うもの》與《紅塵》。可是這兩部作品得到的關注與討論卻非常有限,而目前關於他們的學位論文,主題也多圍繞他們在日治時期的作品與活動。本論文以張文環《地に這うもの》和龍瑛宗《紅塵》二書為討論焦點,針對這兩位活躍於日治時期,戰後長時間沉寂,再度重回文壇的台灣人作家的復出之作,進行比較研究。試圖在關於他們數量豐富、主題卻多集中於日治時期的研究著述裡,開展出一個新的討論方向;也期盼能夠觀察在時局變化風起雲湧的七○年代,經歷日治時代的台灣老作家,為何且如何,在新的時代提筆寫「台灣」。
本論文透過對兩人在台灣文壇戰前戰後的位置轉變,到從工作崗位上屆退休之齡,卻在文學之路上重新出發的過程探討,觀察到張文環和龍瑛宗一生未放棄書寫台灣人故事的熱情,縱使兩人復出的長篇小說在語言和內容上,都未獲台日兩地閱讀市場青睞。而針對《地に這うもの》和《紅塵》各自進行文本分析後,可以發現張文環和龍瑛宗都寫出了一段背離「民族抗日」的單一敘事、充滿個人情感經驗的日本殖民記憶,小說中台灣人對身份認同的抉擇,也非憑依血緣歷史,而是以平安、生存為重。《地に這うもの》和《紅塵》在成書過程與情節內容上,都呈現了台灣人被殖民歷史在戰後缺乏關注的困境,同時也顯露出偉大民族想像和微小個人現實經驗的落差。
龍瑛宗部分書目
(一) 專書
龍瑛宗(著),鍾肇政(譯),《紅塵》(台北:遠流,1997.6初版)。
張恆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0)。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第八冊(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6.11)。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三冊(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8.4)。
賴英照,《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1997.02)。
(二)報刊文章
龍瑛宗,〈一個望鄉族的告白-我的寫作生活〉,《聯合報》1982.12.16。
鍾肇政,〈益壯之夜 記與塚本照和教授一夕歡聚〉,《聯合報》,1982.04.25,第8版。
邱秀芷,〈黃昏的荒原:訪龍瑛宗先生〉,《文訊》18期(1985.06),頁210-227。
王昶雄,〈還我當初美少年 樂天豁達的「益壯」一群人〉,《聯合報》,1991.06.15,第25版。
黃武忠,〈文學因緣一線牽〉,《聯合報》,1991.06.29,第25版。
黃秀惠,〈「寶刀集」小檔案〉,《聯合報》,1991.06.29,第25版。
鍾肇政,〈戰後台灣的一種見證-跋龍瑛宗著『紅塵』〉,《紅塵》(台北:遠流,1997.6初版)。
葉昊謹,〈劉知甫願作父親龍瑛宗的知己〉,《國文天地》13卷6期(1997.11),頁90-94。
鍾肇政,〈獵者與被獵者〉,1998.07.06寫成。台灣客家文學館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zhong_zhao_zheng/zhao_composition/zhao_onlin/heart/heart_10.htm。
許維育,〈龍瑛宗生平事略〉,《文訊》169期,1999.11 ,頁94。
王昶雄,〈浩劫當中悼斯人〉,《文訊》169期,1999.11 ,頁95-96
葉石濤,〈敬悼龍瑛宗先生〉,《文學臺灣》第33期,2000.01 ,頁42-44。
周芬伶,〈靜靜流動的長河-採訪龍瑛宗先生印象記〉,《聯合報》,1999.11.13,第37版。
巫永福,〈龍瑛宗最得意的一九三○年代〉,《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46-47。
陳千武,〈思念龍瑛宗先生〉,《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48-49。
下村作次郎,〈聆聽龍瑛宗先生的教益〉,《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50-52。
朱家慧,〈龍瑛宗與一九四一〉,《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53-62。
李魁賢,〈難忘那羞澀的笑容〉,《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64-67。
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73-77。
李敏勇,〈在夜暗中幽微的月-紀念龍瑛宗〉,《淡水牛津文藝》第6 期,2000.01 ,頁83-84。
劉文甫,〈悼念我慈祥的父親-文學是他的生命力〉,《淡水牛津文藝》第6期,2000.01,頁87-93。
劉知甫,〈憶父親的文學魂〉,《淡水牛津文藝》第6期,2000.01,頁94-101。
鍾肇政,〈一個時代的結束——悼念龍瑛宗先生〉,《文學臺灣》第33期,2000.01,頁37-41。
鍾肇政,〈殖民地文學巨擘-龍瑛宗〉,《文學台灣》第9期,1994.01,頁39-50。
曹永洋,〈「少年大」與「益壯會」-懷念王昶雄先生〉,《淡水牛津文藝》第7期,2000.04,頁38-41。
張恆豪,〈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台北畫刊》第394期(2000.11),頁48。
劉知甫,〈訪道探幽杜甫蹤跡-父親龍瑛宗先生〉,《文訊》277期(2008.11),頁90-92。
(三)論文
1.期刊論文
彭瑞金,〈龍瑛宗的第二個文學夢-「杜甫在長安」〉,《文訊》34期(1988.02),頁241-244。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231期(1999.06),頁78-99。
邱秀芷,〈黃昏的荒原:訪龍瑛宗先生〉,《文訊》18期(1985.06),頁210-227。
陳萬益,〈龍瑛宗與「今日之中國」──記六○年代的一段軼事〉,《文學台灣》第3期(2000.01),頁49-58。
杜文靖,〈藝文人士聚集的「益壯會」〉,《文訊》264期(2007.10),頁80-82。
侯如綺,〈論龍瑛宗一九四五年的兩篇小說〈青天白日旗〉與〈從汕頭來的男子〉〉,《華梵人文學報》第2期(2004.01),頁153-177。
賀淑瑋,〈空間與身分-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身份危機〉,《當代》113期(1995.09.01),頁108-127。
施懿琳,〈認同矛盾掙扎下的雙鄉人——試析龍瑛宗長篇小說《紅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09),頁409-421。
陳翠英,〈失落與重建——試論龍瑛宗《紅塵》的歷史記憶〉,《文史哲學報》第49期(1998.12),頁1-28。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第231期1999.06 ,頁78-99。
周芬伶,〈龍瑛宗及其《女性描寫》〉,《東海學報》40:1(文學院) 1999.07頁17-37。陳萬益,〈龍瑛宗與「今日之中國」——記六○年代一段軼事〉,《文學臺灣》第3期 (2000.01),頁49-58。
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文學臺灣》第33期(2000.01),頁102-115。
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上)(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文學臺灣》第33期、第34期(2000.01、04)頁116-150。
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9期(2000.09),頁331-349。
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臺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2002.07) ,頁51-81。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2期(2003.04),頁26-38。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 〉,《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08),頁73-105
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臺灣》第54期(2005.04),頁216-237。
胡紅波,〈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枇杷莊風情畫〉,《成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5.07),頁65-80。
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卷(2006.04),頁29-58。
蔣淑貞,〈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節」之比較〉,《客家研究》第1卷第2期(2006.12),頁1-41。
陳建忠,〈熱帶的憂鬱:談龍瑛宗文學中的幾種植物〉,《新地文學》第10期(2009.12),頁65-69。
王惠珍,〈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04),頁33-60。
2.學位論文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東京:日本筑波大學修士論文,1983)。後收於張恆豪主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出版,1991)。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份子與社會〉(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湾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大阪: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5)。
蔡鈺凌,〈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陳貞吟,〈龍瑛宗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林惠萍,〈小說與人生:龍瑛宗〈趙夫人的戲畫〉之析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論文,2007)。
郭昭妤,〈龍瑛宗〈紅塵〉及其美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楊志強,〈知性探求者:龍瑛宗文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3.研討會論文
許維育,〈融冰的瞬間-試論龍瑛宗1977年的中篇小說創作〉,「龍瑛宗先生九十八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國家台灣文學館、新竹縣文化局主辦,2008.07.15)。
下村作次郎,〈龍瑛宗先生的文學風景──絕望與希望〉,收錄於王惠珍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市:清大台文所,2011.06),頁9-28。
工藤貴正,〈龍瑛宗《紅塵》做為描繪記憶的文學-半身不遂的知識份子〉,收錄於王惠珍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市:清大台文所,2011.06),頁193-215。
張文環部分書目
(一) 專書
張文環,《地に這うもの》(東京:現代文化社,昭和50年(1974))。
張文環著,廖清秀譯,《滾地郎》(台北:鴻儒堂出版,1976)。
張□豪,《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共八卷)(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黃哲時、中村哲等著,張良澤、張孝宗主編,《張文環先生追思錄》(台中:家屬自版,高長印書局印刷,1978.07.15)。
(二)報刊文章
池田敏雄,〈張文環兄とその周辺のこと〉,收於《張文環先生追思錄》。後由張良澤翻譯為〈張文環兄及其周邊事〉,發表於《台灣文藝》73期(1981.07);後又由張彩美翻譯為〈張文環兄與其週遭諸事〉,發表於《臺灣風物》54:3(2004.03)。
池田敏雄,〈張文環「『台灣文學』の誕生」後記〉,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編《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2號,1979.08.30。後由葉石濤翻譯〈關於張文環的《台灣文學》的誕生〉,收於葉石濤著《小說筆記》(台北:前衛,1983.09)。
黃武忠,〈馳騁台灣文壇的-張文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08)。
龍瑛宗,〈張文環與王白淵〉,《台灣文藝》76期(1982.05)。
王昶雄,〈追悼文環兄〉,《台灣文藝》81期(1983.03)。
吳坤煌,〈懷念文環兄〉,《台灣文藝》81期(1983.03)。
龍瑛宗,〈張文環與《台灣文學》〉,《客家雜誌》14期(1991.02)。
王昶雄,〈妙語解頤的硬漢〉,《新生副刊》,1991.03.20-25。
坂口䙥子,〈故舊-忘れえず〉,日本新宿書房〈月報〉,1996.01。
張建隆,〈生息於斯的「滾地郎」-張文環〉,《台灣近代名人誌》第1冊(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01)。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張文環小傳〉,《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06)。
廖梅璇,〈從深山小村莊,走來-筆耕鄉土張文環〉,《少年台灣》21期(2004.02)。
柳書琴,〈《張文環集》評介-深刻的庶民社會凝視〉,收於李學圖編《孕育台灣人文意識》(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09)。
(三) 論文:
1. 期刊論文
王育德,〈台灣版「大地」-張文環著「地に這うもの」〉,《台灣青年》182期(1976.02)。
葉石濤,〈論張文環的「在地上爬的人」〉,《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03)。
彭瑞金,〈張文環的「滾地郎」〉,《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04)。
廖清秀,〈滾地郎與辣薤罐〉,《台灣文藝》81期(1983.08)。
野間信幸,〈張文環の「地に這うもの」淺析〉,《台灣文學研究會會報》10期(1985.07)。
龍瑛宗,〈張文環與臺灣文學〉,《客家》第14期(1991.02)。
野間信幸著,涂翠花譯,〈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台灣文藝》130期(1992.05)。又收於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1994.12)。原作發表於《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13號(1992.03)。
陳萬益,〈張文環的小說藝術〉,《國文天地》7卷5號(1991.10)。又收於同氏著《于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05)。
井東襄,〈地に這うもの〉,《大戦中に於ける台湾の文学》(東京:近代文藝社,1993.10)。
野間信幸,〈張文環「地に這もの」にみえる家族観について〉 ,收於台灣文學論集刊行委員會《台灣文學研究の現在》(東京:緑蔭書房,1999.03)。
津留信代著,陳千武譯,〈張文環作品裡的女性觀〉(上)、(下),《文學台灣》13、14號(1995.01、04)。原發表於《中國文學評論》復刊號第1號(北九州:中國文學評論社,1993.04)。
柳書琴,〈張文環「山茶花」解說-部落から都会へ 進退窮まった植民地の青年たち〉,收於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2•台灣長篇小說二》(東京:緑蔭書房,2002.08)。後以中文版〈從部落到都會: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張文環鄉土書寫的脈絡〉,發表於《台灣文學學報》3期(2002.12)。
張文薰,〈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作為文本的可能〉,《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04)。
野間信幸,〈張文環と二つの太平山―閉さされた作品舞台〉,《東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第16號(2008),頁53-91。
曾秋桂,〈試圖與日本近代文學接軌,反思國族論述下的張文環文學活動〉,《台灣文學學報》第12期(2008.06)。
曾秋桂,〈歴史小説としての張文環『地に這うもの』--二つの歴史的事件に遭った台湾人の表象〉,《台灣日本語文學報》24期(2008
.12)。
曾秋桂,〈一部張文環自傳性、日據時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小說《滾地郎》-眾生相、自在觀境界的極致〉,《淡江外語論叢》14期,(2009.12)。
陳龍廷,〈隱喻與對抗論述: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台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06),頁53-84。
張文薰,〈「故鄉」:記往與想像的敘事學──論張文環文學之梅山地區書寫〉,《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8期(2010.08),頁33-58。
2. 學位論文
張光明,〈張文環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張文薰,〈張文環作品論:作品のむこうに見える作家の肖像〉(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中国語中國文學專攻修士論文,2001.03)。
───,〈植民地プロレタリア青年の文芸再生 : 張文環を中心とした『フォルモサ』世代の台湾文学〉(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アジア文化研究専攻專攻修士論文,2005)。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07)。
吳麗櫻,〈張文環小說中女性題材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鄭昱蘋,〈張文環的文學世界〉(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鍾惠芬,〈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小說主題意涵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童怡霖,〈張文環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吳明軍,〈張文環小說人物研究〉(台南: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曾慧敏,〈張文環小說中的鄉土民俗書寫〉(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蔡瑩慧,〈從張文環的『山茶花』中顯現的女性形象─順從和抵抗之間─〉(台北: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3. 研討會論文
柳書琴,〈謎一樣的張文環──日治末期張文環小說中的民俗風〉,「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04.20-21)。
陳建忠,〈一個殖民地作家的自畫像:論張文環小說中的「成長」主題〉,「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國家台灣文學館、靜宜大學中文系、台灣文學系主辦,2003.10.18-19)。
王玫珍,〈一方山水養一方人-論張文環《爬在地上的人》小說中的梅山書寫〉,《第三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嘉義:嘉義大學,2000.10)。
吳麗櫻,〈殖民地的呼聲:論張文環小說《爬在地上的人》〉,「巫永福與張文環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行政院文建會指導、南投縣政府主辦,2005.11)。
共用書目
(一) 專書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台北:前衛,1988)。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台北:前衛,1994)。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
陳玉璽,《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1995)。
柳書琴等著,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2000)。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2001)。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台北:遠流,2001)。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 :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2003)。
巴特.摩爾-吉爾伯特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
李廣均,《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學富文化,2004)。
陳建忠,《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文化,2005)。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2006)。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2006)。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左岸文化,2006)。
薛化元,《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文化,2007)。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2008)。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2009)。
弗朗茲.法農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2009)。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8)。
George W.Barclay.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New York:Kennikat Press,1972.
(二) 單篇論文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1989)。
粟多桂,〈「隱忍」的抵抗文學勇士──龍瑛宗.張文環〉,《台灣抗日作家作品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06),頁208-23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11.01),頁6-17。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卷3期(1994.09),頁119-140。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09),頁147-184。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02.06),頁181-239。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03),頁274-296。
宋承錫,〈抵抗和協助之間的寫作──以殖民時期台灣日文作家為中心〉,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No.3(台北:文建會,2007)。
蔡盛琦,〈臺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1945-1949)〉,《國家圖書館館刊》98年第1期(2009.06),頁55-92。
王惠珍,〈戰前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台灣日語作家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06),頁33-52。
張炎憲、曾秋美訪問,張嘉元整哩,〈一個時代的遊俠劉明──劉心心口述歷史紀錄〉台灣史料研究 19(2002.06),頁19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