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秀慧
論文名稱: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指導教授: 施淑教授
呂正惠 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9
中文關鍵詞: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橋」副刊論爭左翼美學族群認同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動機在釐清台灣戰後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以二二八事件為分界,分析二二八事件前後報刊、雜誌所形構的文化場域中,兩岸文化人如何各自在其所佔據的文化「位置」,爭取文化生產的支配權,與國民黨官方的文化宣傳進行意識形態與文學內部美學的鬥爭。
    戰後,台灣復歸內戰中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汲取台灣的經濟資源大量投入內戰,造成台灣社會的貧困化。二二八事變前,文化人面對國民黨的「非民主化」,本土不分左、右翼的知識份子與傳統仕紳,以及與歸台的進步「半山」、大陸來台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對抗國民黨封建官僚的體制,積極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呼應大陸的民主運動,向國民黨政府要求「政治民主化」與「經濟民主化」。戰後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台灣的文化場域已逐漸形成一股自主性的力量,足以和官方文化勢力抗詰。這是經過二、三O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潮洗禮的台灣文化人,與大陸經過抗日戰爭「文章下鄉」、「文藝大眾化」經驗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合作的結果。兩岸文化人此一「民主化」的追求,在二二八事件的清鄉鎮壓後,僅能以文學議論的方式介入社會現實的改革。
    二二八事件以後,文學場域從「紀念五四」打開了三月鎮壓造成的「緘默」,重新展開「重建台灣新文學」、「文藝大眾化」的討論。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又因1948年二二八事件週年前夕發生許壽裳離奇被殺事件,強化了文化人建立統一文化陣線對抗國民黨法西斯統治的決心。在楊逵的呼籲下,兩岸文化人在「橋」副刊集結,展開以文學議論介入現實的抗爭行動。從1948年初到1949年四六事件為止的「橋」副刊文學論爭中,從台灣文學與社會有無特殊性的論辯,又發展出「五四精神」的繼承與否、中國社會性質、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理論與實踐等等議題,即反映了兩岸文化人在國、共內戰兩條政治路線的鬥爭中逐漸偏向「社會主義」的文學「場」的一端。顯現出兩岸文化人以社會主義的批判精神、統一文化陣線,欲推翻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的政治傾向。
    戰後初期當時的批判性的文化理念,對今日的仍處於「認同」困擾、並與大陸有著不同的「政治路線」主張的台灣文化場域,同樣是一種「文化資本」,值得我們正視它的侷限,以及對我們的啟發。對這些問題的釐清,首先將有助於理解戰後初期的文化人,在尚未經過後來國民黨官方意識形態壓制時,他們如何對日本殖民地時代的台灣文化遺產進行評價,如何思索台灣文化的主體性與現代性的問題;其次將有助於對戰後台灣文學發展的結構性社會因素有更清楚的認知。筆者希望這對台灣文學的定位,或影響文學史分期的社會性質問題,能發揮一些澄清紛爭、分歧的可能性。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回歸中國與台灣政經社會的危機……………………19 第一節 「光復」前史:長官公署的設立與台灣人的「光復運動」…………………………………………………………………………21 一、 國民黨政府「收復台灣」的政策走向 二、 台灣抗日聯合陣線團體爭取「復省建省」 三、 特殊省制的定案與台籍人士的建言與憂心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的接收與政治轉型 ………………………37 一、 台灣人對「光復」的期待與國民黨政府奠下「黨國體制」的基礎 二、 政治差別待遇 三、 地方自治的權限與台灣人的政治主張 第三節 中央、長官公署雙重經濟「接收」與台灣社會的貧弱化…56 一、統制經濟與公營企業 二、台幣政策與通貨膨脹 第四節 「光復」變奏曲:從二二八事件到美軍協防 ……………67 一、島內整體社會危機與二二八事變的爆發 二、冷戰與內戰交迫局勢下成為「反共」堡壘 第三章 權力場域的結構與自主性文化場域的生成………………83 第一節 「長官公署」文化政策「獨裁/民主」的縫隙…………96 第二節 官方報刊的勢力角逐與民主文化人的介入 ……………91 第三節 左、右翼文化人在權力場域的介入與分合……………116 第四節 民間報刊雜誌的人脈與傾向分析………………………128 一、民間兩大報:《民報》與《人民導報》的成員與報刊傾向 二、左翼文化人主導雜誌 第四章 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突顯的社會革命困境 第一節 「三民主義」與社會改革意識…………………………147 第二節 國內政治動向與台灣政治出路的思考…………………155 一、批判島內政經現實 二、呼應大陸的民主運動 三、圍繞「政治協商會議」展開的民主思潮 第三節 殖民地的傷痕:二二八事件與台灣文化發展的歷史侷限……………………………………………………………………172 第五章 台灣文化的重建與社會主義文藝思潮的頓挫…………183 第一節 重建台灣文化:反殖民、反專制之抗爭文學的延續…185 第二節 「魯迅戰鬥精神」的繼承與其文化抗爭的意義………197 第三節 台灣文學的「特殊性」與「一般性」…………………215 第四節 社會主義文藝理念的再出發與頓挫……………………234 一、「人民文學」、文學大眾化的倡議 二、從「五四」精神到「新現實主義」文藝論爭的意義與實踐 三、官方意識形態的文藝論調與整肅運動 第六章 結論…………………………………………………… 257 附錄…………………………………………………………………264 參考書目……………………………………………………………281

    參 考 書 目
    (ㄧ)報紙
    《民報》 台灣民報社、社長林茂生。1945/10/10∼1947/02(現存於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新生報》 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5/10/25∼現在(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皆保存完整的微卷)。
    《人民導報》 人民導報社、社長宋斐如(王添燈)。1946/01/01∼1947/03/10(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中研院近史所、吳三連基金會)。
    《中華日報》 台南國民黨中央宣傳部。1946/02/21∼1991(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皆保存完整的微卷)。
    《和平日報》 台中國防部宣傳部。1946/05/05∼1947/04(台南市立圖書館存有1946年7月∼1947年1月,1947年3月∼1949年4月)(曾健民提供筆者完整微捲)。
    《自強報》 基隆七十軍機關報。1946/08/06∼1947/01/11(曾健民提供筆者部分報紙)。
    《國聲報》 高雄湯秉衡(王天賞、彭勃)1946/06/01發行。1947/04/01∼1949/04。
    《全民日報》 台北全民日報社。1947/07/07∼1951/09/16與民族報、經濟時報合併為聯合報)(現存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
    《公論報》 台北李萬居發行。1947/10/25∼1961(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存有1948/07∼1949/0/7微捲;台南市立圖書館存有1947年11∼1952年9月原版報紙)。
    《力行報》 台中力行出版社。1947/11/12∼1948/03/? (曾健民提供筆者部分報紙)。
    (二)雜誌
    《南音》 文藝雜誌南音社發行。第1卷第3號,1932/02/01。
    《台灣文藝》 第2卷第1號∼第4號(1934/12/12∼1935/04/01)、第2卷第2號(1935/02/01)、第2卷第3號(1935/03/05)。
    《台灣新文學》 第1卷第7號(1936/08/05)、第9號(1936/11/05)。
    《台灣先鋒》 (復刊號)1940年4月~1942年12月,浙江:台灣義勇隊發行。1981年世界翻譯社複印,人間出版社印行。
    《緣草》1945/5/1夏季號。台中銀玲會行。(現存一冊,陳建忠提供)
    《前鋒》創刊號(光復紀念號)(1945/10/25)原出版者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資料提供者台灣史料中心,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第十七期(1949/09/02)廖文毅發行。
    《政經報》半月刊,1945/10/25∼1946/7/25(共11期)原出版者政經報社,資料提供者台灣史料中心,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新新》1945/11/20∼1947/1/5(共8期)原出版者新新月報社,資料提供者鄭世璠,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現代週刊》 1945/12/10~1946.11.25(創刊號~)省立台灣圖書館發行,(國家圖書館館藏)。
    《新台灣》1946/2/15∼1946/5/1(共4期)原出版者新台灣雜誌社,資料提供者1∼3期秦賢次、4期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評論》1946/7/1∼1946/10/1(共4期)原出版者台灣評論社,資料提供者台灣史料中心,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新知識》月刊第一期(1946/8/15)原出版者新知識出版社,資料提供者秦賢次,覆刻出版者: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覆刻出版。
    《台灣文化》 1946/9/15∼1950/12/1(共6卷27期)原出版者台灣文化協進會,資料提供者台灣史料中心、秦賢次,覆刻出版者: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月刊》 1946/10/25~1947/4/10(共六期)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發行(台灣分館館藏)。
    《文化交流》第一輯(1947/1/15)原出版者台中文化交流服務社,資料提供者台灣史料中心,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正氣》月刊 1946/10/01~1947/05(一卷一期~二卷二期)(台大圖書館館藏)。
    《建國》月刊 1947/10/01~1948/09/01(一卷一期~二卷六期)(台大圖書館館藏)。
    《潮流》季刊 1948/5∼1949/5銀玲會發行。(現存共五期,陳建忠提供筆者)。
    《創作》月刊 1948/4∼1948/9(共六期,四本)原出版者台北創作月刊社,資料提供者毛文昌,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文學叢刊》1948/8/10∼1948/12/15(共3輯)台中:台灣文學社發行。(陳建忠提供筆者)
    《龍安文藝》創刊號 台北師院台語戲劇社發行,1949/5/02出版。(柳書琴提供筆者)
    《文學界》季刊8、9、10 1983/11、1984/02、1984/05 高雄:文學界出版社。
    《台灣年鑑》1∼6冊 原1947年《新生報》報社編輯出版,黃玉齋主編。覆刻出版社:海峽出版社,2001/03發行。

    (三)引用期刊、書目(依著者姓氏筆畫排列,同一著者超過兩筆資料者,依出版時間排列。若有更早的版本則在後面刮號內註明。未特別標明出版地者,皆為台北。)
    1.中文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三劃:上、下)
    下村作次郎
    1998/03[1992/07]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前衛出版社。1992初版一刷,1998二刷。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
    1998/04《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聯”作家》上海社會科研究院出版社。

    (四劃:王、水、毛、方)
    王詩琅
    1995/11[1988/05]《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稻鄉出版社。
    王曉波編
    2002/02[1985]《二二八真相》海峽學術出版社。(重新出版1985年「夏潮論壇」為避免查緝未署名出版、編者,補入江鵬堅1986/03/01〈為平反「二二八事件」再質詢〉一文)
    水秉合
    1987/09〈民族主義與中國政治發展〉《當代》第17期。
    毛文昌
    1997/05〈《創作》的點點滴滴〉,《台灣史料研究》第9號。
    毛澤東
    1991/12[1991/0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二版,1991/12二版三刷。
    方孝謙
    2001/06《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巨流圖書。

    (五劃:台、中、北、司、包、丘、艾、布)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
    1946/12《台灣一年以來之宣傳》編者印。
    台灣省政府
    1947/05/06《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號第1~2號。
    台灣省文獻會主編
    1952/06《台灣省通志》卷十「光復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970《台灣省通志》卷首下「大事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
    1997/06《台大「四六」事件考察 - 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
    中共福建省委檔史資料徵集編輯委員會研究室編
    1985/12《福建抗日救亡運動》,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島利郎編
    2000/05 邱振瑞譯〈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與魯迅〉,收入中島利郎主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前衛出版社。
    北京大學等現代文學教研室編
    1981/06[1979/12]《文學運動史料選》第五冊,1979/12第一版,1981/06二刷。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岡正子、秦賢次、黃英哲等編
    1993/03/26《許壽裳日記(自1940年8月1日至1948年2月18日)》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司馬文森編
    1950/11[1949/11]《作家印象記》香港:智源出版社,1949年初版,1950年再版。
    包亞明譯
    1997/01《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練金術》上海:商務印書館。
    丘念台
    2002/10《領海微飆》海峽學術出版社。
    艾曉明
    1991/07《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湖南:文藝出版社。
    布爾迪厄Bourdieu, Pierre
    2001/03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六劃:行、朱、全、沈、池、朱)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6/06《台灣文學發展現象》,編者發行。
    朱家慧
    2000/11《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出版。為作者1996年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畢業論文。
    朱雙一
    2001/08(雙文)〈略論光復初期台中《和平日報》副刊--兼及《新知識》月刊和《文化交流》輯刊〉《那些年我們在台灣……》,「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人間出版社。
    全國政協等編
    1987/06《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沈雲龍
    1989/02〈陳儀其人與二二八事變〉《傳記文學》第54卷第2期。
    池田敏雄
    1982/10/30〈敗戰日記ⅠⅡ〉收入《臺灣近代史研究》第四號「池田敏雄氏追悼紀念特輯」日本綠蔭書房。

    (七劃:何、呂、阪)
    何幹之
    1937《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上海:生活書店。
    何容、齊鐵恨等編著
    1948《台灣之國語運動》台灣省教育廳。
    何義麟
    1996/08〈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第8號。
    1997/12 (a)〈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
    1997/12(b)〈《政經報》與《台灣評論》解題 ——從兩份刊物看戰後台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動〉,《政經報》、《臺灣評論》覆刻本導言。(又見《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
    2003/09/30〈《民報》——台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的史料〉《台灣風物》53卷第三期。
    呂芳上
    1973/09〈台灣革命同盟會與台灣光復運動(一九四O~一九四五)〉《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三輯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85/10〈抗戰時期在大陸的台灣抗日團體及其活動〉《近代中國雙月刊》49期。
    呂正惠
    2003/03/29∼30〈一個堅忍的台灣作家的後半生〉夏潮聯合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1/12〈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第206期。
    李 敖編著
    1989/02《二二八研究》、《二二八研究續集》、《二二八研究三集》李敖出版社。
    1991/12/31《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李敖出版社。
    李純青
    1993/11《望鄉》人間出版社。
    李雲漢
    1966/05《從容共到清黨》(上)(下)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李筱峰
    1986/02《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自立晚報出版。
    1996/10《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玉山社出版社。
    1998/05 李筱峰、林芳微〈回憶錄與自傳中的二二八史料〉,《台灣史料研究》第11號。
    李瑞騰
    1997/11〈光復初期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研究〉收入陳義芝、亞弦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行政院文建會。

    李翼中
    1992/05〈帽簷述事--台事親歷記〉收入《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阪口直樹著
    2001/02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稻鄉出版社。

    (八劃:林、吳、金、邵、周、阿)
    林 忠
    1985/01《台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皇極出版社,增訂版。
    林瑞明
    1984/05(林梵)〈讓他們出土〉《文學界》10,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1993/08《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允晨出版社。
    1996/12《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文化。
    2000/05〈賴和與魯迅〉,收入中島利郎主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前衛出版社。
    2000/06(主編)《賴和全集》前衛出版社。
    林書揚
    1992/09/10《從二二八到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報出版社。
    林曙光
    1994/07/15〈感念奇緣弔歌雷〉《文學台灣》11期。
    吳 原編
    1976/09周子亞、潘公展等著《民族文藝論文集》帕米爾書店出版。
    吳新榮
    1981張良澤編《吳新榮全集》遠景出版社。
    1997/03《吳新榮選集3•震瀛回憶錄》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吳濁流
    1977《亞細亞的孤兒》遠行出版社。
    1988《台灣連翹》前衛出版社。
    1990/11/15[1988/09/15]《無花果》前衛出版社。1988/09/15台灣版第一版,1988/09/15第四刷。
    吳純嘉
    1999/07《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吳克泰
    2002/08《吳克泰回憶錄》人間出版社。
    金重遠
    1996/06《戰後世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刷。
    金炳華主編
    1999/11《上海文化界奮戰在"第二條戰線上"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冲及
    2002/10《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北京三聯書局。
    邵毓麟
    1967/09/01(1984)《勝利前後》傳記文學出版社。
    周業謙、周光淦譯
    1998/09《社會學辭典》貓頭鷹出版社。譯自David Jary &Julia Jary: 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HarperCollins Publishires Limited 1995)
    周國偉
    2000/12〈尾崎秀實在虹口〉《綠土》第52期。網路資料,網址http://www.grassy.org/hq-lib/paper/200012_52.asp
    阿杜塞 Althusser, Louis
    1990/11/1杜智章譯《列寧與哲學》遠流出版社。

    (九劃:胡、若、范、施、柳、段、姚、倪、柯)
    胡允恭
    1992/06/10〈地下十五年與陳儀〉《傳記文學》361期(第60卷6期)。
    若林正丈
    1987/09〈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當代》第17期。
    2000/03[1994/07]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月旦出版社。1994/07初版,2000/03一版六刷。
    2003/06、2003/09〈尋找遙遠的連帶——中國國民革命與台灣青年(上)、(下)〉陳怡宏譯註《台灣風物》53卷第二、三期。
    范 泉
    2000/02《遙念台灣》人間出版社。
    施 淑
    2000/12/25〈台灣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再出發--新生報「橋」副刊的文藝論爭(1947∼1949)〉《世界華文文學論壇》33期。
    2001/12〈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收入《台靜農先生百歲冥誕論文集》台灣大學中文系。
    柳書琴
    2001/07《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2/10/19〈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中修平技術學院主辦「戰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段炳麟
    1997/9《世界當代史》北京:師範大學,三刷。
    姚 辛編著
    1994/12《左聯辭典》北京:光明日報社。
    倪莫炎、陳九英編
    2003/05《許壽裳文集》(上、下),上海:百家出版社。
    柯喬志Kerr, George
    1991/07[1991/03]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前衛出版社,1991/03一刷,1991/07三刷。

    (十劃:袁、徐、涂、夏、莊、翁、秦、孫、高)
    袁小倫
    1999/12《戰後初期中共與香港進步文化》廣東:教育出版社。
    徐秀慧
    1997/04〈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台灣新文學》第七期,1997春季號。
    涂照彥
    1999/0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人間出版社,初版三刷。
    夏金英
    1995/06《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莊惠惇
    1998/06《文化霸權、抗爭論述——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分析》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03/31〈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文化(1945/8/15∼1947/2/28)〉《台灣風物》49卷1期。
    翁嘉禧
    1998/09《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秦賢次
    1997/12 (a)〈《新知識》月刊導言〉,《新知識》覆刻本導言。(又見《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
    1997/12(b)〈《文化交流》第一輯導言〉,《文化交流》覆刻本導言。(又見《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
    秦孝儀主編
    1981/09《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四冊》〈第七篇 戰後中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
    1983《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第三冊 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萬國
    1998/16〈半山與二二八初探〉,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一版二刷
    高秋福
    2003/10/02〈尾崎兄弟與中國〉新華網網路資料。
    網址:http: //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3-10/02/content_1109475.htm

    (十一劃:章、梁、陳、許、黃、曹、間)
    章子惠
    1947/03《台灣時人誌》國光出版社。
    梁華璜
    1984/12〈台灣總督府在福建省的教育設施——東瀛學堂與旭瀛書院〉《成大歷史學報》11,頁39~56,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
    陳少廷
    1972/05/04〈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第53號。
    陳國輝、祝萍
    1987/10《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自立晚報出版社。
    陳芳明
    1998/10《殖民地台灣 - 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08〈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總178期。
    2000/05(a)〈魯迅在台灣〉,收入中島利郎主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前衛出版社。
    2000/08(b)〈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90期。
    2000/10(c)〈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92期。
    2001/03(a)〈台灣新文學史 第九章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
    2001/05(b)〈台灣新文學史 第十章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
    2001/08(c)〈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文學》第202期。
    陳芳明編
    1991/03《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二二八和平促進會發行。
    1995/07[1988/09](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前衛出版社。1988初版一刷,1995二刷。
    1996/03《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前衛出版社。
    陳映真
    1999/09(a)(石家駒)〈一場被遮斷的文學論爭〉收入陳映真、曾健民主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人間出版社。
    1999/09(b)(許南村)〈「台灣文學」是增進兩岸民族團結的渠道——讀楊逵〈台灣文學問答〉〉收入陳映真、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人間出版社。
    2000/07〈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89期。
    2000/09〈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191期。
    2000/12〈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聯合文學》第194期。
    陳映真、曾健民編
    1999/09《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人間出版社。
    1999/09《禁啞的論爭》,人間出版社。
    1998/12《清理與批判》,人間出版社。
    2000/12《復現的星圖》,人間出版社。
    陳明通
    1990《威權體制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的流動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06[1995/10]《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新自然主義出版社,1995年初版一刷,2001年二版一刷。
    陳翠蓮
    1995/02《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時報出版社1995/02初版一刷、1995/05初版二刷。
    1998/06〈「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一版二刷。
    2001/11〈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收入《曹永和先生八時壽慶論文集》樂學書局。
    2002/12〈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二期。
    陳才崑譯
    1995/06《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上、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許介鱗
    1998/06[1996/09]《戰後台灣史記•卷一》文英堂。1996/09初版一刷、1997/03二版一刷,1998/06三版一刷。
    許維育
    1998/07《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許詩萱
    1999/07/13《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陳建忠
    1998/12〈被詛咒的文學〉收入《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出版社。
    2001/07/01〈發現台灣:日據到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台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1期。
    2002/11/22〈戰後初期台灣現實主義思潮與台灣文學場域的再建構--文學史的一個側面(1945-1949)〉台南成功大學大學主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4/6/19∼20〈行動主義、左翼美學與台灣性:戰後初期(19459-1949)楊逵的文學論述〉靜宜台灣文學系主辦「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昭瑛
    1998/04〈光復初期「台灣文化」的概念〉收入《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正中書局。
    陳淑芬
    1990/06《戰後之疫台灣的公共衛生與建制(1945∼1954)》,稻鄉出版社。
    陳漱渝
    1998/01〈藍明谷與魯迅的《故鄉》〉《魯迅研究》月刊,北京。
    陳鳴鍾、陳興唐主編
    1989/12《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
    陳興唐主編
    1992《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人間出版社。
    陳俐甫、夏榮和、林偉盛編譯
    1992/03《台灣•中國•二二八》稻鄉初版社。
    陳義芝主編
    1998/12《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出版社。
    陳耀東、孫黨伯、唐達暉主編
    1998/08《中國現代文學大辭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幼鮭
    1999/12(2000/06、2000/12)〈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上)、(下)(附錄),分別刊登《台灣史料研究》14、15、16期。
    黃永玉
    1950/11〈記楊逵〉,收入司馬文森編《作家印象記》香港:智源出版社。
    黃英哲
    1991/10〈許壽裳與戰後初期台灣的魯迅文學介紹〉《國文天地》75總77期。
    1992/03[1992/02]〈許壽裳與台灣(1946∼1948)——兼論二二八前夕長官公署時代的文化政策〉,收入《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美文化基金會發行。1992/02一刷,1992/03二刷。
    1996/06〈試論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成立與現階段台灣文學研究的問題點〉,收入《台灣文學發展現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7/02/28〈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編(1945-1947)--台灣人「奴化」了嗎?〉,收入《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策劃/出版「台灣美術研討會」,雄師美術月刊社。
    1998/06〈台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一版二刷。
    2000/05〈戰後魯迅思想在台灣的傳播(1945∼49)〉,收入中島利郎主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前衛出版社。
    2001/02/28〈黃榮燦與戰後台灣的魯迅傳播〉,《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政治大學中文系出版。
    2002/2〈「台灣文化協進會」研究論戰後台灣之「文化體制」的建立〉,《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黃昭堂
    2002/5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前衛出版社,修訂一版五刷。
    黃惠禎
    1994/07《楊逵及其作品研究》麥田出版社。
    2004/6/19∼20〈楊逵與戰後台灣新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文學叢刊》為中心的歷史考察〉靜宜台灣文學系主辦「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煌雄
    1999/12《蔣渭水傳》前衛出版社。
    黃靜嘉
    2002/04《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地統治及其影響》台灣商務印書館。
    曹雷雨等譯
    2000/10 Gramsci, Antonio 著《獄中札記》北京:三聯出版社。

    (十二劃:張、葉、彭、曾、湯、游、費、葛)
    張 禹(王思翔)
    1955《我們的台灣》上海:新知識出版社。
    2003/06(王思翔)《從心隨筆》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張煦本
    1978/11〈工作在浙西及台灣〉,《掃蕩二十年--掃蕩報的歷史紀錄》,中華文化基金會。
    張炎憲
    1992/03[1992/02]〈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收入《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美文化基金會發行。1992/02一刷,1992/03二刷。
    張光直
    1998/01《蕃薯人的故事》,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月初版。
    張良澤主編
    1984/05/02《台灣文化》專刊第5期。
    張瑞成編
    1990/06/30(a)《台籍志士在祖國的復台努力》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 第二集),國民黨黨史會。
    1990/06/30(b)《抗戰時期收復台灣之重要言論》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 第三集),國民黨黨史會。
    1990/06/30 (c)《光復台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 第四集),國民黨黨史會。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
    1990/10《台灣近代史名人誌》第五冊,自立晚報出版部。
    張炎憲、李筱峰編
    1993/10[1989/01]《二二八事件回憶集》稻鄉出版社。1989初版,1993三刷。
    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
    1998/06《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一版二刷。
    張頌聖
    2001/06《文化場域的變遷》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季琳
    2003/03〈楊逵和入田春彥——台灣作家和總督府日本警察〉《中國文折研究集刊》第22期。
    葉石濤
    1984/02〈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光復初期的日語文學〉《文學界》9,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1987/02《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初版。
    1991/06《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前衛出版社。
    葉明勳
    1988/05〈後世忠邪自有評〉《傳記文學》第52卷第5期。
    葉榮鐘
    1987/04[1960]《台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出版社。1960初版,1987年五版。(註著者列名者另有蔡培火、陳逢源、林伯壽、吳三連,因據聞為葉榮鐘撰,故筆者以葉榮鐘為代表)
    2000/08 [1985《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帕米爾出版社1985初版,晨星出版社2000改版。
    2002/03/31葉芸芸、陳昭英編《葉榮鐘早年文集》(葉榮鐘全集7)台中:晨星出版社。
    葉芸芸
    1989/08〈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收入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 ─ 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前衛出版社台灣版第一刷。初刊於《文季》第11期1985/06。
    葉芸芸編
    1993/02《證言二二八》人間出版社,新校增訂第二版。
    1995/04 周夢江、王思翔著《台灣舊事》時報出版社。
    彭瑞金
    1984/05〈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場台灣文學論戰〉《文學界》10,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1991/03《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7/05〈《橋》副刊始末〉,《台灣史料研究》第9 號。
    彭明敏
    1988/09《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前衛出版社。
    彭小妍主編
    2001/09《楊逵全集(一)∼(十四)》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曾士榮
    1994/06《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例案(一九四五∼五O)》台灣大學所碩士論文。
    曾健民
    2001/01〈「戰後再殖民論」的顛倒--關於陳芳明的戰後文學史觀的歷史批判〉《聯合文學》第195期。
    2002/06〈建設人民的現實主義的台灣新文學〉收入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人間出版社。
    2003/03/29∼30〈日據末期(抗戰末期)的臺灣光復運動〉夏潮聯合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曾健民等編
    2001/12《因為是祖國的緣故》,「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人間出版社。
    湯熙勇
    1991/11〈台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台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1945.10∼194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第1期,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游勝冠
    1996/07《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出版社。
    費正清主編
    1992/01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三劃:楊、資、塩)
    楊肇嘉
    1980/04[1968/12]《楊肇嘉回憶錄》三民書局,第四版。
    楊聰榮
    1992/07《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
    楊錦麟
    1993/11《李萬居評傳》人間出版社。
    資中筠
    2000/10《追根與溯源(1945-1950)——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塩見俊二
    2001/11《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文英堂出版社。

    (十四劃:劉、蔡、蔣、廖、漁)
    劉士永
    1996/03《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稻鄉出版社。
    劉進慶
    1995/04[1992]王宏仁等譯《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出版社,1995一版三刷。
    2003/03/29∼30〈序論台灣近代化問題——晚清洋務近代化與日據殖民近代化之評比〉夏潮聯合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喜三男
    1993 雷慧英等譯《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人間出版社。
    劉孝春
    1997/07〈「橋」論爭及其意義〉,《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7期。
    2003/03/29∼30〈試論《亞細亞的孤兒》〉夏潮聯合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劉紀蕙
    2000/03〈三十年代中國文化論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壓抑:從幾個文本徵狀談起〉《中國文哲集刊》16。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出版。
    劉獻彪、林治廣編
    1981/08《魯迅與中日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
    蔡其昌
    1994/06《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蔡德本
    2003/4/15〈《龍安文藝》終於找到了〉《文學台灣》第46期,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
    蔡淑滿
    2002/06《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碩論。
    蔣梨雲等編
    1996/03《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附冊》前衛出版社。
    廖封德
    1994/11《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東大圖書發行。
    漁 父
    1987/09〈馬克思主義與民族主義〉《當代》第17期。

    (十五劃:潘、鄭、鄧、橫、瘂)
    潘志奇
    1980《光復初期台灣通貨膨脹之分析》聯經。
    鄭 梓
    1985/06《本土菁英與議會政治--台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作者發行。
    1994/03《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新化圖書公司。
    1998/06〈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台灣「光復」記」〉,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一版二刷。首次發表於1997/05《台灣史料研究》第9號。
    鄭樹森 黃繼持 盧瑋鑾編
    1999(a)《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上)、(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1999(b)《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鄧孔昭
    1991《二二八事件資料集》稻鄉出版社。
    橫地剛
    2000/08/16陸平舟翻譯〈販賣香菸的孩子們——台灣現實主義美術的行蹤(1945-1950)〉,「蘇州•台灣新文學思潮會議」發表論文。
    2002/02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人間出版社。
    2003/06/14(a)〈「民主刊物」と台灣の文學狀況〉「日本台灣學會第五回學術大會」會議報告論文(未刊槁)。經作者於同年8月30修訂,同意引用。
    2003/12/06(b)〈一九四七年の「五四」文藝節--如何に「緘默」は打破されたか?〉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光復初期的台灣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3/12(c)〈范泉的台灣認識--四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文學狀況〉收入《告別革命文學?》「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人間出版社。
    橫地剛、藍博洲、曾健民編
    2004/02/22《文學二二八》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
    瘂 弦主編
    1980/7/7∼8〈永不熄滅的爝火--光復前台灣文學中的民族意識與抗日精神〉《聯合報》「聯副」。

    (十六劃:賴、薛、蕭、錢、歐)
    賴澤涵
    1991/02(a)〈陳儀在閩、台的施政措施〉《中國論壇》31卷五期,頁27∼32。
    1991/11(b)〈陳儀與閩、台、浙三省省政(1926-1949)〉,收錄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近代中國出版社。
    2000/01/31[1994/02]《「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召集人陳重光、葉明勳。1994/02/20初版一刷,2000/01/31九刷。
    薛月順編
    1993/11《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上)、(下),國史館印行。
    薛化元主編
    1996/02[1993/05]《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Ⅰ(1945∼1965)》業強出版社。
    蕭翔文
    1995/06/10〈楊逵先生與力行報副刊〉,收入林亨泰主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礦溪文化學會出版。
    蕭阿勤
    1999/07〈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
    2000/1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O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六卷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
    蕭友山 徐瓊二
    2002/10陳景平譯《台灣光復前後的回顧與現狀》海峽學術出版社重新出版1946年書籍蕭友山《台灣解放運動的回顧》與徐瓊二《談談台灣的現狀》。
    錢理群
    1998/05《1948:天地玄黃》謝冕主編「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
    錢理群等著
    2001/03[1998/07]《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第一版。2001/3八刷。
    歐坦生
    2000/09《鵝仔》,人間出版社。

    (十七劃:龍、鍾、藍、戴、謝)
    龍瑛宗
    1987/07/01〈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文訊》7、8期。
    1991/12/25〈楊逵與《台灣新文學》--一個老作家的回憶〉《文學台灣》創刊號。
    鍾天啟
    1989/02〈瓦窯寮裡的楊逵〉,收入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前衛出版社,臺灣版第二刷1989/02。
    鍾逸人
    1993《辛酸六十年》前衛出版社。
    鍾鐵民編
    1997/10《鍾理和全集1∼6》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藍博洲
    1991/06/30《沈屍、流亡、二二八》時報出版社。
    1995/05/10[1994/12/15]《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時報出版社1994初版一刷,1995二刷。
    2000/04《天未亮》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1/04/30(a)《麥浪歌詠隊》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1/06(b)《台灣好女人》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1/08(c)《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3/03/29∼30〈尋找祖國三千里--日據末期台灣青年學生的抗日之路〉夏潮聯合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4/02/02∼04〈楊逵與台灣地下黨關係的初探〉「中國作家協會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聯絡委員會」於廣西南寧主辦「楊逵作品研討會」會議宣讀論文。
    戴國煇
    1991/11《台灣史探微》南天出版社。
    1992/02/16戴國煇、葉芸芸《愛憎228》遠流出版社。
    1992/03/16[1989/08]《台灣總體相--人間、歷史、心性》魏廷朝譯,遠流出版社。1989一版一刷,1992二版二刷。
    1999/11《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南天書局。
    謝南光
    1999/02 郭平坦校訂《謝南光著作選》,海峽學術出版。
    謝漢儒
    2002/09《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見證》桂冠出版社。
    謝 泳
    2004/01/15〈打撈歷史解讀一份文件--以《中央宣傳部關于胡風及胡風集團骨幹分子的著作和翻譯書籍的處理辦法的通知》為例〉廣西南寧《南方文壇》雙月刊總第98期。

    (十八劃:蘇)
    蘇新
    1993/02/15(a)《憤怒的台灣》時報出版社。蘇新以莊嘉農筆名,由1949/03香港:智源出版社發行初版。
    1993/04/10(b)《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時報出版社。
    (十九劃:羅)
    羅秀芝
    1999/05《台灣美術評論集王白淵》藝術家出版社。
    (二十劃:曠)
    曠新年
    1998/05《1928:革命文學》謝冕主編「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
    2.日文專著、學位論文
    王惠珍
    2002/03《日本統治期台灣人作家龍瑛宗研究--『改造』懸賞創作の入選及び、受賞之旅》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專攻修士論文。
    何義麟
    1998/08《臺灣人の政治社會と二二八事件--脫植民化と國民統合の葛騰》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所,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博士論文。
    黃英哲
    1999/09/05《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の光と影 魯迅思想受容の行方》愛知大學國研叢書第3期第1冊,東京:創土社。
    間ふさ子
    2003/03 〈40年代後期の台灣演劇——語言問題を手がかりとして〉九州大學大學院修士論文。

    3.英文專著
    Gramsci, Antonio(葛蘭西)
    1979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Bourdieu, Pierre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 Pol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