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秀(1927----),是戰後台灣文學的元老級作家,於日治末期成長、受教育的他,也是戰後第一代作家中成名最早的一位。自1952年以《恩仇血淚記》獲文獎會長篇小說獎而步入文壇後,便持續不輟從事文學創作至今,目前已結集出版者有: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六冊、散文集二冊、口述歷史一冊,加上眾多的翻譯、改寫之作,成果相當豐碩。
本論文以廖清秀長篇小說為研究範疇,針對《恩仇血淚記》、《不屈服者》、《第一代》、《反骨》進行分析論述,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就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疇與方法做大略說明,除針對廖清秀的文學成就與文壇地位做扼要介紹外,亦臚列了至今為止的廖清秀文學研究概況,及其貢獻與參考價值。其次為論文架構的說明,就各章節內容做一簡介,以便能更容易掌握論文整體方向。
第二章 歷史巨構與通俗小品的殊異呈現------長篇與短篇並茂的寫作歷程。本章是簡介廖清秀的文學歷程,依序分為五○年代、六○年代、七○年代、八○年至今(2005)共四小節,分別介紹廖清秀各個時期的文學活動與創作概況,包括創作的文類、題材、風格等不同面向,以期能看出他不同時期的文學理念與寫作分野。
第三章 紮根於台灣歷史與鄉土的長篇演述。由於歷史與鄉土是廖清秀長篇小說的主題來源,本章前三小節依序討論日治殖民、回歸鄉土、戒嚴統治三個主題,主要以後殖民觀點來詮釋;第四小節討論各部長篇男主角所呈現的知識份子精神面向──從國家認同到反抗意識,藉由薩依德(Edward W. Said)「知識份子」理論和卡繆(Albert Camus)「反抗者」理論來加以分析;第五小節則討論廖清秀長篇小說中的語言現象,從戰後初期到八○年代後期的重大轉變,並從語言內部與外圍分析,以彰明作品中文學理念的轉變與本土意識的滋長。
第四章 完美女性與大時代裡的眾生相。本章屬於人物論,分別討論廖清秀長篇小說中最常出現的幾種特定形象:完美女性、睿智長者與動亂時代裡的芸芸眾生,此種人物塑造均能體現作者特有的美學觀點與價值意識。
第五章 結論。總合全文,將廖清秀長篇小說的價值定位於歷史與鄉土題材的發揮,與強調主體性的內涵思想,並總結廖清秀的文學成就與其影響。
除了論文本體以外,另有附錄一:廖清秀生平寫作年表,內容首重廖清秀的文學創作方面,各類作品的寫作、發表、出版資料均力求詳盡(非文學性文章亦儘量列入),另以文壇大事、國內外大事作為對照,以便看出不同時空環境中的創作情形;附錄二:廖清秀評論引得,凡該篇文章或書籍有針對廖清秀文學或其特定作品進行評論者,均儘量蒐集列入,以方便研究參考之用。
※參考文獻
一、 廖清秀著作書目:(先依文類區分,各文類中再依出版日期先後為序)
1. 長篇小說:
• 《恩仇血淚記》,自費出版,1957.1初版。
• 《不屈服者》,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6初版。
• 《反骨》,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3.7.25初版。
• 《第一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6初版。
2. 短篇小說集:
• 《冤獄》,台北:中興文學,1953.9初版。
• 《金錢的故事》,台北:鴻儒堂出版社,1976初版。
• 《廖清秀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7初版。
• 《查某鬼的復仇》,高雄:派色文化,1994初版。
• 《林金火與田中愛子》,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7初版。
• 《狂成仔》,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1.12初版。
3. 散文:
• 《能幽默些就好》,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10初版。
• 《十七歲當老師》,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3.12初版。
4. 傳記:
• 「筆耕五十年──廖清秀苦學與創作生涯」(光碟),廖清秀口述演出,正一傳播公司製作,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3.10初版。
• 廖清秀口述,莊紫蓉撰寫《廖清秀苦學與寫作》,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4.7初版。
二、 專書:(依照各書出版日期先後為序)
• 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5.4初版。
•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1975初版。
• 卡謬(Albert Camus)原著╱劉俊餘譯《反抗者》,台北:三民書局,1980.1再版。
•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10三版。
•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12初版。
•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3初版。
• 王曉波《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北縣中和市:帕米爾書店,1985初版。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6初版。
• 黃重添《台灣新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1986初版。
• 白少帆《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初版。
•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初版。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2.1初版╱2000.10.20再版。
• 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4三版。
• 朱光潛《現實主義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7初版。
•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初版。
• 林雙不《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初版。
•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3初版。
•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8.20台灣版第一刷。
•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0.1初版一刷。
• 林文義《關於一座島嶼: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2初版。
•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3初版。
•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7初版。
•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初版。
•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初版。
• 劉春城《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初版。
•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初版。
• 簡政珍編《文學理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5初版。
•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6初版。
• 黃文雄《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8初版。
• 李敏勇《台灣戰後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6初版。
•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11初版。
•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初版。
•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6初版。
•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世紀要》(增訂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6二版。
•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8初版。
•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10初版。
•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科院,1996初版。
• 王常新《文學評論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初版。
•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4初版。
•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7初版。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199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初版。
•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5初版。
•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6初版。
• 王曉波《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1997.7初版。
•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8初版一刷╱1998.11再版二刷。
•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原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11.1初版。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初版。
•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初版。
•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初版。
•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初版一刷。
•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初版一刷。
• 林央敏《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10初版。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1998》,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初版。
• 王曉波《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8三版。
•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9.8初版。
• 陳信元《台灣文壇大事紀要》(81~84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9初版。
• 陳映真、曾建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9初版。
•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10初版第二刷。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199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初版。
•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初版。
• 鐘肇政著、莊紫蓉編《臺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初版。
• 歐陽潔《女性與社會權力系統》,遼寧:畫報出版社,2000.2.1初版。
•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北縣永和: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10初版。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2000》,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初版。
•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初版。
• 王曉波《台灣意識的歷史考察》,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9初版。
•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原著╱胡百華譯《處世智慧錄》,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10.10初版。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2001》,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初版。
• 吳錫德《小說□的「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初版。
•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2初版。
•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9初版。
• 文訊雜誌編纂《台灣文學年鑑2002》,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初版。
• 鍾理和《鍾裡和全集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2003初版。
• 朱易安、柏樺《女性與社會性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初版。
•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7二版。
•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9初版。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Criticism in Taiwan》,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9.29初版。
•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11初版。
• 橫地剛、藍博洲、曾健民合編《文學二二八》,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22初版。
•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9初版。
• 朱雙一《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2初版。
三、 學位論文:(依出版日期先後為序)
• 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作品初探》,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正惠。1995。
•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吳文星。1996。
•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吳達芸。2002。
•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范文芳。2003。
• 陳玫靜《尋找成人文學中的兒童文學-以《台灣作家全集》為研究範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文寶。2004。
• 黃玉如〈跨語言的先行書寫──廖清秀小說《恩仇血淚記》之研究〉,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第四屆畢業論文,指導教授杜文靖,2004.5。
四、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依各篇寫作發表或出版日期為序)
• 趙友培〈答廖清秀同學書〉,《中國語文》二卷二期,1953.2。
• 周煥武〈評「恩仇血淚記」〉,《聯合報》,1957.5.14。
• 梅遜〈評介「恩仇血淚記」〉,雲林《新新文藝》四十一期,1958.2。
• 趙光裕〈不屈服者與廖清秀〉,《自立晚報》,1960.1.5。
• 廖清秀〈從日文到中文〉,《台灣文藝》九期,1965.10。
• 王錦江〈殷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台灣文藝》11期,1966.4。
• 廖清秀〈王文興的鎖……看電視座談「家變」有感〉(上)(下)(以筆名「村夫」發表),《中華日報》9版,1973.8.12~1973.8.13。
• 廖清秀〈靈感文字〉,《台灣時報》,1982.5.17。
• 葉石濤、彭瑞金〈五、六月份小說對談〉,許素貞記錄整理,《台灣時報》,1982.7.30。
• 鍾肇政編印《文友通訊》,1957.4~1958.9。全文重刊於《文學界》5期,1983.1,頁117~頁193。
• 張素貞〈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雜誌》9期,1984.3。
• 鍾肇政〈艱困孤寂的足跡──簡述四十年代本省鄉土文學〉,《文訊雜誌》9期,1984.3。
• 廖清秀〈業餘寫作三十多年〉,《文訊》14期,1984.10。
•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一九四五~一九四九)〉,1985.1.12完稿。收錄於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8.20台灣版第一刷。
• 楊錦郁〈寫作帶給我無限樂趣──廖清秀對文學的執著〉,《大華日報》,1985.10.25。
• 鍾肇政〈那一段青春歲月──記《文友通訊》的青春群像〉,《台灣春秋》No.9,1989.9。後又收錄於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初版一刷。
• 鍾肇政〈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七十年台灣文學發展縱橫談(總序)〉,完稿於1990春末,為「台灣作家全集」之總序,錄於《賴和集》、《別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初版。後又收錄於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初版一刷。
• 廖咸浩〈方言的文學角色〉,《中外文學》,十九卷二期,1990.7。
• 彭瑞金〈文學公務員四十年──廖清秀集序〉,收錄於《廖清秀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7初版。
• 彭瑞金〈從時代浪濤凌波而過的廖清秀〉,收錄於《廖清秀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7初版。
• 鍾肇政〈感慨話五○年代〉,《中國時報》,1992.9.23。後又收錄於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初版一刷。
• 彭瑞金〈值得仔細聆聽的憤怒聲音〉,《民眾日報》,1994.2.26。
• 陳萬益〈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二二八小說《怒濤》與《反骨》合論〉,發表於東海大學「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研討會」,1994.5。後收錄於陳萬益《於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初版。
• 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1995.1.5撰寫。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6出版。
• 彭瑞金〈文學創作無師傅──《真與美》的一些聯想〉,《台灣日報》23版,1997.1.5。
• 鍾肇政〈春夢了無痕──三談《文友通訊》〉,《台灣史料研究》9期,1997.5。
• 廖清秀〈學習國語文的回憶〉,《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998.4。
•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26期,1998.4。
• 廖清秀〈「《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一文讀後〉,《文學台灣》27期,1998.7。
• 林麗如〈寫也快樂,不寫也快樂──專訪廖清秀先生〉,《文訊雜誌》158期,1998.12。
• 廖清秀〈「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質疑〉,《文學台灣》29期,1999.1。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78期,1999.8。
• 魏可風〈站在邊緣的觀察者──陳芳明談《台灣新文學史》〉,《聯合文學》178期,1999.8。
• 〈寫也快樂不寫也快樂的作家廖清秀校友〉,《成淵校友通訊》第二號,2000.5。
• 林政華〈文學主題代有不同──廖清秀改寫自己的小說〉,刊於《民眾日報》17版,2000.5.18。
• 陳芳明〈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聯合文學》,2000.8。
• 方美芬〈「台灣文壇大事紀要」編纂紀實民國八十一年~八十四年〉,《漢學研究通訊》,2000.8。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八章 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191期,2000.9。
• 梅家玲〈關於五○年代小說史料的研究──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作品為例〉,發表於「第一屆台灣文學史料編纂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00.10。詳見http://ccms.ntu.edu.tw/~chinlit/ch/html/MA3fpro024w.htm
• 陳宛蓉、黃盈雰〈九○年代台灣文學大事紀要(一九九○~一九九九)〉,《文訊》182期,2000.12。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九章 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197期,2001.3。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198期,2001.4。
• 廖清秀〈寫作五十年〉,《文訊》186期,2001.4。
• 廖清秀〈題材與表現〉,《台灣日報》31版,2001.4.9。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5。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二章 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期,2001.6。
• 林慧姃〈《文友通訊》研述〉,《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期,2001.7。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1。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五章 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208期,2002.2。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八章 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聯合文學》,221期,2003.3。
• 杜文靖〈六十載文學公務員──序「廖清秀苦學與寫作」〉,《北縣文化》,79期,2003.12.31。並錄於《廖清秀苦學與寫作》書前。
• 〈戰後第一代文學大師廖清秀〉,《書香遠傳》十二期,2004.5。
• 梅家玲〈五○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性別與家國──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收錄於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9初版。
• 朱雙一〈當代台灣鄉土文學的四大類型及其淵源──以五○年代為中心〉,收錄於朱雙一《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2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