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敬鴻 Tan Chin Hong |
---|---|
論文名稱: |
雨林、風土與認同——張貴興小說的婆羅洲敘事 Rainforests, Mesology and Identity:The Borneo Narratives in Chang Kuei Hsing’s Novels |
指導教授: |
陳惠齡
Chen, Wei-Lin |
口試委員: |
蔣淑貞
Chiang, Shu-chen 陳芷凡 Chen, Chih-F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9 |
中文關鍵詞: | 張貴興 、空間建構 、南洋風土 、大地認同 、婆羅洲敘事 、馬華文學 |
外文關鍵詞: | Chang Kuei Hsing, Spatial Construction, Nanyang Mesology, Land identity, Borneo Narratives,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來西亞所屬地理位置與歷史構成特殊,不僅是中華地區以外最大的華語聚落,亦有多語、多種族的構成,國土範圍更二分為西馬——馬來半島和東馬——婆羅洲組成,兩地各有異同。本文所擬定討論的作家張貴興(1956-)即來自婆羅洲的砂拉越。張貴興自負笈來臺、入籍並定居於此已40餘年,然而其書寫仍圍繞著婆羅洲雨林為場景,以華麗稠密的文字敷衍雨林,調動雨林各個元素,在歷史的縫隙譜寫他的婆羅洲敘事,顯見婆羅洲雨林不僅作為紙上的地方風土,更是一種書寫的驅動力。本文將以張貴興《野豬渡河》(2018)與《鱷眼晨曦》(2023)為主要文本,兩者不僅是張貴興暌違十七年的最新作品,亦是更具有深沉的歷史厚度與更為極致鋪陳敷衍的作品,此外,並輔以其餘諸作,而擬從三個部分展開論述:一,空間建構,探究作者如何建構雨林空間,人與雨林的互動如何造就雨林作為庇護/吞噬的角色,人與動物之間的角力如何對位而讀,又隱喻著什麼;二、南洋風土,以小文學伊始,研究南洋風土如何影響張貴興的書寫,開創獨特的文史畛域,藉此置換漢字的內在情感結構與中國性。三、大地認同,從張貴興的移動和目光的轉變,觀測其與婆羅洲產生的間距,進而討論小說家對鄉土的關懷。
Malaysi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re unique, being not only the largest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y outside of China but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multilingual and multiethnic composition. The n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regions: West Malaysia, located on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East Malaysia, situated on Borneo, with each having its own distinc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writer Chang Kuei Hsing (born 1956), who hails from Sarawak, Borneo, is the subject of this discussion. Chang has lived in Taiwan for over 40 years, having emigrated and become a naturalized citizen, yet his writing continues to revolve around the Borneo rainforest. Through his lush and intricate prose, Chang vividly portrays the rainforest, weaving its elements into his narratives and us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craft his Borneo stories. In Chang's works, the Borneo rainforest serves not only as a setting of local color but also as a driving force for his writing.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Chang Kuei Hsing’s two most recent works, Wild Boars Cross the River (2018) and Eyelids of Morning (2023). These two novels, which mark his return after a seventeen-year hiatu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profound historical depth and an even more elaborate narrative style. Additionally, other works by Chang will be referenced to support the discussion, which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first, spatial construction, exploring how Chang constructs the rainforest spa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rainforest, and how this interaction portrays the rainforest as both a sanctuary and a devourer, while also examining the power dynamic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and the metaphors they embody; second, Nanyang mesology, 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minor literature, examining how the unique environment of the Nanyang region influences Chang's writing, shaping a distinctiv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domain, and how Chang reconfigures the emot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ird, Land identity, considering Chang Kuei Hsing '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rom Borneo as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 and discussing how his experiences of migration and his shifting perspective inform his literary engage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homeland.
一、張貴興小說(按出版年排序)
張貴興:《柯珊的兒女》(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張貴興:《賽蓮之歌》(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張貴興:《頑皮家族》(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張貴興:《群象》(臺北市:時報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貴興:《猴杯》(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年)。
張貴興:《沙龍祖母》(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張貴興:《猴杯》(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張貴興:《野豬渡河》(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張貴興:《鱷眼晨曦》(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二、中文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德威:《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5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許維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陳大為等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2》(臺北市:萬卷樓,2004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12年)。
賴瑞和:《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
三、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王德威:〈華夷風土論〉,《中國現代文學》(第40期,2021年12月)頁1-18。
米歇爾·傅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夏鋳九、王志弘 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頁399-409。
宋美璍:〈譯序:湯瑪斯的世界與視界〉,《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頁 i-xvii。
貝納子:〈園坵與雨林——張貴興作品中殖民話語和自然書寫〉《離散、本土與馬華文學論述》(高雄市: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離散/現代性研究室,2019年6月)頁255-267。
梅家玲:〈說「文」解「字」:張貴興小說與「華語語系文學」的文化想像及再現策略〉,《清華學報》(新48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797-828。
陳允元:〈葳蕤的恥丘-窺視張貴興雨林圖象的「性」「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第9期)頁165-179。
黃錦樹:〈從個人的體驗到黑暗之心——論張貴興的雨林三部曲和大馬華人的自我理解〉,收錄於《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黃錦樹篇》(桃園市:元智大學中文系,2019年)頁52-68。
黃錦樹:〈華文少數文學——離散現代性的未竟之旅〉,收錄於《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107-119。
四、外文譯著
Gilles Deleuze、Felix Guattari著,張祖建譯:《什麼是文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
段義孚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段義孚著、趙世玲譯:《製造寵物:支配與感情》(上海:上海光啟書店有限公司,2022年)。
諾伯舒茲 著、施植明 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五、學位論文
李怡萩:《論張貴興的雨林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汪卉婕:《日本帝國戰爭的性暴力書寫研究:論臺灣與馬華文學的南洋與慰安婦》,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侯紀萍:《雨林的復仇-張貴興小說的原鄉意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陳駿逸:《張貴興小 說的族群書寫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
蔡佩瑾:《論張貴興小說的美學實踐》,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六、雜誌
《季風帶:張貴興特輯》(第10期,2018年12月)。
張錦忠:〈砂拉越文學在臺灣——以李永平與張貴興為例〉,《文訊》(第412期,2020年2月號),頁32-37。
七、網路資料與其他
黃錦樹:〈腳影戲,或無頭雞的啼叫:評張貴興《野豬渡河》〉(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0574)於2023年3月18日瀏覽。
張貴興:〈2023年美國紐曼華語⽂學獎得主張貴興感言:如果我死了,我願意把心留在台灣,讓濁軀回歸婆羅洲〉(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381)於2024年七月20日瀏覽。
〈瞭望婆羅洲的兩種角度:張貴興談《鱷眼晨曦》feat.伊格言〉(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376?fbclid=IwAR1eSg-v_ITg2txdnkhJrMua0Yho1l6wCeNIDMNotiDVKnCzB45SJZrz2yU)於2024年七月20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