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志堅 Lui, Chi-Kin |
---|---|
論文名稱: |
政治與道德:西周人學面貌重構 Politics and Morality: Reconstructing The Humanis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Lin, Tsung-Shun |
口試委員: |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林保全 Lin, Bao-Q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人學 、儒家 、政治 、道德 、民本 |
外文關鍵詞: | Humanism, Confucianism, Politics, Morality, People-oriented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關「人學」範疇的研究素來甚得中華民族的青睞,無論是先秦的孔、孟、荀,還是宋明的理學與心學,皆是圍繞「人」這個核心詞彙,然後加以展開的學術理論。所謂人學,簡單而言即是人類自我認識的知識形態,由於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以人類對自身的探索也是永無止境的。西周作為現今儒學所公認的思想根源,對於這個源頭的研究,有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先民是如何逐步的建立、定義,並認識自己,從而讓整個文化思想的發展脈絡能夠更加的具體起來。本文即以此作為討論之基礎。
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討論研究背景、問題意識,及相關的研究概況,讓讀者能夠掌握本文的旨意所在;第二章旨在釐清與「民本」相關的問題,指出民本政策背後所預設的群體,以明其背後的立場與用意,並為下文的討論出作鋪墊;第三章涉及西周人學性質的問題,究竟西周的人學價值是否體現於「道德」的價值之上?其中將會以「德」與「禮」於西周的意義作為論述的基礎;第四章與第三章相關,承接上文討論西周的「人本」價值體現的問題,當中所指的「人」又是否泛指「所有人」?這些問題均會一概於此章作出解答。第五章為總結部份,綜合上述章節之研究成果,以深化論文的觀點。
Humanism has been a subject long-emphasized by Chinese philosophers. The question on ‘what human being is’ was the central notion of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 in the Pre-Qin Dynasty, Lixue(理學), Xinxue(心學)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self-understanding’ instinct of humankind sowed the seed of Humanism studies (人學). The desire for the answer to “what is genuinely human” is huge and infinite while Human history itself is fundamentally an organic developing proces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s a nonnegotiable root and origin of Confucianis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how our ancestor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ir recognition of humanism is a vital step to comb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humanism.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Firs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over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are indicated to allow readers to grasp the theme and motive of this thesis. Second, clarify the issues related to "people-oriented”. Pointing out who the ‘people-oriented’ policy truly serving at. Third, a discussion around ‘Does the value of humanism truly based on “morality”?’ The signification of "De"(德) and “Li"(禮)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s referred. Forth, deepen the discussion of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chapter 3. The Justification for “Does “human” refers to "everyone"? is also included.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ll chapters to deepen the viewpoints of this thesis.
一、古著
(漢)伏勝:《尚書大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戰國)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下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年)。
(西晉)杜預注:《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 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
(宋)司馬光著, 胡三省校:《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巿:世界出版社,1962年)。
(清)董增齡:《國語正義》(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宋)朱熹:《論語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朱熹:《孟子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列)
(一)中文著作
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硏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6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德順:《價值論 : 一種主體性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87年)。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李澤厚:《由巫到禮:釋禮歸仁》(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杜勇:《尚書周初八誥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杜勇:《清華簡與古史探賾》(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林慶彰主編:《第二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市:萬卷樓,2014年)。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香港:三聯書局,1979年)。
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社,1986年)。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夏勇:《中國民權哲學》(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袁洪亮:《中國近代人學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社社,2006年)。
郭沬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郭沬若主編:《中國史稿》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郭沫若:《郭沬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晁福林:《天玄地黃——中國上古文化溯源》(成都:巴蜀書社,
1989年)。。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九州出版社,2014年)。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卷七(河北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張懋鎔、黃懷信、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馮契:《哲學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黃楠森主編:《人學原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懷信:《逸周書校注補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游喚民:《先秦民本思想》(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綜論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成群:《清華簡與古史甄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簡良如:《論人之存有:先秦•儒學•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
社,2014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中文譯作
(德) 卡爾•雅斯培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9 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麥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朱莉埃特或啟蒙與道德〉,
輯於林賢治編:《霍克海默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年)。
(美)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夏含夷:《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約翰‧杜威:《經驗與自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
(英)羅杰•斯克魯頓著,劉華文譯:《康德》(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1年)。
(日) 福田哲之:〈清華簡《厚父》的時代暨其性質〉,「第二屆先秦兩
漢出土文獻與學術新視野國際研討會」論文(2015年)。
三、期刊論文(含論文集)
丁原明:〈先秦人學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學」管窺〉,《理論學
刊》,第1期(2007年)。
王阮:〈習近平的人學思想淺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10期(2017年)。
王春林:〈蔡沈《書集傳》對周公形象的再造〉,《學術論壇》,
第11期(2008年)。
史雙元:〈人本與民本〉,《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期(1994年)。
付强:〈上博藏辛鼎銘文補釋〉,載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專頁: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158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
墓地第五次發掘〉,《文物》,第7期(1995年)。
李何斌:〈試論習近平人學思想的主要特征〉,《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
報》,第3期(2018年)。
李仁群:〈老莊人學通論〉,《哲學研究》,第2期(1993年)。
李學勤:〈西周時期諸侯國青銅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
第6期(1985年)。
李學勤:〈清華簡〈厚父〉與〈孟子〉引書〉,《深圳大學學報》,
第3期(2015年)。
杜金鵬:〈商湯伐桀之史實與其歷史地理問題〉,《史學月刊》,
第1期(1988年)。
沈長云:〈說「夏族」——兼及夏文化研究中一些亟待解決的認識問題〉,
《文史哲》,第3期(2005年)。
金景芳:〈周公對鞏固姬周政權所起的作用〉,輯於郭偉川編:《周公
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周文升、萬光俠:〈我國當代人學研究綜述〉,《淄博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2期(2000年)。
施保國:〈實踐、理論與發展:鄧小平人學思想價值訴求的三個維度〉,
《嘉應學院學報》,第3期(2016年)。
查昌國:〈「友」與兩周社會的變遷〉,《安慶師院社會學學報》,
第4期(1994年)。
陶富源:〈哲學、人學與人〉,《哲學研究》,第11期(2003年)。
孫聚友:〈論西周文化的人學思想〉,《管子學刊》,第3期(2002年)。
夏勇:〈民本與民權——中國權利話語的歷史基礎〉,《中國社會科學》,
第5期(2004年)。
高佑仁:〈清華伍〈厚父〉釋文新研〉,《第二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字學會,2017
年)。
郭永秉:〈論清華簡《厚父》應爲《夏書》之一篇〉,收於《出土文獻》
(第七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陳春保,〈周公形象的塑造與早期儒家話語的建構〉,《孔子研究》,
第5期(2011年)。
陳來:〈西周宗教觀念轉變的倫理意識〉,載於陳弱水編:《中國史新
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張分田:〈關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江南社會科學》,
第1期(2004年)。
張利軍;〈清華簡《厚父》的性質與時代〉,《管子學刊》,第3期
(2016年)。
張亞初:〈燕國青銅器銘文研究〉,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
《中國考古學論叢》,(北京 : 科學出版社,1993年)。
程浩:〈清華簡〈厚父〉「周書說」〉,《出土文獻》第五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4年)。
舒大剛,〈虞、夏、商、周的孝悌文化初探〉,《西華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
雍濤:〈毛澤東人學思想的科學價值和當代意義──紀念毛澤東誕辰
110周年〉,《湖北社會科學》,第12期(2003年)。
賈建梅、陳焱:〈鄧小平人學思想初探〉,《邯鄲學院學報》,
第1期(2011年)。
楊師群:〈西周春秋時期平民血族組織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第1期(1988年)。
楊釗:〈夏桀殷紂異說〉,《學術月刊》,第5期(1996年)。
趙國付:〈論荀子人學思想建構的三向度〉,《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6期(2014年)。
趙馥潔:〈中國哲學人本思想的價值論意蘊及其特徵〉,「中國哲學史
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
劉劍峰、孔翠萍:〈毛澤東人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當代價值〉,《東
岳論叢》,第5期(2005年)。
劉濤:〈宋儒視域中的《荀子》周公論〉,《社會科學戰線》,
第2期(2010年)。
劉源:〈試論西周金文「帥型祖考之德」的政治內涵〉,
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之專頁:
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294.html
四、學位論文
門紅:《習近平人學思想研究》(貴陽: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
化研究碩士,2018年)。
陳文杰:《毛澤東人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北京:北京交通大學馬克
思主義哲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玲:《孔子人學思想探微》(四川:四川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
2006年)。
高書文:《孔子成德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8年5月)。
梁秀清:《鄧小平人學思想及其意義論析》(河南:鄭州大學馬克思主
義哲學碩士論文,2011年)。
程曉峰:〈西周思想史論〉(長沙:岳麓書院博士論文,2015年4月)。
劉洋:《早期儒家的人本思想》,(山東:曲阜師范大學專門史碩士論
文,2011年)。
五、數位工具
闕河嘉、陳光華:〈庫博中文獨立語料庫分析工具之開發與應用〉,收
在項潔,《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第六輯》(頁285-313) ,臺北
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青銅器銘文語料皆出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周金文暨青銅器
資料庫」,網址:http://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