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鍾利欣 Li-Hsin Chung |
---|---|
論文名稱: |
當前台灣家庭少子化的成因探討 -以Beck個人化理論為依據 A theoretical inquiry on Taiwan’s low birthing-based on Ulrich Beck’s Individualization theory |
指導教授: |
蘇永明
Dr. Yung-Ming Sh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個人化 、生活風格 、第二現代 、反省性現代化 |
外文關鍵詞: | Individualization, Life-style, second modernity,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以Ulrich Beck所提出的個人化的概念,來探討少子化構成的因素。首先,個人化預設了人們將由過去傳統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得過去社會所提供的標準與穩定性逐漸流失,然後個人與社會將會再試圖的重新整合連結。因此,第二現代社會的特色是建立在高度自我反省的基礎之上。
經由對Beck的著作進行廣泛的研讀後,筆者發現個人化雖然讓人們擺脫了過去傳統的束縛。但同時人們也失去過去社會所提供的標準與穩定性。當全球化浪潮帶來各種多元的選擇時,在反省性現代化的影響下,個人認同將會變成人們做選擇或決定時的關鍵。進而形塑出個人的生活風格,藉此重新整合與社會連結。
本論文發現過去關於少子化的相關大都透過經濟因素或物質條件的改變進行實證的調查研究。而卻忽略了應再更深入的去分析了解其中變化影響的中介變項。本研究即試圖從個人化的角度切入以婚姻態度及生育意願作為探討少子化構成因素的中介變項。
This thesis is an inquiry on Taiwan’s low birth rate by using Ulrich Beck’s individualization theory. By individualization, people have get rid of the bondage from traditional groups which are family, gender, race, class etc. The society faces the crisis of integration. The second modernity suggested by Beck is based on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ing: Individualization has emancipated people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but people also get lost where there are little standards for reference. Globalization supplies many choices than before, and personal identities become the steering factor in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Life-style is the basic unit for social integration.
The thesis also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ization can the intermediate variable in explaining the low birth rate. The material condition doesn’t affect people’s concept of marriage directl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 (2008)。Retrieved 2008年6月15日。 from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e_004.html.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7a)。台灣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Retrieved 3月25日, 2008, from 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E5%8F%B0%E7%81%A3%E6%80%A7%E5%88%A5%E8%A7%92%E8%89%B2%E6%85%8B%E5%BA%A6%E7%9A%84%E8%AE%8A%E9%81%B7%EF%BC%9A1991-2001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7b)。台灣社會變遷全紀錄。Retrieved 4月10日, 2008, from 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25-34%E6%AD%B2%E4%BA%BA%E5%8F%A3%E7%9A%84%E5%A9%9A%E5%A7%BB%E7%8B%80%E6%B3%81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7d)。婚姻狀態與女性勞動參與。 Retrieved 3月25日, 2008, from 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E5%A9%9A%E5%A7%BB%E7%8B%80%E6%85%8B%E8%88%87%E5%A5%B3%E6%80%A7%E5%8B%9E%E5%8B%95%E5%8F%83%E8%88%87
內政部. (2006)。國民生活狀況調查性別分析. Retrieved. from 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list03.html
內政部戶政司 (2007)。十五歲以上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分。Retrieved 4月21日, 2008, from 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ps03-14.xls
王文娟譯,Becker, G. S. 著(1997)。 家庭論。台北: 立緒。
王俊斌. (2007)。個體自由、群體權利與全球公民-論人權理念的發展與教育實踐。師大學報:教育類, 52(1), 25-44。
朱岑樓. (1981)。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 東大。
朱顯龍. (2006)。新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澳門理工學報, 4, 51-59。
江靜玲. (2008a)。他變她 她們是姊妹也是伴侶。中時電子報。. Retrieved 2008年6月15日, 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061500258,00.html
江靜玲. (2008b)。百年新低 英結婚者成少數族群。中時電子報。 Retrieved 2008年6月28日,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28/4/1252g.html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七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 (1998)。台灣地區65歲以下成年人對婚姻有關的看法。from http://srh.dgbas.gov.tw/hysearch/cgi/m_query.exe?home=home&path=/HyWeb5.0.1/database/pages&sort_type=sort_h&sort_field=hostname&item_no=10&phonetic=0&fuzzy=0&nature=0&group=AD&check_group=yes&template=s&content=%E5%8F%B0%E7%81%A3%E5%9C%B0%E5%8D%8065%E6%AD%B2%E4%BB%A5%E4%B8%8B%E6%88%90%E5%B9%B4%E4%BA%BA%E5%B0%8D%E5%A9%9A%E5%A7%BB%E6%9C%89%E9%97%9C%E7%9A%84%E7%9C%8B%E6%B3%95
行政院主計處中部辦公室. (2002)。社會發展趨勢調查。 Retrieved 4月15日, 2008, from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life-91/treasury.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2006)。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簡報。Retrieved 2007年7月10日,from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key=&ex=%20&ic=.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為自己也為孩子添個伴。 Retrieved 6月25日, 2008, from http://health99.doh.gov.tw/ThemeZone/theme_detail.aspx?MainDataID=228&MainID=health005
何琦瑜, & 陳雅慧. (2005, 11月15日)。全球未來的挑戰. 天下雜誌, 335, 48-53。
呂玉瑕 (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 2(20), 135-150。
李大正, & 楊靜利. (200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類型與歷程之變遷。人口學刊, 28, 109-134。
李美玲 (1984)。夫妻年齡及教育程度差異對生育控制之影響。人口學刊, 9, 61-77。
汪浩譯,Beck, U. 著(2004)。 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周桂田 (2000a)。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 154, 36-49。
周桂田. (1998a)。風險社會中結構與行動的轉轍。臺大社會學刊, 26, 99-150。
周桂田. (1998b)。現代性與風險社會。臺大社會學刊, 21, 89-129。
周桂田. (2000a)。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 154, 36-49。
林惠生. (1994)。從台灣的社會經濟、人口轉型探討婚姻與家庭的變遷。 研考雙月刊, 18(6), 12-17。
林瑞穗. (1977)。台灣地區差別生育力相關因素的探究。臺大社會學刊, 12, 101-115。
林麗玉. (2008, 4月30日)。北市女性勞動人口 較十年前增12%。中廣新聞網 Retrieved 2008年4月30日,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30/1/y98c.html
邱惠玲, & 蔡惠華. (2007)。人口結構變遷概況。主計月刊, 617, 6-13。
胡正光. (2007)。從工具理性批判的角度看貝克的「第二現代」。歐美研究, 37(3), 445-484。
孫治本&譚又寧譯(2001)。Hahn, K.著。全球地方化.新地區概念與生活風格。當代, 168, 54-63。
孫治本. (2001)。 個人主義化與第二現代。 In 顧忠華 (Ed.), 第二現代 -風險社會的出路?。 (pp. 99-126)。 台北: 巨流。.
孫治本. (2001a)。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 11, 79-111。
孫治本. (2001b)。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 當代, 168, 26-39。
孫治本. (2004a)。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台北: 唐山。.
孫治本. (2004b)。消費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學爭議。東吳社會學報, 17, 43-67。
孫治本譯,Beck, U. 著(1999) 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
孫得雄, 陳肇男, & 李棟明. (2002)。台灣家庭計畫之轉折與政策經驗。 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32(1), 25-76。
孫得雄. (1986)。台灣地區生育態度與行為變遷。 In 瞿海源 & 章英華 (Eds.), 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Vol. 16, pp. 133-178)。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
孫得雄. (2006)。國內外婚育狀況先期研究計畫。內政部委託專案報告。 Retrieved 2008年6月25日。from http://rdec.moi.gov.tw/cgi/hypage.cgi?HYPAGE=search_result_detail2.hpg&plan_no=095000000AU611002.
高月霞, & 陳仕偉. (199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行為之因果關係分析。 婦女與兩性學刊, 1-45。
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 (2004)。台灣年輕成人對婚姻與生育的態度:民國93年電話訪查的發現. Retrieved 2007年10月29日. from http://www.doh.gov.tw/ufile/Doc/200412_%B0%EA%A4H%B9%EF%B1B%AB%C3%BBP%A5%CD%A8|%BAA%AB%D7%BD%D5%ACd%B5%B2%AAG.pdf.
張明正, & 李美慧. (2001)。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 人口學刊, 23, 93-112。
張明正. (1985,7月) 。台灣現代化、婦女地位與生育力之研究。載於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舉辦之「婦女在國家發展過成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p.17-43),台北市。
Paper presented at the 婦女在國家發展過成程中的角色論文集。
張素梅. (1976)。台灣生育率決定因素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叢, 25, 399-412。
張清溪, & 曹慧玲. (1981)。台灣地區生育率的決定因素-與婦女勞動參與率的聯立模型分析。人口學刊, 5, 71-117。
梁文敏. (2002)。「台灣地區第八次家庭與生育力研究調查」調查報告及相關議題之探討 (No. BHP91-CPHSR-01) 。 台北: 國民健康局九十一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梁文傑譯,Reich, R. B. 著(2002) 賣命工作的誘惑。台北: 先覺。
許玉君. (2007, 6月27日)。 80萬適婚女 找不到Mr.Right。 聯合新聞網. Retrieved 2007年6月27日,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626/2/gf3z.html
許玉君. (2007年,6月11日)。生育率狂跌 去年僅20.4萬新生兒。聯合新聞網. Retrieved 2007年6月11日, from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3&cno=0&sno=304436
陳世欽. (2007, 5月1日)。 台灣e化 全球排17。 聯合新聞網. Retrieved 2008年4月10日, from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9794
陳玉華. (2007a)。台灣近年婚姻趨勢對生育率的影響。 Retrieved 10月4日, from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head.asp?add_year=2007&tid=38
陳玉華. (2007b,11月)。婚育態度與行為的世代差異。Paper presented at the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之「家庭價值、行為與態度: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九次研討會」,台北市南港。
陳秀容. (1997) 。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9(2), 101-132。
陳素琴, & 洪久賢. (2000)。阿美族中學生婚姻態度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 19, 50-72。
陳寬政, 王德睦, & 陳文玲. (1986)。 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 人口學刊, 9, 1-23。
彭懷恩. (2000)。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 風雲論壇。
渠東譯,Durkheim, E. 著(2002) 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文化。
華視新聞. (2008, 4月23日)。男性月薪不到4萬2 女性不敢嫁!。華視新聞. Retrieved 2008年4月23日,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23/69/xun1.html
楊日青, 李培元, 林文斌 & 劉兆隆譯,Heywood, A. 著(2002) 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楊永妙. (2004)。 一個人的人生。 天下雜誌, 300, 109-124。
楊振富譯,Friedman, T. L. 著(2005) 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
楊國樞. (1981)。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 23(1), 39-55。
楊靜利, 李大正, & 陳寬政. (2004b)。 台灣結婚率與婚姻配對模式之變遷。Retrieved 8月3日, 2007, from http://tsa.sinica.edu.tw/Imform/file1/2004meeting/paper/C2-2.pdf
楊靜利, 李大正, & 陳寬政. (2006)。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 33, 1-32。
楊靜利. (1996)。婦女勞動參與對生育率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 19, 35-56。
楊靜利. (2004a)。 同居的生育意涵與台灣同居人數估計。 台灣社會學刊, 32, 189-213。
楊靜利, 陳寬政, & 李大正. (2008,3月)。台灣近二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 Paper presented at the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之「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11次研討會」,台北市。
楊麗秀. (1981)。台灣地區有偶育齡婦女勞動參與對生育率之影響。 人口學刊, 5, 119-145。
葉啟政. (1998)。 「行動」和「結構」的拿捏。 臺大社會學刊, 26, 53-97。
葉啟政. (1999)。啟蒙人文精神的歷史命運:從生產到消費。 社會理論學報, 2(2), 313-346。
葉啟政. (2004)。 ”個體化”社會的理論意涵:邁向修養社會學。 社會理論學報, 7(1), 89-140。
路國林譯,Beck,U.,& Willms,J.著 (2004) 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克對談。台北:先覺。
趙淑珠. (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34(2), 221-246。
齊思賢譯,Thurow, L. C. 著(2000) 知識經濟時代。台北: 時報文化。
劉維公. (1989)。愛情與現代性:評Ulrich Beck與Elisabeth Beck-Gernsheim《愛情之完全正常混亂》。東吳社會學報, 10, 299-311。
劉維公. (1999)。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 2(2), 347-374。
劉維公. (2000a)。不是後現代是第二現代-介紹貝克與季登斯的現代性分析。當代, 154, 10-19。
劉維公. (2001a)。 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 當代, 168, 10-25。
劉維公. (2006)。 風格社會。 台北: 天下。
蔡淑玲. (1994)。 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6(2), 335-371。
賴爾柔, & 黃馨慧. (1996)。 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41, 10-18。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 (2005, 6月20日)。適婚族群17%不婚80%在等待。聯合報. Retrieved 2005年6月20日, from http://tw.news.yahoo.com/050620/15/1z10o.html
薛承泰, & 王嘉寧. (2001)。臺灣「頂客族」的形成與特質。人口學刊, 22, 19-48。
薛承泰. (2000)。台灣地區已婚女性再就業時機的初步分析。 人口學報, 21, 77-99。
薛承泰. (2003a)。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 2(4), 2-22。
薛承泰. (2003b)。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 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秋季號, 245-259。
謝文宜. (2006)。 為什麼:國內將婚伴侶承諾考因素之探討。 中華輔導學報, 20, 51-82。
謝高橋. (1988)。 社會變遷中的人際關係及互動。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20, 195-237。
鍾俊文. (2004)。人口結構轉變的趨勢與對策。 經建會委託專案報告。Retrieved 2007年10月8日。from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8767&key=%e4%ba%ba%e5%8f%a3%e7%b5%90%e6%a7%8b.
簡文吟. (2004)。台灣已婚婦女勞動再參與行為的變遷。人口學刊, 28, 1-47。
羅淑瑞、陳曉章. (1987)。促使台灣地區婦女生育下降因素之探討-Bongaarts模式的運用。 人口學刊, 10, 29-53。
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Beck, U., & Beck-Gernsheim, E. 著(2000)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 立緒。
顧忠華. (1993)。人類的文明與命運-伊里亞斯的學術關懷。當代, 89, 16-31。
顧忠華. (1999). 風險、社會與倫理.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5, 19-38。
二、英文部分
Antony, E. O. K. (1999).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29, 416-437.
Beck, U., & Beck-Gernsheim, E. (2002). Individualization :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SAGE
Bernardes, J. (1997). Family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rowbridge , Wiltshire: Great Britain:Redwood Books
Blagojevic, M. (1989). The Attitudes of Young People Towards Marriage: From the Change of Substance to the Change of From.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4, 217-238.
Bond, M. H., & Hwang, K.-k.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In M. H. Bond (E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pp. 213-26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M.-C. (1987). Determinants of city ward migrants’ fertility: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NO.10, 129-165.
Cherlin, A. J.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6(4), 848-861.
Chiou, J.-s. (2001).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Argentina.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5), 667-678.
Freedman, D. S. (1975a). Consumption of Modern Goods and Seervic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Fertility: A Study in Taiwan. Industry Of Free China 43(4), 9-16.
Freedman, D. S. (1975b). Consumption of Modern Goods and Seervic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Fertility: A Study in Taiwan. Industry Of Free China 43(3), 10-23.
Jones, G. W. (2007). Delayed Marriage and Very Low Fertility in Pacific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3(3), 453-478.
Larson, J. H., Benson, M. J., Wilson, S. M., & Medora, N. (1998).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 on Marital Attitude and Readiness for Marriage in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6), 750-768.
Leibenstein, H. (1960). Economic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New York: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iu, P. K. C. (1965). Soci-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ertility Levels In Taiwan. Industry Of Free China, 24(2), 2-17.
Lu, L. (2007,November). ”I or we”:Family socialization values in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之「家庭價值、行為與態度: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九次研討會」,Taipei.
Pittman, J. F. J., Prince-Bonham, S., & McKenry, P. C. (1983). Marital Cohesion:A Path Mode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521-531.
Skelton, C. (2005a). The ‘individualized’ (woman) in the academy: Ulrich Beck, gender and power [Electronic Version]. Gender and Education, 17, 319-332. Retrieved 2007年4月20日, from http://web.ebscohost.com/ehost/pdf?vid=4&hid=104&sid=5928e7c9-814f-4d17-a6a1-8f9824ec62b1%40sessionmgr107
Skelton, C. (2005b). The 'self-interested' woman academic: a consideration of Beck's model of the 'individualised individual'.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6(1), 5-16.
Sun, T.-H., & Ting, T.-Y. (1988). Innovation-diffusion or adjustment:the case of Taiwanese fertility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12, 67-89.
Thornton, A., & Lin, H.-S. (1994).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ite, L. J. (1986).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ntry into Marria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1), 91-109.
Xu, X., & Lai, S.-C. (2002). Resources, gender ideologies, and marital power: The case of Taiwa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3(2), 209-245.
Yang, K. S. (1981). 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3, 159-170.
Yi, C.-C., & Chan, C.-W. (2007,November). The Social Basis of Mate Selection Patterns in Taiwan:Its Linkage to Marital Satisfa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之「家庭價值、行為與態度: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九次研討會」,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