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曉萍 Hu Hsiao Ping |
---|---|
論文名稱: |
「新竹縣竹東鎮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ian Chuan Day Hakka folk song competition in Jhudong of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2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山歌比賽 、歌詞 、裁判 、樂師 、參賽者 、山歌班 |
外文關鍵詞: | folk song competition, lyrics, referee, accompany musician, participant, folk songs clas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新竹縣竹東鎮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自民國五十四年舉辦至今,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是全台舉辦最盛大、歷史最悠久的比賽。為保存竹東鎮山歌比賽之文化,筆者實際進行田野調查工作,訪問歷屆裁判、伴奏樂師、參賽者、文史工作者、鎮公所承辦人,探討歷史脈絡、分組情形、各方對於主辦單位之建議、參賽者學習山歌的背景及方法。此外,將探討山歌比賽與山歌班之關聯性,並將參賽者演唱內容進行採譜分析工作。
本論文共包含六章:首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限制、名詞解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此章將回顧客家族群自中原幾經戰亂後南遷之過程,進一步對客家族群在台灣分佈進行相關論述。第三章探討竹東山歌比賽緣起、概述及比賽各組別演變及其限制。第四章探討山歌與腔調之關聯、參賽者之即興現象探討,另將比賽秩序冊歷年參賽人數進行統計與分析。第五章以裁判、樂師、參賽者、文史工作者多方面之觀點進行訪談工作、山歌比賽與山歌班的關聯性做探討。此外,進行歷年山歌詞整理工作,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之採譜分析。第六章為結論,總結研究發現,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
至今有關「山歌比賽」此領域的探討,目前僅吳思瑤(2010)<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台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一文,此領域尚有許多的空間可供研究,期盼藉由此文,能夠拋磚引玉,希冀學者們重視此領域的發展,以帶來更豐碩的成果。
【關鍵字】:客家山歌比賽、歌詞、裁判、樂師、參賽者、山歌班。
Abstract
“Tian Chuan Day Hakka folk song competition in Jhudong of Hsinchu County”has been hold since 1965 until now,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 is the grandest、oldest folk song competition in Taiwan. In order to save the culture of the competition, researcher engages in fieldwork, and interview the referees、accompany musicians、participants、historians、undertaker in Jhudong town hall, for investigating its history context、Group situations、the suggestions to organizers and how participants learning Hakka folk songs. Besides, researcher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lasses of teaching Hakka folk song and to analyze the records of participants.
The thesis contain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research motive and goals, research framework,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cope and limit and as well as glossary.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chapter looks back the process of Hakka people moving from central plains to the south caused by war several pass through, the spread and migration of Hakka people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will be discussed.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overview of competition、the evolution and limits of each group.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competition through visiting related persons, and the relevance between accent and Hakka folk song、impromptu capacity of participants. Furthermor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over the years of competition order books’ statistical analysis will be discussed. Chapter five interview the referees、accompany musicians、participants、historians in many aspects. Researcher also does the correlation discussion between Hakka folk song competition and folk songs classes, and analyzes lyrics、the records of Lao-Shan-Ge, Shan-Ge-Zi, Ping-Ban . Chapter six is conclusion and summary of this thesis. Review this investigation, presen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Hakka folk song competition,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and proposed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 So far on this field of Hakka folk song competition, currently only a text—Wu-Si-Yao (2010)“Jhudong Hakka folk song compet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I think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space in this area for research, and it is hoped that scholar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area of development to bring more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folk song competition、lyrics、referee、accompany musician、participant、folk songs class.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依年代先後排列)
一、專書
羅香林 (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書局。
羅香林 (1971)。中國族譜研究。香港:香港中國學社。
楊兆禎 (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
陳運棟 (1978)。客家人。台北市:臺原。
盛清沂 (1979)。台灣史。台北市:眾文。
許常惠(1983)。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市:百科。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市:樂韻。
羅翽雲、羅香林 (1984)。客家話附錄客家源流考。台北市:台灣文藝。
洪敏麟 (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賴碧霞 (199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市:樂韻。
楊國鑫 (1993)。台灣客家。台北市:唐山。
劉寧顏 (1993)。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房學嘉 (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市:武陵。
李丁讚 (1997)。金山面社區史。新竹市:市立文化中心。
劉義章 (1997)。客家宗族與民間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王東 (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市:南天書局
陳支平 (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市:臺原。
吳學明(1998)。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新竹縣文化中心。
謝重光 (1999)。客家源流新探。台北市:武陵。
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
李增昌、黎許傳(2001)。客家山歌橡棋林。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
彭啟原 (2002)。臺灣客庄影像。南投市:臺灣省政府。
謝重光 (2002)。閩西客家。北京市:新華。
鍾溫情 (2002)。瑞芳鎮志—礦業篇。台北縣:台北縣瑞芳鎮公所。
范明煥 (2003)。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鄭榮興(2004)。台灣的客家音樂。台中市:晨星。
鄭榮興(2004)。台灣客家族群史--學藝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鄭森松 (2005)。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縣: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林于煒 (2005)。竹東鎮志—地理篇。新竹縣: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二、學位論文、期刊
古旻陞 (1992)。臺彎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謝俊逢 (1994 )。台灣客家山歌的現況與未來展望。《苗栗文獻》第九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賴碧霞(1994)。如何唱好傳統的九腔十八調。《苗栗文獻》第九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羅肇錦 (1994 )。客家語言與客家歌謠。《苗栗文獻》第九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廖慶六 (1997)。我國族譜文獻蒐集整理與資訊化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劉新圓 (2000)。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臺灣大學音研所碩士論文。
林松生(2001)。客家山歌。《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研究 藝文篇(下)》。屏東市:六堆文教基金會。
陳運棟 (2001)。從文學觀點看客家。莫渝主編。《苗栗文獻》改版季刊(3)。苗栗:
苗栗縣文化局。
謝長生 (2002)。台灣福佬與客家民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
郭坤秀 (2004)。桃竹苗客家山歌研究。文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文 (2004)。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現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英琇 (2005)。印度吠陀吟唱保存經驗與台灣客家山歌傳承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彭靖純 (2005)。竹東地區客家山歌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客委會 (2008)。97年行政院客委會人口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思瑤 (2010)。「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台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影音資料
《第四十六屆竹東鎮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錄影》。筆者自行錄影。
四、報紙資料
聯合報
1966/01/20 <竹東山歌比賽下月九日舉行 定廿六日開始報名>
1969/03/09 <竹東區客家山歌比賽 初賽錄取五五名 昨晚續舉行決賽>
1990/02/01 第三十一版 <天倉日到竹東 欣賞九腔十八調之客家山歌>
2003/02/15 地方版 第8版 <客家歌賽禁唱廿曲 惹不滿>
中國時報
1991/03/05 第十四版 <客家山歌比賽今日登場 來自全省500餘歌手與會>
五、網站資源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庄十二大節慶
http://www.ihakka.net/hv2010/index12.asp
檢索日期:98年3月20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
http://www.ihakka.net/hv2010/march_2/index.html
檢索日期:98年6月10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官方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檢索日期:98年10月21日
六、其他
1、第1-2、5、7-9、15-18、25-47屆竹東鎮公所客家山歌比賽秩序冊。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貳、英文部分
Roy-Sole¸ Monique .Guest people .Canadian Geographic, Jul/Aug Vol.122 Issue 4, p13, 1/5p, 2002.
Barley Stephen R. ”Semiotics and the Study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411.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