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章郡榕
Chang, Chun-Jung
論文名稱: 書寫策略與美學位置:廖偉棠在台出版作品與文學活動研究(1999-2020)
Writing strategy and Arctistic Position:Liu Wai-Tong’s Literary activity and Works published in Taiwan(1999-2020)
指導教授: 王鈺婷
Wang, Yu-Ting
口試委員: 楊佳嫻
Yang, Chia-Xian
陳筱筠
Chen, Siao-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台灣文學場域香港文學文學獎廖偉棠美學位置書寫策略
外文關鍵詞: Writing strategy, Arctistic Position, Liu Wai-Tong, Literature prizes, Hong Kong Literature, Taiwanese literary field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與香港兩地由於地緣相近,在經濟、文化上多有交流。自1950年起台港兩地在文學傳播、作家流動上逐漸展開交流,1970至1980年間,台灣成為華文圈出版中心,報紙副刊提供香港作家跨域發表的園地。到了1990年後,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相繼舉辦的大型文學獎更成為華文圈作家進入台灣文學場域的敲門磚。同時,由於香港文學環境的限制,形成香港作家轉往香港以外的場地找尋發表機會和資源的現象,1990年後「兩大報文學獎」亦成為香港作家,進入台灣文學場域跨域出版作品的主要管道。

    本文以1999年後香港作家廖偉棠進入台灣文學場域的發展軌跡為例,借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概念以及張誦聖、劉乃慈將此一概念運用於台灣文學場域的延伸,觀察廖偉棠如何透過不同書寫策略與美學位置移動,在台灣文學場域中呈現出作家個人的特殊性,說明在進入台灣文學場域後,廖偉棠如何選擇相應的書寫策略,透過作品出版及其他文學活動在台灣文學場域中取得佔位、累積資本,並進一步固定、拓展出更多美學位置的發展軌跡。

    在1999年初次獲得中國時報文學獎,進入台灣文學場域後,廖偉棠在作品出版與專欄撰寫之外,亦藉由參與台灣各大文學活動,延伸、拓展自己於文學場域中的位置。本論文指出廖偉棠以參賽文學獎作為獲取能見度的起點,接著陸續透過出版作品、撰寫專欄,參與各樣文學活動等行動轉換、累積自身資本,來固定、拓展自己在台灣文學場域中的位置。同時,廖偉棠在創作上碰觸到各種不同的美學位置,一向被冠上遷徙、遊歷於中、港、台與世界各地的「浪遊者」的廖偉棠,亦透過不同創作位置、書寫策略與讀者產生互動,在活動於台灣文學場域中的十幾年間,以多元的創作形式逐漸突破原有的詩人身份,作為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創作者於台灣文學場域中活躍並具有能見度。

    自1950年代開始,香港文學進入台灣文學場域的過程,便在不同年份、文學生態、作家屬性上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情況。而若將廖偉棠置於1990至2000年後的台灣文學場域觀之,透過其作品書寫策略以及場域中的美學位置移動,可以看見其身為一個多元身份和跨地域的創作者,在台灣文學場域中更清晰的文學樣貌及其特殊性。


    Taiwan and Hong Kong shar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due to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y. Since 1950, Taiwan and Hong Kong have developed exchanges on literary dissemination. From 1970 to 1980, Taiwan became the publishing center of the Chinese circle, and Taiwan’s newspaper provided a venue for Hong Kong writers to cross-regional publishing.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wing to Hong Kong's literary environment limitations, Hong Kong writers have to seek publishing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outside Hong Kong. After 1990, "The Literature Award of China Times & United Daily News"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for Hong Kong writers to enter Taiwan's literary field and cross-regional publishing.

    This thesis takes Hong Kong writer Liu Wai-Tong’s entry into Taiwan’s literary field after 1999 as an exampl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Bourdieu’s concept of "Field theory" as well as Chang Sung-Sheng’s and Liu Nai-Tzu’s application from this concept on the extension of Taiwan’s literary field. Namely, the thesis aims to observe how Liu Wai-Tong express writer’s distinctive feature in literature through different writing strategies and artistic position shifts. The thesis also explains how Liu Wai-Tong chooses the corresponding writing strategy after entering the Taiwan’s literary field. Through his publication works and other literary activities, he has obtained occupation, accumulated capital, and expanded further on artistic position in the field.Liu Wai-Tong, who has always been referred to as a "wanderer", has migrated and traveled among Taiwan, Hong Kong,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He has also come into being with readers through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writing strategies. In the decades, Liu Wai-Tong’s activities in Taiwan’s literary field have gradually broken his original poetic identity. Instead, he has transform into multiple identities with multiple creative forms in writing.

    Since 1950s, the process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entering Taiwan's literary field has shown diverse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years, literary ecology, and writer features. And if Liu Wai-Tong is placed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fter 1990 to 2000, we can see clear literary appearance and particularity in Taiwan’s literary field through his writing strategy and the movement of artistic position. That is, he is a multi-identity and trans-regional writer.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5 一、香港研究現況 5 二、台灣研究現況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四節 章節架構及內容安排 11 第二章 廖偉棠與台灣文學場域 15 第一節 初出文壇 15 一、文學養分積累——從廣東至香港 15 二、波希米亞浪遊——從香港至北京 17 第二節 香港作家與台灣文學獎 ——1990-2000年前後 18 一、聯合報系與鄭樹森 19 二、1990年代台灣文學獎現象 23 三、香港作家與「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4 第三節 廖偉棠與兩大報文學獎 29 一、作品內部邏輯——書寫題材與策略 29 二、外部場域機制——評審結構的改變 31 第三章 「波希米亞行路謠」——美學位置之取得 36 第一節 「波希米亞吟遊詩人」作為美學風格 36 一、「波希米亞人」——想像的形成 36 二、「吟遊詩人」——創作的形式 39 第二節 「青春到處便為鄉」——「浪遊」作為書寫策略 42 一、「浪遊」作為書寫策略 43 二、準資本主義下的安那其 45 第三節 廖偉棠與聯合報系 ——作家位置的確立 48 一、新人出道——寶瓶文化「Island」系列 49 二、作家形象塑造——聯合文學「青春新浪」「繽紛Travel」系列 51 三、位置之確立——聯經出版社「當代名家作品集」系列 53 第四章 文化資本累積與美學位置拓展 56 第一節 發表場域取得與市場定位建立——「六年級新勢力」專欄 56 一、取得發表場域——《聯合文學》專欄 56 二、市場定位建立——「波希米亞吟遊詩人」61 第二節 美學位置的拓展——「三少四壯集」與《異托邦指南》64 一、美學位置的拓展——《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專欄 64 二、評論集出版——《異托邦指南》 66 第三節 上報「廖偉棠專欄」與「晚安詩事件」67 一、上報——「廖偉棠專欄」67 二、「詩的文藝復興」——晚安詩事件 68 第五章 結論:靈活多變的香港作家 72 參考書目 76 附錄一 81 附錄二 82 附錄三 84

    一、學位論文
    劉嘉寧,〈「在這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為?」——論「吟遊詩人」廖偉棠詩歌中的「都市漫遊者」意識〉,(2007/08),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張曉惠,《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2000/6),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2007/7),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姿含,《九七後香港城市圖像——以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小說為研究對象》,(2016/7),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2009/7),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瀅,《《聯合文學》專題風格研究》,(2011),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余文翰,〈城市抒寫傳統下香港新詩的本土性與「我城」的構創——以廖偉棠詩歌為例〉,《聲韻詩刊》,(2016),第218期。
    涂書瑋〈波希米亞台灣:地理漂移、情境建構與景觀碎片——廖偉棠的台灣行旅與地誌書寫〉,《臺灣詩學學刊》(2018/11),第32期。
    張貽婷〈布景黑夜,城域浪遊──《波西米亞行路謠》中的「黑夜」 處事觀〉,《臺灣詩學學刊》(2009/8/1),第13期。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馮志、楊牧、西川、廖偉棠〉,《中外文學》(2008/9),第37卷:3期。
    蘇碩斌,〈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台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4/10),第19期。
    陳國球,〈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東亞觀念史集刊》(2013/12),第5期。
    黃維樑,〈八十年代以來兩岸香港的文學交流(上)〉,《香港文學》(1994/6/11),第114期。
    劉紹銘〈香港文學的轉生〉,《文訊》(1985/10),第20期,頁40-43。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08/3),第4期,頁35-52。
    封德屛,〈花園的園丁?還是媒體的英雄?〉,《世界中文報誌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三、專書
    (一)廖偉棠作品(台灣出版)
    廖偉棠,《波希米亞行路謠》,(臺北:聯合文學,2004/3)
    廖偉棠,《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臺北:寶瓶文化,2004/5)
    廖偉棠,《孤獨的中國》,(臺北:唐山,2004/11)
    廖偉棠,《苦天使》,(臺北:寶瓶,2005/7)
    廖偉棠,《巴黎無題劇照》,(臺北:聯合文學,2005/8)
    廖偉棠,《我們在此撤離,只留下光》,(臺北:大塊文化,2007/4)
    廖偉棠,《黑雨將至》,(臺北:寶瓶文化,2008/3)
    廖偉棠,《衣錦夜行》,(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0/12)
    廖偉棠,《八尺雪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2/7/1)
    廖偉棠,《尋找倉央嘉措》,(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6)
    廖偉棠,《半簿鬼語》,(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5/3)
    廖偉棠,〈傘托邦——香港雨傘運動的日與夜〉,(臺北:遠景,(2015/2)
    廖偉棠,《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臺北:聯經,2016/2)。
    廖偉棠,《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 》,(臺北:聯經,2017/9)。
    廖偉棠,《異托邦指南/詩與歌卷:暴雨反對》,(臺北:聯經,2020/3)
    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臺北:新經典,2020/6)
    (二)廖偉棠作品(他地出版)
    廖偉棠,《永夜》,(山西高校,1995)
    廖偉棠,《春盞——廖偉棠情詩集》,(北京:新經典,2016/1)
    陳冠中、廖偉棠、顏峻合著,《波希米亞中國》,(廣西師範大學,2004/5)
    (三)其他
    瓦爾特・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2007)。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4)。
    鄭樹森,《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臺北:洪範,2013/2)。
    《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臺北:聯經,1989)。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年—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1998/11))。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臺北:群學,2015/7)。
    裴在美,《無可原諒的告白》,(臺北:聯經,1994/5)。
    黃錦樹,《謊言與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2003/1)。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7)。
    阿里夫・德里克著,《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廣西師範大學,2016/4)。
    四、報刊雜誌
    陳智德,〈生於大陸,家在香港,成名台灣——專訪詩人廖偉棠〉,《明報》(2000/12/9),E4世紀版。
    《聯合文學》,(1987/11),第37期。
    《聯合文學》,(1994/11),第121期。
    《聯合文學》,(2000/5),第187期。
    《聯合文學》(2000/11),第193期。
    《聯合文學》(2003/11),第229期。
    《聯合文學》,(2003/9),第227期。
    《聯合文學》,(2004/4),第234期。
    《聯合文學》,(2004/5),第235期。
    《聯合文學》,(2004/7),第236期。
    《聯合文學》,(2004/11),第241期
    《聯合文學》,(2004/12),第242期。
    《聯合文學》,(2005/1),第243期。
    《聯合文學》,(2005/4),第246期。
    《聯合文學》,(2005/7),第249期。
    《聯合文學》,(2005/8),第250期。
    《聯合文學》,(2006/5),第259期。
    《聯合文學》,(2007/9),第275期。
    《聯合文學》,(2009/9),第299期。
    《聯合文學》,(2016/2),第376期。
    《文訊》,(2014/12),第230期。
    《文訊》,(2015/4),第354期。
    《中國時報》,(1999/10/1),人間副刊。
    《中國時報》,(2004/8/15),開卷週報:E1版。
    《中國時報》,(2007/10/4),人間副刊:E7版。
    《中國時報》,2016/8/9),人間副刊:D4版。
    《中國時報》,2016/8/30),人間副刊:D4版。
    《中國時報》,2016/9/29),人間副刊:D4版。
    《中國時報》,(2018/8/16),人間副刊: D4版。
    《聯合報》,(2008/12/29),聯合副刊:E3版。
    《民生報》,(1988/12/26),第14版。
    《中央日報》,(1996/2/7),第21版
    《出版界》,(1995),第45期。
    五、網路資料
    鳳凰文化,〈廖偉棠:大眾擁抱詩歌沒什麼好處,我不看重大眾。〉(2016/06/17),第85期,(https://culture.ifeng.com/niandaifang/special/liaoweitang/)蕭開愚,〈八十年代:詩人為何鍾情里爾克〉(2014/08/14),文訊網,(https://read01.com/xAx2j8.html#.Xm9GNpMzZN0)
    鞠白玉,〈非常人:一笑夢驚南北人——廖偉棠〉(2014/1/18),《蘋果日報》,(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ulture/daily/article/20140118/18596489)
    藝頻,〈詩是一種溫柔的革命 — 訪詩人廖偉棠談《傘托邦》〉,(2015/5/11),(http://arts-news.net/artnews/article/)。
    廖偉棠,〈真正的詩歌生態永遠由獨立的個體詩人組成〉,(2013/11/21),《今天》,(https://www.jintian.net/today/?action-viewnews-itemid-42185)。
    廖偉棠,〈農田上的安那其〉,(2014/7/7),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s/blog_64ff12ef0102uwrw.html)
    廖偉棠,〈一個無名氏的愛與死之歌——對Bob Dylan的五次變奏〉,(端傳媒,2016/10/14)(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014-culture-nobel-literature-folklore/)
    蕭歆諺,〈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遠見網站,2018/6/6)(https://www.gvm.com.tw/article/44592)
    廖偉棠,〈「文藝復興」的背後是詩的馴化」〉,(上報,2018/6/9)(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2352 )
    博客來編輯部,〈博客來2014年年度報告〉,(博客來,2014),(https://www.books.com.tw/activity/2014/12/top/)。
    刀刀,〈《詩專題2》社群媒體中的詩人——如今詩的盛世,是尾巴還是頭?〉(OpenBook閱讀誌,2017/5/25),(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05)。
    李怡芸,〈年輕人來寫詩〉,(中時電子報,2018/5/25)(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25000967-260115?chdtv)。
    利文祺,(Facebook,2018/6/12)(https://www.facebook.com/chaika.li/posts/169124286094557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