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相關性之研究 The Study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of the Second-grade with Reading Low Achievement |
指導教授: |
孟瑛如
Ying-ru M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低成就 、閱讀理解 、數學解題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low achievement, reading comprehensi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及數學解體能力的表現情形。本研究界定之「閱讀低成就學生」為新竹縣國小二年級學生經由以「新竹縣閱讀基礎能力篩選測驗」得分在百分等級25(含)以下為篩選標準,篩選出本研究對象樣本為1318人。再以所得之有效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瞭解閱讀低成就學生在閱讀基礎能力篩選測驗及數學基礎能力篩選測驗之表現情形,和其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之間的相關情形,及其閱讀理解能力對數學解題能力的預測力。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小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在閱讀測驗中,語意理解、文本理解表現較好,推論理解、語法分析表現平均,摘要表現較弱;而在數學測驗中,語文能力表現較好,數學能力表現平均,知覺能力、注意力表現較弱。而閱讀高分組學生在閱讀測驗中,文本理解、推論理解表現較好,在數學測驗中,語文能力表現較好。
二、國小二年級不同性別的閱讀低成就學生在各項閱讀理解能力中,女性在語意理解、文本理解能力顯著高於男性。而在各項數學解題能力中,男女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國小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在各項閱讀理解與各項數學解題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在分項閱讀理解能力上,「文本理解」和「推論理解」之間為中度相關,其餘分項能力組合皆為低度相關。而在分項數學能力上,知覺能力、注意力、數學能力兩兩之間為高度相關;語文能力各別和知覺能力、注意力、數學能力之間為中度相關。另外,在5個分項閱讀理解能力分別對應4個分項數學解題能力皆為低度相關。
四、國小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能預測數學解題能力。而其注意力對數學能力、知覺能力對語文能力、知覺能力對數學能力、注意力對語文能力、語法分析對語文能力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依照上述結論,提出對未來教育與研究的建議,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補教教學及特殊教育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second-grade students with reading low achievement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ll of second-grade students in Hsinchu County (5889 samples) attended the reading basic skill screening test and the test score below PR25 were defined as “reading low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rules as mentioned before, screening out of the 5889 samples in order to get 1318 sampl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valid data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and predictive power betwee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erformance of second-grade students with reading low achievement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semantic comprehension and text comprehension were better, summarization was worse;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verbal ability was better, perception ability and attention were worst.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semantic comprehension, text comprehension)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xt comprehension and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was moderate.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 correlation among perception ability, attention and mathematical ability were high.
4. The second-grade students with reading low achievement who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could predicat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ttention could predicate mathematical ability. Perception ability could predicate verbal ability. Perception ability could predicate mathematical ability. Attention could predicate verbal ability. Parsing could predicate verbal 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at help educator and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文獻
王川銘(2003)。國民小學義工老師進行轉介前輔導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屏東。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1),107-134。
王木榮、董宜俐(2006)。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臺北:心理。
王英君(2000)。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王淑惠(2008)。淺談數學障礙學生的教學。雲嘉特教,7,36-41。
王淑惠(2009)。工作記憶與閱讀障礙。雲嘉特教,10,51-59。
王雪瑜(2006)。國小數學障礙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探討。特殊教育叢書,95,15-29。
王黃隆(2003)。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高雄。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北。
王瓊珠(2002)。國小一年級疑似閱讀障礙兒童之觀察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27-344。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二版)。臺北:心理。
田仲閔(2005)。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之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新竹。
何華國(201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八刷)。臺北:五南。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1,37-52。
吳建德(2007)。整合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星象」單元教學以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中。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吳淑娟(2000)。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童之詞彙能力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北。
吳雅琪(2003)。電腦融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乙明(1993)。關注低成就資優生。特教園丁,8(1),21-31。
李秀妃(2002)。數學障礙簡介(下)。臺東特教,16,20-25。
李秀妃(2010)。學習障礙學童的數學學習困難~時間篇。台東特教,31,38-42。
李亞惠(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工作記憶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彰化。
李俊仁(2010a)。工作記憶與閱讀。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心理。
李俊仁(2010b)。聲韻覺識與閱讀發展。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心理。
李俊仁、柯華葳(2007)。以認知因素區辨不同閱讀能力組的效能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1-14。
李虹韻(2010)。線圖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兩步驟文字題之學習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北。
李桂英(2006)。特殊需求學生轉介前介入之做法探討與改進建議。特教通訊,36,11-16。
李咏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
沈純衣(2011)。國小資源班教師以閱讀理解教學經驗決選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新竹。
何東墀、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
周台傑(1993)。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77-90。
周台傑(2007)。國小特殊兒童數學成就測驗。臺北:教育部。
周台傑、范金玉(1996)。國民小學數學能力發展測驗。臺北:欣欣。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臺北:五南。
孟瑛如(2006)。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教教學(二版一刷)。臺北:心理。
孟瑛如(2009)。國民小學數學科成就測驗系列。臺北:教育部。
孟瑛如(2011)。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一版十刷)。臺北:五南。
孟瑛如、田仲閔(2009)。澳門地區小學4-6年級閱讀理解診斷測驗指導手冊。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
孟瑛如、田仲閔、陳冠廷、黃麗君(2011)。新竹縣國小學生閱讀基礎能力篩選測驗。新竹縣政府,台灣。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31-40。
孟瑛如、張淑蘋、何政昕(2011)。新竹縣國小學生閱讀基礎能力篩選測驗。新竹縣政府,台灣。
孟瑛如、黃姿慎、王禎慧(2011)。新竹縣國小學生寫字基礎能力篩選測驗。新竹縣政府,台灣。
孟瑛如、簡吟文、魏銘志(2011)。新竹縣國小學生數學基礎能力篩選測驗。新竹縣政府,台灣。
孟瑛如、蘇肖好、田仲閔(2007)。澳門地區小學學生閱讀理解診斷測驗之建置與發展。特教論壇,3,42-58。
孟瑛如、蘇肖好、簡吟文(2008)。澳門地區小學學生數學診斷測驗之建置與發展。特教論壇,4,56-68。
林宜真(1998)。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7(1),93-125。
林美和(1987)。數學障礙兒童學習問題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16,43-76。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載於「九十一學年度學習障礙低成就學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10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敬修(2008)。閱讀流暢性之教學-以重複閱讀為例。特教文集,10,34-55。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24。
林寶貴、錡寶香(2002)。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洪碧霞(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Ⅰ):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17-002-F5。
邱美菁(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閱讀行為、閱讀理解能力對國語科學業成就具有預測力。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中。
邱婉婷(2001)。國民中學數學低成就與國文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歷程與錯誤類型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宣崇慧(2006)。由語言與閱讀相關認知能力探討語言障礙與閱讀困難之關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身心障礙之職業與社區生活,137-144。
宣崇慧(2007)。二年級學童讀字相關認知因素及提取發音訊息的習字表現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7-37 。
宣崇慧、盧台華(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3-92。
柯華葳(1991)。臺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測驗年刊,46,1-11。
柯華葳(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13-126。
柯華葳(2010)。閱讀成分與閱讀發展。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心理。
柯華葳、方金雅(2010)。閱讀成分與閱讀發展。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心理。
柯華葳、林福來(2002)。數學學習障礙和閱讀障礙關係探討– 低年級數學學習障礙診斷II。計劃編號︰NSC-90-2614-S-194-001
柯華葳、詹益綾(2006)。國民小學(二至六年級)閱讀理解篩選測驗使用說明。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洪碧霞、吳裕益、張秋芳、林素微、葉千綺(1996)。國民小學數學標準參照測驗編製計劃結案報告。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嘉義。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洪儷瑜(2005)。學習障礙鑑定工作檢討與建議--由「各縣市實施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工作調查表」談起。教育部委託報告。
洪儷瑜(2010)。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王瓊珠、陳淑麗主編)。臺北:心理。
洪儷瑜、何淑玫(2010)。「介入反應」在特殊教育的意義與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15,1-13。
洪儷瑜、陳淑麗、王瓊珠、方金雅、張郁雯、陳美芳、柯華葳(2009)。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篩選或教師轉介之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1-2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胡永崇(1996)。障礙兒童轉介前介入的意義與做法。屏師人的研究興趣,36-4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胡永崇(2005)。以教學反應(RTI)作為學習障礙學生鑑定標準之探討。屏師特殊教育,11,1-9。
胡永崇(2010)。智力正常與個別內在差異二項學習障礙學生鑑定標準的檢討。南屏特殊教育,1,25-33。
胡志偉、楊乃欣(1992)。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14-2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障礙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秦麗花(1996)。從數學閱讀特殊技能看兒童數學閱讀的困難與突破。特殊教育季刊,99,1-12。
秦麗花、吳裕益(1996)。國民小學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臺北:心理。
張世彗(2006)。學習障礙導論。臺北:五南。
張世彗、楊坤堂(2004)。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報告。國小特殊教育,37,1-11。
張英鵬(2004)。他山之石可攻錯─美國轉介前介入方案之推動與成效探討。屏師特殊教育,9,9-17。
張毓仁、曾世杰(2008)。國小三年級唸名速度緩慢學童與一般學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31(1),179-203。國立政治大學。
張祐瑄(2009)。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能力對小學六年級低成就學生在數學文字題解題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北。
教育部(201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1993)。中華民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報告。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梁明華(2009)。電腦輔助教學在學習障礙學生數學解題的應用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8,41-51。
許佳齡(2008)。學習障礙學生之數學解題策略探討。特教園丁,24(1),12-16。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裡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2。
郭生玉(1995)。國中學生成敗歸因和學業冒險取向、學習失敗容忍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59-76。
郭為藩(1986)。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景文。
郭靜姿(2004)。談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數學障礙學生教材推廣研習。2011年10月15日,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163.21.111.100/book_ul/19/325/%E5%AD%B8%E9%9A%9C%E7%A0%94%E7%BF%92%E7%AC%AC%E4%BA%8C%E6%A2%AF%E6%AC%A1%E6%89%8B%E5%86%8A2.pdf
郭靜姿、許慧如、劉貞宜、張馨仁、范成芳(2001)。數學學習障礙之鑑定工具發展與應用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35-163。
陳依涵(2008)。淺談數學錯誤類型分析。特教園丁,23(4),6-10。
陳東陞(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研習訊息,9(3),17-21。
陳東陞(1996)。國小低年級數學科篩選測驗。臺北:心理。
陳柏如(2005)。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之工作記憶、數學問題表徵與數學解題表現之關係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南。
陳淑麗(2010)。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特殊教育季刊,115,14-22。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7)。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之可行性研究:以原住民低成就國小學童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47-66。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5)。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轉介前介入的效度考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27-150。
陳瑋婷(2008)。「教學介入反應」對學習障礙鑑定之啟示與挑戰。特殊教育季刊,106,24-31。
陳麗玲(1993)。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陳淑絹(1999)。不同性別與學習潛能之國小學童在學習適應、注意力與記憶力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3,73-99。
曾世杰(2009)。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初版三刷)。臺北:心理。
曾世杰、簡淑真(2002)。數學學習障礙個案研究:認知和生態觀點。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曾守錘、吳華清(2004)。心理科學進展,12(3),355-362。
黃巧雲、陳明聰、陳政見(2007)。語音合成與真人錄音對國小高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差異之研究。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1-106。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之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25-138。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臺北:心理。
黃芸(2003)。「中文閱讀障礙研究—以國中小學生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桃園。
黃姿慎、孟瑛如(2008)。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三版(WISC-Ⅲ)表現特徵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99-125。
黃秋霞(2011)。轉介前識字教學介入對國小一年級識字困難學童的學習效果-II。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461-498。
黃堯香(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與其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中。
黃瑋苓(2006)。淺談數學學習障礙。臺東特教,23,48-53。
黃瑋苓(2008)。介入反應模式在鑑定學習障礙方面的運用。特教論壇,5,27-42。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4-60。
楊坤堂(2007)。數學學習障礙(初版一刷)。臺北:五南。
楊坤堂(2008)。學習障礙導論(二版三刷)。臺北:五南。
楊坤堂、鄧國彬(2005)。特殊教育叢書(四)─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認識與教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溫博仕、吳忠武(2001)。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鑑定模式及其學習困難、學習壓力之研究-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614-S-032-001),未出版。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中。
趙旼冠、楊憲明(2006)。數學障礙學生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推理能力與數學解題表現之關係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6,73-97。
劉正婕、吳芊霈、吳致嘉(2008)。教學反應(RTI)之作法與成效探討。臺東特教,27,34-39。
劉玲吟(1993)。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蔡久瑜(2003)。國二學習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後設認知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彰化。
鄭博信、林穎義、詹勳國(2002)。從資源班教師觀點分析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學障成因、錯誤類型與補救教學。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1305-1332。
鄭博信、詹勳國、劉曼麗、王瑋樺(2000)。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與錯誤類型之研究。載於「八十九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571-59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鄭麗雪(2010)。教學反應(RTI)─學習障礙鑑定的新趨勢。國小特殊教育,49,99-106。
鍾承均(2011)。認知-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五年級數學困難學生文字題解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北。
蕭金土(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鑑定、學習問題診斷及學習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灣,臺北。
蘇宜芬(2004)。認字評量與學習線上環境子系統之建立與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2-2520-S-003-001),未出版。
貳、西文參考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TR 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四版)(孔繁鐘譯)。臺北:合記。(原著出版於2000)
Sternberg R.J., & Grigorenko E.L.(2003)。探索學習障礙兒童(初版二刷) (呂偉白譯)。臺北:洪葉。(原著出版於2000)
Winebrenner S.(2008)。普通班教師的教學魔法書:改造學習困難的孩子(呂翠華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Baker, S., Gersten R., & Lee D.S., (2002). A synthesis research on teaching mathematics to low-acheveing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 51-73.
Bender, W. N. (2004).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MA: Allyn & Bacon.
Borella E., Carretti C., & Pelegrina S. L. (2010). The specific role of inhibitory efficacy in good and poor comprehen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ibilities, 43, 541-552.
Cassen R., & Kingdon G. (2007). Tackling low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UK, York: York Publishing Services.
Chall, J. S. (1996). Stage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Dirks E., Spyer G., van Lieshout E. C. D. M., & de Sonneville L. (2008). Prevalence of Combined Reading and Arithmetic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41(5), 460-473.
Fuchs L. S., & Fuchs D.(1998). Treatment validity: A unifying concept for reconceptual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3(4), 204-219.
Gange’ E.D., Yekovich C.W., & Yekovich F.R. (1993).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eary D. C.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arithmetic: Problem solving differences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H. L. Swanson, K. Harris, & S. Graham (Eds.),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pp. 199-21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eary D. C. (2004). Mathematic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7(1),4-15.
Gersten R C., Jordan N., & Flojo J. R. (2005).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8(4),293-304.
Guthrie J.T., McRae J., Coddington C.S., Klauda S.L., Wigfield A., & Barbosa P. (2009) Impacts of Comprehensive Reading Instruction on Diverse Outcomes of Low- and High-Achieving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42(3),195-214.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erner J. W., Jennings J. H., & Caldwell J. S. (2009). Reading Problem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Canada: Pearson Education.
Lerner J. W., & Johns B. (2012).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Boston: Houngton Mifflin.
Locascio G., Mahone E.M., Eason S.H., & Cutting L.E. (2010). Executive Dysfunc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Deficit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43(5),441-454.
Miller S. P., & Mercer C. D. (1997). Education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1), 47-56.
Mabbott D.J., & Bisanz J. (2008). Computational Skills, Working Memory, and Conceptual Knowledge in Older Children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41(1), 15-28.
Machin S. & McNally S.(2005). Gende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nglish School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1(3) ,357-372.
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NJCLD) (2005). Responsiveness to interven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8, 249-260.
Penner A.M., & Paret M. (2008).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Exploring the early grades and the extrem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7(1), 239-253.
Protopapas,A., Sideridis, G., Mouzaki, A., & Simos, P.G. (2011).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Myth or Rea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44(5), 402-420.
Perfetti C. A., Landi N., & Oakhill, J. (2005). The acquisi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pp. 227-247). Oxford: Blackwell.
Raghubar K., Cirino P., Barnes M., Ewing-Cobbs L., Fletcher J., & Fuchs L. (2009). Errors in Multi-Digit Arithmetic and Behavioral In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MathDifficul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42(4), 356-371.
Speece D. L., Case L. P., & Molloy D. E. (2003). Responsiveness to gener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as the first gate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identificati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8(3), 147-156.
Shapiro L. R., Hurry J., Masterson J., Wydell T. N., & Doctor E. (2009). Classroom implications of recent research into literacy development: from predictors to assessment. [Article]. Dyslexia (10769242), 15(1), 1-22.
Swanson H.L., Harris K.R., & Graham S. (2003).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Eds. ).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Davidson J. E., & Sternberg R. J. (2003). The 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2011):n.d.¸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trieved December 01,2011,from http://www.nationalreadingpanel.org/faq/faq.htm.
Vellutino F. R., Scanlon D. M., Sipay E. R., Small S.G., Pratt A., Chen R., & Denckla M. B. (1996). Cognitive profiles of difficult-to-remediate and readily remediated poor readers: Early intervention as a vehicl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deficits as basic causes of special read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8(4), 6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