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斯硯
論文名稱: 論尼采早期的悲劇藝術思想-一個生命觀點考察之嘗試
指導教授: 張旺山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尼采叔本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生命生命觀希臘悲劇音樂悲劇神話悲劇快感證成形而上慰藉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把尼采定位為一個「生命哲學家」,來探討他早期的「生命概念」以及「生命」的證成和提高?我們選擇的考察進路是從「生命」觀點出發來切入尼采早期的悲劇藝術思想。在架構上,本文分為兩章,第一章的焦點集中在尼采對「生命」問題的思考,我們主要的探討在於尼采從叔本華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獲得了什麼思想資源或者進行了哪些反省,並且如何從這些反省中建立起他早期獨特的生命觀;第二章則接續第一章的結果,基本的主張是:尼采對「悲劇藝術」的思考和他對「生命」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對他來說「生命-藝術-哲學」乃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從這樣的基本主張出發,我們嘗試透過「生命」的觀點來看「希臘悲劇」。從分析「日神衝動」和「酒神衝動」兩種原始的自然藝術力開始,進一步談到「希臘悲劇」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即「音樂」和「悲劇神話」,並且探討「希臘悲劇」所提供給審美觀眾的「悲劇快感」和「希臘悲劇」中所蘊含的「酒神精神」,「悲劇快感」所帶來的「形而上慰藉」使「生命」得以證成,而「酒神精神」則更進一步地強調「生命」的「提昇」,最後藉由「酒神精神」和「蘇格拉底精神」的對照比較,衍生出兩種「生命類型」的對立,即「藝術家」和「理論家」,從這種對立中,我們可以勾勒出尼采早期對於「健康生命」的想法。


    目次 0 前言 1 第一章 尼采早期對「生命」問題的思考 5 第一節 叔本華的意志哲學與生命觀 6 第二節 先蘇時期希臘哲學家的世界觀:       阿那克西曼德與赫拉克利特 14 第三節 尼采早期的生命觀 23 第二章 「生命」觀點下的悲劇藝術 33 第一節 希臘悲劇中的日神幻景與酒神智慧 35 第二節 酒神歌隊、音樂精神與悲劇神話 46 第三節 「悲劇」作為對生命的禮讚 54 第四節 理論家與藝術家的對立: 尼采早期對兩種「生命類型」的反思 63 結論 75 參考書目 79

    一、原著部分(德、英、中)
    Friedich Nietzsche
    KSA: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15 Bänden, hg. von G. Colli und M. Montinari, 1980,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herausgegeben und erläutert von Manfred Landfester, 1994, Insel Verlag.
    The Birth of Tragedy, translated by Ronald Speirs, 1999, Cambridge.
    The Birth of Tragedy, translated by Douglas Smith, 2000, Oxford.
    周國平譯,2000:《悲劇的誕生》,貓頭鷹出版社。
    Arthur Schopenhauer
    STW:Sämtliche Werke Band 1, h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1986, Suhrkamp.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translated by E.F.J. Payne, 1966,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林建國譯,1989:《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遠流出版社。

    二、英、德文參考書目
    Danto, Arthur C., 1980: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illes, 1983: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ar, Michel, 1996: Nietzsche and Metaphys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ichael Gendr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ogh, Alexander, 2000: Nietzsches Lebensbegriff, Stuttgart :Verlag J.B. Metzler.
    May, Keith M., 1990: Nietzsche and The Spirit of Tragedy, St. Martin Press.
    May, Keith M. 1993: Nietzsche on the Struggle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St. Martin Press.
    Meyer, Theo, 1993: Nietzsche und die Kunst, Tübingen; Basel: Francke.
    Nussbaum, Martha C., 1991: "The Transfigurations of Intoxication: Nietzsche, Schopenhauer, and Dionysus.", Arion (Spring 1991), 1(2):75-111.
    Porter, James I., 2000: The Invention of Dionysus: An Essay on The Birth of Traged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llis, John, 1991: Crossing: Nietzsche and the space of traged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acht, Richard, 1992: “Art and Artists” In Nietzsche, London: Routledge.
    Tejera, V., 1987: Nietzsche and Greek Thought, Dordrecht [Netherlands]: M. Nijhoff.

    三、中文參考書目
    1、陳懷恩,1998:《尼采藝術的形上學》,南華管理學院。
    2、Wladyslaw Tatarkiewicz原著,劉文潭譯,1981:《西洋古代美學》,聯經出版社。
    3、Frederick Copleston原著,傅佩榮譯,1996:《西洋哲學史》第一冊,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4、呂新雨,1995:《神話、悲劇、「詩學」──對古希臘詩學傳統的重新認識》(簡),復旦大學出版社。
    5、張炳陽,1994:《希臘悲劇的美學基礎──悲劇詮釋與世界觀哲學》。
    6、Peter Kingsley著,梁永安譯,2003:《在智慧的暗處》,立緒出版社。
    7、林正弘主編,2002:《劍橋哲學辭典》,貓頭鷹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